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實驗將儀器設備分為資料蒐集部分與資料處理部分與其他部分加以說明。

一、資料蒐集部分

(一) JVC GZ-GX1BU 高速攝影機三部。

(二) 正方形比例版(1.0 x 1.0 公尺)。

二、資料處理部分

(一) Kwon3D 動作分析系統。

(二) SPSS 23.0 統計分析軟體。

三、其他部分

(一) 皮尺 50M 一卷。

(二) 攝影機腳架三架。

(三) 白色貼布。

- 21 -

第五節 實驗流程

本實驗將身體分成 21 個關節點,做為 14 段肢段參數的依據,如表 3-4 與圖 3-2。

表 3-4 關節點編號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關節點序號 部位

1 頭頂 7 右手指 13 右膝 19 左腳踝

2 右耳 8 左肩 14 右腳踝 20 左腳跟

3 左耳 9 左手肘 15 右腳跟 21 左腳尖

4 右肩 10 左手腕 16 右腳尖

5 右手肘 11 左手指 17 左髖

6 右手腕 12 右髖 18 左膝

圖 3-2 肢段圖

實驗過程中,先請受試者以 11 步的助跑距離進行單擺技術的試跳,試跳 2 次後即 進行全程單擺技術的試跳 2 次,完成單擺技術三階段跳躍的拍攝後,對受試者說明雙擺 技術的特點與技術教學,並告知受試者須將雙擺技術使用於第二階段的跨步跳,待受試 者練習三十分鐘後再進行 11 步助跑距離的雙擺技術試跳 2 次,11 步助跑距離拍攝完畢 後,同樣的在進行全程助跑的試跳拍攝 2 次,並在測量前後於各部攝影機前方拍攝 1.0m x1.0m 正方型比例板各一次,整體實驗流程會施測二次 (八週後施測第二次),實驗流程 如圖 3-3。

- 22 -

由於本實驗並非在比賽進行拍攝,因此實驗中之表現可能會與正式比賽有些誤差,

希望透過多次的施測來降低實驗之誤差。

圖 3-3 實驗流程圖

第七節 研究架構

圖 3-4 研究架構圖

- 23 -

第八節 資料蒐集與統計處理

、資料蒐集

利用三部 JVC GZ-GX1BU 高速攝影機,架設於垂直動作平面上,收集受試者右側 矢狀面三級跳遠三階段跳躍動作,拍攝範圍為進板前五公尺至跳躍階段支撐腳離地為 止以進行運動學分析。

二、資料處理

本研究影片資料分析採用 Kwon 3D 3.1 動作分析系統,進行各關節點座標位置的資 料蒐集,座標點分別為 21 個關節點,並使用 Kwon 3D 3.1 動作分析器,進行數位化處 理後對所得到的運動學參數加以討論。

三、統計處理

本研究使用 SPSS 23.0 統計軟體對各參數進行魏可遜符號等級分析法來檢驗不同擺 臂動作對三級跳遠跨步跳階段:

(一)三級跳總距離

(二)跨步階段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

(三)跨步階段重心高度。

(四)跨步階段距離。

(五)跨步階段重心速度。

(六)擺臂角度。

並將顯著水準設為

α=.05。

- 24 -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將針對不同擺臂動作介入三級跳遠跨步跳階段的影響分為以下幾點做實驗 結果的呈現:不同擺臂動作對於三級跳遠總距離與跨步階段 1.三級跳遠總離 2.支撐腳著 地時間與騰空時間 3.身體重心高度 4.階段距離 5.起跳瞬間身體重心水平與垂直速 6..擺 臂角度等運動學參數的差異,並與先前的研究做比教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擺臂動作對於三級跳遠總距離之差異

過去研究有針對三級跳遠單擺技術與雙擺技術做電腦模擬其運動參數的分析 ( Allen & Yeadon, 2010 ),所以我們的研究想把其理論實際套用於選手,並觀察單擺技術 與雙擺技術的差異。而就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三級跳遠總距離上來探討,在前測與後 測中雙擺技術並沒有提升整體三級跳遠的距離,前測的短程與全程單擺技術平均分別為 11.11±49.2m 與 11.03±53.29m,雙擺技術分別為 10.61±64.85m 與 10.81±54m,後測的短 程與全程單擺技術平均為 10.93±65.13m 與 11.01±91.81m,雙擺技術則為 10m96±72.72m 與 10.68±68.23m,統計分析可參考下表 4-1。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我們將雙擺技術介入跨步階段發現,不同於單擺技術的是,受試者使用雙擺技術時提升 了跨步階段支撐腳著地期身體重心的高度 (單擺:84.91±1.86 ;雙擺:85.10±4.30),也增 加了跨步階段騰空期制高點的重心高度 (單擺:94.93±4.51 ;雙擺:99.2±10.59),意味著 使用雙擺技術能提高該階段整體跳躍高度。

