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e Buddhist Life and Thoughts of Ch’ien Ch’ien-i (錢謙益)

在文檔中 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 (頁 49-66)

Lien Jui-chih

Lecturer, Providence University Summary

Historian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the Buddhist lay devotee Ch’ien Ch’ien-i (1582~1664). His writings also contain, however, important but little known information on the late Ming perio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Buddhist materials and the position of Ch’ien Ch’ien-i in Buddhist history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are the main questions raised in this essay. More specificall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h’ien Ch’ien-i’s writings for changes in Buddhist thought from “practical learning” (ching shih 經世) late in the Ming period to something much closer to what I describe as practical action of early in the Ch’ing period. “Practical learning” was promoted by the three eminent masters (san-ta shih 三大師): Yun-ch’i Chu-hung [雲棲祩宏], Han-shan Te-ch’ing [憨山德清], Chin-po Chen-k’o [紫柏真可]).

While accepting “practical learning,” Ch’ien Ch’ien-i attempted to push Buddhist thought one step further into practical ac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Ch’ien Ch’ien-i’s activist Buddhism in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siders the friends of Ch’ien Ch’ien-i, including the three eminent monks as well as the masters of the Hua-yen and Ch’an school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Ch’ien Ch’ien-i’s thoughts on Buddhism, and especially on the linkages of his thoughts on practical learning with his popular writings in support of practical action in three areas: (1)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riptural

research in Buddhism; (2)attacking the misguidance of Ch’an practices; and (3)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to combine Confucian values with Buddhist belief.

[1] 錢謙益的文集,主要是以《牧齋初學集》、《牧齋有學集》、《牧 齋有學集補》為主。本文是以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第 78、79 冊 為定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68 年。

[2] 參考〈先君誥命事略〉,收於《初學集》卷 74︰「先祖諱順時,其 先出吳越武肅王...」

[3] 參考〈破山寺志序〉,收於《初學集》卷 29,頁 318 上下。

[4] 〈瑞光寺興造記〉︰「余十五、六歲時,從吾先君之吳門則主瑞光 寺」,收於《初學集》卷 42,頁 455 上;又〈破山寺志序〉「余為兒 時,每從先君游破山寺」,收於《初學集》卷 29,頁 318 上。

[5] 破山寺在江蘇常熟,在謙益之故鄉。 參考同上〈破山寺志序〉。

[6] 同前注。

[7] 參考萬曆二十四年丙申年條,頁 1。

[8] 同上。 葛萬里編,胡文楷撰《清錢牧齋先生謙益年譜》 (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70 年 )。

[9] 〈佛頂蒙鈔目錄後記〉, 收於錢謙益著《大佛頂楞嚴經疏解蒙鈔》,

頁 78 下。收於《卍續藏》第 21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 72 年。

[10] 錢謙益著《大佛頂楞嚴經疏解蒙鈔》共二十八卷,收於《卍續藏》

第 21 冊。

[11] 錢謙益著〈八十八祖道影傳贊附三大師傳贊序〉,收於憨山德清著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頁 998, 收於《卍續藏經》第 147 冊。

[12] 參考錢謙益的《年譜》萬曆三十八年庚戌年,頁 2。

[13] 參考彭際清的《居士傳》卷 48,〈黃子羽〉條,頁 980 上,收於

《卍續藏經》第 149 冊。

[14] 收於《有學集》卷 26,頁 252 下~254 上。

[15] 〈武林重修報國院記〉, 收於《初學集》卷 42,頁 457 上~458 上。

[16] 〈嚴印持廢翁詩稿序〉︰「意識通廣,中年參雲棲老人,悟即心即 佛之旨」, 收於《初學集》卷 33,頁 375。

[17] 〈聞子將墓誌銘〉︰「雲棲標淨土法門,子將篤信之,外服儒風,

內修禪律,酬應少聞,然燈丈室,跌坐經行,佛聲浩浩,儼然退院老僧 也。」,收於《初學集》卷 54,頁 628。

[18] 〈李長衡墓誌銘〉︰「精研其所學於雲棲者,以求正定之法」,收 於《有學集》卷 54,頁 618 上。

[19] 〈王季和墓誌銘〉︰「事蓮池和尚于雲棲,稱幅巾弟子,遂以金湯 弘護己任」,收於《初學集》,卷 55,頁 635 下。

[20] 錢謙益的《年譜》萬曆四十五年丁巳年條,頁 3。

[21]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下〉萬曆四十五年丁巳年條,收於《憨山 大師夢遊集》卷 54,頁 2973。台北︰法爾出版社。

