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貓城崛起:新北市猴硐貓觀光地景的形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貓城崛起:新北市猴硐貓觀光地景的形構"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貓城崛起:新北市猴硐貓觀光地景的形構

The Rising of Cat-town: The Formation of Cat-tourism Landscape at Houtong, New Taipei City

葉文琪 Wen-Chi Yeh

指導教授:王志弘博士 Advisor: Chih-Hung Wang, Ph.D.

中華民國 105 年 1 月

Jan 2016

(2)

摘要

本文探討都市周緣沒落礦業聚落,如何力圖觀光化以尋求再發展機會,挪用當地 資源作為發展利基。以新北市猴硐為例,作者通過參與式觀察和訪談,結合新聞 與網路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在城鄉關係轉折下,猴硐從供應資源的礦村,

轉變為以自然景觀及礦業襲產吸引城市遊憩需求的主題園區,卻因緣際會在動物 可愛化趨勢下,成為發展貓觀光的貓城。其次,聚焦於貓經濟內部動態,主要的 民間和官方行動者彼此的合作、協調與衝突,體現為由不同論述、實作及物件構 成的,複雜且不穩定的貓經濟網絡。第三,從自然塑造與動物權角度觀之,貓經 濟的商品化、符號化與擬人化建構,演繹出自然的奇觀化凝視,也造成部分居民、

狗等其他動物、病貓與棄貓,以及礦村記憶與認同的邊緣化。看似偶然的貓城崛 起,體現的仍是台灣社會追求發展利益的不懈邏輯;但動物權理念已然發酵,形 成荒謬娛樂地景中的抵抗異聲。

關鍵詞:觀光治理、地方發展、自然建構、人與動物關係、動物權

(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ow the declining mining settlement around the peripheral edge of a city strives for tourism to seek for the re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applies local resources as the developmental niche is discussed. Hou-tong, New Taipei C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as well as news and network data,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under the transition of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Hou-tong transforms into the theme park attracting city recreation demands with natural landscapes and mining inheritance from the mining village supplying resources. However, as fate would have it, with the trend of adorable animals, Hou-tong becomes the cat city where cat tourism is developed. Second, we focus on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cat economy. The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nongovernmental and official movers reflect a complex and unstable cat economy network composed of different discussions, implementations, and objects. Third, in view of natural shaping and animal righ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personification of cat economy deduces a gaze of natural spectacles, which also cause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some residents, dogs, other animals, sick cats, and abandoned cats as well as the memory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mining village. The seemingly accidental rise of the cat city still embodies the relentless logic that the Taiwan society pursues development interests. However, the idea of animal rights has been already fermented, forming different sounds for the resistance in the absurd recreational landscape.

Keyword: tourism governance, local development, nature construction,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 animal rights

(4)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8 第一節 前言:發展的必然與偶然 8

第二節 文獻回顧:鄉村觀光化下的人與動物關係 10

一、批判性的觀光研究 10 二、從動物倫理到人與動物關係研究 13

第三節 分析架構:延展都市化下的動物觀光地景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17 一、研究的時空範圍 17 二、研究取材與章節概述 18

三、研究倫理 22

第二章 動物觀光如何可能:從礦村到貓城 24

第一節 猴硐的地方發展之路 24 一、猴硐煤礦產業興衰史 24 二、自然遊憩的初步嘗試 27 三、礦業的襲產化與遊憩化 28

第二節 貓觀光變奏曲 31 一、網路愛貓人社群的零星探訪與宣傳 31

二、爆紅的貓村 33 三、貓觀光地景的塑造 38

第三節 延展都市化:城鄉關係轉化下的地景變貌 50

第三章 貓經濟與貓保護的內蘊張力 53 第一節 地盤戰:在地社群與動保組織的多重網絡化 53

一、319 愛貓協會與貓友社 53

二、猴硐貓咪獨立志工社 59

(5)

三、黑煤貓調解委員會 61 四、猴洞地方永續發展協會 64 五、貓觀光爭議:貓瘟、路跑與元旦曙光 64

第二節 觀光旅遊局與動物保護處的差異治理 68

一、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68 二、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 69

第三節 貓存在的符號建構與受限能動性 72

一、貓的受限能動性 72 二、貓的日常作息 73 三、遊客的差異性自然消費 74

四、貓的符號化建構 75

第四章 貓觀光下的隱微地景 78 第一節 煤礦記憶與居民生活的邊緣化 78

一、沒入背景的礦業襲產與記憶 78

二、居民生活環境的變化 80 第二節 「非貓」存在的忽略與排除 81

一、狗的排除 81 二、其他自然人文景物的忽略 84

第三節 觀光凝視之外的貓:病貓與棄貓 84 一、愛滋貓事件與病貓處遇 84

二、棄貓天堂? 87

第五章 結論 89 第一節 不懈的成長邏輯與動物權的醒覺 89

第二節 邁向「合宜」的人貓關係 90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大事紀 98

附錄二 猴硐發展剪影 102

(6)

圖目錄

圖 1-1 都市化的三個環節 16 圖 1-2 瑞芳區行政區域圖 17 圖 1-3 研究的時間範圍 18 圖 2-1 台灣北部煤礦分佈圖 25 圖 2-2 民國 63 年瑞三鑛業公司猴硐礦場一覽 27

圖 2-3 「碧雲山莊」石碑 28 圖 2-4 煤礦博物館區構想圖 29 圖 2-5 猴硐煤礦博物園規劃平面圖 30

圖 2-6 「有貓最美、猴硐相隨」攝影活動宣傳頁 32

圖 2-7 「貓燈節」活動布置場景 32 圖 2-8 CNN 發布前後的遊客人次差異 33

圖 2-9 貴志站小玉與侯硐站黑鼻 35

圖 2-10 猴硐貓橋 35 圖 2-11 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36

圖 2-12 猴硐貓村地圖 37 圖 2-13 猴硐貓村的貓雕像 38 圖 2-14 新北市觀光局所舉辦的「貓咪園遊會」 38

圖 2-15 新北市商圈宣傳廣告 39 圖 2-16 貓村研究分區示意圖 40

圖 2-17 三貓小舖 41 圖 2-18 招財貓本舖的貓神社 41

圖 2-19 居民禁止告示牌 42 圖 2-20 貓玩偶「大白」 43 圖 2-21 咖啡街一景 43 圖 2-22 貓王宮與被關籠的貓 44

(7)

圖 2-23 私人住所告示牌 45 圖 2-24 貓咪資訊站外觀 46 圖 2-25 猴硐貓經濟的商家分布 47

圖 2-26 猴硐地區聚落分佈圖 49 圖 2-27 運煤廠因未有積極的保存計畫,目前荒廢 50

圖 2-28 猴硐地區的城鄉關係轉折 52 圖 3-1 貓友社點蚤活動過程 56 圖 3-2 第一期與第二期貓屋 58 圖 3-3 貓咪獨立志工社的送養照 61 圖 3-4 黑煤貓調解委員會的猴硐 317 擺攤門口 62

圖 3-5 黑煤貓調解委員會的告示牌 63 圖 3-6 2013 年貓村路跑路線圖 66 圖 3-7 猴峒地區多元的在地/外來行動者 72

圖 3-8 猴硐停車場口炎嚴重的街貓 74

圖 3-9 移植的貓文化 76 圖 3-10 日益增多的人造物 77 圖 4-1 遊客爭相拍貓,對願景館的參訪興致不高 79

圖 4-2 不建議帶狗來訪告示牌 81 圖 4-3 猴硐「八寶粥」被通報收容所 82

圖 4-4 猴硐的狗與商家吸引遊客的寵物兔 83 圖 4-5 新北市瑞芳區猴硐貓村貓隻管理標準作業流程 86

圖 4-6 大難不死的胖福 86 圖 5-1 猴硐地區發展轉變 90

(8)

表目錄

表 1-1 次級資料分析材料 19 表 1-2 深度訪談要點 19 表 1-3 訪談對象列表 21 表 1-4 田野觀察內容 21 表 2-1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人次 33

表 2-2 猴硐商家分佈列表 47 表 2-3 猴硐地區土地產權 49 表 3-1 由動保處整合後的兩次決議 67

表 3-2 猴硐地方社團列表 70 表 4-1 街貓常見疾病 85

(9)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前言:發展的必然與偶然

猴硐(侯硐)1位於新北市(原台北縣)瑞芳區,是個擁有火車站的煤礦村。

不過,這個曾於1950 年代因當地瑞三公司經營礦業有成,地區人口一度達 6,000 餘人,擁有當時全台最大、品質最好煤礦場的村落(周章淋,2009: 31),現在卻 以「貓村」聞名。每逢假日,數千名遊客擠滿小村,不是為了一睹礦業襲產的文 史展示,或是近旁的河床壺穴景觀,而是爭看四處蹲伏坐臥的貓群。

