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錢謙益的佛教經世思想

在文檔中 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 (頁 37-49)

在前面一節有關錢謙益對儒佛調和論的部分就曾經提到︰錢謙益將儒 佛調和的論點落實在面對現實世界的態度上,其中又以儒家與佛教二家 內在之價值的統合工作為主。在明末鼎革以前,錢謙益致力於建構儒家 與佛教共通的宇宙觀,尤其是指世俗權威與宗教地位之間的互融性方 面。在明亡之後,江山易主,錢謙益在先前所建構起來對世俗權威與宗 教地位的統一論遭到強烈質疑,他則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針對儒家倫理 中的「忠孝」與佛教最高的絕對價值「佛性」這二種觀念作一個合理的 解釋,同時,也重新詮釋東晉慧遠的「沙門不敬王者論」。以下就是這 二個時期為主,討論錢謙益儒佛調和論下的經世思想。

1.錢謙益在明末時的儒佛經世思想

東晉慧遠 ( 334~416 ) 曾有〈沙門不敬王者論〉,[226]這是佛教傳入 中國之後,對政治權威與宗教自主之間的界線認真地爭執過的一個論 題,但是隨著佛教勢力的擴大,難以避免地,佛教也面臨了被政治約束、

管制,甚至是被納為政治官僚體系中的一個小單位的地步。最後將政治 中無上的權威─皇帝,納入佛教整個宇宙觀之中,使皇帝成為宗教尊崇 的「神聖象徵」之一。[227]

首先,在明初佛教政策中,就可以看到政治與佛教之間的從屬關係︰就 僧官職權的分配、僧官品位的高低來說,即使是堂堂最高的佛教領袖,

在整個官僚系統之中也不過是一正六品的等位;各寺院的性質受到官方 政策的管制,住持人選也來自官方的授權,從出家僧眾的身分、年齡、

家庭背景,到他們在寺院中的生理經營,常住的數量,

p. 359

所閱讀的經典及考試的內容,甚至是宗門戒律的自我約束也成為政治管 制的範圍之內。[228]從這樣的附屬關係來看明朝以來的佛教,喪失本身 固有的自主性與自發性,就世俗意義而言,這正是佛教衰微的原因之

一。從明初的宋濂到明末的錢謙益,他們雖以大居士護法之身躋身於政 壇,而他們也無法擺脫那個時代的政治,對宗教或是對知識份子所產生 影響。

其次,我們可以在明末的政治環境中來觀察皇室中的信仰。這是有助於 了解錢謙益在政治關懷與佛教關懷之間的內在連貫性。明末崇佛最為著 名的就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孝定李太后。她在宮中將自己的塑像作成九 蓮座,並自稱為「九蓮菩薩」。 [229]當時相當順從母親的萬曆帝也因 而對佛教相當的敬重,朝中臣宦亦然,一時之間京城佛寺大盛,[230]

光是宛平一地就有寺院二百一十二座,庵一百四十座。[231]而紫柏大 師、憨山大師也是因為慈聖的關係,被詔入宮。憨山大師以一代佛教高 僧的地位被封五台山建祈儲道場;[232] 紫柏大師修方冊藏等,[233]他 們都由慈聖太后個人的肯定而促進其佛教改革事業的。所以,孝定李太 后在明末佛教界的地位尤為重要,她主導著明末佛教倍受朝野注視的官 方信仰者,在慈聖太后死後,其九蓮菩薩的神威也流傳至朝野各大寺 院,成為寺院中被膜拜的對象。從後面二個例子可以得知︰崇禎皇帝在 位初期因崇信天主教,允許天主教人士大肆破壞宮中收藏的佛教經典,

悼靈王 ( 崇禎之子,死於五歲 ) 病,指九蓮菩薩現身立於空中,歷數 皇室毀三寶之罪,言畢悼靈王即薨。[234]崇禎大懼,遂改信佛教。錢謙 益所寫的〈天童禪密雲禪師悟公塔銘〉一文中有言︰崇禎「命國戚田弘 遇捧御香祈福補陀大士,還賚紫衣賜天童悟和尚...。」

p. 360

便是此事之延續。[235]另外,崇禎十四年,錢謙益游黃山,黃山有一名 寺──慈光寺,寺中就奉有九蓮菩薩的神像,他作〈慈光寺〉一詩中嘗 言︰

煌煌慈光額,天子維獻壽,...我來禮慈光,俛仰思父母,... 頂 禮九蓮座,涕洟重稽首。[236]