[22] 〈三峰和尚年譜〉,萬曆四十五年丁巳年條,收於《三峰藏和尚語 錄》, 頁 206 下。明版嘉興藏第 34 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 79 年。

[23] 〈答錢受之太史〉七箋書信,收於《憨山大師夢遊集》卷 18,頁 950

~961。

[24] 同上書,頁 948~949。

[25] 參考〈宋景濂傳〉,收於彭際清的《居士傳》卷 37,頁 924 下~

928 下。

[26] 參考〈宋文憲公護法錄序〉,收於《初學集》卷 28,頁 301 下~

302 上。

[27] 〈答錢受之太史〉,收於《憨山老人夢遊集》卷 18 ,頁 951、952。

[28] 參考〈宋文憲公護法錄序〉,收於《初學集》卷 28,第 301 下~

302 上。

[29] 同注 28,頁 954。

[30] 同注 28,頁 961。

[31] 錢謙益著〈佛頂蒙鈔目錄後記〉第 79 頁下。

[32] 〈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收於《初學集》,卷 68,頁 754 下。

[33] 〈嶺南刻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序〉︰「丙申(順治十三年)冬龔孝升入 粵,余託其訪求海幢華吳, 余校讎刊定,勒成四十卷,毛子晉請任鏤 板。」《有學集》卷 21,頁 202 上。

[34] 參考〈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第 2981 頁。收於《憨山老人夢游 集》卷 54。

[35] 〈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收於《初學集》卷 68,第 754 下。

[36] 〈見聞雜記〉,木陳道忞著《布水台集》,卷 25,頁 407 上、中。

收於明版《嘉興藏》第 26 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 民國 79 年。

[37] 錢謙益撰〈憨山大師託生辯〉,收於《憨山老人夢遊集》卷 55,

頁 2981~2986。

[38] 同上,頁 2985。

[39] 《有學集》卷 36,頁 357 下~359 上。

[40] 《初學集》卷 68,頁 750 下~754 上。

[41] 《有學集》卷 21,頁 200 下~202 上。

[42] 《初學集》卷 86,頁 900 下。

[43] 《有學集》卷 21,第 202 上、下。

[44] 錢謙益撰〈紫柏尊者別集序文〉,收於《紫柏尊者別集》,頁 55 中。

收於明版《嘉興藏》第 23 冊。

[45] 同上注,頁 55 上。

[46] 參考釋果祥的《紫柏大師研究》,台北︰東初出版,民國 76 年。

[47] 錢謙益撰〈紫柏尊者別集序文〉頁 55 中。

[48] 錢謙益撰〈紫柏尊者別集序文〉,頁 55 上。

[49] 〈憨山大師夢游全集序〉,收於《有學集》卷 21,頁 201 下。

[50] 這方面可以參考陳垣的《清初僧諍記》一書。北京︰中華書局,

1989。

[51] 〈復錢牧齋〉,收於《靈峰宗論》卷 5 之 2,頁 805、806。台北︰

台灣印經處發行,民國 75 年。

[52] 在錢謙益的《有學集》卷 40,有〈與素華禪師〉一文,便是同一 時期寫給智旭的書信,頁 399 下~400 上。

[53] 〈與素華禪師〉,收於《有學集》卷 40,頁 339 下。

[54] 〈復錢牧齋〉,收於《靈峰宗論》卷五之二,頁 806。

[55] 〈與素華禪師〉,收於《有學集》卷 40,頁 400 上。

[56] 《靈峰宗論》卷 5 之 2,頁 806。

[57] 〈書蕅益道人自傳後〉,收於《有學集》卷 50,頁 486 上。

[58] 同上。頁 486 下。

[59] 收於〈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憨山的《夢遊集》卷 30,頁 1757

~1576。

[60] 唐.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於《大正藏》冊 十,編號 279,頁 192 中。

[61] 參考吳因明的〈晚明江南佛學風氣與文人畫〉,收於《新亞書院學 術年刊〉民國 49 年 9 月,第 2 期。

[62] 以上引言收於〈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夢遊集》卷 30,

頁1580。

[63] 〈 華山雪浪大師塔銘〉︰「余自毀齒即獲侍瓶錫」,收於《初學 集》卷 69,頁 759 上。

[64] 〈跋雪浪師書黃庭後〉,收於《初學集》卷 86,頁 900 上。

[65] 同上。

[66] 同上。

[67] 〈雪浪法師恩公〉,收於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小傳》閨集,頁 743。