2013 年,美國媒體 CNN 甚至列舉此處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一2,猴硐自 此聲名遠播,更加吸引國內外遊客湧入。當地以貓為題材的各類生意興隆,文創 手作與咖啡店等,看似與貓意象相符的都市消費元素,也陸續現身。於是,與其 說是貓村,這個瀰漫著源自城市生活之「愛貓」情結的城郊礦業聚落,如今更好 的稱呼或許是「貓城」。從礦村到貓城的曲折,其實透露著城鄉關係的轉變,以 及蕭條地區謀求再發展的期待與嘗試。

因為供應都市工業發展重要能源而繁盛一時的猴硐,於1990 年代以後,隨 著礦產開發殆盡、人口外移,瑞三公司宣布停採而漸趨寂寥。猴硐不再是鼎盛一 時的礦業小鎮,而是產業萎縮的沒落村莊。然而,正因過去廿餘年猴硐發展停滯,

保留了比較完整的礦業遺址和自然地景,似乎足以迎合休憩風氣正盛的都市生活 風格。1990 年代中後期,當地的主要地主瑞三公司,便曾嘗試以自然山林風光 為賣點,開設「碧雲山莊」等山林育樂中心,但無法成功經營,關閉收場。

隨後,當地文史工作者與有志人士四處奔走,倡議猴硐煤礦工業遺跡的歷史 價值和保存計畫,希冀仿效九份與金瓜石等地,帶來觀光遊憩主導的再發展機會。

2005 年,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正式設立「猴硐煤礦生活園區」3,以歷史保 存與襲產觀光化的策略來振興地方經濟。於是,猴硐納入更大尺度的瑞芳風景特        

1 猴硐原名「猴洞」,源於往昔後山懸崖有一山洞,群集大批猿猴,遂得此名。日殖時期,日人在 此採煤,因礦場忌水,便將「洞」改為與礦產相關的「硐」。戰後國民政府認為「猴」字不雅,於1962 年將當地火車站名改為較文雅的「侯硐」。2001 年,當地文史工作者(陳章桂、周章淋)在編寫

「猴硐探源」時,恢復原名「猴硐」,並由當地三里(光復里、侯硐里、弓橋里)里長聯合提案,

向台北縣政府申請改名,於2005 年正式改為「猴硐」。惟鐵路局受交通部管轄,至今仍維持「侯 硐」舊名(周章淋,2009: 12)。本研究採用猴硐一詞,乃尊重居民對原名的情感與記憶,再者「

硐」字不僅代表當地與礦業的關係,還透顯礦坑神鬼禁忌與自然想像,與本研究發問有關。

2〈侯硐貓村 登 CNN 六大賞貓景點〉。《中央通訊社中央社》。2013/11/07。

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311070527-1.aspx5j/。取用日期 2015/4/20。

3 2005 年 8 月 26 日台北縣、鐵路局及瑞三公司代表,於猴硐廣場簽訂「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合 作意願書。

(10)

定區觀光計畫,與鄰近礦業景點串聯,成為煤礦遺址保存與遊憩地帶。

然而,大環境下,從煤礦生產變身為礦業襲產觀光化的看似必然路徑,卻因 為當地街貓4影像通過網際網路廣泛傳播,搭上同伴動物擬人化、可愛化的熱潮,

產生了偶然卻巨大的轉折。2007 年,知名的貓攝影師簡佩玲至猴硐旅遊,發現 當地聚集了上百隻街貓;她替貓群拍攝的影像在部落格與臉書(Facebook)發表,

搭配「貓老大」、「流鼻涕」等暱稱與故事,很快引起了關注。隨後,網友號召志 工組成「319 愛貓協會」,赴當地從事環境清理、街貓餵食、醫療結紮等工作。

至此,猴硐遂以「貓的天堂」、「貓的國度」與「貓村」聞名。當地人士對此轉折 也頗感意外:

其實貓村打響知名度是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的前半年,它的發展過程 很像觀光局打了一場90分鐘的球賽,最後卻由一個外地人踢球進球門,也 就這樣紅了。(周章淋,轉引自范薰文,2011: 61)

於是,以貓為核心的觀光經濟順勢崛起。車站周邊充斥著販賣貓咪鳳梨酥、

貓咪明信片、貓咪玩偶及貓飼料的商家,遊客絡繹不絕。政府耗費五年、斥資兩 億元維修整建的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參觀人數卻寥寥可數;遊客短暫停留後,仍 然走向貓群,爭相拍攝和逗弄貓隻。此際,觀光發展和動物保護之間的緊張,也 浮上了檯面。不少動保團體質疑,當地觀光發展會傷害生態與貓隻。2013 年爆 發貓瘟、2014 年猴硐舉辦路跑干擾貓群活動空間,以及 2015 年擬議的猴硐迎曙 光活動,都曾經引發爭議5。「貓天堂」的宣稱亦遭質疑形同變相鼓勵棄養貓隻於 此地,以浪漫的修辭掩飾棄養的道德責任。

無論自然山林休憩、礦業遺址襲產化,或是晚近的貓城崛起,都意味了猴硐 的功能已經由生產、供給、補充都市物質與能源需求,轉變為迎合都市人對於特 定自然的欲求與好奇。這裡的自然,無論是山林溪流、煤礦,或是貓群,都不是 純真的自然,而是特定社會生產與文化想像下的建構產物。然而,自然物也有本 身的特質,從而與人類社會互動、糾纏,形成複雜的人與自然關係,或自然-社 會形構(natural-social formation)。再者,在「行星都市化」(planetary urbanization)

的觀點下,無論偏鄉或鬧市,都已經納入新資本主義階段驅動的都市化過程

(Brenner and Schmid, 2015);猴硐的發展可說是「延展都市化」(extended urbanization),也就是台北都會區擴張與轉型下塑造的產物,礦村歷經了都市化 推動的紋理重組。猴硐貓經濟的興盛蔓延、動物保護與動物權的倡議,以及觀光 發展的企盼,正是考察台灣自然-社會形構,以及城鄉關係轉變的獨特切入點。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收集相關新聞雜誌報導、網際網路資訊,以及規劃報        

4 一般也稱生活於街道的貓為流浪貓或野貓,流浪貓隱含「從家中出走」的意思,預設豢養在人 類家中才是正途;野貓則暗示貓仍帶有動物野性。但是,猴硐的貓長期由社區居民共養,多已 馴化,因而本文以「街貓」稱之。

5 新北市曾擬於 2016 年(生肖猴年),在猴硐舉辦新年迎曙光活動,遭到網友連署反對,終至公 告取消。

(11)

告與學術研究文獻,以及到達當地從事田野觀察,訪談重要人士,藉以掌握猴硐 從礦村到貓城的轉變、當前貓觀光發展的狀況、各方行動者的立場、利益、策略、

論述,以及彼此的關係與爭議,特別是觀光化利用與保育化對待的緊張。其次,

我也關心貓群在廣泛的商品化、符號化及擬人化再現與介入下,如何被塑造成為 吸引遊客凝視的特殊物種而陷入了特定處境,以及嘗試看到在貓經濟的運作中,

那些被排除或邊緣化的動物與事物。

第二節 文獻回顧:鄉村觀光化下的人與動物關係

目前以猴硐為主題的研究,有林詩傑(1994)從當地礦業發展及礦工生活 切入,描繪1980年代猴硐光榮黑金歲月的歷史圖像。柯一青(2014)則對照國內 外工業遺址的再發展案例,主張猴硐必須挖掘地方獨特性,回歸社區經營,建立 採礦社區的在地故事,緊密結合空間、時間與人群,尋求永續發展之道。

2007年起,猴硐的貓觀光興起後,范薰文(2011)、邢志航與艾品溱(2014),

以及秦慧茹(2012)等,從觀光發展角度,分別探討了當地居民對觀光發展的態 度與認知、貓文化元素行銷的SWOT分析與可行策略,以及當地觀光發展行銷的 夥伴關係與網絡治理。王韻琇(2013)則從社會企業化觀點,討論因應貓經濟而 組成的「319愛貓協會」組織的內外處境、利基與行動策略。

前述既有研究囿於地區文史保存、觀光發展和組織管理觀點,比較無法批判 性地檢視猴硐發展的結構性條件、觀光化的衝突與爭議,以及這個過程對於自然 物與人貓關係的塑造。這些研究往往將自然視為固定不變的背景,忽略了地方文 史工作者與居民對於礦業與山林的複雜情感,以及觀光遊客與動保志工團體對於

「貓」的差異想像。

猴硐晚近的發展涉及政府治理策略、地方利益競逐、旅遊資本積累、遊客體 驗與凝視的符號建構和實作、自然獨特性的生產與召喚等。街貓、礦業遺址、溪 流、林野風光,與咖啡店、小吃攤、文創商店、展示館,以及異質的旅客,共構 形成了複雜的奇特地景。要掌握城市外緣地帶貓觀光經濟的自然-社會形構,我 們需要的是批判性的觀光研究,以及反身檢視人與動物關係之建構的視野。

