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卷第三期· 2013 年 9 月,頁 1-39 001: 10.61511CERQ.2013.2103.01 回船空回

回~~聶哥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

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楊忠斌* 摘要 本文主要在探討 Lucian Freud 作品的內涵,並論述其對生命教育之敢示 o Freud 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家,繪畫主題偏愛肖像與裸體,而有「裸體畫家」 的稱號。古典裸體畫呈現的是唯美的身體,是美化後的身體, Freud 則表現 了有些醜陋、 tiP 真實自然的身體。 Freud 的畫也顯現了對人深層心理的探索, 反映出人的內心生活世界,而不只是表面的美感。 Freud 不要人們注意其作 品中的色彩,而要去關注「生命的色彩 J 他的畫顯現了多元的生命意義。 我們應讓學生學會反思、尊重與接納身體與生命的各種表現與價值。本文根 據 Freud 作品所呈現的內涵,對生命教育提出了三點敢示:1.教導學生觀照 與探索自己的身體特徵; 2. 反思被媒體規訓的身體迷思,探索多元的生命故 事; 3. 運用呈現醜陋身體之類的繪畫,解消校園霸凌問題。 關鍵詞:

Lucian Freud

、裸體、身體美學、生命教育 *楊忠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校(通訊作者) 道 F郵件:

cpyang@cc.ncuc.cdu.tw

提稿日期: 2012 年 9 月 13 日;修正 H 期: 2012 年 12 月 7 日;餒,吏,日期: 2013 年 6 月 7 日

(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September,

2013

,

Vo

1.

21

,

No.3

,

pp. 1-39

001: 10.6151/CERQ.2013.21 03.01

Body Aesthetic

in

Lucian Freud's Work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

fe Education

Chung-Ping Yang'"

Abstract

百lis

paper investigates Lucian Freud's painting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fe

education. Freud was a famous British artist

,

and known as the

“nude painter"

for his rich works of portraits and nudes. Classical nude paintings presented an

idealized beautiful body

,

Freud showed ugly but

true" natural body instead.

Freud aims to explore and express deep psychology and inner world of human

,

not just their beautiful appearance. Freud asks people not to concentrate on colors

but

“colors of life" in his works. Freud's paintings disclosure diverse meanings

of life. We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learn to reflect

,

respect and accept different

presentations of body and life. According to meanings of Freud's works

,

this paper

indicates three implications for life education:

1.

to teach students to contemplate

and explore their ow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2. To reflect the media's discipline

on body and inquire diverse life stories. 3. To use teaching of the ugly body

painting to decrease problems of bullying at schoo

l.

Keywords: Lucian Freud

,nu役,

body aesthetic

,l拚 education

• Chung-P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E-mail: epyang@ee.neue.edu.tw (Corresponding Author)

(3)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13 τ::±=- -午4ι-~ 宣、別吉 有感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政府早於民國 86 年即成立「生命教育 推廣中心 J '爾後即陸續訂定訐多實施計畫與推廣活動,教育部更將民 國 90 年定為「生命教育年 J (黃培缸,

2005)

,直到現在,各種有關 生命教育的演講、教師研習、學術研討會、學校競賽等活動仍持續在辦 理中。學校生命教育的基本意義在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牛-命的意義,找 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珍'I昔白己的在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其內涵 包含了人生與宗教哲學、基本與應用倫理學及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三個 領域(黃德祥 '2000 ;孫效智,

2001

)。學者們的歸納與分類互有不同, 但生命教育不外乎是要肯定、欣賞、尊重與關懷自我與他人、環境的生 命價值。 孫效智 (2009 )認為生命的智慧是-種實踐的能力,而不是知識, 不能透過教科書來教,應透過老師的身教與實踐體驗來進行。但除了身 教與體驗外,透過藝術的教學則是一值得推行的方式。藝術表現了一種 生命的形式,它將吾人日常習而不察的經驗突顯出來,讓我們能深入觀 看、思考與洞察,而獲得對事物的領悟。黃主來 (2007 )認為藝術教育 的本質在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包含:人性的關懷、尊重、無所求的 奉獻、深刻的反省、自制、自我調整、自我超越、堅殼、有意義的主主命 觀、對美的追求等,可見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是有密切關係的。藝看fLj的 欣賞除了可以帶給我們美感的愉悅,更可豐富生活的內涵,探索人性的 不同面向,啟發對生命的尊敬與感動。 藝術家創作的主題從花草、蟲魚鳥獸到社會生活與宗教精神,包羅 萬象,但有些藝術家則直接聚焦於個人身上,使我們能直接省察人的生 命本身,英國著名的畫家 Lucian

Freud

(1922-2011

)即以對人的描繪聞 名於世。 Freud 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大師s. Freud 的孫子,於 1987 年時被 〈時代雜誌>

(Time

Magazine) 藝評家 R. Hughes 譽為是「在世最偉大

(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4

!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的寫實主義;在家 J

(Corbin

,

2011: 42; Schudel

,

2011)

,其作品〈沉睡

的救濟金管理人> (Benφts

Supervisor

Sleeping) 在 2008 年 5 月紐約仕 士得 (Christie's) 拍賣會 I 二,以 3 , 360 萬美元天價售出,一舉刷新在ttl:

畫家作品拍賣價格的紀錄, Freud 的許名也隨之更廣為人女u 0

Freud 被歸為具象寫實流派, J~作品主題大部分集中於白像畫與裸 體畫,而有「裸體畫家 J

(naked

painter) 的稱號(

Schudel

,

2011)

0

或許受到祖父的影響,他的占也顯現 r 對人內在深層心理的探索,常能 揭露畫中人物的心情與感受,豈.現才回生命的故事。 Freud 也喜歡刻畫 醜陋、粗鄙的人物,對 Freudr fJi泣,這些主中人物反而是「真實的」存 在,是生命的表現。 Freud 所選的模特兒,很少有傳統的俊男美女,也 很少讓模特兒擺出自認、最美的姿勢,而是毫無掩飾甚至是故意的揭露身 體的缺陷 O 古典裸體畫呈現的是唯美的身體,是美化後的身體,

Freud

則表現了醜陋的身體,但卻是真實而自然的身體,展現其獨特的身體美 學觀。 Freud 認為一﹒幅能夠打動人心的畫作,不只是讓我們聯想到生活, 而是本身必須擁有生命力,能夠反映出生活的某個層面(哭!而喻,

