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級跳遠三階段距離比率

三、第三個時期

到了 1960 年代水平速度在三級跳遠的技術中漸漸受到重視,因此發現到將單腳跳 階段的距離縮小可以使水平速度維持至跨步跳階段,藉此獲得更遠的距離。1960 年波蘭 選手 Josef Schmidt 以 17.03m 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第一位突破 17m 的三級跳遠選 手,其三步比率為 35%:29%:35%,明顯的可以看出 Josef Schmidt 縮短其單腳跳階段之 百分比,維持較多的水平速度至跨步跳與跳躍階段,使得跨步跳與跳躍階段百分比明顯 增加,此種技術特點為降低單腳跳階段起跳角度與高度以期身體重心移動平穩,過去學 者將這種技術稱為波蘭式技術(Polish style)(Larkins, 1990)。

第二節 三級跳遠三階段距離比率

許樹淵(1992)指出影響三級跳遠成績表現的因素,包含助跑速度、各跳距離、起 跳水平速度、起跳垂直速度、水平速度及選擇適合的三跳比率等因素,因此三級跳遠技 術的不同,所呈現的三階段比率也就不同。就三階段比率的分配可將三級跳遠技術分為 以下三種:(Hay, 1992)

單腳跳為主技術(hop-dominated):單腳跳階段之百分比最少大於第二遠之跳 階段 2%以上,與俄羅斯技術相符。

跳躍為主技術(Jump-dominated): 跳躍階段之百分比最少大於第二遠之跳躍 階段 2%以上。

均衡技術(Balance):距離最遠的兩個階段之比率相差不到 2%,與波蘭式技術相符。

- 7 -

至於為何沒有跨步跳為主技術,過去學者提到,限制跨步跳的距離或許可以增加跳 躍階段之距離進而提升整體成績表現(J. Allen, A, King & R, Yeadon, 2012)。在各年代中 不論是俄羅斯技術或者是波蘭式技術皆有選手使用,下表為 Miller & Hay(1986)所統計 男子三級跳遠項目歷代世界紀錄所使用的三階段距離比率:

表 2-1:男子三級跳遠項目歷代世界紀錄所使用的三階段距離比率

Miller & Hay (1986)

- 8 -

在 16 次有分析的世界紀錄中,高達 11 次記錄選手使用了單腳跳為主技術,雖然都 是單腳跳為主技術但在單較跳為主技術中也做了細微的改變也就是減少單腳跳階段的 比率並增加跨步跳階段的比率如下表,而均衡技術與跳躍為主技術則各佔了 5 次,當今 世界紀錄保持人約翰.愛德華茲,在 1995 世錦賽以 18M29 的成績寫下世界紀錄並維持 至今,其三階段距離比率為 33.1%;28.5%;38.4% (卓建南,2007),可以明顯地發現自 1960 年代後,單腳跳為主技術明顯減少,取代而之的是在單腳跳與跨步跳階段維持較高 水平速度的跳躍為主與均衡技術。

表 2-2:單腳跳為主技術之演變

技術種類 單腳跳階段 跨步跳階段 跳躍階段 單腳跳為主技術 40%-41% 22% 36-38%

單腳為主技術

(改)

37-39% 28-30% 31%-33%

跳躍為主技術 34-35% 28%-30% 36%-37%

而在游正忠與陳建勳(1997)針對民國八十五與八十六年的國內優秀男女三級跳遠 選手三段距離成績與使用技術分析發現如下表

- 9 -

(游正忠、陳建勳,1997) 表 2-3 國內男子三級跳遠選手成績與使用技術

表 2-4 國內女子三級跳遠選手成績與使用技術

過去國內男女三級跳遠選手大多數也使用高跳型也就是單腳跳為主技術,在游忠正 與羅元鴻在 2015 年的研究中也建議未來國內的選手也應採取平跳行的均衡技術為主。

在張立群(2003)的研究中提到,Hay (1992)針對 Susanka et al. (1987)對於 1987 年 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三級跳遠進入決賽的 12 名選手執行的 39 次試跳所使用的三跳比率 資料分析,發現到,選手在各次試跳中,其三跳比率的變化範圍可達到 4%,此外有些 選手甚至會使用一種以上的技術來進行試跳。過去許多文獻也提到三跳比率對於最終丈 量成績並未達到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定的三跳比率是適合所有選手的,教練 必須考慮選手的素質(身高、體重、爆發力、速度等)去嘗試每位選手的最佳三步比率。