一、批判性的觀光研究

2003年,猴硐礦坑遺跡保存與博物館建置計劃,開啟了猴硐的襲產化觀光。

襲產觀光化不僅是「襲產政治」(politics of heritage)(Harrison, 2010)的策略性 場域,也是地方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治理手段;在地歷史與記憶在觀光遊憩的選 擇性傳達與塑造下,成為外來遊客的假期消費對象。然而,記憶與經濟、認同與 利潤的拉扯,以及過程中誰獲益、誰損失,往往成為衝突的來源。另一方面,自 然風景也是遊憩化重要對象,除了地方認同與商業利潤的拉扯,自然觀光化更引

(12)

發了生態保育與發展利益之間的張力。再者,貓作為具有能動性的社會自然

(social nature),相較於山林溪流景觀的觀光化,還捲入動物剝削與動物權益的 爭端而更顯複雜。這些議題都需要從批判角度檢視觀光發展。

晚近批判性的觀光研究數量眾多、議題廣泛,理論取向也不少,從政治經濟 學、後殖民理論、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傅柯派的權力、論述與治理研究、符號 學、操演(performativity)概念,以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將觀光視為異質元素集聚的技術社會安排等,不一而足(例見 Ateljevic, Pritchard and Morgan, 2007; Church and Coles, 2007; Farías, 2010; Haldrup and Larsen, 2010;

Hall and Tucker, 2004; Jamal and Robinson, 2009; Lew, Hall, and Williams, 2014;

Shaw and Williams, 2002; Thurlow and Jaworski, 2010; van der Duim, Ren and Jóhannesson, 2012)。不過,就本文分析地區觀光發展所需的理論參照而論,主要 還 是 鎖 定 政 治 經 濟 學 、 文 化 批 判 , 以 及 傅 柯 式 權 力 觀 點 下 的 治 理 術

(governmentality)分析等取向。

首先,從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角度看,觀光產業既是資本積累的場域,將許多 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捲入追逐利潤的邏輯中,加以商品化而破壞了原本的意義 或真實性。不過,觀光旅遊作為現代休閒的重要活動,也有利於勞動力的再生產,

尤其是舒緩身心壓力後,再回頭投入有效率的工作。就此,現代觀光不只是一門 好生意,也有其社會控制的意識形態效果。於是,觀光旅遊在政治經濟學觀點下,

似乎成了負面的場域,指向了利潤、控制和異化。至於觀光旅遊的對象,可說是 Daniel J. Boorstin(1964)指出的,與地方環境及實際生活隔離的虛偽景緻,搬 弄著虛華不實的展演;這種「假事件」的操演,中介著觀光客對於旅遊地的感受 與經驗。誘引觀光消費的廣告宣傳,更塑造出一個封閉、自我循環的幻覺系統

(system of illusions),使得整個旅遊過程宛如在被隔離的美國複製旅館中進行

(Urry, 2007)。

不過,政治經濟學式的結構性分析,以及Boorstin的觀點,顯然都低估了遊 客的主體性與能動性。Erik Cohen(1988)和 Dean MacCannell(1999)便有不 同看法。Cohen 認為,不同旅遊者有選擇行程和觀光知識的能動性,而非全然順 服於假事件,受其操弄。MacCannell 則認為,現代觀光旅遊是遊客追求「本真 性」(authenticity)的過程;這是人類嚮往神聖原始的本能欲望,而且必須在日 常勞動與個人生活以外尋找。因此,某個事物的觀光化,其實正是「神聖化」的 過程(MacCannell, 1999)。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追尋與神話化,也會通過定期 包裝、命名、產製而形成遊客指南,還不乏各式牟利資本的投入。換言之,通過 旅遊實踐來謀利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觀光產業,正是誘引人類欲望、塑造本真體 驗的好生意。

如前所述,觀光旅遊除了是資本積累場域,也涉及勞動力再生產。但這裡暗 含了勞苦工作必須通過休閒來復原體力和心神,意味了工作與休閒的二分。但這 種觀點其實有些問題;蘇碩斌(2013)便指出,現代享樂式觀光並非「勞動」的

(13)

對立面,反而是「勞動/休閒」整合式結構的一環;觀光行為與動機,乃是工作 與休閒結構所必要的社會內容及心理素質。

同樣的,勞動與休閒的無法二分,也提醒我們觀光旅遊亦不能抽離於日常生 活。Ignacio(2009)認為,觀光必然是在具體情境中促成的,涉及了整體特定的 框架、技術社會安排、空間佈置與敘事方式等。但除此之外,其中也隱含了日常 生活的漫溢,並且同時發生在觀光主體與客體之上,因而擁有自我與他者的雙重 性。例如遊客在行程中的仍會維持自我日常的生活細節;觀光消費與旅遊行為對 觀光地的日常介入。換言之,「觀光」不只是距離上遠離家鄉或孰悉的地方,還 包括了旅遊歷程中充斥的日常生活,且兩者彼此糾葛在一起。此外,我們也可將 上述的日常生活漫溢與觀光的特定安排,視為一種溝通框架,即遊客認識與理解 地方的方式。猴硐的貓觀光地景,即是各種觀光技術、社會安排、溝通框架與特 定的實作方式的實踐,並且與猴硐的生活日常與遊客的觀光日常,緊密而多重的 糾纏在一起。

其次,就文化批判視角而論,John Urry以「觀光客凝視」(tourist gaze)(Urry, 2007)觀點,討論了觀光旅遊對象、場所及相關主體的象徵性建構。他指出,在 特定社會慣習和專業論述下,旅遊中的「凝視主體」(gazer)與「凝視對象」(地 景、奇觀、居民生活方式等),都置入一套有系統且持續運作的社會與物質關係,

仰賴各種符號與技術組織的中介塑造,牽涉了觀光地景的塑造、制度規範和媒體 宣傳,甚至意識形態轉換。換言之,觀光是「凝視主體」與「凝視對象」之間,

權力關係的操作與展演。觀光經驗涉及了符號消費與生產,因而顯然是片段、浪 漫、想像且多元的,而非本真經驗的直接映照。

就此,我們可以借取傅柯的治理術概念來統攝以上觀點,亦即將觀光視為一 個治理和自我治理的場域,涉及了特定的機構、論述、知識、技術、權力,以及 觀看之道與主體化(Foucault, 1991)。尤其猴硐的觀光發展,除了資本邏輯、符 號商品化及論述建構,還涉及了政府的治理策略,以及遊憩化地方的各種社會群 體、組織與派系的價值和利益爭奪。例如,看似標榜永續與公共利益的觀光發展 決策,其實捲入了私人產權、國家法律,以及地方社會利益的各方糾葛(Ying and Zhou, 2005)。於是,我們更需要採取一種觀光治理的研究取向,來結合政治經濟 學及文化批判取向。

不過,即使有觀光凝視的權力、論述建構、符號操弄,以及旅遊產業的資本 積累力量,我們還是必須考慮抵抗的可能,以彰顯觀光旅遊的批判潛能。Margaret Swain(2004)便認為,我們從事批判性的觀光研究,要從道德角度,看到地方 或個人如何得以辨識自身、抵抗壓迫,以及發揮能動性,而非只是感嘆結構性力 量的滲透和壓迫。

再者,本研究關注猴硐作為觀光旅遊地景的塑造,以及自然風光、礦業襲產 和街貓,如何成為遊客凝視對象,造成猴硐地方形式與意義的轉化。於是,除了 批判性的觀光研究視野,還必須掌握觀光旅遊下的地方形構。例如,晚近觀光研

(14)

究逐漸關注旅遊對自然生態的衝擊。李素馨(1996)認為,必須以永續觀光概念,

避免觀光開發與環境保育的對立。她主張通過連結當地居民、觀光客和觀光組織,

採取公平和諧的共生協調和資源利用方式,方能尊重生態,令經濟與文化並進發 展。倪進誠(2013)則援引行動者網絡理論,主張自然環境必須被賦予和人類社 群同等的地位,藉此擴大權益關係人(包括非人行動者)的計算範圍。這些研究 提醒我們,街貓、礦產與其他自然物,既是觀光對象及被塑造的產物,也是旅遊 地景形構的積極元素,而非只是消極背景。

總之,猴硐的觀光發展涉及政府治理策略、地方利益競爭、旅遊業的資本積 累、遊客體驗的論述建構、凝視與實作、自然與文化獨特性的召喚,以及街貓、

礦產遺址、溪流與林野風光的共構,形成複雜動態的觀光地景。在這幅景象中,

承繼礦業生產的礦業文化襲產化,是國家、地方與資本原本期待的地方再發展主 軸。然而,貓城崛起的偶然轉折,將群貓予以觀光化而形成貓經濟,觸發了動物 剝削與動物權利的張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參照動物倫理,以及人與動物關係的 研究,作為批判地檢視貓群處境及人貓關係的依據。

二、從動物倫理到人與動物關係研究,以及動物自然塑造

我們擦亮一面動物的鏡子來尋找自我(Haraway, 1991: 21)。

當代動物研究始於1973年,由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得主Konrad Lorenz、Niko Tinbergen和Karl von Frisch 提出以動物生理、心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主題的