收於《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 9》,台北︰明文出版,民國 74 年。

[68] 〈石林長老小傳〉,收於《有學集》卷 37,頁 370 下。

[69] 參考王培孫注《明蒼雪大師趙讀徹行年考略》萬曆三十五年丁未 年、三十年戊申年條,頁 8、9。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67 年。

[70] 同上,崇禎三年庚午年條︰「諸名碩輩皆謂師為山林經濟,佛法司 南」,頁 24。

[71] 同上,順治九年壬辰年條,頁 43。

[72] 〈比鄰楊子臬英才小引〉,收於錢謙益《有學外集補遺》。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63 年,景印岫廬現藏罕傳善本叢刊。

[73] 王培孫注《明蒼雪大師趙讀徹行年考略》,崇禎三年庚午年條,頁 25。

[74] 同上書,萬曆四十五年條︰「雪浪之後,巢講雨筆各壇一長」,頁 13。

[75] 同上書,崇禎十五丁丑年條︰「( 師 ) 與汰如訂分講《華嚴疏鈔》

之約,以九會為次,第一歲兩期互為賓主。」頁 29。

[76] 從萬曆三十五年(雪浪接衆於太湖望亭,1607)到順治十二年( 蒼 雪寂,1655 )。

[77] 〈中峰蒼雪法師塔銘〉,收於《有學集補》頁 505 下。

[78] 同上注。

[79] 參考〈三峰和尚年譜〉,萬曆四十二年條。收於《三峰藏和尚語錄》

頁 206 上。

[80] 同上年譜,萬曆四十四年條︰「當是時,儒林嚮往,嚴天池、王季 和、李長蘅諸公,並雲棲弟子往來座下。答嚴邵武和錢太史佛性頌...」,

頁 206 下。

[81] 同上注,萬曆四十五年條,頁 206 下。另外,在錢謙益的《年譜》

中也有記載︰「丁巳年 (萬曆四十五年) ,大師東游蒞三峰,然燈說戒。

漢月師請升堂勘辨學人,余與漢師左右侍立。」頁 3。

[82] 〈三峰和尚年譜〉萬曆四十七年條,頁 207 上、中。

[83] 黃宗羲的《南雷文定》附錄,有錢謙益寫給黃宗羲的信,其內容有︰

「自國家多事以來,每謂三峰之禪、西人之教、楚人之詩, 是世間三 大妖孽。 」頁 1。台北︰世界出版,民國 53 年。

[84] 「漢公之跋扈,士庶咸惡而薄之,太史錢牧齋特甚」收於牧雲的《嬾 雲後集》,摘自陳垣的《清初僧諍記》頁 37。

[85] 參考陳垣《清初僧諍記》。

[86] 《三峰漢月藏禪師語錄》收於嘉興藏第 34 冊。

[87] 〈聖恩寺普說〉,收於《三峰漢月禪師語錄》卷 6,頁 154 下。

[88] 〈答熊魚山明府〉,同上書,卷 14,頁 191 中。

[89] 〈答西空居士〉,同上書,頁 193 下。

[90] 〈與漢月藏公〉,收於《憨山大師夢游集》卷 14,頁 707。

[91] 黃宗羲的〈蘇州三峰漢月藏禪師塔銘〉︰「憨山亦以歸宗招之,俱 謝不往」,文中提到憨山曾經攬漢月為其門下弟子,收於《南雷文案》

卷 6,頁 70 下 。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第 77 冊。另外,

在憨山大師的〈年譜〉中也曾經以「弟子漢月」稱呼漢月,《夢遊集》

卷 54,第 2973 頁。由以上資料可以推測,憨山與漢月之間可能有一 段時間的師徒關係,但並不維持很久。

[92] 〈書華山募田供僧冊子〉,收於《有學集》卷 45,頁 442 下。

[93] 〈贈覺浪和尚序〉,收於《有學集》卷 22,頁 214 下。

[94] 〈山翁禪師文集序〉,收於《有學集》卷 21,頁 203 下~204 下。

[95] 謙益在為木陳寫的序文中曾經提到︰「新蒲之綠,玉衣石馬之遐思 也」其中《新蒲綠》是木陳在順治十年所撰寫的詩文集。參考陳垣的《清 初僧諍記》卷三〈新舊勢力之諍.二、平陽御書樓諍〉,頁 71、72。

