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中江(1997)。《萬山不許一溪奔:殷海光評傳》。臺北:水牛。

牟宗三(1952)。〈一個真正的自由人〉。《自由人》1952 年 1 月 2 日,第2 版。

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1958)。〈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 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 之共同認識〉,《民主評論》,9, 1: 2-21。

何卓恩(2004)。《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三聯。

―――(2008)。《《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 的民主考驗》。臺北:水牛。

李明輝(1989)。〈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與林毓生先生商 榷〉,《當代》,34: 114-125。

―――(1992)。〈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 的爭辯之一個剖面〉,收入「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執 行委員會(編),《東海大學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頁491-522。臺中:東海大學。

李淑珍(2004a)。〈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在臺灣思 想史上的意義(上)〉,《當代》,198: 66-85。

―――(2004b)。〈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在臺灣思 想史上的意義(下)〉,《當代》,199: 88-105。

李實(1957)。〈歷史文化與自由民主――對於辱罵我們者的答復〉,

《民主評論》,8, 10: 242-247。

林敬智(2001)。〈學術與政治之間:「民主評論」半月刊的時代意 義與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初探〉,收入臺灣政治學會、東海大 學政治學系(編),《第三屆全國政治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 集(下)》,頁39-63。臺中:臺灣政治學會、東海大學政治學 系。

―――(2003)。《1950 年代臺灣知識社群關於「個人自由」與「國 家自由」的辯論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邵玉銘(1980)。〈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簽訂、終止與後果〉,收入 氏著,《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臺北:傳記文學。

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1, 1: 2。

―――(1957)。〈胡適致雷震(1957 年 8 月 29 日)〉,收入萬麗鵑 編註、潘光哲校閱(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 往書信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韋政通(1984)。〈兩種心態 ‧ 一個目標――新儒家與自由主義觀 念衝突的檢討〉,收入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

―――(1986)。〈臺灣三十年來思想性雜誌的回顧與前瞻:民主評 論與文星雜誌〉,《哲學與文化》,13, 6: 362-364。

徐復觀(1954)。〈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環繞著自由與人 權的諸問題〉,《民主評論》,5, 15: 484-491。

―――(1955)。〈如何復活「切中時弊的討論精神」――感謝凌空 君的期待〉,《民主評論》,6, 9: 239-242。

―――(1959)。〈這是「中國人要堂堂正正地作為一個中國人而存 在」的象徵――民主評論出刊十周年的感念〉,《民主評論》,

10, 24: 646-647、657。

―――(1982a)。〈痛悼吾敵 痛悼吾友〉,收入氏著,《徐復觀雜文

――憶往事》,頁158-164。臺北:時報。

―――(1982b)。〈對殷海光先生的憶念〉,收入氏著,《徐復觀雜 文――憶往事》,頁168-179。臺北:時報。

―――(1987)。〈在非常變局下中國知識份子的悲劇命運〉,收入 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頁70-88。臺北:時報。

―――(1989)。〈「死而後已」的民主鬪士――敬悼雷儆寰(震)先 生〉,收入傅正(編),《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2)》,

頁203-211。臺北:桂冠。

殷海光(1954)。〈獨裁怕自由〉,《自由中國》,10, 7: 227-229。

翁志宗(2001)。《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的政治論述之比較――

以 殷 海 光、 張 佛 泉、 牟 宗 三、 唐 君 毅、 徐 復 觀 的 論 述 為 核 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臺北:自立晚報社。

高焜源(2009)。《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臺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張天增(1959)。〈民主與自由的來源〉,《自由中國》,21, 10: 317-318。

張玉法(2001)。《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

張佛泉(1954)。〈亞洲人民反共的最終目的〉,《自由中國》,11, 2:

37-39。

張忠棟(1989)。〈民主評論與自由中國〉,《歷史月刊》,23: 126-131。

張淑雅(1989)。〈杜魯門與臺灣〉,《歷史月刊》,23: 75-81。

―――(1990)。〈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 年 12 月 -1951 年5 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 469-486。

梅蘊理(1952)。〈我所認識之「真正的自由人」〉,《自由中國》,6, 2: 54-57。

許順昇(2009)。《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

(1949-1966)》。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正然(1985)。《臺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

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清(1996)。《殷海光》。臺北:東大。

傅正主編(1990)。《雷震全集(38)――雷震日記(1955 年 -1956 年):第一個10 年(6)》。臺北:桂冠。

彭懷恩(1992)。《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

黃俊傑(1987)。〈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收入杜維運、黃俊 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頁469-515。臺北:華世。

雷震、殷海光、張佛泉、徐復觀(1954)。〈自由的討論〉,《民主評 論》,5, 6: 180-184。

蔣中正(1984)。〈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收入秦孝儀(編),

《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3,頁 329-336。臺北:中 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鄭慧娟(1992)。《傳統的斷裂與延續――以徐復觀與殷海光關於中 國傳統文化的論辯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所碩士論文。

黎漢基(1998)。《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現代臺灣知識份子與意識 型態(1949-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歷史學部博 士論文。

―――(1999)。〈難為知己難為敵――略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的關 係〉,《當代》,141: 46-59。

―――(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臺灣,一九一九 -一九六九》。臺北:正中。

賴澤涵(1982)。〈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以儒家思想與現 代化為例〉,收入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 研究的中國化》,頁51-6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 1950 年代臺灣思想 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

薛 化 元、 楊 秀 菁( 2004)。〈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入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編),《「人權理論與 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8-315。臺北:國史館。

謝文孫(1960)。〈斲害「五四精神」的幽靈――現代中國社會心理 的分析〉,《自由中國》,22, 9: 278-281。

簡明海(2009)。《五四意識在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系博士論文。

―――(2010 年 12 月 17 日)。〈新儒家在臺灣的反五四觀〉,發表 於「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理念、學科、出版、社群」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蘇瑞鏘(2007)。〈民主與傳統的辯證―― 1950 年代後期臺港自由 主義者與新儒家的論戰以及研究方向初探〉,《彰中學報》,24:

109-124。

―――(2009 年 3 月 21 日)。〈擺盪在「啟蒙」與「救亡」之間――

雷震與蔣介石當局關係演變的思想史考察〉,發表於「2009 臺 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 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 言語社會研究科。

―――(2010)。《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0 年 11 月 19 日)。〈《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關係 變化之分析――兼論1950 年代後期民主與傳統之論戰〉,發表 於「自由主義與儒學的當代對話」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胡適研究群。

謝曉東(2008)。《現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 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

〈「五四」是我們的燈塔!〉。《自由中國》,22, 9: 271-273,1960 年 5 月 1 日,社論。

〈中國文化發展的新取向〉。《自由中國》,21, 2: 38-40,1959 年 7 月 16 日,社論。

〈自由日談真自由〉。《自由中國》,10, 3: 88-89,1954 年 2 月 1 日,

社論。

〈我們要貫徹「五四」精神〉。《自由中國》,1955 年 5 月 1 日,社論。

〈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國》,16, 9: 283-284, 1957 年 5 月 1 日,

社論。

〈展開啟蒙運動〉。《自由中國》,20, 9: 271-273,1959 年 5 月 1 日,

社論。

〈堵防時代思潮中的一股逆流〉。《自由中國》,6, 10: 303,1952 年 5 月16 日,社論。

〈創刊辭〉。《民主評論》,1, 1: 2,1949 年 6 月 16 日。

〈跟著五四的腳步前進〉。《自由中國》,18, 9: 271-272,1958 年 5 月 1 日,社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