20 II)

0 生命教育向美育一樣,本質t也是 a種熱愛生命不[1情感的教育, 口的在前養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其熱愛並尊重生命,並口-充分利用生命 創造新伯伯(徐界蟬,

2003)

0 Freud 作品的內涵有助於學生深入探討 各種人物的立貫主命與故事,反思身體的意象,並運用於學校的 It命教 育教FRIll O 國內口 flu雖然有-些關於藝術融入生命教育的研究,們尚未 發現以 Freud 的作品為主題的教育研究。本丈即在探討 Freud 作品的內 涵與特色歧其對于k命教育的啟示,期能提供國內生命教育理論與質踐的 參考 O

(5)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5

貳、 Freud 作品風格的發展與特色

二十世紀的西方藝術流派林立,藝古fLJ發展趨向錯綜複雜與矛盾多 變,展現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各種流派不斷出現。在尋求打破傳統、創 造新媒材與形式的流行風氣中,Freud仍堅守在傳統具象繪畫的領域內, 並能聲名大噪,頗為特別O

一、藝術風格的發展

Freud 的藝術風格發展大約可分三個時期:

(

﹒)早期:精細寫實。 (二)中期:厚實生動。(三)晚期:沈穩內斂。 Freud 早期以描繪植 物、動物與人物為主,寫實細膩。中、後期則專注於向像與裸體畫,愈 發粗礦。在技法發展上, 80 年代後的作品開始採用厚塗 (impasto) 法, 色彩鮮活飽滿、筆觸穩健利落、形體結實有力,顯現出樸拙中帶有率意, 輕鬆鮮活、充滿自信與生機的作品,也正是畫家享譽國際的時期。以 2005 年的《自畫像>

(

Self-Portrait) 為例, Freud 用厚塗筆觸營造一種 動勢,運用色料形塑出極其深度與王度立體空間的雕塑感,神奇地帶出 畫家堅毅的精神性與強韌的生命力。此時期的人物神情及心理活動更趨 安祥靜穆、含蓄深沈'揮去前期過分外露的志志冷漠的調性,側重人性 深層的描繪,將思考空間帶人觀者的世界(齊俊生, 2003) 。 Freud 反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墊術思想。文藝復興重視人文精神,主 張人應如神祇般神聖完美,人物畫崇尚以理想化或象徵式方式呈現。而 Freud 反對這種認為人必須是完美的、將人神格化的造神運動。他認為, 人永遠不該忘記他就是墮落主體這個事實, Freud 選擇以醜陋的、令人 驚棟的形式來呈現他所謂的「真實 J (

Corbin

,

2011; Waters

,

2011 )

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愈來愈不著重柔和、溫暖與光滑的肌理是現,晚期 的肖像畫與裸體畫也多不再旦現身體的美感,甚至去強調老化、肥胖、

(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6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乾枯等-般人認為的醜身體,但也由此突顯了深入的生命意義。Freud 此種以描繪與呈現身體醜陋面,及探索其中深層人性為日的的身體美學 觀,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二、作品的內涵與特色

(一)以人體畫捕捉身體的戲劇性

Freud 作品的主題包括:人體畫、肖像畫、風景畫、動植物等, 其中以人體畫居多,人體畫中叉以裸體畫為最o Freud 特別以極富表 現力著名,以寫實厚塗法增強人體和肖像的細節(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

2011)

0 Freud 並不是要使其畫中人物相似於真實人物, 而是要「重構 J (reconstitution) 繪畫主體以取代照相寫實 O 有時會藉 由扭曲誇張 (Schama,

2011)

,或斜躺堅臥千奇百怪的人物姿態,打 破古典繪畫中均衡穩定的力的圖式和優美和諧的構圖法則(齊俊生,

2003)

,來彰顯人體的「戲劇性」。他曾提到,.我一直想創造戲劇 性的畫,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畫人體。是每個個體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戲劇 性,最簡單的人體就足以說明一切J (付司|怕自 Artl甘y抖f心吼s 而言,人體並非平淡無奇的物體,而是包含了豐富意義。戲劇性意謂著 特殊性、變化性與故事性,從人的臉部到軀體,從肖像畫到裸體畫,不 只看到人體的特殊與變化性,還可看出人物的生命故事。 Freud 中後期尤其喜歡畫裸體畫,無遮掩地直接曝露男女模特兒的 性器官,直接大膽的表現方式,常使觀者產生不適。為何Freud 喜歡晝 裸體呢?他曾提到自己從小就喜歡動物,也愛晝動物。他喜歡「人類像 動物-_.---樣」的那刁面,喜歡畫人體如動物般自然、放鬆的樣子,這是他 為什麼喜歡畫裸體畫的部分原因。因為去掉人類的外衣,他可以看得更 仔細深入,以揭露人類內在的本性和欲望。他不認為人類比動物還要高 等,這與他反對基督教及文藝復興視人是最高等的動物或人類優於其他

(7)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17 動物的看法是契合的 (Hatt ,

2011)

,人類的身體同動物一樣,極其白然, 並不可恥。 無論是肖像或人體,構圖上以強勁的視覺衝擊力與逼迫感來表現 戲劇性張力,不僅充分表現人物的相貌特徵,更深入刻畫主體的性格 與意識。一張張獨其個性的臉龐,神,情或麻木、或憂鬱、或閉目,真實 呈現實世界生活的人生百態,觸動觀者重新面對于.命再思考、再定義

的空間。 1991-1992 年的《裸男﹒背面}

(Naked Man

,

Back 阿ew)

巨大的背部佔滿了整個畫面,極具震撼力。此畫是以身材高大魁梧的 澳籍男性夜總會的表演者 Bowery (1961-1994) 為模特兒,他是同性戀 者,後來死於愛滋病,其本身就帶著極端的戲劇性。不相信任何宗教的 Freud 尊重同性戀者的勇氣,並長期以這位表演者為模特兒直到他過世

