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介語理論

一、 中介語系統的形成與特徵

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語言類型,各學者有 不同的描述。Nemser(1971)認為:「第二語言是一種不完善的語言」,

他指出學習者從一無所知開始,最後進步到具有母語使用者的水帄,是一個 從零開始而不斷進步的過程。Corder(1967)強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系 統,是一個不斷變化、浮動的動態過程。每當新的第二語言信息加進學習者 的語言系統中,語言調整就不可避免。

而「中介語」(interlanguage)一詞則由 Selinker(1972)首次提出,他 認為經由觀察可以發現,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目標語(target language)表 達的語料,和母語者所表達之同樣概念的語料並不相同。面對這樣的觀察結 果,他提出了中介語理論的假設,並定義:中介語是建立在第二語言學習者 於學習目標語過程中所輸出之語料的基礎上,而形成一種有別於學習者母語 和目標語的語言系統4。換言之,中介語既介於學習者母語和目標語之間,

卻又別於母語,也與目標語不盡相同。另外,Selinker 亦指出中介語是一種 動態的系統(dynamic system),是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下所產生的語言型態,

同時說明中介語的產生有以下五個原因:

4 “The existence of a separate linguistic system based on the observable output which results from a learner’s attempted production of a target language norm. This linguistic system we will call “interlanuage”.”

(一)母語的干擾

2. 中介語是一種隨著學習過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有其一定的階段性。

5. 中介語的偏誤有頑固性,易走向僵化(fossilization)5,其表現在語音 方面特別明顯。大部分的學習者終其一生皆使用中介語。

(三)反覆性

(二)學習過程中訓練的不足或誤導

學校訓練的不足,或多語言、方言社會環境(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臺 灣、新加坡…等)的影響,往往是誤導的來源。學生離開教室後,常聽到一 些不合規範的語音,長時間耳濡目染,就受到影響了。

魯健驥(1984)在《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一 文中提出中介語音系統的僵化現象較其他語言項目更來得強:

據說英籍的波蘭裔著作家約瑟夫‧孔拉德的英語,被公認為在語法上 達到了跟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的水帄,但在語音上,他卻始終保持著 波蘭語的口音。這就是所謂「約瑟夫‧孔拉德」現象。(魯健驥,1984,

p. 54)

小結

綜上所述,顯示語音的確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領域上較難克服的 一個層面。筆者認為,除了 Selinker 提出的五項中介語成因,還可增加「文 化心理因素」和「學習者舌位自我監控不足」等二項成因。雖然就觀察第二 語言學習者是否有共同的語音偏誤現象以解釋中介語音的形成因素不容易,

但假若中介語理論成立,應該可以透過觀察學習者中介語的發展歷程,得知 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音學習歷程,並了解學習者的語音偏誤現象,給予適當 的指導,使其穩定地朝向目標語的程度前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