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題中國的驕傲---九章算術 配合單元:圖形的面積

一、書的介紹

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的《九章算術》是我國最重要的數學經典之一,它 集先秦到西漢數學知識之大成,集中體現了當時中國數學領域的最高發展水 平。全書以計算為中心,基本上採取算法統率應用問題的形式。它的許多成 就居世界領先地位,對中國後世的數學發展和數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奠定了此後中國數學居世界前列千餘年的基礎。《九章算術》成書後,注家 峰起,並有諸多創造。魏晉時期數學泰斗劉徽的《九章算術》注貢獻最大,

影響深遠。《九章》及其歷代注釋者在數學教育領域,內有許多值得我們學 習的重要內容和見解。一般地說,《九章》並非當時的一本數學啟蒙教育著 作,其內容遠遠超過了今天小學六年的教學要求。

二、<九章算術>的注釋者~劉徽介紹(約西元 220 年)─

中國古代的數學泰斗劉徽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數學家,出生於三國時 代,生平事蹟不見於史傳。他最為人所熟悉的莫過於為「九章算術」作注定 (對書本內容作更詳盡的解釋)以及利用割圓術求圓周率。劉徽從小的時候便 開始拜讀「九章算術」,長大後更加詳細研究,遂領悟其中奧妙,並且採用 自己的見解,為此書作注。劉徽全面證明了「九章算術」的公式、解法,並 彌補了「九章算術」的不足,在數學方法及理論上頁獻卓越,奠定了中國古 代的理論基礎。

三、長方形面積概念:

在《九章》方田章及其劉徽注中講得很生動。"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 乘得積步"。"方田"即長方的田,"廣"指長方形的底,"從"(即縱)指長 形的高,"步"是長度的單位,所以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

四、三角形面積計算:

"圭田術曰,半廣以乘正從"。三角形的田,古稱"圭田","正從"是指垂 直於底的那個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的一半。

五、梯形面積的計算:梯形的田稱"箕田",同樣給出其面積等於上、下底相 加與高相乘的一半。

教學小秘訣:教導九章算術,讓孩子知道原來兩千多年前就在算跟他們現 在一樣的課程。

六、以盈補虛

《九章》及其劉徽注中關於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借助於傳統的出入相補 原理作出的。所謂出入相補,劉徽稱之為以盈補虛,按現代的說法,即:一 個平面圖形移動前後,面積不變;一個平面圖形割成若干塊,各塊面積之和 等於原圖形面積(立體也同樣)。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公式都可根據長方形面 積公式,利用出入相補原理而得到如:

三角形面積=1/2×底×高

梯形面積=1/2×(上底+下底)×高=中廣×高

出入相補原理是中國古代用於處理面積、體積問題以及可以化為面積和 體積問題的一種傳統方法,應用十分廣泛,方法直觀、巧妙,相當於給出証 明,適應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這對小學教學很有指導意義。

六、本書的內容簡介

1.十進位置值制記數法(大約提起或配合課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並確立完善的十進位置值記數法的國家。早在四 五千年前就有了數目字,商朝已掌握了 3 萬以內十進數目,以位置制記錄,

這種記數法比古巴比倫的 60 進制、瑪雅人的 20 進制、羅馬人的 5-10 進制 以及古埃及和希臘的十進非位置制優越得多。十進位置制記數法被馬克思譽 為人類文明進程中"最美妙的發明之一"。劉徽在此基礎上創造了十進小數,

外國直到 14、15 世紀才出現十進小數,小數點直至 17 世紀才開始使用。

2.計算工具的發明(大約提起或配合課程)

算籌是古代數學的一種獨特的計算工具,"算術"的意義即是運用算籌的 技術,這恰當概括了古中國數學使用算器、以算為主的特點。《九章》是以 算籌為算具的數學教科書,算籌作為當時世界最靈巧的計算工具,使用起來 既方便又準確,成為在歷史上延續了 1500 年以上的科學傳統。元朝以後發 展的珠算是籌算制的發展、改革和繼續。教師應認識籌算和珠算在世界數學 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具體在教學中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功能。籌算在沒 有形成完備的口訣之前,主要是操作和擺數,籌算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其傳 授過程中最簡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中學",這特別適合於兒童以演示、

操作指導為主的教學方法,符合兒童動作思維的心理特點,加之數學歌訣有 著悠久的歷史,利於兼用"唱"、"遊"式的教學方法。數學歌訣的流行和不斷 發展,對算法和算具的不斷改進,不僅推動了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而且也 直接影響著珠算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貨真價實"的珍品--珠算和算盤,既是一種優越的計算工具,又是一種好的教具和學具,相比於 外國用計算板、計算塊及小棒認識數和計算數,能夠更好地起到從具體到抽 象的中介作用,有助於學生形成數位須序及數位大小等清晰的表象,從而提 高學生認識數的能力。