「動物行為學」(ethology)。隨後,湯姆.雷根(Tom Regan)的動物權利(animal rights)與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效益論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觀為 首的哲學爭辯,開啟了人文學科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新討論。這些新研究取徑帶 動了社會關注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與態度,因而產生「動物倫理」(animal ethics)

這個領域,強調以科學數據和哲學思辨的理性標準,尋求合理對待動物的道德判 準(費昌勇,2002)。

針對西方歷史上有關動物權利與地位的討論,伊波曼(Loius P. Pojman)將 其分為五類(費昌勇,2002):(1)無文明、不須善待的無地位理論(The No Status Theory);(2)以雷根的動物權利為代表的地位平等觀(Equal Status View);(3)認 為雖然可以利用動物,但仍應該善待的間接義務論(The Indirect Obligation);(4) 辛格援引邊沁(Jeremy Bentham)的效益主義,提出動物福利論的平等考慮論

(Equal Consideration Theory);以及,(5)認為必須將利用需求分級的分級理論

(Split Level Theory)等。

相對於這些西方哲學與倫理思辯,對台灣社會而言,動物權益與福利觀念,

更多源自東方佛儒思想。朱增宏(2003)便以佛法信仰者和實踐者立場,探討包 含佛家在內各種宗教與道德學說強調的「愛與慈悲」,與前述「動物倫理」觀點 之間是否有競合關係,導致不同行動抉擇。他認為,佛教的動物觀還是有人類中

(15)

心論與階層化觀點:人類以外的動物處於較低位階,並以輪迴和苦難為其支持論 述。就此,他主張必須考慮人與動物之間的物質關係(互惠式的直接互動)、社 會關係(權力結構),以及想像關係(價值評斷)。他認為,我們要先釐清東西方 的價值觀及權力運作,然後以合理對待動物的方式(包含知識、權力反思和價值 釐清)來置換當前不合宜的人與動物關係。

前述的東西方觀點雖各有立意,仍然落入了人類和非人動物的清楚二分,指 向一個預設,即「動物非人」。再者,這類論述往往停留於哲學爭辯層次,未能 具體落實到人類社會關係與過程中的言行來考察。相較於此,晚近動物研究逐漸 著眼於以「關係」來連結自然(動物)和社會,打破前述的二分預設。在人與動 物的界線逐漸模糊、交疊的過程中,關係建構成為人類與自然連結的關鍵。

Josephine Donovan(2003)便指出,女性主義觀點下的動物倫理,即出自女性對 動物的愛(照顧和關心),以及彼此的綿密互動;這種關愛和關聯,正是關係性 思考的典型。女性主義者不僅反對男性動物權理論家(如雷根)對理性主義和正 義式倫理的偏執,也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連結,必須回歸關係式感性思考與 關懷式倫理。

唐娜.哈樂葳(Donna Haraway)在2003年的《同伴物種宣言》(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中,則將狗視為人類的同伴物種,重新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

她認為,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乃依據我們與某物的關係:我們並非一開始便將狗 視為同伴動物,而是在眾多可能關係中選擇,從而塑造了我們今日對待狗的態度 與行為。據此,動物不再是外在於人的牲畜,而是被塑造為人類的一部份;狗徹 底脫去獸性,而成爲屬於人且界定了人的物(object)(Haraway, 2003)。因此,

動物並非一種原始且原初的存在,也不是一成不變。動物是長久以來的獨特歷史 與持續變動的過程,形成「自然文化」(naturecultures)。換言之,人與動物的關 係是共構的(co-production)、有限的、不單純、歷史性的(Haraway, 2003)。

Molly Mullin(2003)支持哈樂葳的觀點。她認為人與動物的界線是流動的,

因而會有把動物視為人(擬人、具有人格)的看法,也有人相信,人類能以動物 形體轉生。因此,動物常常與人類認同和差異有關。例如,她提到Clifford Geertz 描寫巴里島(Bali)男人對鬥雞的認同,有如將自己投射進公雞圈打鬥一般。Mullin 也提出 Douglass(1997)與 Pink(1997)的西班牙鬥牛研究,指出其中深刻涉 及性別與國族認同建構。最後,她指出在商品化擴張時代,人們找到各種方式來 建構邊界和價值以因應需求及慾望,也開始以動物商品為中心,塑造具有特殊認 同、論述與實作的社群。再者,人與動物的關係也與不同區域之間的關係,有著 密切關聯,從而在內部與外部塑造了地區認同。於是,猴硐街貓及環繞牠們而建 構的各種人與動物關係,也深刻塑造了猴硐的地方認同及獨特性。

Huw Griffiths 等人(2000)則以都市野貓為例,指出從家貓到野貓的定位是 連續光譜,貓的意義實取決於人類的接觸關係與餵養程度;不同社會條件與自然 環境,構成貓在分類位置上的差異。例如,野外的貓既失去與人類社會的直接聯

(16)

繫,又置身有秩序的城市空間,違背了人類的公私區分,往往通過種族化論述將 其歸類為他者,是野性、不受控制而失序的邊緣群體。不同環境中的野貓,亦會 因當地人口組成、信仰與產業而有不同處境。在他們以赫爾城(Hall City)為田 野繪製的「貓地圖」中,發現天主教堂旁的貓群,由於牧師虔誠的宗教信仰與善 心而獲得良好照顧;住在墓地的貓,則因為可以捕捉害鼠、維持環境整潔,而被 視為當地守護者。相對的,高社經地位的門禁社區最反對貓群聚集,因為居民認 為野貓是骯髒噁心的野蠻自然物。

因此,人與動物的關係取決於地理環境、社會條件,以及人類價值與心態,

塑造了我們對於動物的理解、想像和對待方式。即便是置身同一時空的同一物種,

也因此會有差異極大的處境。例如,即使都被歸為寵物或同伴動物,也會因為該 動物的生物特質,以及人類與特定動物個體互動的方式,而有大相逕庭的命運。

再者,我們對於同伴動物個體,也兼有支配和情感依附的關係(Tuan, 1984; Ritvo, 1988; Ingold, 1994)。甚至,如果從人與動物(自然)共構的角度來看,即使都 是同一種貓,也會因為和人類及環境各種元素產生不同關聯,而成為不同的社會 自然或文化自然複合體。簡言之,各種貓的存在與性質,是在社會關係中生產與 建構出來的。

台灣社會中的人與動物關係,從早期農業社會,著眼於開墾或看守財物的實 用取向(耕牛與狗),轉變為以「觀看」、「賞玩」為主的娛樂取向(寵物商品化)。

更晚近,寵物飼養不再只是強調社會地位,或是獲取勞務與物質上的報酬,而是 帶來無法計量的心理滿足與幸福感(簡妤儒,2002)。近年來,犬貓超乎實用與 金錢的情感價值與可愛化、擬人化、孩童化地位(喚為「毛孩子」),正反映現代 人的寵物飼養心態和方式,已大幅改變。這既是人類以文明化態度對待動物,有 利於增進動物福祉;但是,這種文明化也立足於以人類為中心的情感滿足與想像,

因而對仍保有生物本能特性的特定動物而言,卻可能是新的籠牢。

猴硐貓城之所以能夠形成,並造成熱潮,既是因單一物種(貓)的龐大數量

(數百隻)塑造出來的鄉野奇觀,也奠基於人類對動物及自然的親近欲望與美好 想像,以及社會對同伴動物的日益仰賴。猴硐的觀光化則促使當地人貓關係變得 複雜,貓群成為承載各種物理、象徵及社會力量的對象,但貓也以其生物特質和 能動性,試圖回應著觀光化的棲地。因此,單用動物倫理的哲學辯證,或動物行 為學的科學實證,已不足以解釋猴硐錯綜複雜的發展歷程,以及不同行動者(包 括人與非人)之間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關係性連結為分析角度,避免人貓二 分、自然與社會二分的預設,藉此重新思索人類-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第三節 分析架構:延展都市化下的動物觀光地景

猴硐的地方發展,經歷了工業遺跡的保存、自然景觀的保育,最後因「街貓」

而轉變為充滿文化創意風格的「貓觀光」地景。這不只是各方行動者的論述與實

(17)

作的相互作用,還牽涉了大台北都會區的城鄉關係轉折,亦即都市的邊界

(boundary)與尺度(scale)正在模糊、消退,甚至相互重疊。

Neil Brenner 和 Christian Schmid(2015)便以行星(planet)的尺度重新思 考,提出了城市認識論的七個新論點:一、都市和都市化,是透過我們的理論與 思辨而建構出來的,是「理論」的範疇;因而,它是抽象化且概念化的,並非現 實的經驗對象。二、都市是個過程,而非一種普遍形式、聚落類型或是有邊界的 單位,因此它是複雜、流動、交錯且變動的。三、都市化牽涉了三個重要環節(圖 1-1),亦即集中的都市化(concentrated urbanization)、延展的都市化(extend urbanization)與差異的都市化(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三者並無先後優劣,