( Lucian Freud

,

2013

)。此畫被英國藝評家 Jones

(2011

)列為最愛的

Freud 的 5 幅作品之首,他覺得畫家表現了對人類的尊重與同情。以短 暫的人生及脆弱的生命為題材,其實更具戲劇性。 Freud 對於「形體」的掌握,有著迴異於常人的感覺力和理解力。 他注重體積感及肉體厚度上的煮別變化,不過分追求用傳統的明暗光 影去塑造畫面深度,而是通過對人物解剖和形體造型的穿插,形成前 後各種大小體積結構的層層套疊,產生一種建築般的空間感和體積感 (杜培蓓,

2011

)。畫家將形體的體積感、形狀的透視感、骨酪肌肉 的解剖關係、皮膚的色彩、質感、人物的神態等,極盡真實的刻畫, 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內在的表現力與塊狀量感,隱約帶著米開朗基羅

(

Michelangelo) 筆 F 雄健有力的人體的影子。但米開朗基羅追求的 是理想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主義的人體處理,而 Freud 則是在外表的 真實下顯現人性的真實存在,也就是個體的人之獨特存在(任麗娜,

2010 )

Corbin

(2011:

42) 認為 Freud 最好的早期肖像畫之一是1951-1952

(8)

I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8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1,NO.3

年的《少女與白狗} ,畫中是他第一任妻子Kathleen 0 畫中人物坐在有 折疊窗簾為背景的條紋沙發上,穿著一一件黃色的浴袍,露出右乳房,一 隻自狗順服地把下巴輕輕地貼在她右腿上。在Freud 早期的作品中,筆 觸幾乎看不見,質地柔軟、乳白色、冰涼的膚質,一雙大眼睛注視著 下方 O 她看起來是順從的,但卻帶著一抹不安的神色。她裸露著像臨 床醫學的乳房,看不出一點激情,右手掌罩住末露出的左乳房,像一 種保護的姿態。畫中人物神情緊繃,似是照著畫家的要求擺出姿態, 不情願地放棄自己的隱私,而腿邊卻是放鬆的狗,形成強烈的對比與 反差 (Corbin,

2011)

,以凸顯戲劇性效果。晚期畫家對人與動物的描 繪,著重於呈現出兩者放鬆的情緒,如《雙重自像}

(Double Portrait

,

1985-1986)

,畫中躺臥的女孩與狗平行的對稱形式與姿態,即表現出 和諧舒適的樣態。 筆觸與肌理是最能展現藝術家個性與內涵的元素之一,Freud 多能 善用這些抽象的形式繪畫語言,倍增畫面表現力。如同十七世紀荷蘭畫

家 Rembrandt

van Rijn ( 1606-1669)

'Freud 也畫過無數的自畫像,展

現人生一系列不同階段的境遇和體會。1993 年的裸體自畫像展示出勇 士般的戰們姿態,右手高舉畫筆,左手拿著像是盾牌的調色盤,似乎暗 示他旺盛的創作精神永不會停止。2003 年的〈鏡中反射的自畫像}

(The

Mirror

R拼'ected Self-Portraits) 則是頭部的特寫,右手托著頭,眼神朦

朧,嘴巴微張,看來己轉為智慧的長者在訴說生命的意義。2005 年的 《自畫像》則如實地刻畫無惰的歲月加諸於自己身上的蒼老與衰變,道 盡扯t昨蟻子的過客人生,渺如滄海之一栗,表達了Freud 戲劇性的人生。 這幾幅畫的筆觸皆粗擴地刷出飽經風霜的臉部輪廓,並具有顆粒狀的肌 理呈現,極具觸覺感。 Smee (2007) 提到, Freud 覺得晝自畫像比畫其 他主題更困難,要把自己當成是別人來畫,它需同時兼顧被觀察者及觀 察者的視角觀點,如鏡子的傀儡般受限,耗時長久,但完成後的作品文

(9)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19 像是瞬間補捉的自己。白畫像可謂藝術家的自覺,我們從不同藝術家的 自畫像中,看到每個人不同的自覺。 Freud 在剖析白己敏感、不安、神 經質的性格特徵之外,更多的是表現對人性與生命的情懷。 Freud 的人 體向象畫所展現出的暴露、扭曲、體積感等構圖與技巧,呈現了人物的 身體之視覺張力及其生動神情 O

(二)透視外表下的內心世界

Freud 優越的繪畫技巧及直擊畫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敏感度,頗受肯 定 o 畫家常通過對作品主題的選擇和形式的表現,捕捉人們內心深處最 真實的情感。以直覺評價真實,用自覺性的客觀、具象的筆法,從現實 中捕捉形象,表現他周圍熟悉的人事物,同時也顯露出他隱秘的內心世 界。 Freud 以繪畫藝術展示自身存在的價值(

Smee

,

2007 )

Freud 遵循藝術需要的生命律動,是一種情感宣洩'是一種內在於 心靈深處的再創造。而作品與現實關係的三重性 不協調的冷漠和難 以分離的內在聯繫'構成令人震撼的視覺形象的現象,反覆出現在他 的作品中(杜培蓓,

2011)

0 Freud 認為寫實主義的精髓是對社會和普 通人的人丈關懷,他通過構圖、色彩與肌理的處理,使其作品能展現形 式本身的特徵,並結合身體的語言,里顯出人物的內在心情。他曾說: 「繪畫是視覺的,更是心靈的;視覺藝前面的價值不只是J愉悅眼睛,更應 該慰藉靈魂 J (司|自李建,

2011 :

20) 。吋見 Freud 企圖畫出的不是人 物的外表,而是內心的精神。但 Freud 是盃皆能看穿模特兒的內心?或 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想像,而非實情?觀者又會如何詮釋?這些實難有 定論。 Freud 喜歡畫他關心、認識多年的親朋好友,如母親、妻子、兒女、 朋友,或是特意挑選的模特兒,然後彷彿心理醫生般探索畫中主角心理 的真實情形。 Freud 曾畫過貧民區的少年、搶劫銀行的犯人,甚至是到

(1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10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

21

,

No.3

他家行竊被逮個正著的小偷(

Waters

,

2011)

,主 ql 人物總呈現一種深 沈的失落臺傷神情,不禁令人思考:他們為何在此?為何是過著此種生 活?為何犯罪?在社會巾的丹j月↑育境為何?若人魚可重來,他們會如何 安排人牛?生命的目的為何?從這些畫可追問出每個主角的一段生命經 歷。人體內象畫基本Lft[J是個生命的故事。我們可由Freud 筆下的小 孩、少女、老人、農夫、r.人、表演工作者等人物,看出其內心的心情 與性格 o 而除了那些被視為是中下階層的人物外,Freud 也畫過將軍, 甚至最頂端的貴族 英國女玉。

