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教科書寫到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共產黨 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8 你(妳)同意這

種說法嗎?為什麼?(單選)

27 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頁114。

28 在此引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適用於大學生,非高中生)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之「教學目的 與要求」:「懂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參見沙健孫等主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師參考書(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212。

□(A)同意 □(B)不同意 □(C)無法判斷 □(D)沒意見

受訪學生有61%對於「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 作用」的說法不表認同;有20%表示無法判斷;有12%沒意見;只有8%同 意上述的說法。其中,女生不認同上述說法的比例有58%,比男生的64%略 低6個百分點;而女生認同上述說法及無法判斷這兩項,均比男生多了3個 百分點,二者的差異不大。學生不認同上述說法所持的理由有以下幾類:

一是以中共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國民政府,七分發展實力」作為反駁 的證據,29 寫道:「中共當時兵力顯然沒有到了可作為中流砥柱的數量,

而『七分發展』的口號也是證據之一。」或者,「是(中共)為自己打廣 告吧!?記得臺灣課本都寫中共當時趁機擴大實力。」二、指出課本代 表官方立場的特質:「自己的課本都把自己寫得很偉大。」強調教科書中 寓含官方的意識形態,如:「中國以黨領政舉世聞名,其作為具有權力的 書寫者意圖於教科書中,暗渡意識形態亦很明顯;臺灣的教育則仍以國民 黨政府為抗日主流有其道理,畢竟國民政府應為當時軍隊、領導階層的掌 控者。」更有學生直接批判此種論述「不過是為政治服務、粉飾掩蓋、出 賣歷史良知的『偽歷史』。」他認為「論述本身相當空泛,『中流砥柱』

這種含糊、空洞的形容詞無法明確表達『貢獻在哪?』我認為共黨在戰時 實力微薄,是戰後接受東北日本人留下的軍備才壯大,因此何來的影響力 呢?」三是承認中共在敵後戰場的貢獻,但正面戰場仍是國軍為主,「雖 然中國共產黨的確在鄉村等地區的抗戰貢獻良多,但主要在前線作戰,以 及籌畫軍事策略的仍是國軍,故應該也要提及國軍的貢獻。」四是就算 承認中共有貢獻,但往往是誇大的結果,「我曾到過中國盧溝橋的抗日紀 念館,館中所記多是將小戰小役誇大,並說和國軍合作,發揮極大作用云 云。但在書中(不只是中、臺人所記,更有外國所記)多記國軍在前與日

29 這種說法並未見於各版高中歷史課本,亦未見於呂實強、蔣永敬所編之《歷史》第3冊。但類似的說法常被 引用,如:「我們確定的政策應當是百分之七十作擴張,百分之二十對付國民黨,百分之十抗日。」參見徐 中約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595。

抗戰,中共隨之在後接收。或許可說為兩方合作,但我不同意所謂的『中 流砥柱』作用。」

有20%的學生選「無法判斷」,所持的理由主要是不知誰說的才是真 的?因為「『黨』的思想與生活是臺灣人民從不讀到,從不體會到的,

臺灣人不可一逕批評黨的專政洗腦與控制,中國人也需要跳脫出黨的思維 去反省。」也有學生認為「基本上臺灣歷史教育上,對共產黨必有所抹 黑,反之亦然。知道對岸教科書的正確性,以普通高中生來說並無判斷能 力。」或者,「臺灣教科書的觀點往往認為中共總是扯國軍後腿,可能帶 有某些歷史偏見,但中共對抗日到底出了幾分力,高中生可能還無法判 斷。」

至於有12%表示沒意見,或是抱持尊重的態度,如「反正歷史的事實本 來就會有各自的歷史解釋,中國的教科書怎麼描述我們就給予尊重。」或 是認為兩方都有貢獻,如「也許中共在抗戰中團結了底層人民的心,也是 部分的中流砥柱。但說是完全靠他們嗎?那也不適切,畢竟總指揮整場抗 爭的,是國民黨。我想,兩方都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吧!」或是指出歷史教 科書是國族建構的工具,如「各國各政權對於歷史事件的看法,及意義本 有分歧與主觀解釋,直書之外,包含著對當局的曲筆幾乎是必然的手法,

再者,每件事的背後皆有各種原因,也不無可能。」

8%的受訪者認同中流砥柱的說法,主要理由是考量中共對農村的影響 力,「農村人民大多是支持共產黨的,若非共產黨表明與國民黨合作抗日 的態度,或許人民便不會如此團結。」又如,「因為中共懂得觀察民心,

加上國民政府不斷壓制人民貧富差距大,人民困苦,中共利用政府缺失才 爭取民心。」

儘管臺灣歷史教科書強調領導中國抗戰的是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則 是利用抗日戰爭的時機大力擴充軍隊,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對國民政府造 成嚴峻的挑戰,根據調查,有60%左右的高分組群學生大致是接受類似的觀 點,而不認同中共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有許多學生都能言

之有物的舉出例證,一如上文所列。而出人意表的是,有高達三成的受訪 學生對此一論述表示無法判斷或沒意見,顯示他(她)們並未接受臺灣教 科書所傳達的主流觀點,而是反思教科書作為形塑國家意識的工具,所述 是否為真?或者,以更開闊的態度來面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角色──

在農村或敵後戰場的經略。

7. 你(妳)認為「終戰紀念」和「抗戰勝利紀念」二者的意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