而是不斷相互影響。四、都市化的紋理與構造是多向度的。五、都市化是行星

(planet)尺度的,遍及全球。六、都市化的開展,仰賴多種不均空間發展的模 式和管道。七、都市化是個集體計畫,都市化蘊生的潛能在這個集體計畫中被挪 用和爭議,使都市化成為多方競逐的場域。

其中,所謂的延展都市化,乃是相對於都市核心集聚的過程,核心城市以外 的地方、領域與地景的隨之調動與轉化,以利支持市中心的穩定運作,這也導致 了都市紋理的不均等發展。作者認為,猴硐長久以來位於都市的邊緣地帶,在都 市化過程中,被迫配合核心發展的需求,因而轉化自身的功能與地景,從「礦村」

到「貓城」,持續穩定地為核心城市提供了服務。

圖 1-1 都市化的三個環節

資料來源:Brenner and Schmid(2015)。

其次,猴硐「貓城」的形成及其地景塑造,還牽涉了人與動物的各種連結。

不論是勞動、食用、實驗或豢養,人類生活周遭充滿了動物的不同存在。這些存

(18)

在的關係不僅影響了我們對於動物的不同想像,還與地方的文化、傳統和習慣緊 密相關,進一步建構了各種地景,引發了不同感受(Roe, 2015)。例如,遛狗公 園成為某些怕狗人的「恐懼之地」、羊群可以提供溫暖的羊毛與經濟來源,替社 區生活帶來正向轉變,或者,有熊出沒的地區暗示著與「原野」的連結等。總之,

動物在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地景形構中的重要元素

(Peltola, Heikkilä and Vepsäläinen, 2013)。

「貓觀光」正是建立了一種以人類的「貓」想像為出發點的地景,這些可愛 化、卡通化與擬人化的想像裝置,疊加於貓的實際生存空間之上。因此,貓的存 在、對於貓的想像,以及人類建立的物質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個「貓文化地景」。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一、研究的時空範圍

本研究的主要關切,是猴硐的觀光產業從礦業襲產保存到貓村的發展過程。

因此,核心的研究空間是沿著基隆河岸的猴硐聚落,跨越了弓橋里、猴硐里與光 復里的行政區域(圖1-2)。本研究的重點觀察地點,則是猴硐火車站的站前廣場、

煤礦生活園區的願景館一帶,以及車站後方以天橋連通的山坡地貓村。

圖 1-2 瑞芳區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瑞芳區公所。www.ruifang.ntpc.gov.tw/。取用日期:2015年7月7日。

本研究的時間範圍,是從1990年代,瑞三礦業公司開辦碧雲山莊、黑金客棧

(19)

等山野育樂中心開始,經過一連串的猴硐煤礦保存計畫、煤礦博物園區的設置,

以迄今日貓村的觀光化歷程(圖1-3)。

圖 1-3 研究的時間範圍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研究取材與章節概述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等方法,藉此建立猴 硐的地區發展與貓觀光崛起的歷程和動態。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主要分析議題、內 容,以及取材方法,分述如下。

第二章首先爬梳與整理各發展階段的資料,包括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居民的深 度訪談、瑞芳歷史著述、研究文獻、新聞資料等,以便建立猴硐各階段的發展歷 史,特別是2007年以後的貓村觀光發展。其次,作者也通過田野調查,以及與居 民和店家訪談,詳細描繪當地地景的變化動態,以及各方行動者施加在其上的策 略。最後,本研究援引Brenner and Schmid(2015)提出的「延展都市化」概念,

分析猴硐地景轉變過程中的城鄉關係與趨勢。

第三章,作者首先分析當地的行動者,包括民間社團、社會團體與政府單位,

在猴硐的發展過程中,各自的社會定位、組織制度、論述立場與彼此之間的合作 或對抗關係。分析材料來自社團重點人物的深度訪談、報章雜誌的媒體報導與作 者的參與式觀察。以上材料的選擇,將以掌握行動者的核心理念核心、具體實踐 與論述為主。其次,則是考察在貓觀光地景下,各種符號與消費的建構,如何塑 造和影響了當地貓群的日常作息、地景裝置,乃至於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將指出,在貓觀光的凝視之外,沒有被看見的社會元素及自然物的處 境,例如:煤礦文化與記憶、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流浪狗。這部分的分析材料 來自網路各大論壇與電子看板(ptt)的文章、參與式觀察和居民訪談。另外,本 章也處理猴硐的棄貓及病貓議題,由各社團的深度訪談與媒體報導,舉出數個實 際案例,呈現出貓觀光發展所遮蔽或排除的「殘酷地景」。

(20)

以下列舉各項研究方法之資料來源、研究要點及訪談內容:

表 1-1 次級資料分析材料

資料類型 來源 分析內容及關鍵字

報紙 台灣智慧新聞網、聯合 知識庫

 關鍵字:猴硐(侯硐)貓村、猴 硐煤礦生活園區、貓夫人、貓 瘟、虐貓、貓路跑、貓元旦、獸 醫、棄養、流浪動物。

 透過爭議事件的新聞報導,掌握 當地具體的發展情況。

網 路 、 部 落 格、社團、論 壇

臉書社團(黑煤貓調解 委員會、猴硐貓咪獨立 志工社、猴硐貓友社)、 PTT貓板、PTT瑞芳板、

貓咪論壇

 關鍵字:猴硐、貓、志工、貓屋、

貓背心、停車場、飼料、逗貓棒、

中途、救援、認養。

 取得較少受到媒體關注的動保 志工資訊與討論,以及實際到訪 過後的網友、遊客的觀感。

碩博士論文及

期刊 全國碩博士論文網

 關鍵字:猴硐礦村、煤礦、工業 遺產、襲產觀光、襲產保存、動 物倫理、動物權、人與動物關 係。

 爬梳既有的礦村、觀光及動物的 相關研究與論述,釐清歷史概況 與掌握較新的研究趨勢。

政府出版品

國科會報告、新北市政 府出版品、區公所相關 報告

 關鍵字:煤礦生活園區、猴硐博 物館計畫、礦業文化、猴硐文史 工作室、瑞三礦業公司。

 建構猴硐自日治時期以來的歷 史與閉坑後的保存過程。

表 1-2 深度訪談要點

訪談單位 訪談對象 訪談內容與要點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動保處、新北市 觀光局

新北市政府分別在猴硐煤礦博物園 區與貓村觀光,兩個時期的轉變動

(21)

機、機關首長態度、配套計畫、預期 目標與民眾反應;研究地點位於新北 市與台北市的城鄉交接帶,地方政府 之間的競爭策略與發展方針,引導地 區發展的具體策略。

規劃團體 行遠國際工程股份開發 有限公司

關於煤礦博物館的設立起源、規劃過 程與計畫變遷;前期(猴硐煤礦博物 園區)與後期(貓村)的設計差異。

當地居民

黑煤貓調解委員會

以在地動保團體的角度,如何看待外 來動保團體的行動與論述策略,以及 雙方的對立交點;貓的真實生存情 形;2007貓村興起前後,居民的貓的 態度轉變;遊客對待貓的行為;劃保 護區的所有權爭議。

猴洞地方永續發展協會

煤礦生活與歷史的記憶;對於瑞三礦 業公司與煤礦博物園區的看法;貓村 的發展對於生活的影響;動保團體對 當地的保護計畫;居住空間的轉變。

猴硐文史工作室

瑞三礦業公司時期的煤礦歷史;與當 地人士聯合提出保存計畫的動力與 過程;歷史保存的劃定原則;與貓村 發展之間的合作或競爭關係。

志 工 團 體 、 NGO

猴硐獨立志工社

如何定位今日的貓村;在貓村發展過 程中扮演的角色、受到的壓力或援 助;目前在猴硐的工作內容;團體內 的組織成員;對於其他動保團體的看 法。

對於猴硐貓、319愛貓協會的看法;

如何看動物觀光發展;理想的社區與 動物的共處模式;人與動物關係在台 灣社會的轉變。

319愛貓協會

如何定位今日的貓村;在貓村發展過 程中扮演的角色、受到的壓力或援 助;目前在猴硐的工作內容;團體內 的組織成員;對於其他動保團體的看 法。

(22)

表 1-3 訪談對象列表

訪談單位 職稱 訪談對象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新北市動物保護處 獸醫師 M小姐 2015/11/30 新北市動保處

一樓會議室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 承辦人 C先生 2015/12/11 新北市政府一

樓會客室 行遠國際工程股份

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 H先生 2015/11/28 行遠工程總經 理辦公室 猴硐貓友社(319愛

貓協會)

理事長 P小姐 2015/11/07 猴硐217咖啡 社員 A先生 2015/11/07 猴硐217咖啡 社員 D先生 2015/11/07 猴硐217咖啡 猴硐貓咪獨立志工