2001 年的〈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的白像畫,是為 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三卅登基 50 週年紀念及慶祝千禧年而作。 Freud 拒絕多次後才勉為接受女王的邀請,但也訂卅一」些規則 o 尺寸比 A4 紙 還小(

15

x

23

cm) 的「微型」女王頭像在公布後輿論嘩然,成為英國 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評論四起,有褒有貶。人們沒在畫像中看到女 王一貫親切的笑容與雍容的姿態,倒是看到「中風的皇家柯基犬」。不 同於過往穩重、莊嚴的皇室肖像畫, Freud 的女王肯像成為英國皇室最 具爭議的收藏(朱胎安, 2011:96) 。 位藝術評論家稱女王肖像畫是 自 Goya 以來最車要的皇室肖像書;也有人認為這幅畫令人印象深刻, 表現出年邁的女王不再執意於權力和青春;亦有批評者嘲諷說,畫中的 立王看來精疲力盡;擁有廣大讀者的《太陽報>

(The

Sun) 嚴厲指責 此畫在戲弄女玉,建議應該把女f.書得這麼醜的畫家關進倫敦塔 o 但對 於各式各樣的評語,女王皆未予問評 (Fleischmann,

2005

)。皇家自像 的傳統目的是申張不朽的統治階級體系,帶有象徵權力和尊榮地位的問 像,具社會典範作用。 Freud 末以主主過去年輕美貌的臉龐來呈現,反 像個憂傷的醜婦,在傳統衛道人 I.-看來,實在是大為不敬 o 由此也顯現 出 Freud 貫的風格與風骨,他做此畫不僅未收分文,也不想迎合於車 室與大眾的心理,他只是呈現他認為的「真實」女F.0

(11)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畫像中最顯眼的是女王的面部表情,及頭上那頂每逢國會開議必 定戴上的鑽石王冠。畫中女王深鎖的眉頭與明顯的法令紋,顯得老態龍 鍾,緊閉的嘴唇與緊繃的面容則讓人覺得畫中人物處於壓抑的狀態。向 下凝視的眼神好像正在注視些什麼,而 F 巴的陰影與整體偏向暗沈的色 調更加深了陰鬱的氛圍。玉冠上的鑽石本應是品學剔透的,卻被畫成像 石頭般暗淡,顯得破舊不堪,於是 Freud 的肖像畫彷彿讓人由女王的表 象直透入她的內心世界 o 由於女王是全英國甚至是全世界的觀看焦點, 她必須時時刻刻謹言慎行,需要留心那些外在的眼光與人事物,必須壓 抑自己想說的內心話 o 也訐「本我」的她,內心欲狂哨吶喊、想要自由 解放的生活,但自持、克制的她,才是真正「超我」的她。肖像畫能同 饋給被畫的人,並由此看見深層的我,進而讓自身獲得救贖(朱胎安,

2011 : 96)

0 女王看到完成的畫作後,會是何種心情?是憤怒?還是會 心一笑?或感嘆她的確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主?Freud 關注的並非女王 的實際樣貌、潔白的皮膚,而是如何揭露女王的人生。女王那光鮮亮麗、 虛假的外表被Freud 完全的解構了,所呈顯的是女王內心的真實情感。 對 Freud 來說,視覺是感知的直覺,是人類藉以與外界聯繫的一種 本能,在視覺上所顯現的特徵是個體與世界溝通方式的再現。因此,他 畫中的肖像人物往往是扭曲的、神經質的、甚至是醜陋的。然而,也就 在這些畸形變態的形象之中,隱露出人的本性,也正是這種真實的美, 才緊扣著人的心靈(李建,

2011)

0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

mes)

評論者 Wullschlager (2010) 形容 Freud 是舉世無雙的人體肌膚和人類 心靈的傳譯者。 Freud 的祖父透過沙發床與患者交談以揭露潛意識, Freud 則透過描繪沙發床上模特兒的身體及肖像畫來揭露他眼中所看到 的、潛藏的深度人性(H訓, 2011) 0 Freud 的人體向象畫,看似平凡無 奇,卻帶有一股強烈得令人屏息的氣氛,猶如透過一面明鏡照出全體, 充分實現了「一即一切」的哲學觀。即使是一幅小小的女王肖像畫,也

(1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12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隱含了臂,品,的訊息,引發觀者反思權力、榮丰富貴、內心孤寂與生命等 人性論的意義。 S. Freud 創立了本我、自我與超載的人格分析理論'L. Freud 則以人物畫活先生的、具體的月三顯(那抽象的心理學,更加入了

社會學的意義的j形成一種社會心理美學,用It!孫兩人在心理學與美學中交

互輝映著 o

(三)凝視真實的存在與生命的色彩

一般人認為是醜峭的東西,對 Freud

rtrL

j' ,

)文 1M是 I t'i貴的」存在, 是生命與生活的實然表現,而只有其實:J'可以揭露,事質。 Freud 要我們 由畫中去正視與領↑討生命的本質: 我的色彩沒有任何象徵性的功能 O 我不想要人們注意任何色 彩 O 我要色彩成為生命的色彩 o (引自 Hughes,

1989: 16 )

Freud 運用寫實手法塑造壟術形象、創造畫面意境,誠實其現其眼 睛所「見」的真實物象,以打動觀者 o Freud 以他那特殊的藝術知覺能 力來營造作品畫面,應用各種准確的筆觸質感來構成極具擴張力、震 撼力與表現力的樣式,甚至將皮膚 F 流動的血管呈現無遺(齊俊先,

2003

)。古典的裸體畫呈現的是柔嫩、彈指可破的美麗肌膚,看不到什 麼血管與皺紋,身材比例勻稱,構圖和諧 o Freud 呈現的則是粗糙肌理、 不美的身體比例及不和諧的構圖 o