3.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

《九章》中的分數知識(包括約分、通分和加減乘除法則)已是當時世界上最 系統、最完備的分數理論。在方田章中已有明確的分數運算法則,其他各章 還有很多分數應用題。

(1)分數加減法

分數加法稱為合分;分數減法稱為減分。其法則為:以分數分子、分母 交叉相乘,乘積相加減後的結果作為"實",以分母相乘作為"法","實如法 而一",用今天的符號表示就是。如方田章第 8 題。這裡用到了通分,但沒 有用到最小公分母,而是相加減後再約分,顯得比較繁瑣。少廣章則進了一 步,其程序可以求出較小的公倍數,有的甚至就是最小公倍數。

(2)分數乘除法

分數乘法稱為乘分,其法則是:以分母的乘積為分母,以分子的乘積為 分子,同今天方法一樣:。分數除法稱為經分,其法則是把實和法通分,然 後讓分子相除:;後來劉徽又補充了一個更為簡便的法則:將法的分母、分 子顛倒,與實相乘:,這就是今天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顛倒相乘。

(3)分數約分法則

先進行觀察,若分子、分母都是偶數,則先除以 2,否則將分子、分母

"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最後得到"等數",此為原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約數。

用等數約之,即把數化簡了。這種求等數的方法與歐幾里得求最大公約數的 方法是一致的,現代算術教科書中的輾轉相除法即由此而來。應該指出,古 人的計算方式是籌算而不是上述的現代筆算,例如,方田章第 6 問約簡,先 用籌算求得"等數"7,以 7 除分子、分母,得最簡分數

以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分數運算法則。大約 15 世紀歐洲才通行分數算法,印 度到七世紀才有與中國相同的分數四則運算法則。了解我國古代的分數理論 及其成就,教師可以從中吸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是很有益的,特別是 分數乘法和除法法則的理由對今天小學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上的 分數概念及其運算的產生都先於小數,中外一理。而在教學順序上則小數先 於分數,這是由於小數運算接近整數,較分數方便。安排教學程序則以可接 受性優先,教師應心中有數。

4.各種比例算法

《九章》粟米中的今有術,是完整的比例算法:已知所有數、所有率和 所求率,則所求數=所有數×所求率÷所有率這個方法傳到印度和西方,叫做"

三率法"(rule of three)。在《九章》中,今有術所屬例題都是粟米互換問 題。比如,己知粟率 50,糠米率 30,"今有粟一斗,欲為糠米,問得幾何?

"這裡 1 斗是所有數,50 和 30 分別是所有率和所求率,按今有術,得糠米:

10 升×30÷50=6 升。這個問題就是現在小學課本中的比例問題,按現在的解 法是:設所求的米為 x 升,則有比例式 50:10=30:x,所以 x=(10×30)÷50,

即 x=6。

5.幾何初步知識(五下數學第三單元圖形的面積)

(1)長方形面積概念:在《九章》方田章及其劉徽注中講得很生動。"方田術 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方田"即長方的田,"廣"指長方形的底,"從"(即 縱)指長形的高,"步"是長度的單位,所以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

(2)三角形面積計算:"圭田術曰,半廣以乘正從"。三角形的田,古稱"圭田

","正從"是指垂直於底的那個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的一半。

(3)梯形面積的計算:梯形的田稱"箕田",同樣給出其面積等於上、下底相 加與高相乘的一半。

《九章》及其劉徽注中關於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借助於傳統的出入相 補原理作出的。所謂出入相補,劉徽稱之為以盈補虛,按現代的說法,即:

一個平面圖形移動前後,面積不變;一個平面圖形割成若干塊,各塊面積之 和等於原圖形面積(立體也同樣)。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公式都可根據長方形 面積公式,利用出入相補原理而得到如:

三角形面積=1/2×底×高

梯形面積=1/2×(上底+下底)×高=中廣×高

出入相補原理是中國古代用於處理面積、體積問題以及可以化為面積和 體積問題的一種傳統方法,應用十分廣泛,方法直觀、巧妙,相當於給出証 明,適應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這對小學教學很有指導意義。

(4)圓面積的計算:(配合六下課程)

《九章》圓田術即給出圓面積公式。"圓田術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即圓面積等於π×r×r,但當時的周徑比率取"周三徑一"由此得出的結果 不精確。劉徽的割圓術不僅給出了圓面積公式的証明,而且在世界上第一次 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精確近似值的程序和計算方法,他求得π≒3.1416。據推 測,袓沖之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π值精確到 8 位有效數字的,領先世界 千年之久,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自豪和驕傲。

(5)《九章》商功章已有許多立體體積計算的"術",如方柱、方錐,圓柱、

圓錐等等都給出了體積公式,劉徽採用了"勾股術"、"出入相補"、"損廣補 狹"等多種思想和方法給予解釋和証明,充分體現了古中國數學家處理幾何

圓錐等等都給出了體積公式,劉徽採用了"勾股術"、"出入相補"、"損廣補 狹"等多種思想和方法給予解釋和証明,充分體現了古中國數學家處理幾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