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結論─兩晉貨幣史的再認識

中古的貨幣歷史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鑄造小錢瓦解 兩漢五銖制度開其端緒。曹魏時期,自然經濟、實物租稅的模式 逐漸定型。西晉司馬氏沿襲曹魏的不鑄幣政策,並持續至東晉滅 亡,長期通貨緊縮的格局於焉形成。99曹魏、兩晉遂構成「中古自 然經濟」的主要段落。劉宋以後,以至於齊、梁、陳諸朝,通 縮、通脹的交替循環及其造成的貨幣動盪成為南朝經濟演變歷程 的主旋律。而南朝貨幣體系的動盪混亂,既出於宋、齊、梁、陳 四朝政權幣制上的後天失調,同時也因為兩晉長期通貨緊縮造就 的先天不良,遂有如此之結果。

早在 1950 年代,吳榮曾即已斷言曹魏、西晉貨幣經濟的不發 達,且提出具體證據。他說:

西 晉 一 代 , 也 和 曹 魏 一 樣 , 即 貨 幣 經 濟 不 發 達 , 無 論 是

97 馮務建,〈鄂州六朝墓出土錢幣芻議〉,收入中國錢幣學會古代錢幣委員會、江蘇 省錢幣學會編著,《六朝貨幣與鑄錢工藝研究》,頁148。

98 洛陽區考古發掘隊,《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頁229-239;陳彥良,〈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清華 學報》,新41:4(新竹,2011.12),頁680-683。

99 由此觀之,除了士族門第的社會構造(兩晉)、莊園塢堡的經濟型態(兩晉)、門 閥專擅的政治格局(東晉)、南北對峙的國際局勢(東晉)以及荊揚之間的權力競 合(東晉)之外,長期緊縮的貨幣結構是兩晉另一個重要的時代特徵,這一點對於 中古時期歷史的塑造起了重大作用。

「賞賜」或民間交易多用谷、帛。……這說明當時只用舊 錢,而不鑄新錢。100

吳氏更指出,1949 年之後發掘的西晉墓葬中,出土的錢幣多是東 漢五銖、剪輪五銖,王莽的貨泉、大泉五十以及大錢當千等等,

一樣可以看出這樣的「貨幣經濟不發達」的情況。可惜的是,這 樣的正確見解為後來學者忽視,某些學人甚至提出兩晉非屬於自 然經濟,而是呈現貨幣經濟的形態,或者西晉貨幣經濟發達等類 的觀點。

本 文 根 據 更 充 份 的 文 獻 和 地 下 出 土 資 料 , 還 原 兩 晉 貨 幣 演 變,可以確信吳氏所言平實真確,雖時間已經過半個世紀,但其 論斷仍禁得起考驗。對照之下,其他類似西晉貨幣經濟發達等等 的說法,應該是在對史料做出不完整甚至錯誤的解讀下才會出現 的,因此有重新評估的必要。

以往之所以造成錯誤解讀,魯褒〈錢神論〉是源頭之一。往 昔學者多據該文記述西晉錢能通神的現象,發揮該時代「貨幣拜 物教」盛行的見解,使得「西晉貨幣經濟」的錯誤印象更為流 傳。但如本文所論,導因於晉武帝的荒淫弛縱,以及惠帝的愚憨 和受人擺佈,西晉王朝的統治失效,以至於「權在臣下,政出多 門,勢位之家,更相薦託,有如互市。賈、郭恣橫,貨賂公行」。

魯褒於憤慨之餘,為譏刺濁亂的政風,於是而有〈錢神論〉的撰 作。至於在這個時代,錢之為「神物」及貨幣能成為「教主」,那 是因為錢價極高─物賤錢貴,反映了通縮的存在,且吏治士風 的貪濁使仕進的公平性遭到扼殺,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這兩 個因素使得錢的影響力大大提高之故。

由此言之,〈錢神論〉之撰作和它的內容,不能從貨幣經濟 的發達上去解釋;該文呈現的,其實是長期通縮的貨幣結構下司 馬 氏 金 錢 政 治 猖 獗 的 真 實 面 ─ 這 也 正 是 「 核 傅 咸 之 奏 、 〈 錢

100 本文針對於兩晉通貨緊縮的事實、因由與意義做更深入的探討,以補吳說之不足,

但同時對吳氏的先見給予充分肯定與支持。參閱吳榮曾,〈中國古代的錢幣〉,

《考古通訊》,1956年第4期,頁60-61。

神〉之論,而覩寵賂之彰」的最恰當解釋,如此而已!

總之,西晉的貨幣政策和流通狀態都是曹魏的沿續,並無改 變。晉室南渡之後同樣未曾鑄幣,延長與加深了通貨緊縮的困 局,以迄於晉氏之鼎革。這一情況,除了簡略的文獻記錄之外,

地下出土史料同樣給予充分的證實。而它的影響,有如南齊孔覬 所言:「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

「錢竭則士、農、工、商皆喪其業」;這些話正是對兩晉不鑄幣 政策及其造成之後果的最簡單概括。無論如何,司馬氏政權一百 六十多年的不鑄幣政策,形成一長期而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局面。

縱觀秦以下歷代帝制王朝,再無其他政權持續不鑄幣政策如此之 長久,單就此點而言,兩晉在中國歷史特別是貨幣史上已佔有極 特殊之地位。101

101 自此時開始,下一次由政府正式鑄造錢幣,要到劉宋元嘉(424~453)年間,方得 復見。但以後南北朝各政權錢幣價值的灌水(虛價大錢和劣質小錢的泛濫),使貨 幣動盪的程度上升,問題的複雜性因此擴大,開啟中古自然經濟的另一個篇章。

The Jin Dynasty Policy of “No Minting” an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