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反思被媒體規訓的身體迷思,探索多元的生命 故事

社會大眾多以勻稱、清瘦的身材為美,肥胖、比例不對稱的身體 為醜。因而過胖、過瘦或畸型的身體總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得不到應 有的尊重對待。我們也習以為常,似乎變成理所當然o Freud 的大蘇像 迫使我們審視龐大身軀的意義,採取包容的態度,以一種欣賞而不是嫌 惡的角度去看待肥胖的身體。而那些後期裸體畫像所呈現出的不光滑、

不好看、粗糙的皮膚,及不甚賞心悅H 的身體結構或比例,也能讓觀者 思考另一種身體的樣貌,因著年華老去或疾病纏身所呈現出的各種醜陋 身體特徵,都是真實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應學會去欣賞、接納自己的不 完美身體,尊重他人有缺陷的身體。Freud 大量的肖像與人體畫中,有 訐多表現了,陸異的臉型、表情、體態、皮膚紋理,有些裸女雖苗條,

卻一點也不美。如〈椅子上的裸女}(Naked Girl Perched on a Chair,

1994) ,模特兒低頭蛤縮在椅TJ二,腳掌顯得特別大,胸部下垂,脖子

肌肉緊繃,令人感到年華老去的樣子。身體的表現本是多元性,只是主 流社會、媒體廣告卻只推崇某種身體形貌o

對 Foucault 而言,無所不在的權力關係以某種方式來激勵人們,身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25

體應該要苗條、好看,皮膚必須是古銅色的。如同各種美容廣告的瘦身、

美白訊息,對人們產生規訓的作用(蘇永明,2006 : 182) ,以致於學 生對身體的理想意象受到了影響。為了探究視覺再現對學生與教師主體 性的影響, Vidiella 與 Hernandez (2006) 乃與一所國小合作,採質性 研究,藉由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探討視覺文化如何影響小學三年級學 生(八歲)的身體再現觀。教學內容除了與學生一起探討媒體中呈現的 身體意象、許多畫家的裸體畫外,最後並特別以Freud 的作品為例(過 程中有安排參觀其畫展) ,說明他如何再現人們的身體經驗,並與學生 對話,以了解學生如何受到媒體與日常生活而形塑其身體意象。由對話

中可看出,學生提出了許多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如:Freud 畫身體都是 依靠其感覺;其畫表現出棕擱樹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一樣,畫中人物的 臉蒼白得如同樹一樣,象徵死亡;畫中每樣東西都和情感與心情有關;

Freud 用很多顏色與筆觸誇大了人物的特色...等。學生認為Freud 很 誇張,把大蘇畫得很醜、很像男生,臉的皮膚顏色很紅o 教師則趁機提 到, Freud 從不隱藏人的傷痕與缺點,如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雀斑、皺 紋、疹子與細毛等o 其實 Freud某些地方本就是畫他心中的想法與感覺,

而不是模特兒本人。

最後學生由對Freud 作品的討論連結到了自己的經驗。有學生提到 以前一看到認為難看的畫就會討厭,現在他認為那是畫家一種特殊的作 畫方式;也有人說開始會關心自己的身體,應該要減重了;但也有人相 反之,反而愈來愈關心體重減輕。因為就是有人一味要減肥而導致厭食 症,所以他現在要多吃一些了;還有學生提到大家都一直要使自己變 瘦,那是受到廣告的影響,應該要小心,做自己是最好的。學生們也提 到西方社會強加了完美的身體、整形手術、節食等意象,老師則順勢說 明那是受到廣告與媒體的影響,希望學生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勿盲從

(Vidiella & Hernandez,2006)。由此研究可看出, Freud 的畫極適合做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6 I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Vol 凹,No.3

為1三命教育的教材, !材為那些人體肖像畫可引發許多對身體的討論,教

導學生如何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並反思、自己的社會文化與其它文化 流行的身體觀,如讓中學生了解,那些喜歡假隨毛、腫孔放大片、彩繪 指甲等流行商品的同學,其實只是被社會媒體、廣告商人控制了O 教師 還可進一步藉由藝術作品中不同文化的身體膚色呈現(如比較Freud 書 中的人物與黑人、華人等) ,來探討種族歧視的問題,以教導學生尊重 多元文化的生命教育素養。

