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丹德林的圓錐模型――Dandelin Spheres

丹德林出生於1794 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是個比利時軍事工程師。他曾參加 過拿破崙政權青年志願軍,也參與過 1830 年比利時獨立革命。他 1822 年在比利 時布魯塞爾皇家科學學院發表了一篇論文,以正圓錐模型和截面中間塞進兩個內 切球的方式(稱為 Dandelin Spheres),解釋圓錐曲線的焦點性質。

第一節 解釋 Dandelin Spheres 內容

以橢圓為例,橢圓上每一點到兩焦點的距離和會是一個定值。如下圖所示,

丹德林在一正圓錐與一平面截出一橢圓 Г 的模型中,找出兩個與圓錐與截面皆相 切的球 和 。這兩顆內切球分別與圓錐切於圓 和 ,並與截面切於點 和 ( 和 即為橢圓 Г 的兩焦點)。圓錐頂 和橢圓上任意一點 連成的射線 ,交圓 和 於點 和 ,從圓錐模型可以明顯看出對於所有點 , 的長度都是一樣的。

由於 和 都是 點對球 的切點,因此 = ;同理, 和 都 是 點對球 的切點,因此 = 。所以對於橢圓上任意一點 ,

+ = + = = 定值

即為從焦點出發的橢圓定義式。

P P

P

此外,丹德林的圓錐模型也可以呈現出橢圓的準線和離心率的意義。

如下圖,令橢圓上點 到圓 所在平面垂點為 ,因為圓錐頂 和圓 圓 心 O 的連線(稱為正圓錐的中心線)也垂直於圓 所在平面,所以

∆ ~∆ ,因此 / = / = cos α , α 稱為正圓錐的圓錐角。

另一方面,令橢圓 Г 所在平面和圓 所在平面的交線為 l ,且兩平面的兩面角為 β , 點到 l 的距離 d( ; l ),則 / d( ; l ) = sin β。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

d( ; l ) = / d( ; l )

/ = sin β

cos α= 常數 e

亦即 到焦點 之距離與 到線段 l 之距離之比為一常數 e ,我們將 l 稱為 橢圓的準線。當 β = 0 ,即截線是圓時, e = 0 。而在橢圓的情形因為 α + β < 90° , 所以 0 < e < 1 。

O β

橢圓 Г 平面

l

d( ; l )

所在 平面

取一平面過橢圓焦點並與截平面垂直,而得一圓錐面之剖面圖如下: = 2a = 長軸 , = 2c ,2c 為兩焦點之間距離。由上述討論知 / = e =

= = ,再由減比定理得 e =( ) ( ) = 。因此前述的常數 e 即橢 圓離心率之定義,而且相似的橢圓之間均有相同的離心率,正如所有的圓,離心 率均為0。(雙曲線的離心率會大於 1,拋物線的離心率為 1)

第二節 Dandelin Spheres 的應用

古人利用在地面上立一根竿子當作日晷,根據太陽照射竿子所造成的晷影來 判斷時間,由於這種日晷的軌面與地平面平行,因此將之稱為地平式日晷。假設 在同一天內,太陽直射地球的緯度都不改變,則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通過竿頂 的太陽光向量一天中會圍成一個正圓錐。如下圖,

X

地平面 地軸方向

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緯度不變,因此太陽光向量與地軸方向夾角固定(銳角 部分即為上節的圓錐角),此錐面之中心線會過竿頂並與地軸平行。而地平面就 如同一個截面,與錐面截出一圓錐曲線,即一日中竿頂在晷影上的位置所構成的 曲線(此曲線在地平面上)。我們可以藉由 Dandelin Spheres 中的圓錐角 α 和兩面 角 β 來推算出圓錐曲線的離心率,進而瞭解竿頂在晷影上的位置所構成的曲線是 圓、橢圓、拋物線還是雙曲線。

如下圖,假射有一天太陽直射地球北緯角度為 φ ,圓錐角 α 即為 90° − φ 。 對於位於北緯 θ 的某地來說,兩面角 β 即為地平面和赤道面的夾角,從圖中可看 出 β 即為 90° − θ。因此離心率 e = = ,可以以此判斷這一天在某地的 竿頂晷影軌跡圖型。

舉例說明,夏至時太陽直射北緯 23.5° ,將竿立在北極,竿頂在北極地平面 上移動的軌跡便是正圓。從 e = = . °° = 0 可以知道在北極的竿頂晷影的 軌跡的確是正圓沒錯。

地軸

赤道面

地平面 太陽直射緯度φ

太陽光 向量

θ β α

要是在夏至時將竿子逐漸南移,在 90° − φ = 66.5° < θ < 90° 時,e = =

( ° )< = 1,在這段緯度範圍的地區軌跡為橢圓;剛好 θ = 90° − φ = 66.5° 時, e = = ( ° ) = = 1 ,在這特定緯度的地區軌跡剛好是拋 物線;而當 θ < 90° − φ = 66.5° 時,軌跡就變成了雙曲線的其中一支。以位於 北緯 25° 的臺北為例,則 e = = . °° ≒ 2.27 ,因此夏至時臺北的竿頂晷影 軌跡為雙曲線的其中一支。

此外,在太陽直射北緯 23.5° 時,在赤道到南緯 66.5° 之間的地區,竿頂晷 影軌跡也是雙曲線的其中一支;而剛好南緯 66.5° 的地區正午時可以在地平正北 方向看到一瞬間的太陽以外,在南緯 66.5° 以上的地區夏至整天都看不到陽光,

因此在地面上是看不到晷影的。

在太陽直射北緯 φ 時各地區的竿頂晷影軌跡,我們將結果整理如下:

(1) 緯度為北緯 90° 的地區,也就是在北極, e = 0 ,軌跡為一正圓。

(2) 緯度在北緯 θ ,且 90° − φ < θ < 90° 的地區, 0 < e < 1 ,軌跡為一橢圓。

(3) 緯度在北緯 θ ,且 θ = 90° − φ 的地區, e = 1 ,軌跡為一拋物線。

(4) 緯度在北緯 θ 或南緯 θ ,且 θ < 90° − φ 的地區, e > 1 ,軌跡為一雙曲線的 一支。

(5) 緯度在南緯 θ ,且 θ = 90° − φ 的地區,太陽只會在正午的一瞬間在地平面 出現,沒有軌跡。

(6) 緯度在南緯 θ ,且 90° − φ < θ ≤ 90° 的地區,進入永夜時期,完全看不到太 陽,因此也沒有軌跡。

當太陽直射南半球的話,將上述結果南北對調即可。

參考文獻

1. 艾薩克‧牛頓(2005)。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王克迪譯),(霍金編‧導讀)。大 塊文化。(原著出版年:1687 年)

2. 莫里斯‧克萊因(2002)。古今數學思想(張理京、張錦炎、江澤涵譯)。上海科 學技術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2 年)

3. 侯以修(2013)。以數理分析克卜勒三大行星律―牛頓的萬有引力(碩士論文)。

臺灣大學數學研究所。

4. 王嘉慶(2007)。從刻卜勒到牛頓―分析牛頓的幾何論證(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數學研究所。

5. 張海潮、沈貽婷(2015)。古代天文學中的幾何方法。三民書局。

6. 鄭英豪(1999)。圓錐截痕與二次曲線:一個數學老師的無聊之舉。數學傳播,

23(3),21-33。

7. Richard S. Westfall(1980). Never at Res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David Dennis and Susan Addington(2009). Apollonius and Conic Sections, from http://www.quadrivium.info/MathInt/MathIntentions.html

9.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2008), from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2830901069.htm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