去[][司(裸男與老鼠}

(Naked Man with Rat

,

1977) 中,畫中男子(為

A 名農夫)躺在暗褐色的長沙發 I', '雙腿打開 90 度,露出亞殖器,白,

打于抓著一隻黑老鼠(已餵食鎮定劑) ,右手心上翻,姿態頗為怪異,

血管、筋骨清晰可見。此畫引發(,些批評 o 有評論者認為,這幅畫令

人作啦,從身體結構、肌肉到空間環境都處理得很差 o Freud 則反駁說: 「那其吸引我去書的是他們的生命狀態,是他們的生活,我試圖描繪他

(13)

楊忠斌

Lucian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I13

們生命中平靜的一刻,而不是矯揉造作的一面。我為模特兒所擺的樣子 並不是浪漫,而是一個尷尬的場面,因為生命在我看來很尷尬」仟|自 李建,

2011 : 11-12)

0 Bernard 也認為評論者是無知的,雖然也有人說

老鼠威脅了男性氣概,但這構圖其實是挑戰人們神經 (nerves) 最佳的

惡作劇 (Bernard

& Birdsall

,

1996:

18) 。模特兒手中握著一隻人人覺得

噁心的老鼠,雙腿大開'的確是很「尷尬」或難為情,但性徵本身不是 很自然的嗎?臉上不修邊幅的模特兒、看起來有點髒的沙發與背後龜裂 的牆壁,反映出 F層階級的貧乏處境,也是一種「尷尬 J 0 Freud 如此 刻意地構作姿勢與環境,顯示了下層階級的生活世界。農夫的神情看來 是放鬆的,是工作後的休息片刻,強健的肌肉與厚實的手掌則顯示了辛 苦的勞動生活。這幅畫能讓觀者思考與感受性裸露的本質與農夫生活的 一個真實面。對 Freud 而苔,生命的尷尬性在於呈現這些生命的困窘、 矛盾與衝突(亦如前述女王像) ,及下層人民的生活實情,甚至是人類 中心的價值觀(眨抑某些動物)。不過 Freud 所謂的「真實的存在」 其實也只是局部的, I 真實」應是多元的。 Freud 晚期最為知名的作品可說是 1995 年的《沉睡的救濟金管理

人}

(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

0

Jones (2011

)提到,這是 Freud

讓人震鷺的現代式橫躺裸女的再創新,受十五世紀Giorgione

(1477-1510)

{入睡的維納斯}

(Sleeping Venus)

, 和 Titian t烏比諾的維納斯〉 (跆nus

of Urbino

)的裸體畫啟發,如同十九世紀 Manet 令現代震驚的 裸體作品〈奧林匹亞}

(

Olympia)

, 及二十世紀初Picasso 的《亞維農

姑娘}

(Les Demoiselles d

'A

vignon

)初次問世時所造成的轟動喧騰。畫

中人物與真人等身,綽號「大蘇J

(Big

Sue) 的模特兒 Sue Tilley 身材

肥胖,是就業中心主管。畫面中滿身贅肉的大蘇橫躺在沙發上酌睡,手 仍抓著椅背以防掉落。Freud 偏好不尋常的人或奇怪的身體比例,對龐

(1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 卷第三期

14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書模特兒 Bowery 的巨大身體質理。其實大蘇本人才E不如此老胖,皮膚 也很光滑,但 Freud 刻意誇大老態、肥胖的身體與粗糙的皮膚,用意耐

人尋味 O

在英國,或許肥胖的人不在少數,大蘇的身材其實不算什麼。但人 們看到的至少是穿著衣服的胖子'肥胖的身體是隱藏在衣服襄面,已經 過掩飾 O 這幅畫卻赤裸裸的呈現出很肥胖的肉關與看來有些髒的皮膚, 一般人看到畫的感覺應是不舒服、醜與日惡心吧!朱胎安 (2011

:

97)指 出,在 Freud 看來,人是墮落的個體 o 人既然帶著傷痕,又如何美麗? 進而肖像的重點也就不在如何美化模特兒,而是如何在這醜陋的本我 中,依舊看到美麗 o 因而 Freud 書中的亦裸也就早已不同於古典的赤裸, 而是一種內心的、真實的赤裸。這幅畫或許可以產生對醜、胖、年老、 疲累、放鬆、髒、生活方式、女性的身體等各種不同意義的探討。當代 的觀念藝術用標新立異的方式(如 Hirst 的鯊魚、小豬屍體標本)來逼 人直視殘殺動物的事實, Freud 則用簡單的肖像畫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對 身體與生命的看法,這在技巧與表現的難度上是超越觀念藝術的 O 蔣勳

(2008

)認為,鬆掉那根繃在弓上的絃(背脊) ,讓整個身體完全放鬆 的狀態是美的。 Freud 在某方面解放了被視為醜陋的擁腫、肥胖不堪的 身體,胖身體也是一個真實的生命,也有其生命的色彩與故事,應有被 尊重、不被鄙視的權利 O 藝術史大師克拉克 (Clark, 1903-1983) 提到,裸像 (nude) 是 種藝術形式,雖然不免引起觀者零星的情欲,但重點應在喚起草[l諧、力 量、迷狂、謙卑與悲愴等人性經驗,因此增加了裸體畫表現的難度。畫 家如何引發觀者精神性的探索,以避開情欲的影射,實非易事。裸體主 不悍表現人體,且「以比擬的方式與我們的想像力所歧的」切事物相聯 繫 J 0 古希臘人的裸像在表現人與神的相似,現代則已更複雜與多元化 (吳玫、南延明譯,

2004 :

16 、 404 )。古典畫中的男性裸體多是英雄

(15)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I15 人物,象徵崇高與永恆;女性裸體則僅是美觀與漂亮的同義詞(王秀滿 譯,

2003 : 135)

0 Freud 企圖顛覆這種完美牲與意識型態,返回多元的 人生百態,但仍保留了想像力的探索空間。不只是裸體畫, Freud 的所 有作品都在捕捉生命的意義。 Freud 作品的主題對象,或訐在造型上並 非符合完美黃金比例的理想模特兒,也非社會倫理典範的高尚人物,但 他們卻是真實生活中的一般人物更真實的寫照,不論三教九流,不分位 階貴賤, Freud 徹底實踐了尊重人性與生命的原則。只不過,此種反崇 高、反美德與反美麗的身體美學,是否也有過於樞,端的危險?

