• 沒有找到結果。

(一)構編流徙史:造「世界客」家園

64

(一)構編流徙史:造「世界客」家園

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前身,是2008 年開幕,以收藏、展示、研究和 傳播客家文化為宗旨的廣東客家博物館。這耗資1.3 億元,歷時 3 年才 建成的中國唯一民系博物館,建築面積達一點五萬平方米,集中展演關 於「客家人」的種種。自開館以來,每年吸引約80 萬海內外人士參觀,

為瞭解客家文化的重要場所。2009 年 4 月,在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指示下,

廣東客家博物館正式易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郭新志2014:381-383、

385-386),此館也是沐彬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

縱觀上述的成立背景與館中展陳,不難理解中國客家博物館展示敘 述所向。從「地方」到「全國」,從「廣東客家」到「中國客家」,其 命名的修辭涵蓋面與在組織中級別的升格,皆標示了其在國家發揮軟文 化實力的佈局中,戰略意義之逐步擴大。為了「展示客家的世界」,主 館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 家騰飛」等五個專題,再現客家許多特色,從有形的民居、名勝、名人、

風俗、族譜到文化遺產如山歌、漢劇等,動員了出土文物、實物、模型、

碑文、圖像、多媒體等載體,全面展陳客家人的歷史、地理環境、生活 層面、藝文風俗等。然而,進一步通覽這些展示專題,細讀其中物件及 其視覺表述,可歸納出該館展示其實主要為兩大敘述軸線,即再現客家 的遷徙流布歷史,及塑造崇文重教的客家儒農形象。

客家遷徙流布歷史的重構,充分承載了中國客家博物館滙聚全球客 家文化、鑄造世界客家精神原鄉的意圖。展示運用了交感技藝、多元媒 介配置和詩意語言等方式,集中再現客家人自魏晉到近現代的顛沛身

世,以從歷史和地理溯源,合理化當今梅州為跨地域客家人精神原鄉的 論點,從而推介這座位於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如何能供世界 客家人尋根問祖。

此一通過展演客家遷徙史以呼喚根源尋覓的視覺敘事,最先經由建 築外觀和生活場景重現來開展。整個中國客家博物館園區是個滙聚客家 文化與建築的衛星館群,佔地約163.2 畝,以客家博物館主館(以下簡 稱主館)為核心,館外廣場寬闊,廣場盡頭一弧形半月池,接劃園區為 東、西的周溪河,涵括黃遵憲人境廬和榮祿第、梅州大學校長館、將軍 館、名人廉吏館、客家匾額館、華僑博物館和《客家文博》雜誌社(郭 新志2014:382-383)。但這寬廣園區的入口,卻是一道狹窄門道。從 停車場下車入園的參觀者將無可迴避地,遭逢一口蹲坐在這入口正中央 的水井。井的確恰如其分地再現客家山民的生活環境,唯此井井身刻著 意味深長的「飲水思源」四個燙金大字,直截了當提醒入場者勿忘根源

(見圖3)。將此井此語和其陳設位置並視,這配置就不止再現客家生 態而已,還表露了館方的積極意圖。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66

圖3 中國客家博物館入口處的井照

除了物,語言是中國客家博物館倚重的另一展示工具。進入外觀上 窄下寬的半圓形主館,一樓序幕廳極盡寬敞宏高之能事,很容易在參觀 者心中營造出莊嚴感,促其對館中展示及其生產知識油生信賴感。廳中 及天花板高的白色花崗岩大理石正牆上,陽刻著偌大的「𠊎」字。大部 分客家人乍見此字,不免自然而然以其熟悉鄉音讀出,這是客家人對

「我」的自稱。頗「自然」地,自我定位與認同感馬上將隨這一聲「𠊎」

的落音成形。語言,在此成了最先展演並有效聚集來自四面八方客家人 士的工具。而且,這個「𠊎」字底下陰刻著百家姓,參觀者隨時可能找 到自己的姓氏,可增其歸屬感。大堂天花板倒掛一座四圍的半圓圍龍屋 模型,以民系建築特色搭配方言,盡顯客家文化精髓(見圖4)。然後,

大堂一旁客服中心接待處牆上龍飛鳳舞的一行草書題字,清晰闡發該館

核心宗旨:「融匯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至此,參觀者儘管 尚未步入二樓永久展覽,卻已被訴諸視覺、聽覺、感覺的建築、文字、

鄉音等交感配置觸動了對客家深邃的想像。

圖4 中國客家博物館序幕廳的正牆與天花板

「融匯世界的客家」之意圖涵攝了「展示客家的世界」,從總體上 指導主館的展示內容與敘事,也致使「客從何來」這一專題先導於其他 四個專題。為此,在主館二樓總主題為「𠊎客家」的常設展覽中,魏晉 至近現代以來的客家遷徙與海外再遷徙不僅是展示重點,也鋪陳整個展 覽的敘述主軸,讓「遷徙」轉喻「原鄉」。

所謂「遷徙」為「原鄉」的轉喻,意即展覽表面上圍繞客家人的五 次遷徙展開,並擴及近現代出洋謀生、海外生根的歷史追溯,唯其深層 旨意卻在於反轉客家人遷徙再遷徙的論述,強調梅州/中國之為世界客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68

家原鄉,從而落實該館胸懷天下客、心繫內外情的目標。如此這般,尋 根訪源的訴求得以合理化,該館對於世界客家人的詮釋也隱然成形。這 種雙向敘事,表現在文字、圖像與物件等展示工具中。

