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客家博物館以全球客家為對話對象,意圖召喚全球客家人的情 感認同,顯見其自我定位為世界客家人尋根溯源之節點的動機。同樣立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訊息:一,這是個有著輝煌明天的城市,未來先行於往昔,前瞻比後顧 有意義,計畫重於歷史。也因此,此館突出的,是地方本身,就是這組 模型及其周邊配置的十來幅巨大展示板共同聚焦的大埔縣城,而非寓居 於此的民系。參觀者懷著地方重於族群這一認知心理,穿過父子進士牌 坊進入該館首個展區「千年古邑」,便能輕易跟隨這一地方敘事的開展。

為了將大埔縣城再現爲歷史悠遠的古城,「千年古邑」專題展充分 運用顏色、燈光、模型等工具,讓參觀者如臨古境。步入該廳,只見宣 和門城牆模型擁牆而立,城牆上參差兀立著巍巍幢幢的壁垣疊簷,透接 天花板的藍色邊影把城牆托得天高。幽昧不明的柔光和隔鄰牆上三河壩 巨照中的藍光相映,滿室有如座落大埔蜿蜒溫媚的山水間。展廳中央,

兩面仿古告示板,把這古城空間分割得益發立體。環牆而立的展示櫃 中,萬川古城的隋代城牆磚、一組組超過20 件的生活石器、湖寮吳六 奇墓出土之清代出巡與生活陶製模型栩栩佇立,繁華古城更顯生氣。兼 採開放展覽、情景復原、仿擬物和櫥窗展覽的展示技術,讓古城在參觀 者感受與想像中昂然重現。另一邊牆上,亮著五色彩光的客家遷徙圖高 懸,一幅巨大的二維木雕重現百侯山民開荒墾植的場景,沉沉木色投影 了土地山野的顏色。大埔的遠古文明,就在這一模擬的古樸、荒落空間 中重生。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80

圖5 大埔縣城意向模型與父子進士牌坊新舊對照

空間定位後,大埔縣博物館的視覺敘事朝向彰顯地靈人傑的「人文 秀區」。此處所展,多為古往今來譽滿國內外的傑出大埔人物,又以古 代在國內各領域備受肯定者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類似的學堂場景同 樣重現於此,唯經由文字和圖像的共同詮釋,這兒突出的崇文重教精神 成了「大埔」而非「客家」的表率,是「大埔兒女」的出路,體現在各 朝以來「大埔」地方林立的私塾、社學、官學和書院中。而且不管是人 文風光、科教翹楚、文化精英,即便是宗教文化,甚或李光耀、張弼士、

田家炳等「海外赤子」的展示,此館人文秀區聚焦的物件、圖像、人物、

聲影、場景、文字,所拼貼的皆為大埔景觀。至於「客家」,這一話語 儘管包含在展示的大埔視覺論述中,卻也始終隱於「大埔」主調之後。

舉例而言,對李光耀的簡介便相對抽離,顯現對其海外華人身份主體和 國族認同的充分週到考量:

李光耀,1923 年生,新加坡華人。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任新 加坡內閣資政。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鎮塘溪鄉,為華 僑後裔。……

此處沒有「客家」只有「大埔」,且引文中筆者以粗體突出的詞語 使用,表達了撰文者對客體主體性的客觀尊重,所彰顯立場頗有別於對 另外兩位「海外赤子」田家炳與張弼士的觀感。後兩者被描繪為:

田家炳,1919 年生,古野鎮銀灘村人。香港田氏化工有限 公司董事長……是一位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和慈善 家。……

張弼士(1841-1916)生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黃堂鄉車輪坪 村。少年遠走南洋印尼巴城謀生……成為巨富,……謂「 為中華民族,當效力中華民眾」……

這兩則人物簡介闡發了客體對待中國的態度(如筆者以粗體突出之 言),敘述田家炳和張弼士如何愛國眷鄉,即使身在海外仍心繫祖鄉,

以各種慈善、實業投資等方式回報鄉梓,協助原鄉建設。而這些愛國念 鄉的相關敘事在簡介李光耀的文字中並沒出現,這些話語的缺席拉開了 中國與李光耀的距離,進一步凸現李光耀作為新加坡領導人的獨立性,

顯現策展方看待三人的立場、距離感、闡釋和情感稍有別異,其中對田 家炳、張弼士有視其為本國子民的親近,而對李光耀則相對恭謙如賓。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82

事實上,最能見出地方敘事在大埔縣博物館中份量的,某過於「紅 色土地」專題展的設置。在那國度以「紅」命名,將無色大埔嵌入「紅 色」政治語境,等同於將任何視覺或意向構築的敘述都置於紅所象徵的 共產話語脈絡。紅當然也可爲鮮血赤心的意象,唯這滾燙的血或心,以 戰場所現最殷紅明志,足留國家青史。在此專題展中,大埔之曾為戰場 被突出,戰爭敘事成了嵌大埔入國族建構敘事的論述手段。

這展區入口便重現了一個戰場場景。數個沙包堆疊成一戰壕,幾枝 來福槍和子彈夾棲立。戰壕面向的兩面環牆上,巨型彩畫再現了戰火連 天、飛沙走塵的山野戰地。畫中前景,數位聳肩拱背躲避槍林彈雨的士 兵,正聚精會神躲在另一戰壕後抗敵。而博物館參觀者佇立他們身後似 置身現場,凝視前方來敵,正如一旁邊牆上所書—「浴血奮戰」。遠 處紅旗飄揚,天空中浮現無數命喪沙場同志鬥士穆肅的臉。這是「八一」