我們的實驗結果發現不同擺臂技術於跨步階段起跳瞬間的重心高度之關係在前測 階段只有一名受試者達到本研究預期結果,但在經過 8 週的訓練後其中三名受試者起瞬 間跳重心高度皆達到當初本研究所預期即雙擺技術在跨步階段起跳瞬間身體重心較單 擺技術高,各個受試著在使用不同擺臂技術試跳時的重心高度可參考下圖 4-1。

- 30 -

F1

F2

F3

F4

(sec)

圖 4-1:跨步階段身體重心變化曲線圖 (左圖為短程助跑,右圖為全程助跑) Y 軸為重心高度;X 軸為時間

- 31 -

- 32 -

與該跳總距離可參考附錄四。

雖然雙擺技術在跨步階段的距離較優於單擺技術,但可能也是因為本次研究的樣本 數不足,導致在統計分析結果上面未達到顯著水準 ( p>.05 ),如下表 4-7。

第五節 不同擺臂動作對跨步階段重心速度影響

過去文獻提到在三級跳遠項目中三階段起跳水平速度依序為 8.4-8.86、7.58-8.22 與 6.46-7.34 ( m/s ) 而垂直速度則為 2.09-2.49、1.24-1.76 與 2.41-2.76 ( m/s ) ( Abeer, 2014 ;

- 33 -

圖 4-2 不同擺臂技術重心速度於跨步階段變化曲線圖 X 軸為時間,單位為秒 ;Y 軸為速度,

單位為 m/s

F1

F2

F3

F4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表 4-13 女子三級跳遠單雙擺跨步階段離地瞬間擺臂角度魏可遜無母數符號等級統計分析 前、後測 短、全程 技術 離地瞬間(deg) p

前測 短程 單擺

雙擺

105.485±7.11

0.465 短程 112.2475±15.01

前測

全程 單擺

雙擺

127.265±15.00

0.068 全程 116.54±20.78

後測 短程 單擺

雙擺

131.1025±18.70

0.068 短程 115.065±9.35

後測

全程 單擺

雙擺

129.76±26.86

0.068 全程 121.65±25.78

- 39 -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而過去對三級跳遠三階段比率的研究都提到了跨步階段是三階段當中距離最短的 階段,而國內三級跳遠選手大多使用的是單擺技術為主,跨步階段也往往是選手覺得最 困難的地方,除了需起跳產生垂直速度外還要將水平速度連接至跳躍階段,由於跨步階 段一直是該項目最重要的一個課題,經過我們的研究希望透過擺臂技術的改變能提高跨 步階段的距離,進而提升整體三級跳遠的成績距離。

實驗結果顯示雙擺技術較單擺技術能提供更高的垂直起跳速度與較遠的階段距離,

但目前國內幾乎沒有選手使用雙擺技術,原因為何是值得注意與探討的,或許擁有較高 助跑水平速度的選手可以藉由雙擺技術所帶來的優勢,提升跨步階段的騰空時間、起跳 重心高度與水平速度,藉此提高競技場上的成績。

提升跨步階段距離固然是教練與選手們需努力的目標,但三級跳遠項目必須適當的 分配三階段的跳躍距離,因此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可以讓更多的教練與選手注意到雙擺 技術可帶來的優勢,希望將國內三級跳遠的技術趨勢由單腳跳為主技術漸漸轉變為均衡 技術,也期盼國內三級跳遠選手可以嘗試使用雙擺技術,若能遇到適合的選手獎可以提 升國內三級跳遠項目成績之水平。

- 40 -

引用文獻

一、中文文獻

陳敦禮、柳樹城、陶文祺 ( 2004 )。選手跑步時地面反作用力分析。弘光人文社會學報,

1,P157-162。

陳建勳、游正忠 (2007)。女子跳遠選手動作肢運動學分析。運動教練科學,9,13-18。

游正忠、陳建勳 (1997)。國內優秀男女三級跳遠選手三段距離成績分析。中華民國體育 學會體育學報,24,109-120。

游正忠、陳建勳、邱翼松 (2005)。手臂與擺動腿動作對女子三級跳遠選手成績表現之分 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245-255。

游正忠、羅元鴻 (2015)。三級跳遠的技術類型發展現況與趨勢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 刊,14,82-94。

張恩崇、相子元 ( 2002 )。擺臂動作對於排球助跑與起跳期之影響。教練科學,1,81-88。

張立群 (2003)。三級跳遠之三跳比率。教練科學,2,278-291。

劉膺 (2009)。中外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第一跳技術運動學比較分析。湖北廣播電視 大學學報,2,146-147。

二、英文文獻

Abeer, E.,(2014).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hases of the triple jump take-off in a top female athlete,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volume, 40, 29-35.

Hay, J. G.,(1992). The biomechanics of the triple jump: A review,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0(4), 343-378.

- 41 -

Perttunen, J., Kyrölãiene, H., Komi, P. V., & Heinonen, A.,(2000). Biomechanical loading in the triple jump,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8, 363-370.