首先是文字說明。承上所言,在「𠊎客家」總主題展覽裡,以「客 從何來」這個次專題展覽先行。掀開此專題展序幕的,便是一段開宗 明義的「客從何處來」說明,以熱情重於理性的語調和「early migra-tions」的英文對譯,將所有在場或不在場的客家人都納入中國客家的系 譜中:

客家,這個不朽的民系肇自中原。……歷經五次大遷徙,在 歷史長河匯成了一首雄壯的歌:「𠊎系客家人!」沒有遷徙,

就沒有客家人。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遷徙路上,不斷吸收各 種文化精華,非但沒有沉淪,反而創造了輝煌的客家文化。

如今,客家人的足跡已遍及世界各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 文化特徵、共同的心理素質,始終維繫著這個優秀民系,共 同走向美好的未來 !

上述引文中的粗體乃筆者為強調所加。「沒有遷徙就沒有客家人」

這一句讓國內外客籍參觀者讀後,不免反思其祖籍根源,是催生認同的 動情修辭。對於非客籍參觀者,亦能增加該館的文化資本。另一修辭表 現是重複使用「共同」和「世界」等字眼,這在指出國內外客家可能存 有的差異性後出現,其凝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建構一個同源一 致、有所發展、些微別異的共同體姿態明顯,正呼應「融匯世界客家」

的旨趣。

除了「共同」以外,「海外」或「世界」這一話語也被反復使用於 展示說明中。在介紹「客家淵源」時便宣稱:

客家民系孕育於漢民族母體,成長於南嶺東部山地,興盛、

發展於中國和世界各地。客家文明同中華五千年不斷繁衍並 從國內輻射海外,譜寫了一首從涓涓溪流匯入世界的史詩。

這段溯源不僅將中國與世界客家人滙聚於一同源體,鋪陳全球客家 社群的歷史關聯、交際網絡,也強調客家民系的漢族血統。這一來,展 示順應了漢民族文化的主流論述而將客家民系嵌入中國多元民族文化論 述模式中,成為另一種國家論述。

主館展示相當倚重地圖的視覺表述,用以敷演客家的遷流版圖。同 樣在「客從何來」專題展覽中,最先進入參觀者視域的,是一張「客家 分佈地圖」。這幅中國地圖以白底黑線素描,樸素的黃色區塊圈出客家 人的分佈,再輔以一張白底黑字的客家人口統計數字表。整個呈現乾淨 質樸,卻也不突出,可見並非展示重點。相對而言,緊鄰的「世界客家 分佈圖」形成強烈對比:這幅標示客家人在世界各地分佈情況的地圖不 僅面積更大,佔據更顯著位置,而且著色鮮豔搶眼。這種用色和配置顯 現展示重點在於第二張地圖,也意味著展示的對話著重於世界客家,始 於中原的五次遷徙乃鋪陳客家通史。

這種解讀可以展示於這些地圖之間的客家地區都城介紹為輔證。這 些都城介紹彙集大篇幅彩照,佐以文字說明,逐一展陳「閩西客家中心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70

─ 客家祖地汀州」、「客家驛站石壁」、「世界客都梅州」、「客家搖 籃贛州」、「客家通衢石城」的歷史與風景。這些都城是五次大遷徙中 的客家先民聚居地,陳述著許多人先後由此繼續三次、四次、五次遷移,

不少人最終便流遷海外,例如香港、臺灣等地不少客家人即來自汀州。

通過圖文並茂的敘述,這些地方在客家遷徙史中的地理、歷史和文化 位置被建構起來,也再次串聯起海外客家人與中國客家諸鄉。換言之,

這種種結合文字與地圖的視覺敘述,旨在指出現今全球客家人的來源、

淵源,以有力地在歷史縱深上關聯中國客家和世界客家。如此的敘述方 向,也在邏輯上順暢地銜接到下一個題為「海外開埠」的次專題展覽。

「海外開埠」開始將客家人的足跡推至海外。這則海外遷徙史被上 溯至南宋蒙古侵佔中原時期,展示描述廣東梅縣淞口一位卓姓壯丁因家 鄉戰敗而召集倖存者出洋南洋,到婆羅洲北岸印尼開闢家園的經過。上 述那幅巨型彩色「世界客家分佈圖」,連同邊牆上放大的「世界客家人 口統計表」,共同鋪陳此敘事。而且,圖像前的展示櫃中,十幾本海內 外有關世界各地客家社群的學術研究叢書,一齊為所敘述的客家海外遷 徙史及其學術價值作知識背書。藉著文字、圖像、數字、書籍等遍及地 理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族群研究、統計學等領域的知識內容,

「海外開埠」開始將客家人的足跡推至海外。這則海外遷徙史被上 溯至南宋蒙古侵佔中原時期,展示描述廣東梅縣淞口一位卓姓壯丁因家 鄉戰敗而召集倖存者出洋南洋,到婆羅洲北岸印尼開闢家園的經過。上 述那幅巨型彩色「世界客家分佈圖」,連同邊牆上放大的「世界客家人 口統計表」,共同鋪陳此敘事。而且,圖像前的展示櫃中,十幾本海內 外有關世界各地客家社群的學術研究叢書,一齊為所敘述的客家海外遷 徙史及其學術價值作知識背書。藉著文字、圖像、數字、書籍等遍及地 理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族群研究、統計學等領域的知識內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