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民主鞏固理論與指標建構

在討論民主鞏固之前,必須先討論台灣是否已民主轉型成功?Juan J.

Linz和Alfred Stepan對民主轉型所下的定義為:(1)政治程序產生,民選政 府獲得足夠的同意;(2)政府因普遍且自由的選舉來獲得權力;(3)實際 上政府有足夠的權威制定政策;(4)新民主政體下,行政、立法及司法各 自獨立,不需與其它團體分享權力。9由Linz與Stepan的定義來檢視台灣,

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定期舉行,總統人民直選也已完成三次,行政、

立法及司法部門亦權力獨立,各司其職,尤其是行政與立法部門分屬不同 政黨掌控,彼此並無從屬關係,是故,台灣可說是民主轉型成功之國家。

但實際現狀中,台灣是否真的轉型成功,乃見仁見智之問題,值得討論。

民主鞏固乃ㄧ動態過程,而非靜止狀態。根據

Georg Sørensen

教授之觀 點,民主轉型最後一個階段就是鞏固階段(consolidation phase),也就是所 謂的民主鞏固。10換言之,民主轉型之最後階段,可視為是民主鞏固的起 始。但究竟何謂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學者們對於民主鞏 固的看法似乎頗為分歧,這在社會科學領域是常見現象,此乃因為社會科

9 Juan J.Linz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 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3.

10 Georg Sørensen , 1999,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San Francisco : Westview Press Inc., p.57.

學之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研究並非所有現象都是數字可以 解釋的。因此,研究者試圖將多位學者之觀點整理分析,再歸納出較具多 數看法的民主鞏固指標,以作為論文論證時之依據及參考。

外文文獻部份,學者Amartya Sen在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s

(2001)一文中指出,我們不可以用多數的規則來定義民主(democracy),

因為民主是個複雜的概念,它具有許多面向及條件。Sen並以印度經驗來 說明民主在亞洲的價值,進而分析說明民主的普世價值。11學者Giovanni Sartori不僅對於憲政問題有深入研究,對於民主理論亦非常專精,其著作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1987)一書,用語深入淺出,讓讀者 可以簡單明白民主理論為何。此外,Sartori的Democratic Theory .Based on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of Democrazia e Definizione(1962)及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1994)等二本專書,亦是民主憲政的重要著作。

學者Marc F. Plattner所著From Liberalism to Liberal Democracy(2001)

一文,認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民主國家有許多民主機制,其所謂的民主是指 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與早期的自由主義定義並不完全相同。該書 說明自由與平等之意涵,並說明投票在自由民主中的意義。學者Frank Cunningham的著作Democratic theory and socialism(1987)一書中,對於民 主(democracy)、社會主義(socialism)及平等(equality)有詳細定義,

書中並討論許多關於自由及政治之間的矛盾,以及自由主義民主與社會主 義民主的差別。

Juan J. Linz 和 Alfred Stepan 著 作 Toward Consolidated Democracies

(2001)一文,對於民主鞏固的定義堪稱詳細,民主鞏固的要件包括公民 社會、相當自主的政治社會、主要政治行動者應依法行政、可供新民主政 府運用的國家官僚體系,以及擁有制度化的經濟社會。此外,學者Andreas Schedler著作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2001)一文,描述在第三

11 Amartya Sen, 2001,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s , i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 The Global Divergence of Democracies, 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波(third wave)民主化潮流中,約有六十個國家由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

雖然這些國家的民主體制不盡相同。但民主化過程中,如何達到民主鞏 固,乃是值得的議題。民主制度的設計及運作,對於民主深化有相當的影 響。此外,學者Frank Cunningham的Democratic theory and socialism(1987)、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的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1992)、Gerard Alexander的The Sources of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 2002 ), 以 及 Jan Zielonka 的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Eastern Europe(2001)等四本作品,不僅對民主化至民主 鞏固有理論性分析,並以拉丁美洲、南歐及東歐等國家為分析對象,探討 其民主化及民主鞏固狀況,因拉丁美洲、南歐及東歐等不少國家皆曾為威 權國家,其由威權政府民主化為民主政府的過程,與台灣的政治背景甚為 相似,是故,此四本專書不僅是討論民主化至民主鞏固的參考文獻,亦可 作為分析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對照資料。

國內學者部份,研究民主理論的學者為數不少,葉俊榮教授之《民主 轉型與憲法變遷》(2003)一書指出,政府統治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對於 民主政治之運作相當重要。但當合法性產生危機,甚至正當性產生疑慮 時,統治當局該如何面對及解決?戒嚴時期,台灣的政治是冷漠中帶著寧 靜的革命,1991 年民主化開始,透過六次修憲,逐步將民主化的成果落實 到憲法,帶動了台灣憲法的實質變遷,也影響了台灣民主轉型正義與否的 問題。該書在第三篇裡,對於憲法解釋如何帶動憲法變遷有精采分析,結 論部分雖然沒有介紹何謂民主鞏固及其未來之可能性,但對於台灣的轉型 憲政主義是持予肯定態度的。換言之,《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一書對於 台灣政治之敘述甚為詳細,有關台灣民主化及民主轉型部分,論述亦豐 富。研究者認為,唯有瞭解民主化及民主轉型意涵,對於民主鞏固之界定 才能清楚。再者,倘若台灣的民主轉型是正義且符合民主期待的,則朝向 民主鞏固及民主深化方面前進乃可期之希望。

承此,回顧上述內文可知,學者們對於何謂民主鞏固之看法及定義非

常分歧,因此,民主鞏固可檢驗的指標面向可說不少,若要將所有涉及之 面向列入檢驗民主鞏固的指標,則論文內容將龐大繁雜且無法結束。是 故,統整上述學者之著作論述,本論文擬以「有限政府」、「依法而治」,

及「人權保障」(該三項指標內容包括政治穩定、政治參與,及政治發展 等政治學理論)作為台灣民主鞏固的檢驗指標,各項指標建構所依據之理 論基礎,茲將分述於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