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透過 Kwon3D 動作分析系統,採用 Dempster(1955)研究人體模型所建 立的14 個肢段、21 個關節點的人體模型(圖 3-2),將各肢段質量百分比與重心位 置百分比輸入Kwon3D 動作分析系統作二度空間影片分析,當中之參數包括三級跳 總距離、各階段距離、各階段觸地時間、各階段觸地瞬間水平速度、各階段起跳瞬 間水平及垂直速度、膝蓋角度、起跳角度、各階段的水平速度流失、垂直轉換率。

透過比較訓練前後的參數變化,研究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對三級跳遠運動表現的影 響、三級跳遠各起跳階段的水平速度與比例對成績表現的影響以及三級跳遠各起跳 階段的觸地時間、膝蓋角度與水平速度流失的關係。

圖 3-2 Kown3D 動作分析系統座標點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為結合誘發式爆發力訓練所誘發出活化後增益作用之長期適應與三級跳 遠運動表現的研究計劃,期間按階段進行檢測,分別為接受八週誘發式爆發力訓練 前的第一次檢測、已進行三週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後的第二次檢測、結束八週誘發式 爆發力訓練後的第三次檢測。

本研究所得之結果與國際田徑聯會公佈的 2017 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三級跳遠運動 生物力學報告中冠軍得主 TAYLOR 的運動學參數作比較討論。相關內容包括:

一、訓練前、後檢測; 二、訓練前、後三級跳遠三跳比例檢測; 三、訓練前、後三級 跳遠助跑速度變化檢測; 四、訓練前、後三級跳遠速度變化檢測; 五、訓練前、後三 級跳遠起跳角度,膝蓋彎曲角度與觸地時間變化檢測。

第一節 訓練前、後檢測

有關訓練前、後檢測分為下列兩個部分: 一、訓練前、後爆發力檢測結果,二、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檢測結果。

(一) 訓練前、後爆發力檢測結果

本研究有關爆發力檢測之項目為四分之一蹲、反向跳(CMJ)、深蹲跳

(SJ)、短程助跑五級跳。表 4-1 可見,經過三週訓練後的第二次檢測整體爆發力已 有進步。其中,四分之一蹲的重量由 150 公斤提升到 165 公斤,而 CMJ 垂直爆發跳 躍高度與水平爆發力檢測的五級跳距離分別由 67cm 提升至 69cm 以及由 19.6m提升 至 20.7m,至於 SJ 的跳躍高度則沒有提升,不過離心利用率(EUR)(CMJ高度/SJ 高度)從 0.931%提升至 0.986%。然而,經過八週訓練後的第三次檢測 ,四分之一 蹲的重量提升至 175 公斤三下,五級跳距離由 20.7m 進一步提升到 21.3m,而 CMJ 的

29

成績共提升了 5 cm,(72cm),SJ 的跳躍高度則由第一次檢測的 72 cm 下降為 70 cm,離心利用率(EUR)為 1.029%。

表 4-1爆發力檢測

四分之一蹲 CMJ SJ 五級跳 離心利用率

EUR (kg) (reps) (cm) (cm) (m) (%) 一 150 6 67 72 19.6 .931 二 165 4 69 70 20.7 .986 三 175 3 72 70 21.3 1.029 註:離心利用率 EUR= CMJ 高度/SJ 高度

(二)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檢測結果

表 4-2 列分別出三次三級跳遠檢測結果,並以每次檢測中的最佳成績作為研究 結果討論,其中第一次檢測:14.25m、第二次檢測:14.35m、第三次檢測:

14.54m,實驗期間分別參賽兩次,第二次檢測後一週為 109 年全國大專校院田徑公 開賽,成績 14.29m,第三次檢測後五週為 109 年臺北市青年盃田徑賽,成績

14.91m。以第一次檢測成績為基準,可見八週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對三級跳遠成績有 階段性的提升,反映出長期適應活化後增益作用可能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表 4-2三級跳遠檢測

檢測成績(m) 實驗期間參賽成績(m)

一 14.25

二 14.35 第二次檢測後一週 14.29

三 14.54 第三次檢測後五週 14.91

第二節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三階段比例檢測

(一)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三階段比例檢測結果

從表 4-3 和圖 4-1 可知,三次三級跳遠檢測之三階段跳躍實際距離、比例與比例 分配技術類型。三次檢測所得結果顯示前兩次為單足跳主導技術,第三次為均衡技 術主導。第一次檢測的每步距離與比例分別為單足跳:5.57m 和 39.1%、跨步跳:

