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猴硐煤礦產業興衰史

(一)台灣煤礦起源

台灣煤礦開採可溯至1626 年,當時西班牙人發現漢人聚落已於日常生活中 使用挖掘的煤炭炊煮,便將其納入軍事補給。荷蘭人登台後,為了建立西太平洋 基地,也利用台人採集的煤炭供商業航行之用,台灣煤礦產業隨之成長(2011,

何佩芬)。早期煤礦仰賴船隻運載,開採地點靠近水路以利輸送。1908 年,縱 貫鐵路全線通車,煤礦才以鐵路作為主要運送工具。這時,北部煤田(圖2-1)

是主要產地,供應全台需求;該時期內需市場主要供應製糖工業、交通運輸及家 庭燃料,外銷則輸至上海、福建、廣東、香港、日本及東南亞一帶(楊尚霖,2003)。

南來北往的煤礦運輸,構築起最初的城鄉能源供應鏈。

台灣北部煤田由東北角金瓜石,向西南延伸至大安溪流域,長約120 公里,

寬20 公里(何佩芬,2011),包含基隆煤田(鼻頭、澳底、瑞芳、雙溪、平溪、

頭圍、金包里、基隆、汐止)、台北煤田(南港、石碇、山仔腳、 中和、新店、

三峽)、新竹煤田(關西煤田、油羅至北埔、佳樂煤田)等(李玉芬,1989)。基 隆地區因含煤地層發達,是全台最重要的產煤中心。

(二)猴硐煤礦史

猴硐當地歷史與礦業文化的相關研究,在周章淋(2009)、陳章桂(2009)、

吳海獅(1986)與柯一青(2014)等人的努力耕耘下,已經有了非常完整詳細的 著述。本節歷史概況的撰寫參考材料,多數來自諸位的研究成果與著作。

基隆地區最初在荷西時期,便有煤礦開採的記錄。清領時期,由於地方仕紳

篤信風水,擔心採礦會損傷龍脈,因而請奏朝廷,禁採私煤。隨後,沈葆楨(1874)

一度籌設官礦與更新採煤機具,力求增加與穩定供煤量。然而,在中法戰爭(1884)

時,清廷擔心礦產落入敵方,便破壞設施與銷毀存煤,建設毀於一旦。直至劉銘 傳(1887)任台灣巡撫,以官商合辦方式重建基隆煤坑,不僅鋪設了八斗子煤坑 至基隆港口的專用鐵路,亦擴大了採煤範圍。

圖 2-1 台灣北部煤礦分佈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台灣煤礦博物館。http://www.mdnkids.com/coalmine/index3.shtml。

猴硐煤田位於基隆煤區,範圍自東北方的猴硐與牡丹坑開始,沿基隆河岸經 三貂嶺、大華至十分寮等處。長寬各約10 公里與 4.2 公里,面積占 42 平方公里。

由於地處內壁深山,交通極為不便,煤礦開採的時機較晚。台灣興業合資會社佐 藤里治於1898 年 2 月 18 日,首先申請官方核准基隆廳基隆堡,猴洞庄6(土名 猴洞)的石炭礦業權7(當時面積為90080 坪),最終因運輸不便未果。隨後,各 方人士見鄰近金礦區有燃料供應之便,便爭相搶奪此處開採權,歷經數十次的買 賣與移轉(周章淋,2009: 33)。

由於地方偏遠,猴硐煤礦開採最初皆為小型個體戶模式8。鐵道尚未鋪設以        

6 即今日的新北市瑞芳區光復里與猴硐里。

7 「石炭」為「煤炭」舊稱。

8 以平水拖籠坑在炭層露頭處開採。

前,煤礦運送不便、耗時耗力;小礦資金單薄,投資戶亦紛紛更替。明治43 年

圖2-2 1974 年瑞三鑛業公司猴硐礦場一覽

資料來源:周章淋(2009)

1980 年代以後,台灣礦業景氣逐漸下滑。原因來自頻傳的大規模礦災,使 政府被迫重視勞資爭議與淘汰老舊礦場。其次,開放國外煤礦進口之後,因應台 灣產煤成本過高,政府頒布了礦工的轉業與資遣辦法。煤礦大量減產與景氣持續 低迷,使瑞三公司不得不在1990 年關閉猴硐地區所有礦場,結束經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