- 10 -

第三節 重心速度的變化

三級跳遠是一種運動員必須經過三次與地面接觸,並在與地面接觸時為了要使身體 中心(COM)產生垂直速度,進而損失水平速度的項目(J. Allen, A, King & R, Yeadon, 2012),三級跳遠三階段跳躍起跳水平速度依序為 8.4-8.86、7.58-8.22 與 6.46-7.34 ( m/s ) 而垂直起跳速度依序為 2.09-2.49、1.24-1.76 與 2.41-2.76 ( m/s ) (Abeer, 2014;Sam J. Allen, Mark A. King, Maurice R. Yeadon, 2013 ),過去研究也提到三級跳遠為了要產生垂直速度 而出現水平速度喪失的效應與三階段地面接觸及三階段跳躍比率之關係(Yu &Hay, 1996)。過去學者將此現象稱為”horizontal-to-vertical velocity conversion factor”,或許在 三級跳遠中有越有此效應之選手對於其成績表現幫助越大(Yu &Hay, 1996)。

過去模擬分析研究提到,垂直速度較高的選手擁有較長的單腳跳階段;較短的跨步 跳階段,而垂直速度較低的選手會擁有較短的單腳跳階段;較長的跨步跳階段甚至超越 單腳跳階段的距離 (J. Allen et al . 2012) 如圖 2-1:

圖 2-1:垂直速度與三步比率之關係 (J. Allen et al . 2012)

- 11 -

(Remey & Williams, 1985) 在 J. Allen 等人的研究中探討到,影響”horizontal-to-vertical velocity conversion factor”

的與支撐腳在落地時身體中心(COM)的傾角有關,當著地時身體中心越接近垂直所轉 換的垂直速度就會比較大,因為身體重心以支撐腳為支點做旋轉運動,且切線速度向量 的方向改變,使離心肌群得以增加垂直速度(Dapena & Chung, 1988)。

第四節 三階段跳躍支撐腳著地期分析

過去學者將跳遠與三級跳遠支撐腳起跳時分為制動期與推蹬期 (游正忠、陳建 勳、邱翼松,2005;Abeer, 2014;Sam J et al., 2013;Jarmo Perttunen, Heikki Kyrölãiene, Paavo Komi & Heinonen, 2000;Remey & Williams, 1985) 做探討,發 現著地時期越長可以產生較高的垂直起跳速度,換言之,可將較多的水平速度轉換為 垂直速度進而增加遠度。

根據 R. Ramey 與 R. Williams 對於支撐腳著地時間來探討地面反作用力可以發現跨 步與跳躍階段的著地時間較單腳跳階段長,證明了跨步階段支撐腳著地時間較長所以所 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與衝量也就較其他階段大,至於跳躍階段因水平速度的損失與必須 要產生較大的起跳垂直速度以增加階段距離,所以支撐腳著地時間相對的也較長一些,

支撐腳著地時間的研究顯示可參閱表 2-4。

表 2-5:三階段支撐腳著地時間 Three phase contact time of triple jump

Hop Step Jump

1Δ 142.00 172.67 172.67 2Δ 142.00 167.33 202.00 3O 164.00 172.00 201.33 4O 139.33 161.33 159.33 Δ :male O:female Unit : ms

- 12 -

另外也有學者發現,在三級跳遠三階段跳躍中,支撐腳的著地期間較長的制動期 能產生較高的垂直起跳速度,也發現水平速度較低的選手期每階段支撐腳著地期的制 動期也較短 (Abeer, 2014),這說明了水平與垂直速度在三級跳遠項目中是相輔相成 的。