Allen S. J., King, M. A., & Yeadon, M. R., (2013). Trade-offs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during triple jumping and effect on phase distance,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6, 979-983.

Bridgett, L. A., & Ninthorne, N. P. (2006). Changes in long jump take-off technique with increasing run-up speed,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8),889-897

Remey, M. R., & Williams, K. R., (1985). Ground Reaction Force in the Triple Jum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 1, 233-239.

Coleman, S. G. S., Benham, A. S., & Northcott, S. R.,(1993). A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volleyball spike,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1, 295-302.

Allen S. J., King, M. A., & Yeadon, M. R.,(2010). Is a single or double arm technique more advantageous in triple jump?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3, 3156-3161

Allen S. J., Yeadon, M. R., King, M. A.,(2016).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strength and apporch velocity on triple jump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9, 3796-3802.

Panoutsakopoulos, V., Theodorou, A. S., Katsavelis, D., Roxanas, P., Paradisis, G., Argeitaki, P., (2016). Acta Gymnica, 4, 174-183

- 42 -

短 程 0.15 0.15 0.134 0.183 0.142±0.008 雙 擺 技 術

全 程 0.163 0.15 0.134 0.166 0.134±0 短 程 0.15 0.133 0.15 0.15 0.145±0.007 單 擺 技 術

全 程 0.15 0.133 0.15 0.15 0.145±0.007 單 位 : 秒

1 2 3 4

平均數±標準差

短 程

0.316 0.284 0.3 0.333 0.308±0.018

雙 擺 技 術

全 程

0.333 0.266 0.234 0.3 0.266±0

短 程

0.284 0.266 0.25 0.284 0.271±0.014

單 擺 技 術

全 程

0.283 0.266 0.233 0.284 0.266±0.021

單 位 : 秒

短程 ( 前測 ) 全程 (前側 ) 短程 ( 後測 ) 全程 (後側 )

煞車期 推蹬期 煞車期 推蹬期 煞車期 推蹬期 煞車期 推蹬期

單擺 0.066 0.067 0.067 0.067 0.084 0.050 0.067 0.050

受試者01

雙擺 0.067 0.067 0.840 0.050 0.100 0.066 0.066 0.030

單擺 0.066 0.050 0.050 0.050 0.067 0.050 0.067 0.050

受試者02

雙擺 0.066 0.050 0.067 0.067 0.067 0.067 0.067 0.083

單擺 0.066 0.670 0.083 0.067 0.050 0.066 0.067 0.050

受試者03

雙擺 0.084 0.066 0.067 0.050 0.050 0.067 0.050 0.050

單擺 0.066 0.067 0.066 0.067 0.066 0.067 0.067 0.067

受試者04

雙擺 0.100 0.066 0.083 0.066 0.050 0.067 0.067 0.050

單位:秒

- 43 -

附錄四 四位受試者跨步階段距離/總距離

附錄五 四位受試者著地瞬間與起跳瞬間擺臂角度

1 2 3 4

短 程 2.9093 m/ 10.42m 3.4888m / 12.06m 2.5323m / 12.20m 2.8266m / 11.15m 雙 擺 技 術

全 程 3.0917m / 10.40m 3.403m /11.85m 2.0698m / 10.10m 2.9762m / 10.40m

短 程 3.1604m / 10.70m 3.4504m / 10.05m 2.5943m / 10.40m 2.9578m / 10.60m 單 擺 技 術

全 程 2.8654m / 10.50m 3.2836m / 12.60m 2.3886m / 10.40m 2.8161m / 10.55m 單 位 : 公 尺

單擺短程 雙擺短程 單擺全程 雙擺全程

著地期 起跳期 著地期 起跳期 著地期 起跳期 著地期 起跳期

前測 107.20 108.32 128.68 129.36 137.56 129.51 114.18 118.37

受試者01

後側 119.51 138.61 99.91 123.10 121.33 154.19 113.09 150.96

前測 124.53 105.96 116.08 103.08 120.77 120.69 121.82 109.68

受試者02

後側 119.92 149.43  90.45 115.02 125.19 106.30 112.17 96.50

前測 95.52 95.52 96.49 119.84  87.32 147.01 97.52 143.88

受試者03

後側 102.04 130.89 106.79 120.17 100.87 151.82  114.53 135.29

前測 95.29 112.14 85.69 96.71 96.73 111.85 90.20  94.23

受試者04

後側 96.15 105.48 119.51 101.97 92.81 106.73 118.14  103.85

前測 105.635±13.77 105.485±7.11 106.735±19.29 112.2475±15.01 110.595±22.84 127.265±15.00 105.93±14.59 116.54±20.78 平均值

後側 109.405±12.15 131.1025±18.70 104.165±12.23 115.065±9.35 110.05±15.68 129.76±26.86 114.4825±2.62 121.65±25.78 單位: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