4.13m 和 29%、跳躍:4.55m 和 31.9%,成績距離為 14.25m;第二次檢測單足跳:

5.78m 和 40.2%、跨步跳:4.07m 和 28.4%、跳躍:4.5m 和 31.4%,成績距離為 14.35m;第三次檢測單足跳:5.09m 和 35%、跨步跳:4.49m 和 30.9%、跳躍:

4.96m 和 34.1%,成績距離為 14.54m。

31 8.68m/s,起跳前 5m 水平速度為 8.79m/s,反映出速度變化不太大,而且有加速趨 勢。而第三次三級跳遠檢測中,起跳前 10m 水平速度為 8.83m/s,起跳前 10m 到起

圖 4-2 三級跳遠起跳前水平速度 第三次檢測中,三階段水平速度分別為 7.93m/s、7.7m/s、5.83m/s。

8.97

一 (14.25m) 二 (14.35m) 三(14.54m)

m/s

起跳前10m平均水平速度 起跳前10m到起跳前5m平均水平速度 起跳前5m平均水平速度

33

1.74m/s;5.96m/s、2.59m/s。為了解三級跳遠接跳間的水平速度變化,表 4-5 說明了 三次檢測中三階段的踏板瞬間水平速度,各階段的水平速度流失與垂直速度轉換

三/14.54m 7.93 7.7 5.83

TAYLOR(2017)/17.68m 9.89 8.93 6.57

8.54

一 /14.25m 二 /14.35m 三/14.54m TAYLOR(2017)/17.68m

2.37%;1.15m/s、2.5%。第三次檢測中的跨步跳水平速度流失明顯較少,三階段的

35 變化趨勢,跨步跳的起跳角度為三階段中最小,分別為 12.63°,12.46°和 11.71°,跳 躍的起跳角度為三階段中最大,分別為 20.37°,17.33°和 20.33°,而單足跳的起跳角 度則與跨步跳相近,分別為 13.5°,14.37°和 15.11°。可見在單足跳和跨步跳呈相對 低的起跳角度,在跳躍起跳時大幅提高起跳角度。

圖 4-5 起跳角度變化

(三)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膝關節角度變化結果

表 4-7 列出三個階段的觸地時膝關節角度以及最大膝關節角度,圖 4-6 則展示 三個階段觸地時膝關節角度變化情形。第一次檢測中,整體的膝關節幅度變化較 大。從結果可見,各階段觸地時膝關節角度和最大彎曲度分別為單足跳:140.32°和 131.57°,幅度變化 8.75°;跨步跳:158.80°和 138.55°,幅度變化 20.25°;跳躍:

151.18°和 140.56°,幅度變化 10.62°。而第二次檢測的變化幅度較第一次檢測小,

結果為單足跳:145.16°和 138.59°,幅度變化 6.57°;跨步跳:142.40°和 134.75°,幅 度變化 7.65°;跳躍:135.56°和 122.08°,幅度變化 13.48°。第三次檢測的變化幅度 同樣較小,結果為單足跳:148.76°和 137.05°,幅度變化 11.71°;跨步跳:147.62°和 138.18°,幅度變化 9.44°;跳躍:137.11°和 127.54°,幅度變化 9.54°。

單足跳 跨步跳 跳躍

13.5 12.63 20.31

14.37 12.46 17.33

15.11 11.71 20.33

TAYLOR(2017) 15.7 15.4 21

5

37

間,當中單足跳的觸地時間最短,為 0.13s,而跨步跳和跳躍的觸地時間差異不大,

39

第伍章 討論

本章節將討論研究所得之結果,並透過國際田徑聯會公佈的 2017 年世界田徑錦標 賽三級跳遠運動生物力學報告中冠軍得主 TAYLOR 的運動學參數加以比對和討論。內 容分為:一、訓練前、後檢測結果討論; 二、訓練前、後三級跳遠三跳比例檢測結果討 論; 三、訓練前、後三級跳遠助跑速度變化檢測結果討論; 四、訓練前、後三級跳遠速 度變化檢測結果討論; 五、訓練前、後三級跳遠起跳角度,膝蓋彎曲角度與觸地時間變 化檢測結果討論。

