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越冬期間三種紫斑蝶死亡個體的翅膀型態

造成斑蝶翅膀受損的原因,可能來自因成蟲生活期長而造成鱗粉脫落或破 損,亦可能因為遭受天敵的攻擊而導致翅膀損傷,自然受損型外表完整,而遭天 敵攻擊者則會有明顯的撕裂痕跡(Leong et al., 1993; Tuskes and Brower, 1978)。根據本研究之調查結果 (圖 14),絕大部分的紫斑蝶死亡個體其翅膀殘骸 屬完整型。隨著越冬時間變化,呈現出隨著時間增加,死亡個體翅膀破損的比例

增加的趨勢,三種紫斑蝶破損型死亡個體殘骸的比例皆逐月遞增,到越冬末期 2 月時最高,分別為斯氏紫斑蝶 21.57%;圓翅紫斑蝶為 20.25%;小紫斑蝶為 7.14

%(圖 14)。而造成越冬斑蝶破損型個體增加的原因,可能在於天敵攻擊頻率增加 的緣故。

帝王斑蝶死亡原因之ㄧ是鳥類天敵攻擊,在越冬棲地可發現帝王斑蝶翅膀上 有明顯的鳥類攻擊痕跡 ( Tuskes and Brower, 1978; Calvert et al., 1979; Fink and Brower, 1981)。尤其在越冬末期帝王斑蝶遭受鳥類的攻擊頻率會明顯增加,

以致存活個體的翅膀破損比率提高(Tuskes and Brower, 1978; Leong et al., 1993) 。而造成帝王斑蝶在越冬末期被天敵攻擊頻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帝王斑 蝶特殊的吡嗪 (pyrazines) 味道對捕食者而言具有忌避的功能 (Rothschild et al., 1984; Guilford et al., 1987),但該具有忌避功能的化學物質,會隨著時 間而逐漸代謝掉,因而失去抵禦天敵的功能,造成天敵攻擊的頻率增加(Tuskes and Brower, 1978)。

在其他天敵的觀察部分,趙等 (2007) 指出在大武越冬棲息地主要的天敵是 蜘蛛。蜘蛛造成越冬棲息地斑蝶死亡的因素,在帝王斑蝶的研究中並未被描述到,

但在台灣的越冬棲息地內卻是重要天敵 (趙等, 2007)。蜘蛛與斑蝶死亡間的交互 作用關係,值得後續進一步研究;鳥類雖曾被目擊捕食越冬斑蝶,但攻擊斑蝶的 頻率並不高。

在大武地區越冬棲息地內,雖然鳥類的數量不少,但鳥類捕食越冬斑蝶的案 例並不多見,在本研究中僅發現紅嘴黑鵯捕食紫斑蝶,但僅有 3 筆紀錄。Kitching and Zalucki (1981) 觀察澳洲產幻紫斑蝶時,亦認為鳥類並非紫斑蝶的主要天

或騷擾,此與帝王斑蝶躲避天敵行為類似 (Tuskes and Brower, 1978; Calvert, 1994)。此外,在越冬期間曾經觀察到的數次紅嘴黑鵯捕食斑蝶的行為中,發現雖 然斑蝶會以群舞的方式,擾亂鳥類的視覺,但鳥類卻會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在枝條 上守候,當斑蝶飛翔至可攻擊範圍內,即用嘴會直接啄食斑蝶的胸部或腹部。這 種捕食行為與非越冬期間,所發現鳥類捕食斑蝶的方式不同。雖然在非越冬期間 曾觀察到白頭翁 (Pycnonotus sinensis)、烏頭翁 (Pycnonotus taivanus) 和小 卷尾等鳥類捕食紫斑蝶,其捕食行為並非守候等待獵物,而是飛翔中追捕。在越 冬棲息地內鳥類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斑蝶,多發生在越冬末期,這可能與斑蝶 體內的吡嗪會隨著時間而逐漸代謝掉,減低對鳥類的忌避功能有關 (Tuskes and Brower, 1978)。這兩種現象對於越冬斑蝶的禦敵效應上,可能都是重要的因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