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級跳遠三階段起跳與落地重心變化

過去學者蘇榮基(1991)指出國內與國外跳遠選手在起跳與落地的距離並沒有明顯 之差異,意即造成國內與國外跳遠選手之成績差異主要原因為飛行距離,這說明了空中 技術的重要性,在三級跳遠項目中亦是如此。

在三級跳遠三個不同的階段中,起跳與落地時的重心高度與水平距離皆有所差異,

James 等學者(1895)提出,三個不同的階段於起跳時的重心高度由單腳跳、跨步跳與 跳躍階段分別為 1.20m、0.95m、1.03m,且在該文獻中有提到,在單腳跳與跳躍階段的 起跳時身體重心有明顯的先下降在升高的情形出現,而在跨步跳階段則是相反,其起跳 時重心高度是由低到高的改變,而在落地時的重心高度變化則是越來越低,助跑最後一 步、單腳跳、跨步跳與跳躍階段之重心高度依序為 1.00m、1.03m、0.82m、0.38m(James G , Hay & Jhon A . Miller . Jr , 1895)。

在跳遠項目中,起跳角度由水平與垂直速度分配所組合而成(Lisa A , Bridgett , Nicholasp , Linthorne , 2007 ; 游政忠,2004) 。角度大小與否決定於跳時選手重心軌跡,

同時也是影響起跳距離的成因,當起跳角度太小時,選手會產生一個低平的重心軌跡而 無法達到較佳的飛行距離,但在三級跳遠項目中,單腳跳的起跳角度與其階段距離有高 度負相關意義,意即適當減少單腳跳階段之起跳角度可增加其階段距離。

在游政忠(2004)對國內優秀男子三級跳遠選手的研究中將三階段跳躍的重心高度 分成起跳瞬間與起跳後之最高點兩種時間點做探討,發現了起跳瞬間與起跳後最高點之 重心高度最高者皆出現在第三階段,而在跨步跳階段重心高度最低,其原因為,選手為 了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以致在起跳時身體過度朝前以及該階段支撐負荷相當大的情形 產生。

- 15 -

而在起跳水平距離方面同樣也是以跳躍階段最大,跨步跳階段最小。在李建設、胡 宗元、賀輝(1992)對於女子三級跳遠的研究中提到,增大起跳之水平距離除了可以增 加階段距離外,同時可以使支撐階段的前半段因煞車作用所損失的水平速度在後半段或 的補償。

- 16 -

第參章 實驗步驟與方法

本研究方法與步驟,分別以一、研究對象二、器材與設備;三、實驗時間與地點;

四、實驗場地佈置及說明;五、實驗流程;六、研究架構;七、資料蒐集與統計處理。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現役女子三級跳遠選手四名做為本研究的受試者,所有研究對象已接 受五年以上田徑專業訓練且皆使用單擺技術並在該專項成績有優異表現,實驗資料中選 手代碼以 F1 至 F4 代表,受試者基本資料可參考下表 3-1。

表 3-1 受試者基本資料

每位受試者將先進行單擺與雙擺技術短程與全程助跑前測,測驗完畢後進行八週 的雙擺技術訓練,八週訓練結束後再進行後測,八週訓練課表如下表 3-2 與 3-3。

編號 身高 (cm) 體重 (kg) 最佳成績 (m) 原來使用技術

F1 166 53 11.63 單擺

F2 165 52 13.48 單擺

F3 157 52 11.88 單擺

F4 170 59 11.94 單擺

平均數±標準差 164.5±4.71 54±2.91 12.23.25±72.95

- 17 -

- 18 -

- 19 -

進行實驗之前,受試者對本研究流程、研究方法、實驗器材等都能清楚了解,同時 填寫受試者同意書、基本資料表,受試對象資料絕不外流,以保障受試者自身權益。

第二節 實驗地點與時間

一、實驗時間:

中華民國一零五年七月進行。

二、實驗地點:

前測:國禮臺灣師範大學田徑場 後測:國立體育大學室外田徑場

第三節 場地佈置

將拍攝範圍定為進板前五公尺至跳躍階段支撐腳離地位置,攝影機鏡頭距地面 1.4 公尺,鏡頭與跑道中線垂直,並將三部攝影機分別架設於起跳板前緣 2 公尺、起跳板前 緣之後 5 公尺與 10 公尺,如圖 3-1:

圖 3-1 場地佈置圖

- 20 -

第四節 器材與設備

本實驗將儀器設備分為資料蒐集部分與資料處理部分與其他部分加以說明。

一、資料蒐集部分

(一) JVC GZ-GX1BU 高速攝影機三部。

(二) 正方形比例版(1.0 x 1.0 公尺)。

二、資料處理部分

(一) Kwon3D 動作分析系統。

(二) SPSS 23.0 統計分析軟體。

三、其他部分

(一) 皮尺 50M 一卷。

(二) 攝影機腳架三架。

(三) 白色貼布。

- 21 -

第五節 實驗流程

本實驗將身體分成 21 個關節點,做為 14 段肢段參數的依據,如表 3-4 與圖 3-2。

表 3-4 關節點編號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1 頭頂 7 右手指 13 右膝 19 左腳踝

2 右耳 8 左肩 14 右腳踝 20 左腳跟

3 左耳 9 左手肘 15 右腳跟 21 左腳尖

4 右肩 10 左手腕 16 右腳尖

5 右手肘 11 左手指 17 左髖

6 右手腕 12 右髖 18 左膝

圖 3-2 肢段圖

實驗過程中,先請受試者以 11 步的助跑距離進行單擺技術的試跳,試跳 2 次後即 進行全程單擺技術的試跳 2 次,完成單擺技術三階段跳躍的拍攝後,對受試者說明雙擺 技術的特點與技術教學,並告知受試者須將雙擺技術使用於第二階段的跨步跳,待受試 者練習三十分鐘後再進行 11 步助跑距離的雙擺技術試跳 2 次,11 步助跑距離拍攝完畢 後,同樣的在進行全程助跑的試跳拍攝 2 次,並在測量前後於各部攝影機前方拍攝 1.0m x1.0m 正方型比例板各一次,整體實驗流程會施測二次 (八週後施測第二次),實驗流程 如圖 3-3。

- 22 -

由於本實驗並非在比賽進行拍攝,因此實驗中之表現可能會與正式比賽有些誤差,

希望透過多次的施測來降低實驗之誤差。

圖 3-3 實驗流程圖

第七節 研究架構

圖 3-4 研究架構圖

- 23 -

第八節 資料蒐集與統計處理

、資料蒐集

利用三部 JVC GZ-GX1BU 高速攝影機,架設於垂直動作平面上,收集受試者右側 矢狀面三級跳遠三階段跳躍動作,拍攝範圍為進板前五公尺至跳躍階段支撐腳離地為 止以進行運動學分析。

二、資料處理

本研究影片資料分析採用 Kwon 3D 3.1 動作分析系統,進行各關節點座標位置的資 料蒐集,座標點分別為 21 個關節點,並使用 Kwon 3D 3.1 動作分析器,進行數位化處 理後對所得到的運動學參數加以討論。

三、統計處理

本研究使用 SPSS 23.0 統計軟體對各參數進行魏可遜符號等級分析法來檢驗不同擺 臂動作對三級跳遠跨步跳階段:

(一)三級跳總距離

(二)跨步階段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

(三)跨步階段重心高度。

(四)跨步階段距離。

(五)跨步階段重心速度。

(六)擺臂角度。

並將顯著水準設為

α=.05。

- 24 -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將針對不同擺臂動作介入三級跳遠跨步跳階段的影響分為以下幾點做實驗 結果的呈現:不同擺臂動作對於三級跳遠總距離與跨步階段 1.三級跳遠總離 2.支撐腳著 地時間與騰空時間 3.身體重心高度 4.階段距離 5.起跳瞬間身體重心水平與垂直速 6..擺 臂角度等運動學參數的差異,並與先前的研究做比教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擺臂動作對於三級跳遠總距離之差異

