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考訂葉仁的事蹟

朱熹的書信中,有兩封信是給葉仁父。85然而關於葉仁父是誰,目前在二 手研究中,仍然不得而知。86若是將「父」字視為對男子的稱呼,目前可見之

8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雜語)一周忌也。佛之一周忌即儒家之小祥忌,故謂 之祥。」「臺大獅吼佛學專站」,網址:http://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25E5

%2591%25A8%25E7%25A5%25A5.html。查詢日期:2014 年 11 月 8 日。

83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 9,頁 268-269。

84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卷上,頁 348。

85 這兩封信收於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卷 63,頁 3150-3152。

86 陳榮捷所著《朱子門人》中,沒有此人的記錄。(韓)尹冑夏《考亭舉隅》的目錄 中有此人姓名,但沒有生平簡介。此書收於韓國慶尚大學圖書館文泉閣「南冥學古 文獻」。

《朱子文集》所保存之朱熹寫給程洵的信件裏,「葉仁」只被提到一次。87難 以得知此人與朱熹的關係。但是在《朱程問答》中,葉仁這個人物卻頻繁地出 現在朱熹和程洵的信中,這些紀錄便提供了關於他生平的蛛絲馬跡。茲將書中 提及葉仁的部分,整理如下:

時間(按《朱 程 問 答 》 順 序排列)

發 信 者 信    件    內    容

1 乾道元年 朱熹 熹頓首,十二月三日之夕,葉仁至,忽 聞十四表叔奄忽傾背,舉家驚慟失聲,

不能已已。

2 乾道二年 朱熹 《大全》尤錯亂重複,愈於無書爾。既 自有之,葉仁往來卻附回尤佳,

3 乾道三年 朱熹 熹頓首。葉仁至,辱兩書之貺,陳義甚 高,三復感嘆,且書比日侍奉之餘,體 力支勝為慰。……以上幸不罪其僭,葉 仁還,草此奉報。

4 乾道三年 程洵 洵拜覆五二表兄座前,向葉仁歸,拜所 賜教兩幅,感慰。……葉仁告行甚速,

匆匆拜此

5 乾道四年 程洵 洵拜覆,去冬葉仁來索書,匆匆作數字 欲附上,已而徑去,不至問之,則云已 行矣,頗以為恨,自失此便又復半載,

不勝瞻仰之情。……去歲葉仁歸,聞之 湘中未還,度到家時必已歲晚,既見欽 夫,所論必甚眾,有可以言傳筆授者否?

87 宋•朱熹:〈答程允夫五〉,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卷 41,頁 1777。

6 乾道四年 朱熹 已叮嚀葉仁來時去取書,恐更有商量處,

給程洵最後一封信中,以「葉尉」稱呼他,這說明他曾擔任縣級的官吏,但在 此之前,葉仁很有可能是專門負責傳遞私人郵件的信差,經常往來於徽州和福 建之間,可說是朱熹和程洵互通消息的關鍵人物。88他幫兩人送信始於乾道元 年(1165),直到慶元二年(1196)程洵過世之前,前後歷經三十二年。就著 朱熹寫給葉仁父的信件中提到「方有詭偽之禁」,所以此信可能寫於慶元三年 偽學之禁時。89由此可見,程洵過世之後,葉仁送信的工作也就停止了,與朱 熹便有信件的往來。

若是從《朱程問答》所提供的線索,進而解讀朱熹寫給葉仁之信的內容,

便更可看出朱熹為人處世的價值觀。這封寫於「詭偽之禁」的信,很有可能是 葉仁想謀求差事,請朱熹推薦,然而朱熹表達婉拒之意。他在此信中提到:

所以凡為人者,只合講明此理而謹守之,不可昏棄,若乃身外之事,榮 悴休戚,即當一切聽天所為而無容心焉。……區區早從師友,即幸見得 此理,故嘗以此自勉,亦不敢不以此待人,所以生平未嘗求知於人,亦 不欲為朋友求知,唯其一二或以貧老困厄,不得其所,則嘗言之,然亦 絶無而僅有也。如吾友者,於學尚可以勉,而亦未為甚貧且老而困厄之 久者,故前此累承喻及,皆非區區所欲聞,而以方有詭偽之禁,故不欲 盡其言,亦意賢者當默曉也。90

88 就著《朱程問答》中的記載,朱熹與程洵信件的往來方式,大多是依靠葉仁送信,

另外朱熹兩次建議以「遞」來傳送往來的信件。一是乾道五年朱熹去信給程洵中言 及:「遞中附書往來甚佳。」程資:《朱程問答》,卷1,頁 5。另一次則是朱熹 晚年告訴程洵:「如有書只從遞中,發來崇安丞廳可也。」同上書,卷3,頁 30。

由此可見,朱熹與程洵之間的信件,除了專人送信之外,朱熹也利用官方郵遞系統 進行。參見李強:〈溝通與認同:歐陽修書簡中的文人世界〉,頁59-62。趙效宣:

《宋代驛站制度》(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3 年),頁 25-28。

89 清•王懋竑:《朱子論學切要語》,收於《朱熹年譜考異》,卷 2,頁 468-469。陳來: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頁449。

90 宋•朱熹:〈答葉仁父一〉,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卷 63,頁 3150。

從行文中可以得知,朱熹「謀道不謀食」的態度。他認為「為人」最重要的是 體認天理並且謹守,至於人在世間究竟是錦衣玉食,或者家徒四壁,應當順隨 天命,不必留心在意。這是他早年就已建立的處世觀,直到晚年仍舊如此。所 以朱熹說,他不曾推銷自己以求被人了解,也不曾推薦朋友以為其謀得出路,

即便出手幫忙,也是朋友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之下,可是少之又少。在朱熹看 來,葉仁尚未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並且朱熹自己也身陷黨禁之中,所以不願意 推薦。這封信一方面向葉仁傳達他婉拒的立場,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朱熹面對 外在境遇的態度,特別是當他遭到政治桎梏之際,依然堅守著憂道不憂貧的態 度,正反映出他晚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