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筆枝尾山的場景復原。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匯合 成的韓江起點,群峰對峙,地勢險峻,自古以來是粵東水路交通要衝,

為兵家必爭之地。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義軍由江西南昌經福建長汀、

上坑、永定入大埔三河。為讓大部隊順利進入潮汕,留守三河的起義軍 第二十五師與國民黨在筆枝尾山激戰三晝夜。此戰役讓全中國最早建有 中山紀念堂的大埔成為「梅州地區最早創建中共黨組織的縣」,在土地 革命戰爭期間,為「東江、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是「廣 東省參加長征人數最多的縣」,也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南方工作委 員會所在地」;以及解放戰爭時期,「華南與閩粵贛邊區的指揮中心」。

大埔的明山秀水,在被染紅的敘事中,爲過濾篩選的歷史細節換顏。

圖6 在「紅色土地」專題展的交感敘事中,色彩尤能突出主題

除了情境重現、文字說明,顏色、燈光同樣被調動起來製造了一場 交感敘事。狹長展室中,兩面紅色高牆上只有白、藍兩色鑲板和展示板,

聚焦的白燈讓敘述客體── 紅色大埔 ── 在被照射得益發截然分明的分 色中閃閃發亮,潔淨、高尚、神聖,如鮮紅熱血淌淌流過大埔的藍天白 雲。展室中央一列排開的玻璃櫃中鋪滿暗絳色絨緞,上面陳列了「紅色」

的文件物品:中共大埔縣委告農民書、共青團大埔縣委告青年同胞書、

桃花支部支幹會紀錄、油印十大政綱歌等(見圖6)。這些革命文物紙 黃角缺,顏色熱度已被時間轉化成色澤暗沉的歷史厚度。櫃中另還有曾 經沾染赤子汗液的赤衛隊袖章、黨政軍印章、大埔首次農民暴動所用指 揮螺號、短刀、步槍、瓷地雷、彈殼等。這些物件已被處理乾淨,卻仍 能透過玻璃櫃的反光,不動聲色地召喚參觀者的想像,重現人群聳動、

暴力肆虐的當時當地。

展示復又通過最直觀的圖像敘述,讓牆上一幅幅大埔秀麗風光照暗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顯現館方治理(governance)的可能疏漏,卻仍無礙此展廳之敘事將地 方歸屬於國家政治地理和空間地理之中的整體意志和積極姿態。

寫形式進一步填充大埔縣的地方特色,以至於猶有過處,土特產陳列讓 展覽幾成展賣,文化觀光的廣告宣傳之姿隱隱可見。兼之此館本身是個 變化自客家土樓與圍龍屋的框架建築,內部渾圓,在展室間穿行縱望,

如置身圓土樓內一房。這館舍本身就是座巨型民居建築模型,以其空間 實踐讓參觀者經驗了大埔縣的民居特色。

在展示以外,值得注意的是此館二樓乃由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所捐建。該館二樓一塊紀念牌碑上清楚記錄此事。其實新加坡茶陽(大 埔)會館在籌備本身的文物館時,籌委會也曾組團前來大埔徵集文物、

考察交流(廖振宏2002:31-36;作者不詳 2002:39-40;法宏 2002:

37-38;楊德煉 2002:38)。博/文物館是主導知識建構的建制,新、

中這兩個對口機構之間的互動,顯見了其背後各形式資源資本的關係網 路、交換流通,及其對兩地所生產、流通、接受、共享的大埔地方或客 家知識之可能影響,使兩地成為一知識共同體。無論如何,從贊助方即 為第一參觀者的向度而言,此館二樓的民居、客風、粵瓷、僑鄉、地方 崛起和四位名人等專題展,不啻透露出參觀者觀覽地方特色、領略風土 民情的期待,其中不乏對鄉梓建設的關切。此館全部展示的「結束語」,

說明了策展者展演地方的展示策略;就贊助者兼第一參觀者而言,則為 瞭解大埔、關切大埔的期待,提供了清晰註腳:

一方水土養育著一方生命。千年古邑大埔縣以其悠久的歷 史、燦爛的文化,見證了粵東邊陲這片純客家聚居地的成長 與發展的生命軌跡。……承載和延續著中華民族久遠的文 明……

新加坡大埔客的視覺化認同表述

86

大埔縣人文遺存雖經歲月的消磨顯得有些暗淡,但展廳裡鮮 活的歷史文物,仍可還原和維繫著昔日大埔厚重的文脈。今 天,保護和光大這一傳統文化遺產,讓世界瞭解大埔,讓大 埔走向世界,意義殊深。埔人在致力打造活力大埔、美麗大 埔、和諧大埔的同時,願和四海賓朋、有識之士一起,為實

大埔縣人文遺存雖經歲月的消磨顯得有些暗淡,但展廳裡鮮 活的歷史文物,仍可還原和維繫著昔日大埔厚重的文脈。今 天,保護和光大這一傳統文化遺產,讓世界瞭解大埔,讓大 埔走向世界,意義殊深。埔人在致力打造活力大埔、美麗大 埔、和諧大埔的同時,願和四海賓朋、有識之士一起,為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