成員 J先生 2015/11/27 貓掌屋

猴硐文史工作室 創辦人 L先生 2015/04/25 忠孝東路咖啡 廳

黑煤貓調解委員會 成員 G小姐 2015/12/10 猴硐317住家 猴洞地方永續發展

協會

理事長 B先生 2015/12/09 貓咪資訊站

表 1-4 田野觀察內容

觀察地點 觀察內容 觀察要點

猴硐煤礦生活 園區

各 衛 星 博 物 館 區 的 人 潮、參觀景點傾向新建 造的娛樂設施、宣傳用 語、外來/在地資本的 進駐

 旅行團的遊客與自由前來的民 眾各別參訪的重點、停留時間、

討論的話題。

 博物館的歷史詮釋、建物的保存 方式、書寫重點。

 娛樂設施的呈現方式、宣傳與包 裝的用語、圖像。

 園區內的商店類型、販賣物的類 別。有無外來資本的進駐、營業

(23)

情形。

貓 村 ( 光 復 里、猴硐里為 界)

步行街道、房頂屋簷、

建築角落等,任何貓棲 據的空間。

 貓的數量與健康狀態(流口水、

眼淚、皮膚、腳趾等)。

 當地衛生環境(氣味、垃圾、糞 便、剩餘的飼料)

 貓屋、跳台等器具的使用情形。

居民住家、遊客行走路 線、自搭臨時攤販。

 人對貓的拍照距離、逗弄行為、

語氣或身體的變化。

 住家與觀光步道的距離、居民與 遊客的互動。

 居民自搭攤販的數量、擺設情 形、販賣物品、規模大小。

咖啡街、車站前廣場、

沿鐵道商家、貓咪資訊 站、貓雕像與壁畫。

 拍照時選擇的背景、姿勢、輔佐 道具(飼料、逗貓棒)。

 消費店家的選擇、購買的商品、

對於非在地貓產品(招財貓、小 叮噹、加菲貓)的態度。

 咖啡街的在地商家與外來資本 的販賣商品、放養貓的模式、兩 者的商店外觀與宣傳標語。

 商家與貓夫人和319協會之間的 關係(態度)。

 貓咪資訊站的使用情形、獸醫進 駐的頻率、動保觀念的傳達物

(手冊、海報)。

其他 貓王公  擺設的物品、信仰的民眾、告示 牌、神壇前的祭祀行為。

三、研究倫理

由於本研究的田野觀察與訪談,必須進入當地發展的爭議中心,以及貓群的 生存環境。因此,在研究進行過程中,我秉持著公平、信任與善良的原則,盡量 避免讓受訪者與被觀察者( 貓 ) 在研究過程中受到任何身心傷害與影響,並且 對於研究對象開誠佈公,尊重他們對於受訪材料的自由選擇權力,信守承諾。

(24)

其次,在資料收集與輸入的過程中,我盡量謹慎小心,隨時掌握資料的真實 性與正確性,並且對於受訪者不願公開的資料嚴控保密。第三,我隨時注意自己 的立場,避免過於深入而失去研究的中立性或預設立場,也避免訪談過程與資料 引起當地群體的競爭與衝突。最後,本研究於後續發表時,對於研究內容的真實 性與取得過程負責,並澄清研究中的誤解,謹守利他、無害、隱密性的原則。

(25)

第二章 動物觀光如何可能:從礦村到貓城

猴硐的地方發展在城鄉關係轉折之下,歷經許多階段:從礦村轉變為自然遊 樂園區,卻因緣際會在動物可愛化的趨勢與網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成為發展「貓 觀光」的貓城。本章首先爬梳與整理各發展階段的資料,建立猴硐的發展歷史,

尤其是在礦業蕭條後,致力尋求其他發展路徑的嘗試。其次,仔細描繪當前猴硐 貓觀光地景的實際情形,以及疊加其上的各種發展策略和手段。最後,作者運用

「延展都市化」的概念,來統整猴硐地景轉變過程的宏觀城鄉關係與趨勢。

第一節 猴硐的地方發展之路

一、猴硐煤礦產業興衰史

(一)台灣煤礦起源

台灣煤礦開採可溯至1626 年,當時西班牙人發現漢人聚落已於日常生活中 使用挖掘的煤炭炊煮,便將其納入軍事補給。荷蘭人登台後,為了建立西太平洋 基地,也利用台人採集的煤炭供商業航行之用,台灣煤礦產業隨之成長(2011,

何佩芬)。早期煤礦仰賴船隻運載,開採地點靠近水路以利輸送。1908 年,縱 貫鐵路全線通車,煤礦才以鐵路作為主要運送工具。這時,北部煤田(圖2-1)

是主要產地,供應全台需求;該時期內需市場主要供應製糖工業、交通運輸及家 庭燃料,外銷則輸至上海、福建、廣東、香港、日本及東南亞一帶(楊尚霖,2003)。

南來北往的煤礦運輸,構築起最初的城鄉能源供應鏈。

台灣北部煤田由東北角金瓜石,向西南延伸至大安溪流域,長約120 公里,

寬20 公里(何佩芬,2011),包含基隆煤田(鼻頭、澳底、瑞芳、雙溪、平溪、

頭圍、金包里、基隆、汐止)、台北煤田(南港、石碇、山仔腳、 中和、新店、

三峽)、新竹煤田(關西煤田、油羅至北埔、佳樂煤田)等(李玉芬,1989)。基 隆地區因含煤地層發達,是全台最重要的產煤中心。

(二)猴硐煤礦史

猴硐當地歷史與礦業文化的相關研究,在周章淋(2009)、陳章桂(2009)、

吳海獅(1986)與柯一青(2014)等人的努力耕耘下,已經有了非常完整詳細的 著述。本節歷史概況的撰寫參考材料,多數來自諸位的研究成果與著作。

基隆地區最初在荷西時期,便有煤礦開採的記錄。清領時期,由於地方仕紳

(26)

篤信風水,擔心採礦會損傷龍脈,因而請奏朝廷,禁採私煤。隨後,沈葆楨(1874)

一度籌設官礦與更新採煤機具,力求增加與穩定供煤量。然而,在中法戰爭(1884)

時,清廷擔心礦產落入敵方,便破壞設施與銷毀存煤,建設毀於一旦。直至劉銘 傳(1887)任台灣巡撫,以官商合辦方式重建基隆煤坑,不僅鋪設了八斗子煤坑 至基隆港口的專用鐵路,亦擴大了採煤範圍。

圖 2-1 台灣北部煤礦分佈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台灣煤礦博物館。http://www.mdnkids.com/coalmine/index3.shtml。

猴硐煤田位於基隆煤區,範圍自東北方的猴硐與牡丹坑開始,沿基隆河岸經 三貂嶺、大華至十分寮等處。長寬各約10 公里與 4.2 公里,面積占 42 平方公里。

由於地處內壁深山,交通極為不便,煤礦開採的時機較晚。台灣興業合資會社佐 藤里治於1898 年 2 月 18 日,首先申請官方核准基隆廳基隆堡,猴洞庄6(土名 猴洞)的石炭礦業權7(當時面積為90080 坪),最終因運輸不便未果。隨後,各 方人士見鄰近金礦區有燃料供應之便,便爭相搶奪此處開採權,歷經數十次的買 賣與移轉(周章淋,2009: 33)。

由於地方偏遠,猴硐煤礦開採最初皆為小型個體戶模式8。鐵道尚未鋪設以        

6 即今日的新北市瑞芳區光復里與猴硐里。

7 「石炭」為「煤炭」舊稱。

8 以平水拖籠坑在炭層露頭處開採。

(27)

前,煤礦運送不便、耗時耗力;小礦資金單薄,投資戶亦紛紛更替。明治43 年

(1910),顏雲年與日人木村九太郎合資成立「基隆輕鐵株式會社」,承包瑞芳礦 區內共11 哩長的輕便鐵路與車站。瑞芳通猴硐鐵路則於大正九年(1920)完工,

設站營運。因位於猴洞庄,乃命名為「猴洞站」,「猴洞」這個名稱才廣為流傳。

此後,鐵路成為礦產主要運輸工具。顏雲年與木村九太郎另合資開設「久年 炭礦」9(1912),併購當時多數的小型個人炭礦,也將原本由人力運輸、小量開 採的煤礦,轉變為以鐵路與機器運具大量運送的現代產業(周章淋,2009)。鐵 路以其現代化的效率和象徵,緊密的將山區煤礦與都市生活聯繫起來。

(三)李氏與瑞三礦業公司

昭和9 年(1934),李建興接下當地採礦權後,自行成立「瑞三鑛業公司」10, 年產煤量高達120 萬噸,占全台產量百分之七。然而,昭和 15 年(1910),李建 興遭人誣陷與重慶國民政府勾結,與其兄弟及員工共五百人判罪入獄11。民國34 年(1945),瑞三公司一度因戰爭物資不足,以及員工身陷牢獄而生存危急。

同年,日本投降,李建興獲釋,被任命為瑞芳鎮首任鎮長。瑞三公司則重起 爐灶,合併鄰近炭礦公司與礦業所,重振地方景氣。隨後,李氏陸續投資地方設 施,如跨基隆河吊橋「介壽橋」(1947)、娛樂團康中心的「瑞三介壽堂」(1968),