從謙益的文中得知,慈聖太后之人間聖母身份已在朝野間昇華成為九蓮 菩薩,供人禮拜。從以上的現象中可以發現,官方人物不斷地將自我形 象神格化,成為民間信仰的一種類型,其間包涵了相當深刻的政治認同 與政治教化的意圖,而無可否認的,在他們的心目中,政治上的神格與 宗教上的神格是可以相互移渡轉化的,不僅慈聖如此,皇帝的身份也是 賦有相同的神性的。

在錢謙益的觀念中,皇帝地位之殊勝,並非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政治傳襲 的地位而已,在宗教上也是具有「轉輪聖王」再世聖人的意義。他在〈徑 山募造大悲疏〉一文中曾說︰「今聖天子在宥天下,具正等覺,乘轉輪 位,謂非大悲菩薩現身不可也。 」[237]嚴格來說,「具正等覺」是佛 界的品位,他這個說法,正是在肯定皇帝在現世中,相對於佛陀絕對崇 高的宗教性的地位,並將皇帝納入宗教系統之中,成為現世的教主。在 這種情況之下,佛教界的各種資源,不論是在儀式上、教義上、經論、

僧眾甚至是常住田土等,都必須扮演著服務世間國王的角色中,就是所 謂的「陰翊皇朝 」、「暗助王綱」。所以,佛教之於王朝而言,是居 於輔導教化的功能,而王朝的訓令與佛教的價值是不可能、也不可以發 生衝突的。這麼一來,「如來化導,首重忠孝,忠臣孝子,跬步之間,

即見如來。 」[238]如來佛性與忠孝成為一種共同通融,相互印證的體 用一元論了。

皇帝是之於轉輪聖王的地位,宰官大臣則之於金湯護法的地位。就政治 立場而言,宰官大臣所護持者為忠孝;就宗教立場而言,具佛教居士身 分的宰官大臣則是護持正法,尤其是政治所認同的宗教。[239]往昔,世 尊是將佛教的流傳,咐囑於國王大臣的,

p. 361

[240]國王宰官在宗教中也是具有正統身份的︰

為僧徒者,守正法不染邪法;為宰官者,護正法而不護邪法,斯不負如 來付囑之意。[241]

如來之於僧侶;國王之於宰官,彼此成為一種上下相互統制的關係,但 這二脈平行的系統又成為相互護持的一種共同體。所以,佛法在現世的 實踐過程之中,必須落實在政治與家庭的倫理之上,而忠與孝也就成為 佛教宗教情操的基本德目。這是錢謙益在政治與佛教宇宙觀之間所搭建 的內在秩序。

這種內在的秩序表現一方面也是與明末尊宿們的觀念有相當密切的關 係︰他個人特別推崇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其中紫柏大師︰

嚴重君親忠孝之大節,入佛殿,見萬歲牌,必致敬,閱曆書,必加額而 後覽。[242]

而憨山大師︰

修復曹溪道場,誓以身殉,謂古忠臣孝子,殉君父、殉國者,菩薩修行,

亦當如是。[243]

其中興曹溪之舉, 自稱當「如忠臣報國百死不悔。 」[244]他們這兩位 大師皆肯定儒家內在之倫理價值,並以其終身踐履之。[245]繼紫柏與憨 山之後,受到朝廷重視的禪門人物是密雲圓悟,

p. 362

他雖然是受到曾經被左道迷惑的崇禎皇帝的禮遇,但是謙益卻仍認為崇 禎的「龍光昭回」對密雲的賜紫衣一事,如佛授記,為希有盛事。[246]

