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胡適的歷史理念

三、胡適的歷史理念

實 驗 主 義 對 胡 適 而 言 , 基 本 上 是 一 種 「 歷 史 的 態 度 」( the genetic method),「就是要研究事務如何發生,怎樣來的,怎樣到 現 在 的 樣 子 」。69胡 適 將 the genetic method 翻 譯 成 「 歷 史 的 態 度」,顯示出胡適歷史理念的主要特徵,歷史就是每一個人站在現 在的時間點上,去確認現在是如何發生形成的。這就指涉三個層 次,首先要知道「現在的樣子」是什麼,然後再去研究現在是

「如何發生」,最重要的是自覺到為何目的而作這種研究,亦即人 往何處去想要有什麼樣的未來。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續過程 中,胡適相信「現在」是歷史的關鍵,「今日的世界便是我們的祖 宗積的德,造的孽。未來的世界全看我們自己積什麼德或造什麼 孽。世界的關鍵全在我們手裡」。70胡適實驗主義的個人主義強調 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創造的智慧」的自由行動者,也就是歷史的 創造者,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歷史的轉捩點。問題在於個人對其現 在處境的界定與理解,決定其興趣與意志是要延續過去或創造未 來。就胡適個人而言,胡適相信:「我們的社會現在正當根本動搖 的時候,有許多風俗制度,向來不發生問題的,現在因為不能適 應時勢的需要,不能使人滿意,都漸漸的變成困難的問題,不能 不徹底研究,不能不考問舊日的解決法是否錯誤;如果錯了,錯 在什麼地方;錯誤尋出了,可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法;有什麼方 法可以適應現時的要求」。71然則,現時的要求又是什麼?胡適呼 籲:「請大家認清我們當前的緊急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救國,救這 衰病的民族,救這半死的文化。在這件大工作的歷程裡,無論什

69 胡適,〈實驗主義〉,頁296。

70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適文存》,第4集,頁615。

71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存》,第1集,頁730。

麼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採 用,都應該充分收受。我們救國建國,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 可以應用,不管他來自何方。」72

從實驗主義的立場面對歷史,首先要確認的是做為歷史事實 的過去事物(objects)在現在還有什麼影響或意義;再則要確定 過去的觀念(ideas)與信仰(beliefs)在現在還有兌現價值否,

亦即,過去的真理在現在還是具有擺渡作用的真理嗎?最後要確 認的是在我們所製造的實在(reality)中「舊有的真理」占有何種 地位、構成哪一部分。我們是處於現在投影於未來以面對過去,

故 胡 適 強 調 「 評 判 的 態 度 」, 而 且 引 用 尼 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重新估定一切價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詮釋「評判的態度」,而謂:「評判的態度含有幾種特別的 要求:(1)對於習俗相傳下來的制度風俗,要問:『這種制度現在 還有存在的價值嗎?』(2)對於古代遺傳下來的聖賢教訓,要 問:『這句話在今日還是不錯嗎?』(3)對於社會上糊塗公認的行 為與信仰,都要問:『大家公認的,就不會錯了嗎?人家這樣做,

我也該這樣做嗎?難道沒有別樣作法比這個更好,更有理,更有 益的嗎?』」。73

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評判」,胡適稱為「整理國故」,「整理就 是從亂七八糟裏面尋出一個條理脈絡來;從無頭無腦裏面尋出一 個前因後果來;從胡說謬解裏面尋出一個真意義來;從武斷迷信 裏面尋出一個真價值來」。74而且,「整治國故,必須以漢還漢,以 魏、晉還魏、晉,以唐還唐,以宋還宋,以明還明,以清還清;

以古文還古文家,以今文還今文家;以程、朱還程、朱,以陸、

王還陸、王,……各還他一個本來面目,然後評判各代各家各人 的義理的是非。不還他們的本來面目,則多誣古人。不評判他們 的是非,則多誤今人。但不先弄明白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決

72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頁618。

73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頁728。

74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頁735。

不配評判他們的是非」。75胡適相信:「『爛紙堆』裏有無數無數的 老鬼,能吃人,能迷人,害人的厲害勝過柏司德(Pasteur)發現 的種種病菌。」76故,「整理國故的目的與功用」,就在「捉妖」與

「打鬼」。「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相;用明白曉暢的文 字報告出來,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見,有腦筋的都可以明白。這是 化黑暗為光明,化神奇為臭腐,化玄妙為平常,化神聖為凡庸;

這才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他的功用可以解放人心,可以保護 人們不受鬼怪迷惑。」77