還成立「瑞三鑛業公司社會福利基金會」(1974),捐贈地方公益與補助瑞芳四鄉 的兒童教育。

民國72 年,瑞三公司產煤量高達 220 萬噸,佔全台煤產量十分之一,是臺 灣最重要煤礦來源(周章淋,2009)。瑞三公司支持地方經濟,提供各類基礎建 設,使猴硐儼然成為「李氏王國」。當時的景況從李建興所著「治鑛五十年」中,

對於民國67 年(1978)鑛場的描述,可見一斑(圖 2-2):

員工:職員125 人,礦工 1695 人,合計 1820 人。福利設施:職工宿舍 105 棟(磚造77 棟,木造 28 棟)、介壽堂 1 所、供應所 1 所、招待所 1 所、食 堂1 所、幼稚園 1 所、醫務室 1 所、理髮廳 1 所、浴室 5 所、網球場 1 處、

公園1 處,另有獎學金公益金之設置(李建興,1968)

       

9 兩人合資開設過久年炭礦、基隆輕鐵株式會社與基隆水產株式會社等企業。

10 採「瑞芳三坑」之意。

11 此即「瑞芳五二七思想案」。

(28)

圖2-2 1974 年瑞三鑛業公司猴硐礦場一覽

資料來源:周章淋(2009)

1980 年代以後,台灣礦業景氣逐漸下滑。原因來自頻傳的大規模礦災,使 政府被迫重視勞資爭議與淘汰老舊礦場。其次,開放國外煤礦進口之後,因應台 灣產煤成本過高,政府頒布了礦工的轉業與資遣辦法。煤礦大量減產與景氣持續 低迷,使瑞三公司不得不在1990 年關閉猴硐地區所有礦場,結束經營。

二、自然遊憩的初步嘗試

瑞芳礦業停產後,引發嚴重失業問題,當地人前往都市尋求就業機會,人口 大量外流,猴硐隨之沒落,發展停滯,徒留舊礦場宿舍、機具、廠房荒廢棄置。

原本同為北部煤田所在地的南港、信義與文山等地區,在1960 年代以後,

核心都市快速擴張下納入市區計畫與建設,翻身成為新興工業區與住商混合區。

這些地區的煤礦遺址早已消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繁榮市景。此外,猴硐附近的 平溪、九份與金瓜石等地,早已搭上懷舊消費和體驗旅遊的列車,紛紛建置礦業 博物館、展示中心和老街,配合鐵道的懷古與樸質意象,成為1990 年代後崛起 的新興觀光景點。相形之下,猴硐的地方發展顯得遲緩落後。

瑞三公司曾一度利用停產的礦場土地,開發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山林育樂中心

「碧雲山莊」。碧雲山莊現位於新北巿平溪區新寮里月桃寮八號。入口大門旁有 前任考試院長孔德成所題的「碧雲山莊」巨石碑(圖2-3),礦區內亦常見其墨寶,

顯見當時李氏政商關係良好。大門另一側的坑口,則是瑞三鑛坑的通風口(張偉 郎,2012)。

(29)

「碧雲山莊」占地40 公頃,其中 12 公頃已完成開發,包括:山泉游泳池、

兒童遊樂區、體能訓練場、烤肉露營區、度假小木屋、果樹園區等各項自然遊憩 設施,甚至還開闢了一個天然石洞,相傳為先民儲物之用(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

1997)。《平溪鄉志》將此地描述為「整個園區就是一個大花園」。不僅如此,山 莊內還留有舊礦場的器具,如天車間、機電室等設施。後來因經營不善,碧雲山 莊對外宣告暫停整修後,便歇業閒置至今。

圖 2-3 「碧雲山莊」石碑

資料來源:放羊的狼部落格。

http://ivynimay.blogspot.tw/2012/08/1010826-1.html。取用時間:2016/1/14。

三、礦業的襲產化與遊憩化

在碧雲山莊歇業與瑞三公司的消極經營下,猴硐的地方發展仍舊停滯。雖然,

瑞芳鎮長與當地人士開始陸續為保存地方史蹟奔走,並提出以「觀光」作為猴硐 地區再發展主軸(范薰文,2011)。然而,由於礦業遺址產權多屬瑞三公司與鐵 路局所有,零碎而難以整合,計畫遂擱置(柯一青,2014)。

自1997 年開始,台北縣政府開始施作猴硐的環境整備工程,修繕當地基本 設施與地面鋪設。隔年,瑞芳鎮公所委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規劃「猴硐煤礦歷史博物館」。此時的設計構想為另建博物館園區(圖 2-4)12, 展示與收藏礦業遺跡與礦工文化。但最終因該計畫的預估費用過高,遂暫行擱 置。

       

12 建築基地位於瑞三選煤廠與瑞三本坑礦坑口相對之處。

(30)

圖 2-4 煤礦博物館區構想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

2004 年,台北縣政府為發展猴硐觀光,協助瑞芳鎮公所結合猴硐地區業主

(鐵路局)、屋主(設施所有人瑞三公司),三方協定以「猴硐煤礦生活園區」為 發展概念(范薰文,2011),委託行遠國際工程開發公司修復既有礦業建築,建 立「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與鄰近的「九份黃金博物園區」呼應,構成以古蹟、

歷史建築和礦產文化為焦點的旅遊景區(圖2-5)。行遠公司將當地舊設施盡量依 原貌保留,如瑞三運煤場、運煤橋、瑞三本坑、猴硐坑、礦工宿舍、選煤場、工 寮、礦工浴室等,並改建為願景館和礦工紀念館等。13

       

13 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臉書,10 年耕耘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56772807680695.1073741836.256509991040314&typ e=3&__mref=message_bubble。取用日期:2015/11/6。

(31)

圖 2-5 猴硐煤礦博物園規劃平面圖

資料來源: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7)。

然而,以煤礦遺址為觀光焦點的博物園區,並未如預期帶動猴硐發展。屬於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不若新北市文化局下的「九份黃金 博物館」,擁有具體的組織編制,如「典藏」、「研究」等專門機構,以及明確的 教育與推廣計畫。「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淪為風景區內的一般觀光景點,不僅缺

(32)

乏細緻完整的保存計畫,亦無法有效的聚集觀光人潮。反倒是2007 年,當地居 民稱為「一場美麗意外」的貓城迸生,更動了猴硐的觀光發展道路,翻轉了礦村 地景。

第二節 貓觀光的變奏曲

一、網路愛貓人社群的零星探訪與宣傳

2007 年,愛貓又喜愛攝影的貓咪攝影界名人簡佩玲(暱稱貓夫人)至猴硐 旅遊,發覺當地群貓聚集,親人可愛。她拍攝貓咪或坐或臥,相互追逐、爭食的 姿態,上傳至部落格,同時呼籲民眾關心街貓數量和保護工作,引起大批愛貓人 士討論與分享。2009 年 10 月,她號召這群網路同好,在猴硐發起「有貓最美、

猴硐相隨」的攝影活動(圖2-6),徵求民眾在猴硐拍攝的貓影像或相關創作,

展示於猴硐火車站。

簡佩玲於2010 年起,陸續以貓夫人筆名出版多本以貓為主題的攝影書,更 是引發風潮。她於 2011 年成立內政部社會團體「319 愛貓協會」,宗旨為「台 灣319 鄉鎮推廣人與貓和諧生存的愛貓文化,宣導正確衛教觀念,改善貓咪生活 環境。」14

此後,這群網路號召來的熱心志工開始參與社區內各項與貓主題有關的活動,

例如「貓掌日」(2009)是替社區活動中心彩繪牆壁;「小貓掌日」(2009、2010)

則設立了遊客告示牌與社區清潔;「風貓趣」(2010)募集藝術風車以裝飾社區;

「守護侯硐醫起來」(2011)宣導衛教觀念;「猴硐貓咪健康守護計畫」(2011)

是與新北市農業局動物防疫檢疫處合作,替街貓植入晶片、施打疫苗,以及印製 侯硐貓村健康護照手冊;「貓燈節」(圖2-7)則與觀光局、農業局、環保局及 地方協會合辦,舉行慈善義賣與「一百個種子的秘密」15首映會,並替街貓掛上 QRcode 項圈,鼓勵民眾用手機掃瞄來了解街貓的資訊16。至此,通過媒體宣傳 和網路社群散播,猴硐的「貓村」封號已不脛而走,地方形象也日漸迎合貓主題。

       

14 資料來源:台灣 319 愛貓協會,http://www.cat319.org.tw。取用日期:2015/10/15。

15 為台灣本土動畫團隊製作的 3D 動畫。片中透過「猴硐貓」為主角,引入自然保育觀念。曾獲 美國加州尊爵影展「動畫優異獎」、「藝術指導獎」

16 此舉引起諸多批評,認為這種做法就是變相的鼓勵騷擾街貓。

(33)

圖 2-6 「有貓最美、猴硐相隨」攝影活動宣傳頁

資料來源:http://www.cat319.org.tw/。取用日期:2016/1/14。

圖 2-7 「貓燈節」活動布置場景

資料來源: http://www.cat319.org.tw/。取用日期:2016/1/14。

(34)