過去研究有針對三級跳遠單擺技術與雙擺技術做電腦模擬其運動參數的分析 ( Allen & Yeadon, 2010 ),所以我們的研究想把其理論實際套用於選手,並觀察單擺技術 與雙擺技術的差異。而就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三級跳遠總距離上來探討,在前測與後 測中雙擺技術並沒有提升整體三級跳遠的距離,前測的短程與全程單擺技術平均分別為 11.11±49.2m 與 11.03±53.29m,雙擺技術分別為 10.61±64.85m 與 10.81±54m,後測的短 程與全程單擺技術平均為 10.93±65.13m 與 11.01±91.81m,雙擺技術則為 10m96±72.72m 與 10.68±68.23m,統計分析可參考下表 4-1。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我們將雙擺技術介入跨步階段發現,不同於單擺技術的是,受試者使用雙擺技術時提升 了跨步階段支撐腳著地期身體重心的高度 (單擺:84.91±1.86 ;雙擺:85.10±4.30),也增 加了跨步階段騰空期制高點的重心高度 (單擺:94.93±4.51 ;雙擺:99.2±10.59),意味著 使用雙擺技術能提高該階段整體跳躍高度。

我們的實驗結果發現不同擺臂技術於跨步階段起跳瞬間的重心高度之關係在前測 階段只有一名受試者達到本研究預期結果,但在經過 8 週的訓練後其中三名受試者起瞬 間跳重心高度皆達到當初本研究所預期即雙擺技術在跨步階段起跳瞬間身體重心較單 擺技術高,各個受試著在使用不同擺臂技術試跳時的重心高度可參考下圖 4-1。

- 30 -

F1

F2

F3

F4

(sec)

圖 4-1:跨步階段身體重心變化曲線圖 (左圖為短程助跑,右圖為全程助跑) Y 軸為重心高度;X 軸為時間

- 31 -

- 32 -

與該跳總距離可參考附錄四。

雖然雙擺技術在跨步階段的距離較優於單擺技術,但可能也是因為本次研究的樣本 數不足,導致在統計分析結果上面未達到顯著水準 ( p>.05 ),如下表 4-7。

第五節 不同擺臂動作對跨步階段重心速度影響

過去文獻提到在三級跳遠項目中三階段起跳水平速度依序為 8.4-8.86、7.58-8.22 與 6.46-7.34 ( m/s ) 而垂直速度則為 2.09-2.49、1.24-1.76 與 2.41-2.76 ( m/s ) ( Abeer, 2014 ;

- 33 -

圖 4-2 不同擺臂技術重心速度於跨步階段變化曲線圖 X 軸為時間,單位為秒 ;Y 軸為速度,

單位為 m/s

F1

F2

F3

F4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表 4-13 女子三級跳遠單雙擺跨步階段離地瞬間擺臂角度魏可遜無母數符號等級統計分析 前、後測 短、全程 技術 離地瞬間(deg) p

前測 短程 單擺

雙擺

105.485±7.11

0.465 短程 112.2475±15.01

前測

全程 單擺

雙擺

127.265±15.00

0.068 全程 116.54±20.78

後測 短程 單擺

雙擺

131.1025±18.70

0.068 短程 115.065±9.35

後測

全程 單擺

雙擺

129.76±26.86

0.068 全程 121.65±25.78

- 39 -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而過去對三級跳遠三階段比率的研究都提到了跨步階段是三階段當中距離最短的 階段,而國內三級跳遠選手大多使用的是單擺技術為主,跨步階段也往往是選手覺得最 困難的地方,除了需起跳產生垂直速度外還要將水平速度連接至跳躍階段,由於跨步階 段一直是該項目最重要的一個課題,經過我們的研究希望透過擺臂技術的改變能提高跨 步階段的距離,進而提升整體三級跳遠的成績距離。

實驗結果顯示雙擺技術較單擺技術能提供更高的垂直起跳速度與較遠的階段距離,

但目前國內幾乎沒有選手使用雙擺技術,原因為何是值得注意與探討的,或許擁有較高 助跑水平速度的選手可以藉由雙擺技術所帶來的優勢,提升跨步階段的騰空時間、起跳 重心高度與水平速度,藉此提高競技場上的成績。

提升跨步階段距離固然是教練與選手們需努力的目標,但三級跳遠項目必須適當的 分配三階段的跳躍距離,因此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可以讓更多的教練與選手注意到雙擺 技術可帶來的優勢,希望將國內三級跳遠的技術趨勢由單腳跳為主技術漸漸轉變為均衡

提升跨步階段距離固然是教練與選手們需努力的目標,但三級跳遠項目必須適當的 分配三階段的跳躍距離,因此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可以讓更多的教練與選手注意到雙擺 技術可帶來的優勢,希望將國內三級跳遠的技術趨勢由單腳跳為主技術漸漸轉變為均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