三、評析 Freud 身體與人性的美學觀

Freud 的作品充分展現其個性,是純白傳式的、真誠的、自負的、 坦率的,不諂媚奉承的,見晝如見其人 (Hussein,

2011

)。雖然 Freud 生前死後獲得許多稱譽,但也受到不少批評,大致可分成兩個部分:

(一)身體的美學一一肉體與精神的爭議

英國資深藝評家 Spencer (2012) 認為, Freud 的早期作品比後期 的出色。如 1954 年的《旅館臥室>

(Hotel Bedroom)

'Freud 第-任 新婚妻子蒼白悲傷的躺在一間巴黎酒店床上,而後方背景站著 Freud 若 隱若現的漆黑身影,令人不寒而慄,對於愛情死亡的表現相當出色。它 讓觀者不覺地像個入侵者,窺探一些悲痛的穩私,此畫富有故事性與深 度,是一幅傑作。但後期的作品則大多是巨大的畫作和對肉體狂熱痴迷 的表現,像練習技法的習作。望著這些女裸體畫就像翻閱色情雜誌'包 括表演藝術家 Bowery 與大蘇的畫作,我們感覺不到他的畫中人物的,性 格或心情。他將活生生會呼吸的人類,以肉舖店裡賣的肉般旦王見,格外 貶低了人性。 Spencer 認為 Freud 對動物的尊重勝於對人類。

Corbin

(2011: 43-45

)也指出, Freud 愈來愈傾向於描繪死亡與瓦

(1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16

!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1,NO.3

解( disintegration) 的主題,晚期大多呈現的是肉體的瓦解方式,卻未 去呈現肉體的聚合、彈性、溫暖與光澤的一面,窄化了肉體的意義,只 是一種「死亡的美學」。再者,Freud 其實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可以精 細的描繪膚質,甚至呈現皮膚下的血管,但他卻刻意隱藏眼神的描繪O Freud 作品中模特兒的眼睛多半呈現模糊的眼球、半閉、看空、閉眼睡 覺,觀者無法經由眼睛看到人物的精神靈魂,而缺少精神層面的畫作就 只是一種純粹肉體的展示與技巧的表現而已。Corbin 認為, Freud 受到 了後現代主義的反形上學、反本質、反普遍性之影響,否定了客觀精神 的存在。眼睛代表了精神或靈魂,Freud 或許害↑白-旦打開了眼睛就意 謂承認有永恆不滅、上帝的存在o Corbin 就自像畫來做比較,同樣是旦 現衰老的白畫像, 90 高齡的 Rembrandt 炯炯有神的雙眼仍直視前方, 綻放出智慧與希望的光芒,充分表現個人特質與內在精神,Freud 的眼 睛則總是避開觀者的視線。 依上述, Spencer 認為要有故事性與劇情才是好作品,Corbin 則主 張要呈現肉體的光明性與清楚的眼神才是對的,畫家也必須去捕捉、認 同永恆的精神層面,兩人都批評Freud 只是純粹在展示肉體而已。問題 是,不具故事性就非好藝術?以故事性為好作品的判準實在太簡單,在 美學上難以證成 o Bowe可與大蘇的畫作是否無故事性與深度?端賴觀 者與藝評家如何詮釋與洞察其中的意涵。而畫家是否必須呈現彈性、 光澤的肉體特徵?在美學上是有爭議的O 身體的特徵是多面的,只因 Freud 未能呈現古典般唯美身體質感的人體就否定之,恐失之武斷,顯 見 Corbin 仍停留在古典的身體美學觀,以致無法欣賞Freud 的作品。 而且事實上, Freud 早期的畫中人物身體是逼真、彈性與光澤的。晚期 是一種風格的轉變,代表畫家對人本質的不同理解,不是窄化了肉體的 意義,反而是擴展了肉體的意義,旦現了「真實的」肉體。 進,步言, Freud 並不只在單純描繪肉體而已,其實也反映了人物

(17)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117 與人性的精神層面。 Freud 晚期畫中人物的眼睛多以閉目、半閉、澳散、 憂鬱的神情呈現,是因為他曾表示不以頭為繪畫重點(就裸體畫而言)

,

藉此來突顯身體特徵 (Freud,

2010: 132)

,可能因此不刻意處理眼睛的 描繪。就肖像畫而言,Freud 同樣刻意模糊眼睛的明亮度,讓眼睛半閉 或斜視。明亮清楚的眼睛雖能展現人物的精神,但也引導觀者遠離身體 與臉部的細微特性。Freud 雖意在突顯身體特徵'但其實肉體、眼睛、

神情與精神是無法分開的,如同在<John

Richardson

~

( 1998

)、 <Aline ~

(2000

)中,人物的眼睛模糊,表情沈重,臉部皮膚與肌肉粗糙灰暗, 表現出人物的心事重重、若有所思與不快樂,此或訐是與其家人、朋友、 工作乃至社會問題有關。Corbin 只以明亮有神、正視前方與散發積極活 力的眼睛為精神與靈魂的標準'是窄化f 精神的意義。裸體與肖像畫不 必然要表現出人物的正面性與所謂正向生命力,更不須預設客觀精神與 上帝的存在。我們可以肯定積極向上的生命力,也須承認與接受生命的 其它表現。精神也是多元性的。即使是未描繪眼睛的作品,同樣也能反 映人物的精神性。陳玉珍(

1994 :

336-340) 即指出,

Freud

r 以獨特的 方式探究了人類的自然本性與心靈J 0 <裸男﹒背面〉中巨大的背部 令人震撼,其肌膚的特寫強健而富色澤,細說了歲月在 Boweη 身體上 所留下的痕跡。 Freud 對人體的描繪深刻地令人瞬息,全然映照出每一 處細微,即使相當赤裸,肉體仍被刻畫得如此純淨與坦然,點也不很 褻。觀者常會感到不自在,因那些人物猶如真人般展露在面前,好像就 是白己的生活寫照。可見, Freud 的裸體畫並不只在罕.現肉體而已。

(二)人性的美學

光明與黑暗、肯定與否定的爭議

有些人則認為, Freud 畫中呈現的是他自己不滿意的生活與歪曲的 人生觀。他頌揚的並非不同個體,而是全部憂鬱的相似體。他所傳遞的 是 A些厭世頹廢的訊息,並非描繪真正的人類。他那種憂慮倦怠的陰鬱 觀皆投射在他所描繪的對象上 (Freud,