二、爆紅的貓村

針對這一連串行動,網友起初多給予正面評價,如「奇摩青年微革命」稱其 為「一個主婦,改變整個小鎮命運」、「平凡貓夫人,帶給沒落小鎮生命力」17。 貓村的聲名甚至遠播海外;猴硐於2013 年 11 月被美國媒體 CNN 封為「世界六 大賞貓景點」,致使遊客數量暴增(圖2-8),2015 年春節時期更高達十萬人次。

居民五百多人,貓百餘隻的貓村所在地光復里,假日卻湧入上千人次觀光客(表 2-1)。雖然遊客消費為部分在地商家帶來了收入,卻嚴重影響當地環境,干擾 了貓群棲地和作息節奏。遊客擅自闖入住家、任意逗弄街貓、棄置大量垃圾,以 及大量貓食和糞尿散發薰人氣味,都是貓觀光發展的負面後果。

圖 2-8 CNN 發布前後的遊客人次差異

資料來源:新北市觀光旅遊局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63取用日期:

2016/1/14。

表 2-1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人次 時間 遊客人次 時間 遊客人次 2013.01 44699 2014.07 36914 2013.02 66546 2014.08 51120 2013.03 40155 2014.09 73332        

17 〈1 個主婦 改變整個小鎮命運〉,奇摩話題,2011/07/01。轉引自 http://bad77.blogspot.tw/2011/07/1.html。取用日期:2015/11/6。

(35)

2013.04 57978 2014.10 65105 2013.05 57032 2014.11 58760 2013.06 58514 2014.12 56955 2013.07 50451 2015.01 66830 2013.08 44520 2015.02 97577 2013.09 37256 2015.03 56584 2013.10 48800 2015.04 77811

2013.11 40540

2015.05 73287 2013.12 42234 2015.06 82220 2014.01 58110 2015.07 77044 2014.02 83344 2015.08 74489 2014.03 58110 2015.09 53765 2014.04 77110 2015.10 65650 2014.05 72250 2015.11 60100 2014.06 75420 2015.12 -

資料來源:新北市觀光旅遊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63 取用日期:2016/1/14。

然而,隨著貓村聲名大噪,在地方人士與議員的施壓下,觀光旅遊局、動物 保護處與台灣鐵路局,也開始配合這個由民間偶然創發的觀光發展路線。由於日 本和歌山縣鐵路貴志站,早有貓站長「小玉」18引發觀光熱潮先例,台鐵也迎合 猴硐貓觀光的趨勢,在站內設置了貓主題的紀念戳章、貓資訊看板等,引起遊客 熱烈反應。由鐵路車站二樓跨越鐵路月台和軌道,通往貓群集中之山坡地的陸橋,

也布置了早期的四大明星貓,也就是所謂「四大天王」19的照片與彩繪圖案展示 看板;其中的「黑鼻」在過世後,還被台鐵追封為「貓站長」(圖2-9)。此一 流行更延伸到台灣各地,例如台北貓空纜車也在2015 年將車站附近的流浪貓「咪

       

18 小玉(日語:たま,Tama,1999 年 4 月 29 日-2015 年 6 月 22 日,雌性),是日本和歌山縣 紀之川市和歌山電鐵貴志川線貴志站的女三色貓站長。主要工作是招攬客人,年薪為一年份量 的貓糧,任期終身。

19 周晉億里長飼養的街貓中,有幾隻具有特色而被封為「四大天王」,分別是「流鼻涕、黑鼻、

麒麟尾、大頭」,成為猴硐早期的明星貓,但皆已亡故。目前猴硐又有其他明星貓踵繼其後,

吸引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

(36)

咪」升格為貓站長20

圖 2-9 貴志站小玉(左)與侯硐站黑鼻(右)

資料來源:(左)和歌山市觀光協會官方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小玉_(貓)。(右)取 用日期:2016/1/14。作者自攝。

官方資源(以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為主)的投入,最主要是2012 年規劃的「貓 村陸橋改建方案」,改建前述的鐵道上方天橋。新橋設計意象結合了礦業與貓元 素,外觀為幾何形金屬模板拼組,內部配置許多貓跳台,還有供遊客放置飼料碗 的木架,以及人貓休憩座椅。該橋號稱「全台首例、全球唯一的人貓共用天橋」

(圖2-10),還於 2013 年獲得工程金質獎。21

       

20 〈貓纜流浪貓「咪咪」升格貓站長,最喜歡被抱著摸摸〉。《東森新聞雲》。2015/10/11。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010/577563.htm。取用日期:2016/2/1。

21 此為由行政院頒發之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天橋由太禾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

http://cloudweb.pcc.gov.tw/quality/2013quality/index03.html#.VjyYPdihdok。取用日期:

2015/11/6。

(37)

圖 2-10 猴硐貓橋

資料來源:作者自攝

此外,觀光局還主導修建「貓廁所」等設施,並將基隆客運808 公車彩繪為

「貓公車」(2013 年)。貓廁所牆面與貓公車身彩繪,乃與文創畫家合作22,呈 現擬人化、卡通化的貓形象,如「貓紳士」、「貓醫生」、「貓站長」等,顯示 穿著人類服裝、扮演人類各種行業角色的貓形圖案。貓公車還與風潮音樂合作,

推出以貓叫聲編曲的下車鈴聲。這一系列由公部門主導,以貓為主題的觀光措施,

大幅改變了猴硐地景,更吸引不少私人投資,活絡了地方經濟。

圖 2-11 猴硐煤礦生活園區

資料來源: http://www.ncafroc.org.tw/abc/laboratory-content.asp?Ser_no=269#。取用日期:

2015/7/7。

       

22 有插畫家貓小 P、本土藝術家李鴻祥、插畫家 catophilia 等。

數據

表 1-3 訪談對象列表  訪談單位  職稱  訪談對象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新北市動物保護處  獸醫師  M小姐  2015/11/30  新北市動保處 一樓會議室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  承辦人  C先生  2015/12/11  新北市政府一 樓會客室  行遠國際工程股份 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  H先生  2015/11/28  行遠工程總經理辦公室  猴硐貓友社(319愛 貓協會)  理事長  P小姐  2015/11/07  猴硐217咖啡  社員  A先生  2015/11/07  猴硐2
圖 2-2  1974 年瑞三鑛業公司猴硐礦場一覽  資料來源:周章淋(2009)    1980 年代以後,台灣礦業景氣逐漸下滑。原因來自頻傳的大規模礦災,使 政府被迫重視勞資爭議與淘汰老舊礦場。其次,開放國外煤礦進口之後,因應台 灣產煤成本過高,政府頒布了礦工的轉業與資遣辦法。煤礦大量減產與景氣持續 低迷,使瑞三公司不得不在 1990 年關閉猴硐地區所有礦場,結束經營。  二、自然遊憩的初步嘗試  瑞芳礦業停產後,引發嚴重失業問題,當地人前往都市尋求就業機會,人口 大量外流,猴硐隨之沒落,發展停滯,徒留
圖 2-4 煤礦博物館區構想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8)。  2004 年,台北縣政府為發展猴硐觀光,協助瑞芳鎮公所結合猴硐地區業主 (鐵路局) 、屋主(設施所有人瑞三公司) ,三方協定以「猴硐煤礦生活園區」為 發展概念(范薰文,2011),委託行遠國際工程開發公司修復既有礦業建築,建 立「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與鄰近的「九份黃金博物園區」呼應,構成以古蹟、 歷史建築和礦產文化為焦點的旅遊景區(圖 2-5) 。行遠公司將當地舊設施盡量依 原貌保留,如瑞三運煤場、運煤橋、瑞三
圖 2-5 猴硐煤礦博物園規劃平面圖  資料來源:行遠國際工程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7)。  然而,以煤礦遺址為觀光焦點的博物園區,並未如預期帶動猴硐發展。屬於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不若新北市文化局下的「九份黃金 博物館」,擁有具體的組織編制,如「典藏」 、「研究」等專門機構,以及明確的 教育與推廣計畫。「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淪為風景區內的一般觀光景點,不僅缺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enre – animal stories but even the stories have animals as main characters the contents are actually realistic..  Curious

Jonathan Gottschall ,《大腦會說故 事》(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為此問題提 供解答.

1.大白兔 2.小貓咪 3.蝸牛

家父很喜歡小動物,我小時候家裏有狗狗、相思和鸚鵡

 教師展示第 21 頁白貓的圖畫。討論:跟之前的貓小 姐比較,白貓有甚麼特點足以令貓傾心?(自由作 答).  教師講述第

Q: How do human inventions work like animal body parts?. Q: What small invention is important to people

人權教育(Human Rights Education)的目的,是要使人們了解「作為人 與保持作為人的權利」(the rights to be human and remain human),並且依 世界人權宣言第

註 若在 小貓咪 的程式中建立 蘋果 的分身,此時 小貓咪 的程式無 法控制 蘋果 分身的行為,只能在 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