第五節 手臂與擺動腿技術

三級跳遠的技術除了三步比率外,還有上肢與下肢的擺動技術,過去學者提到,熟 練的擺臂動作能夠有效整合下肢的屈伸動作不至於對力量的發揮產生抵消作用(羅元宏、

劉中興、劉宇,2000),擺臂動作可以有效率的提高垂直總衝量,增加跳躍的高度(張恩 崇、相子元,2002),擺動腿有助於減少水平速度及獲得較大的垂直速度(馬俊明、周巧 玲,2003)。

而就三級跳遠而言,上肢擺動技術可分為對稱式相似於立定跳遠的雙手擺臂技術(以 下簡稱雙擺),與不對稱的單手擺臂技術(以下簡稱單擺),在排球扣球動作的相關研究 中可以發現雙擺技術對於起跳動作的機轉,根據張恩崇、相子元(2001)研究擺臂動作 對於排球助跑與起跳的影響中提到,擺臂角度(後擺)對於起跳時雙腳離地瞬間之身體 重心垂直速度及雙腳離地後身體重心垂直位移呈顯著相關,換言之,雙手後擺角度越大 起跳後身體重心垂直速度也就越快,彈跳高度相同也就越高,該研究也提到了擺臂動作 在跳躍動作中式制動水平速度並將其轉換為垂直位移的重要動作,藉此可以了解雙擺技 術對於跳躍的影響,此外,先前也有三級跳遠研究發現 1950 年代的俄羅斯技術其起跳角 度大,騰空高採用的為雙擺技術(張立群,2003),但究竟是單擺技術或雙擺技術有助於 提升三級跳遠的成績一直是大家爭論不休的話題,透過 J. Allen, A. King, R Yeadon (2010)

- 13 -

Sam J. Allen, A. King, R Yeadon (2010)

的研究發現,電腦模擬出來的雙擺技術可以增加支撐腳的延展與髖關節擺動上的屈曲,

此一效果產生了支撐腳著地時間的延長(表 2-5),促成垂直衝量的增加,如此一來也提 升了運動中髖關節的穩定性,尤其在跨步跳與跳躍階段最為明顯,在 Dapena & Chung

(1988)對於跳高項目的研究中也發現到,雙擺技術有助於減少起跳腳或支撐腳所受到 的衝擊力。

表 2-6 雙擺技術與單擺技術支撐腳著地時間

表 2-5 為 Sam J. Allen, A. King, R Yeadon (2010) 用電腦所模擬出來的數據,優化 的數據為使用雙擺技術的結果。

在擺動手的部分游正忠、陳建勛與邱翼松(2005)的研究中發現上擺手臂三個支撐 階段的擺動角度表,依序為,50.24±7.82、57.36±8.00、42.38±5.94 度,以跨步跳階段最大,

對照至地面反作用力的數值,可以理解到選手在跨步跳階段透過加大百手臂動作,以利 於垂直力量在緩衝後蹬伸時能轉換成垂直速度,該研究也提到較小的擺動腿角度可縮短 支撐時間減少著地時煞車力量,並且快速朝上擺腿使水平速度有效轉為垂直速度,獲得 較佳的階段距離,因此,越快的擺動腿腳速度可以加速通過緩衝期煞車階段,減少緩衝 時間,使水平速度損失因而獲得減少,而二腿夾角之角度,蹬伸期角度變化大於緩衝期,

顯示選手在蹬伸期為了提昇起跳垂直速度,所以加大二腿夾角以便獲得較佳起跳角度,

- 14 -

尤其在單腳跳階段最為明顯。

第六節 三級跳遠三階段起跳與落地重心變化

過去學者蘇榮基(1991)指出國內與國外跳遠選手在起跳與落地的距離並沒有明顯 之差異,意即造成國內與國外跳遠選手之成績差異主要原因為飛行距離,這說明了空中 技術的重要性,在三級跳遠項目中亦是如此。

在三級跳遠三個不同的階段中,起跳與落地時的重心高度與水平距離皆有所差異,

James 等學者(1895)提出,三個不同的階段於起跳時的重心高度由單腳跳、跨步跳與

James 等學者(1895)提出,三個不同的階段於起跳時的重心高度由單腳跳、跨步跳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