整理國故為的是再造文明,1915 年至 1917 年在美國撰寫博 士論文《先秦名學史》時,胡適即強調二十世紀的「新中國」所 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我們中國人如何能在這個驟看起來同我 們的固有文化大不相同的新世界裡感到泰然自若?一個具有光榮 歷史以及自己創造了燦爛文化的民族,在一個新的文化中決不會 感到自在的。如果那新文化被看作是從外國輸入的,並且因民族 生存的外在需要而被強加於它的,那麼這種不自在是完全自然 的,也是合理的。如果對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組織的吸收的形 式,而是採取突然替換的形式,因而引起舊文化的消亡,這確實 是全人類的一個重大損失。因此,真正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們 應該怎樣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現代文化,使它能同我們的固 有文化相一致、協調和繼續發展?」78;「我們當前較為特殊的問 題是:我們在哪裡能找到可以有機地聯繫現代歐美思想體系的合 適的基礎,使我們能在新舊文化內在調和的新的基礎上建立我們 自己的科學和哲學?」79長久以來主宰中國社會文化的儒學,顯然 不是這個「合適的基礎」,「儒學已長久失去它的生命力,宋明的 新學派用兩種不屬於儒家的邏輯方法去解釋死去很久的儒學,並 想以此復興儒學,這兩種方法就是:宋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的

75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胡適文存》,第2集,頁8。

76 胡適,〈整理國故與打鬼〉,《胡適文存》,第3集,頁125。

77 胡適,〈整理國故與打鬼〉,頁126。

78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6-7。

79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7。

致良知。我一方面充分地認識到王陽明學派的價值,同時也不得 不認為它的邏輯理論是與科學的程序和精神不兩立的。而宋代哲 學家對『格物』的解釋雖然是對的,但是他們的邏輯方法卻是沒 有效果的,因為:(1)缺乏實驗的程序,(2)忽視了心在格物中 積極的、指導的作用,(3)最不幸的是把『物』的意義解釋為

『事』。」80胡適確信「中國哲學的將來,有賴於從儒學的道德倫 理和理性的枷鎖中得到解放。這種解放,不能只用大批西方哲學 的輸入來實現,而只能讓儒學回到它本來的地位;也就是恢復它 在其歷史背景中的地位。儒學曾經只是盛行於古代中國的許多敵 對的學派中的一派,因此,只要不把它看作精神的、道德的、哲 學的權威的唯一源泉,而只是在燦爛的哲學群星中的一顆明星,

那麼,儒學的被廢黜便不成問題了。」81

胡適相信,中國哲學的未來,「非儒學派的恢復是絕對需要 的,因為在這些學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學和科學最佳成果的 合適土壤。關於方法論問題,尤其是如此。如為反對獨斷主義和 唯理主義而強調經驗,在各方面的研究中充分地發展科學的方 法,用歷史的或者發展的觀點看真理和道德,我認為這些都是西 方現代哲學的最重要的貢獻,都能在公元前五、四、三世紀中那 些偉大的非儒學派中找到遙遠而高度發展了的先驅。因此,新中 國的責任是借鑑和借助於現代西方哲學去研究這些久已被忽略了 的本國的學派。如果用現代哲學去重新解釋中國古代哲學,又用 中國固有的哲學去解釋現代哲學,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 國的哲學家和哲學研究在運用思考與研究的新方法和工具時感到 心安理得。」82胡適研究中國哲學史,就是「渴望我國人民能看到 西方的方法對於中國的心靈並不完全是陌生的。相反,利用和借 助於中國哲學中許多已經失去的財富就能重新獲得。」83

胡 適 的 歷 史 理 念 , 以 哲 學 史 為 例 , 強 調 三 個 目 的 , 即 「 明

80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7。

81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8。

82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8。

83 胡適,《先秦名學史》,頁9。

變」,「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求因」,「尋出這些沿革 變遷的原因」;「評判」,「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84而要達到這三 個目的,必須要先做到一個「根本功夫」,即「述學」,「述學是用 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從所有的史料裡面,求 出各位哲學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面目」。85其 中,為「能找到可以有機地聯繫現代歐美思想體系的合適的基 礎」而最具有實用意義的,當然是「評判」,這是胡適歷史理念的 核心。胡適強調,所謂「評判」,就是「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 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 果,大概可分為三種:(甲)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 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乙)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 何 種 影 響 。( 丙 ) 要 看 一 家 學 說 的 結 果 , 可 造 出 什 麼 樣 的 人 格 來。」86以莊子為例,胡適的評判是:「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 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 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

『乘化以待盡』的學說。……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 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 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 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87

『乘化以待盡』的學說。……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 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 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 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8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