[96] 〈天童密雲禪師悟公塔銘〉收於《有學集》卷 36,頁 359 上~361 上。

[97] 〈山翁禪師文集序〉,收於《有學集》卷 21,頁 204 上。

[98] 同上。

[99] 〈烈皇帝薦嚴疏〉, 收於木陳道忞著《布水台集》卷 17, 頁 373 下~ 374 上。明版《嘉興藏》第 26 冊。

[100] 〈春葵風〉是為「乙丑之役處士孫開遠舉嘉義禾戰沒孤城詩以誄 之」,收於《布水台集》卷 1,頁 311 上。

[101] 〈玉樹七章〉,同上書,頁 311 中。

[102] 參考陳垣的《清初僧諍記》 卷三〈新舊勢力之諍.二、平陽御書 樓諍〉,頁 71、72。

[103] 〈山翁禪師文集序〉收於《有學集》卷 21,頁 204 下。

[104] 黃宗羲在《南雷文定》後集,卷一,也有〈山翁禪師文集序〉一 文,他在文中則很不客氣地說︰「山翁之詩文,亦不免堆垛妝點,然稱 情而出,當其意之所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不顧人之所是, 人 之所非,井不顧己之所是所非,喜笑怒罵,皆文心之汎濫」,頁 6、7。

[105] 〈天童密雲禪師悟公塔銘〉,收於《有學集》卷 36,頁 359 上。

[106] 錢謙益與弘儲之間的直接接觸是在順治十五、十六年之間的「密 雲第二碑之諍」時期。

[107] 參考錢謙益的《年譜》順治十六年條,頁 8。

[108] 錢謙益為此事曾作詩四首以記之,有︰「己卯夏五十有九,靈岩 夫山和尚 ( 即弘儲 ) 偕魚山相國 ( 即熊開元 )、靜涵司農 ( 即張有 譽 ) 往訪村居,雙白居士、確菴上座諸清眾俱集即事奉呈四首」,收 於《有學集》卷 10,頁 86 下。

[109] 〈三答靜涵司農書〉,收於《有學集補》,頁 513 下。

[110] 同上。

[111] 〈紫柏尊者別集序〉,收於《有學集》卷 21,頁 203 下。

[112] 〈與繼起和尚〉,收於《錢牧齋先生尺牘》卷 4,頁 266。

[113] 同上注。

[114] 〈復靈巖老和尚書〉,收於《有學集補》頁 515 上。

[115] 參考〈老藤如意歌──余年八十靈巖和尚持天台萬年藤如意為壽余 識之曰此金華吳少君遺物也歌以記之〉, 收於《有學集》卷 12,頁 105 上。

[116] 參考〈病榻消寒雜詠四十六首〉,收於《有學集》卷 13,頁 112 上。

[117] 收於《有學集》卷 25,頁 242 下~244 下。

[118] 參考《南疆繹史》卷十六,〈繹史摭遺.方外列傳〉弘儲一文︰

「 ( 弘儲 ) 丙戌以後 ( 順治三年 ) 東南之士濡首焦原,相尋無已。

而吳中為最衝,皆相結納,從者如市。其才厚重不洩,為人排難最多,

世不盡知也」又「 ( 弘儲 ) 為浮屠中之遺民,以收拾殘山剩水之局」

頁 674、675。 台北︰台灣文獻叢刊,民國 73 年。

[119] 〈與繼起和尚〉,收於《錢牧齋先生尺牘》卷 4,頁 270。

[120] 參考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卷 6,〈永曆時寺院之保護與修 建〉一文,其中有提到永曆與雞足山的關係。

[121] 參考〈空隱老人〉, 收於孫靜菴著《明遺民錄》卷 47,頁 358。

杭州︰古籍出版,1985。

[122] 祖心函可、天然函昱等是其中較為有名的,其中天然函昱系幾乎 是明末遺民的大本營,可參考《明遺民錄》卷 47,頁 358、359。又可 參考汪宗衍撰《明末天然和尚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75 年。

[123] 〈致憨山大師曹溪塔院住持諸上座書〉, 收於《有學集補》頁 512。

另外有〈寄憨山大師曹溪法眷書〉,收於《憨山老人夢遊集》卷 55,

頁 3057~3061。此二文,應是同一箋信函,是謙謙益致宗寶的遺稿。

[124] 參考天然和尚的《年譜》順治十四年條,頁 44。

在文檔中 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 (頁 49-6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