如同 Freud 的作品所呈現的,透過人體書與肖像幸,我們可由書中 人物想像其生活的樣貌、內心的情感,每一個人物都訴說著一個故事、

一個生活類型、一個生命模式。l--_至女王、名模,下窯同性戀者、難

民、貧民區小孩、市井小民與搶劫犯,Freud 將人性與生命剖析在觀者 的眼前,須仔細推敲與探索才能領悟背後的意義。Eisner (2002: 76)

指出,大部分的H 常知覺活動只是在做確認(recognize) ,而非去探究 (explore) 。我們總是在某一事物的特質被標示(label) 出來後便停止 了,例如:確認出那是我的房子或「停」的標誌。我們並沒有去探索這 些標示彼此的關係與聯繫。以Piaget 的術語來說,是「聚斂'I生」而非「擴 散性」的感知方式。 Freud 的畫也需要觀者發揮觀察力與想像力,來來 回回探究畫中人物,運用擴散性思考,才能看出他想要呈現的生命自傳 或故事。由《少女與白狗〉口I猜想 Freud 妻子心理的不安、對畫家的崇 拜與不滿、對婚姻生活的失望,也可想像其妻子的成長背景、少女的愛 情幻想等;銀行搶劫犯的畫、《難民} (TheR向fugees, 1941) 、(吸煙 的男孩} (Boy Smoking, 1951-1952) 等則可探究這些社會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況、常時的歷史氛閥、青少年的苦悶、生命的意義...等。女王

的向像書也能引發學什=.J;, 思考: Freud 是否揭穿了女王的內在心理?皇 室的內像畫代表了什!蜜意義?擁有權力與財富是否代表 f 幸福的生活?

我們會想如莊于般的逍遙自在或像女王般過著不算真自由的生活?人生

楊忠斌 I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川 27

的價值在追逐財富與榮耀,還是返回內心的本性覺悟?這些畫皆展現了

多元的生命型態,也與社會的現狀產生關連,促使我們更深入去了解生 命與社會的問題,再返回反思自我的定位與處境。 Freud 的作品開啟了 一個自我與他人生命對話的空間,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思索人生課題的機

會。

批判理論的 Adorno ' Macurse 等人非常重視藝術的解放力量,現 代藝術即展現了社會與政治批判的精神,發展一種「新感性 J '使人 們重新反思藝術、人性、生命與社會壓迫的議題。除了 Freud 的畫作以 外,巴西的批判教育學者 Boal 則發展出「受壓迫者劇場 J ( theater of

oppressed) 、「論壇劇場J (forumtheater) 與「立法劇場J (legislative

theater) ,打破觀者與表演者、藝術家與非璽術家、劇場場景與真實生

活的界限,引導參與者反思與批判政治、壓迫、權力、性別、種族、階 級與霸權的議題(張盈墅、陳伯璋,2010 : 249-254 ;謝如欣,2012 : 42) ,從而獲得意識的解放並加以實踐。雖然Boal 意不在強調身體的 解放,但身體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也具有某種「習性J '批判意識的解 放可能也涉及了身體的解放。教師可以思考將各類藝術中有關身體呈現 的作品,融入教學中,使學生由身體議題看到更大的生命、人性、媒體、

社會與政治等問題。

藝術家常展現了不妥協的精神,不屈從於他人的社會的壓力,堅持 自己的創作理念。Freud 的全部作品所展現的精神就是真誠,他用的模 特兒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創作時不以美化裝飾為務,真誠地表現出他 眼中的人物(如女王畫)。他不追逐流行的畫風,也不迎合社會價值觀,

只堅持自己的理念,了解自我精神的存在,勇敢實現自我。Freud 忠於 自我、獨立自主的精神展現了一種藝術家的生命風骨,也可以是生命教 育的教材。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8 I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