從以上政治環境乃至於佛教尊宿的觀念的影響諸等現象看來,在明亡以 前,連繫在錢謙益的政治生涯與佛教生涯之間一些觀念的互動關係,彼 此成為一種相互支援,相互認同的共同體。但是,在明亡以後,政治正 統的崩解,相隨而來的是,來自正統的勢力的宗教認同也消失了。佛教 社會也因為政治瓦解,進入了另一種百家爭鳴的情景。在此之際,謙益 除了面對政治正統改變的衝突,使他被迫在反清與復明之間選擇一者以 外,在另一方面,他先前在明末時所強調「轉輪聖王」就是「當今皇帝」

的邏輯則遇到了某種程度的質疑 ── 當今之新主是否也是具有轉輪聖 王之神聖地位呢?降清或是復明,都關鍵著他先前在儒釋內部建構起來 的秩序。以下來看錢謙益如何將此一質疑轉化成另一個觀念的強調,並 以此來支持他的復明運動。

2.錢謙益在明亡以後經世思想的改變

明末時,錢謙益認為政治與宗教在互相認同,在內在的倫理上也是沒有 矛盾的。一旦明亡以後,在異族統治之下,錢謙益的這個理論就必須轉 向於認同這種新的轉輪聖王了,這是他所不樂見的,在這個情形之下,

錢謙益的這個理論就必須在「忠孝」與「佛性」二個價值的統合上找到 其轉機的可能。當然,這裡「忠孝」的對象,是指故明皇室。

錢謙益在明亡以後,為僧家所撰寫的文字中,引用最多的就是大慧所說 的「吾雖方外,忠君愛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 」[247]這一句話。從 其中可以知道,在明亡以後,錢謙益幾乎將大慧作為他個人與整個佛教 社會的典範,他在這典範中所重視的是雖為方外之身,「忠君愛國之心 與忠義士大夫等」這一個方面。

錢謙益在這段時間所強調的則是在於「忠孝」與「佛性」二者之間的一 致性與互通性。其背後的意義在於強調投身於反清復明的政治運動與佛 教的自我修行是相互完成。錢謙益在為木陳和尚文集的序文中寫道︰

三世諸佛是三世中血性男子,不忠不義之人,埋沒此一點血性,謂之焚 燒善根,斷滅佛性。[248]

p. 363

為繼起弘儲身旁的居士王雙白 ( 王廷璧 ) 的詩文序文中也提到同樣的 觀念,他說︰

忠孝,佛性也。忠臣孝子,佛種也。未有忠臣孝子不具佛性者,未有臣 不忠、子不孝,而不斷佛種者。[249]

雖然說忠孝與佛性是相互完成的,但就先決條件來說,要達到宗教上的 最終的目的,還是需要透過對忠、孝二個觀念的完成,這是一種重要的 考驗過程。從忠臣孝子的外在行為便可推論其內在必具有佛性,是一個 較為積極性的邏輯推論。在「忠孝」與「佛性」二方面,就實際情形而 言,錢謙益是比較主動地強調對「忠孝」的實踐,來展開他反清復明的 運動這一個層面,忠孝者則佛性具足,在捨身取義的同時,便是佛性的 展現。

另外,錢謙益在晚年也曾在歷史中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忠孝佛性 統合論」的有效性。他認為東晉慧遠之所以有〈不敬王者論〉,其用意 不在於區別沙門與世俗權力之間的地位,而是因為當時「晉室凌遲,渠 煽虐,擁重兵而脅孤主,藐然視天下無人。 」[250]政治大亂,皇室為 外力所欺, 且 「天子蒙塵,人百其憂」[251]所以 「凡吾同志僉懷綴旒 之嘆, 故因述斯論焉!」[252]而實際上,慧遠之所以作〈不敬王者論〉,

是指沙門不敬亂主,其最終之目的還是在於「整皇綱,扶人極」。[253]

錢謙益之所以為慧遠之〈沙門不敬王者論〉翻案,其用意也在於表明自 己所處的歷史情境、政治立場以及佛教應世的原則,他認為當世之沙門 應有慧遠之氣魄,以消極的態度表明其自身之尊嚴以嚴拒異族政治的權 威,當然,積極地參與復明的運動。

錢謙益在這方面的思想,除了反應了他個人在宗教與政治變動之間找到 一平衡點,延續了他昔日儒釋調和論中的一元論以外,從大環境來看,

在文檔中 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 (頁 37-4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