第一節 訓練前、後檢測結果討論

根據美國國家體能協會(NSCA)公佈的「一次最大反覆重量與百分比表格」

(Percent of 1RM and Repetitions Allowed)(Baechle & Earle,2008),計算第一次 檢測四分之一蹲的最大反覆重量(1RM),六下 150 公斤相等於1RM 的 85%,即 1RM 為176 公斤,第二次檢測的四下 165公斤相等於1RM 的 87%,即 1RM 為183 公斤,而第三次檢測的三下 175公斤相等於1RM 的 93%,即 1RM 為188 公斤,結 果反映出最大力量的提升。由於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乘積,最大力量的提升是爆 發力提升的前題,加上肌肉收缩的速度提升才會增加爆發力。透過 SJ 可檢測到身體 處於靜止下的自主性爆發,CMJ 和五級跳則可檢測到利用牽張縮短循環所產生的爆 發能力。第二次檢測的CMJ 及五級跳有所提升(從 67cm 至 69cm;從 19.6m 至 20.7m),透過離心利用率(EUR)的計算,可了解運用牽張縮短循環(SSC)的能 力,比率大於 1.0 時表示 SSC 的能力愈好,能產生較大爆發力達至較高跳躍高度,

而比率小於 1.0 時則需加強 SSC 能力(McGuigan et al., 2006)。從結果可見第二次 檢測的離心利用率(EUR)有較接近 1.0 的比率(從 0.931%至 0.986%),反映出經 過三週訓練後,利用牽張縮短循環(SSC)的效率有所提升,而五級跳成績的提升亦 進一步證明 SSC 的提升,因兩項測試都需利用肌肉和肌腱串聯彈性組織(SEC)與

伸展反射來產生爆發力。不過經過三週訓練後 SJ 沒有提升,反映短期的誘發式爆發 力訓練有利提升利用伸展反射和彈性能量所產生的爆發力。完成八週訓練後,離心 利用率超越了 1.0(1.029%),加上 CMJ 成績的提升(從 69cm 至 72cm),可證明 誘發式爆發力訓練有助提高利用 SSC 的能力,從五級跳成績的提升(從 20.7m 至 21.3cm)中亦反映有助應用到專項相關的動態爆發力上。不過 SJ 成績的小幅度下降 反映這種訓練方式對自主性爆發能力可能有小程度上的影響,但整體上有助爆發力 的發展。至於是否有助三級跳遠運動表現,可透過分析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來了 解。

第二節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三階段比例檢測結果討論

從表 4-3 和圖 4-1 同樣可見 TAYLOR 的參數,其跳躍階段的百分比最少大於單足 跳階段 2%以上,根據 1992 年 Hay 所定義的三種比例分配技術,此為跳躍主導技術。

TAYLOR 在此階段表現出 6.40m、36%比例成績,而筆者在三次檢測中,單足跳階段 佔總距離比例最大,百分比最少大於跳躍階段 2%以上,所以為單足跳主導技術,距離 和比例分別表現出 5.57m、5.78m;39.1%、40.2%比例。TAYLOR 的單足跳與另外兩階 段之間的比例差異分別為 1.5%及 3.2%,而筆者前兩次檢測成績中,單足跳與另外兩階 段之間的比例差異超過 7%以上,反映出筆者在比例分配不平衡,雖然以單足跳主導作 比例分配,但 2017 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中以單足跳主導跳出 16.42m 的 DURANONA,

比例分配上亦只表現出 37.5%;32.8%;34.4%,比例之間的差異不超過 5%(Tucker,

Nicholson,Cooke & Bissas,2017)。過多的比例分配與注重單足跳距離可能對後續兩 階段產生負面影響,筆者在第三次檢測中表現出均衡技術主導的比例分配,距離成績 有所提升,當中單足跳的距離減少,跨步跳與跳躍的距離提升。上述相關三階段比例 變化需透過運動學上的參數分析來了解對運動表現之影響以及是否與爆發力提升有 關。

41

第三節 訓練前、後三級跳遠助跑速度檢測結果討論

三級跳遠項目講求高水平速度起跳並於三個跳躍階段中盡可能維持水平速度。如

三級跳遠項目講求高水平速度起跳並於三個跳躍階段中盡可能維持水平速度。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