2011; Feaver

,

2002) 。憂鬱與灰

(1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18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11白其實也是一種真實人性的面貌,它促使觀者深思人的意義,未必是厭 世頹廢的 o Freud 的部分畫作的確令人感到不舒服與不快,但藝有fLy的意 義並不在使人們有愉快感,而在讓我們「看見」具理o Freud 無情而殘 酷地展示出他眼中的人類,突顯人們在冷峻的宇宙裡成為軟弱無力個體 的真實 (Jones, 2008) 。在 Freud 看來, ,.真正的人類」並非都是積極 樂觀的形象,而是光明與黑暗的結合,甚才有是黑暗多於光明的O 如前所 述, Freud 認為人是墮落的主體,非如此典事術形象般完美,人並不比 動物高尚,人的身體也同動物 A樣制其自然 o 此種人性觀形成了 Freud 創作的基礎 o 顯然古典的人體美學已無法用以解釋Freud 的作品 o Freud 反崇高 與反優美的身體美學,似乎較接近Adorno 所主張的「否定美學」。 Adorno 認為醜是 A 重要的美學元素,自古即在,但傳統美學逃避與 壓制醜,把醜置於美之卡,現代主義的藝術則將醜由美與和諧的假 象中解放出來,發揮了社會批判力量 (Adorno,

1999:

45-46) 。如同

Kafka

、 Beckett 、 Brecht 、 Schoenberg 、 Rimbaud 等人的作品,以荒謬、 矛盾、破碎、醜陋、噁心、非理性、不和諧與社會壓迫等主題來批判 美好的人性與社會假象 O 現代藝術唯有透過〈否定辯證法}

(Negative

Dialectics) 的非同一性原理,堅持澈底地否定,才能朝向美好的社會邁 進 O 不和諧是和諧的真理, ,.美學」變成了「醜學J (楊深坑、楊忠斌,

2003 :

42-43) 。藝術的解放潛能不在彰顯肯定性的人性與社會, rfJi在 不斷地否定之。以此而言, Freud 那些被批評為肉舖、死亡、灰色、憂鬱、 黑暗、厭世頹廢的作品,反而逼使人們思考人性、生命與社會的意義, 反思美化 "t命的假象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一種否定的北命美學。 雖然如此, Freud 晚期太過於執著身體的醜徵描繪 , t~ 五諾大身體 的缺附 l自i (如大蘇畫) ,過於強調人的動物性及-J1;1;;負面的身體與心理 的特質,某方而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可能導致人們忽略 f 身體的美感與

(19)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其它特性,以及尊崇人的動物性而不是道德性。人不只是如 Freud 所說 的「墮落主體 J '也是-個有尊嚴與理想的主體, Freud 的作品所隱含 的身體美學觀太顯揚人的動物性、生物性與肉體性,以致於少能顧及人 的理想與靈性面,是其較大的缺點。潛藏於其中的人性觀,實值得商榷。 人或訐不是完美的,也未必是墮落的,描繪神聖、崇高與完美的裸體或 許是過於美化身體,但也是一種真實。只以墮落、醜陋為真實,也是一 偏之見。人性的本質為何,尚難定論。 Freud 對人性本質的定論致使其 不能保持否定的辯證,辯證法不能執著於那 A 端(肯定或否定) ,否 則就有落入意識型態的危險。雖然 Freud 的美學理念有 lit 問題, {Fl.其作 品的確也具有啟發人們思考身體與人性的價值。畢竟主流的肖像畫與裸 體畫是以呈現美感為己任的,這種噁心難看的畫通常是被直接否定的。 Freud 以醜陋、緊張、焦慮、躁動、不協調等讓人不舒服的元素來引發 嚴肅的人性本質等問題之探討,引領人們從表象進入到本質、從身體進 入到生命的思索 o 其他衛道人士則指責 Freud 的間的酒鬧事、享樂主義與紊亂的性關 係,視其為輕蔑女性的窺淫狂、藝術的黑暗王子、現代藝術家中的魔 鬼梅菲斯特、不忠的伴侶、不負責任的父親...等 (Filler ,

1993;

Bl

ack

,

2011; Freud

,

2011; Lowell

,

2011; Pittenger

,

2011; Schama

,

2011)

0

Freud

本人的生活品性雖然不佳,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其作品的價值。Freud 的 作品的確向人們展現了極為真實的人類生命與生活,迫使我們去面對那 些-般人不想接受或不喜歡的價值觀,並由此深思作品背後所傳達的意 義。不論 Freud 的生活習性與藝術屈.\格如何受爭議,他依舊我行我素, 以一貫不妥協的態度,始終堅持自己的畫風,徹底實踐存在主義的核心 精神:對自我真誠、對生命真誠 (Kamp, 2012) 。 Freud 用感性的畫筆描繪出生命中熟悉的一人一景一物,用他的一 生來記憶他和周遭世界緊密聯結所交織成的敘事詩。朱胎安(2011

:

(2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0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99

)提到, Freud 的笠命意義不在於「二十世紀英關最偉大的藝術家」 的封號,而在他如何透過最為純粹、簡單的題材,終Jt'生努力地彰顯 人的價值。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館長 N. Serota 認為,就 Freud 所創造的 裸體畫的生命力、靜物畫的強度、不口向像畫的精準度的貢獻而言,保證 在帕德嫩神殿(

The

Pantheon) 的 20 世紀末藝術中,已flli打-席獨特的

地位 o

rfd

Freud 常去的住家附近餐廳也在那時,為他常坐的位于換上黑 色的桌 r1J 、點亮一根白色的蠟燭,、 )(i. 獻上對畫家尊嚴的頌詞(

Thorpe

,

2011)

參、 Freud 的作品對生命教育之歐示

Freud 的畫作立在非一成不變,但多能在進中表現一股戲劇般的張力, 展現豐富的生命色彩。雖然Freud 的作品引發一些不同的評價,但其對 生命教育仍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啟示O 生命的本質是多元性的,身體 的樣貌也是多樣性的o 我們應讓學生學會欣賞不|司的生命,了解生命與 身體的不同面向,尊重與接納一般世俗所認為的殘缺不全與醜陋身體。 若由 Freud 作品呈現出的觀點來看生命教育,可獲得F列啟示:

一、教導學生觀照與探索自己的身體特徵

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其多樣性的媒材與主題時常能揭露人 與世界深沈的內輛, Ifl]'這是H 常語言無法做到的。主命的深刻性與言外 之;豈有賴藝術與宗教之類的方式去掌握。Langer 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的 形式,其與生命結構具有|可度的相似性,具有動態、有機結構、統一件、 II:,長1年與節奏性等生命悍的特徵,從而使得其能表現人類複雜的內心世 界 O 藝術記錄了人類良質生活的面貌,是一部人類情感的記錄片o 真正 能使我們感受到整個人類生命意義的唯一方式即是墊術(Langer,

1957:

(21)

楊忠泓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21 71) 。因而生動的藝術能使人具體感受到生命的內涵。生命教育強調對 生命的珍情與尊重,但若不能真正了解人與白然的生命價值,叉如何能 珍惜與尊重之?而在了解他人與自然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生命,如 同 Socrates 所說的, I 認識你自己」是哲學的核心關懷。 世界不只是「在那襄」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一切都由我所 開展。雖然唯我論是錯的,但「我」也的確是世界的核心o 國內現行的 九年一貫課程中,從十大能力指標的重視自我探索,到七大領域及生命 教育主題,其實都有強調「自我」的教育內涵o 問題是,所有這些課程 內容談到我時,著重的是「我」的人格特性、情緒、知識、價值觀與行 為舉 [r.等,很少談到「身體」的部分。除了〈健康與體育〉對身體有一 點著墨外,其它領域幾乎付之缺如,即使是最強調關懷與珍情自我的生 命教育,同樣如此。由教育部所架設的「生命教育資源網」可見,關於 身體教育的專門教材資源幾乎很少,頂多是附屬在心靈層面中的一小部 分。而專家學者們的論述(林思伶,

2000

;孫效智,

2001

;鈕誠則,

2004

;劉桂光,

2008)

,也很少談身體或僅清描淡寫,身體並非生命教 育的重心之一。 教育上對身體的不重視可能與東方文化視身體為私密的、不可告 人的與羞恥的有關。蔣勳(2011 )曾提到,由西方與世界美術史來看, 肉身都是美術創作的主體。但走進故宮卻幾乎看不到肉身的存在。在中 國美術史裹,肉身是長期缺席的。他隱約認為此可能與儒家重視精神不 朽、漠視身體有闕,但真正原由尚無答案o 不論其是否與儒家有闕,當 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社會大眾已不再如此視身體為隱密、不可示人 的,但教育中似仍迴避身體的議題。如同Apple 所提到的,美國小學教 科書中有一種「提倡和諧、反對衝突」的「隱匿假設」之潛在課程(司| 白王麗雲譯,

2002)

,國內似也有避談身體的隱匿共識。學校只想教導 身體的生物構造,卻不想談身體的表現性問題。美麗的身體不應外露,

(2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2 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醜的身體更要藏起來。學校想要控制學生身體表現的自由權,立揚禁止 欲望的好處,認為如此才能好好專心讀書。身體、情感與欲望的需求是 互相連結的,會妨礙學業知識的學霄,所以必須加以抑制。此外,在兩 性的身體美異上,學校透過服裝儀容的檢查制度及好女人與好男人的標 準身體形象之言蝠,使得 Foucault 所說的「規訓(

discipline)

J 權力(劉 北成、楊遠嬰譯,

1992 :

192) 得以犀If效力。女學生被禁止穿短襪、 短褲,穿裙子必須長到 a個程度,內露CH 小腿不夠端裝,似乎女牛刁4應 露出身體太多。男生則無所謂,反倒代表健康、有男性氣概。教師也儘 量避免與學生談論性與身體的議題, f史 t~}學生很少有機會深入去探討性 與身體的內容。 Ponty 認為,身體不川是-個物體,而且具有空間、表 達與言語及性別的特性,身體的這些特性都是人的存在特性,與人的心 靈能力無法分開(姜志輝譯,

2001 : 225)

0

Foucault ( 1985:

5-6) 在〈性 史〉中也主張要關懷白我,探討性與欲望的問題 'I 解自我如何解讀、 認知與認同自己是一個欲望的主體。生命教育對於這些身體與性的問題 不應迴避, Freud 的作品則能讓學生充分思考身體的意義。 Freud 有大量的肖像畫、人體與裸體畫作品,是做為觀照與探索自 我身體的好題材。對他而言,人體充滿了戲劇性,其作品即在彰顯人物 的特殊性、變化性與故事性。 Freud 早期依循一般若重眼神的描繪,後 期開始捨棄眼精(模糊化) ,以肌理為重點,這在人物表現的技巧上實 更不容易。在教學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由探討 Freud 的肖像畫開始,思 考:早期作品人物的眼神傳達了什麼訊息?為何似乎多是憂傷或面無表 情的?部分畫的人臉表現是平面性的,感覺如何?後期作品巾那些閉眼

的人物又讓人感覺如何?早期人物細膩平滑的皮膚與後期粗糙模糊的皮

膚,兩者有何不同感受?人的眼睛具有什麼特性?由這些白像畫口 J看的 人物的社會背民與戶的市嗎?而 Freud 多達 10 多幅的 e 系列白晝白{象, 也可拿來與學生討論從年輕到老年,這些臉部神情、皮膚、肌理的變化

(23)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23 代表了什麼意義。教師必須讓學生仔細觀察顏色、構圖、神情、肌理的 細微變化,討論不同變化呈現出來的意義。然後請學生反觀自我的臉部 特徵,仔細描述自己的特徵,甚至是未來的可能改變。教學上可以請每 位學生畫出兩張不同的自畫像(現在與未來的我)加以比較,全班一起 討論。 Freud 的肖像畫與人體畫注重體積感及肉體厚度上的變化,色彩 的層層套疊,產生神奇的立體感與光澤變化,可讓學生仔細去感受與比 較此種身體的肌理質感。其它如〈旅館臥室〉、《少女與白狗〉、《男

人與女兒}

(A Man and His Daughter

,

1964) 等,則是探討人物的故事

性之好作品。 在探討臉部的意義後,接下去可以裸體為主題進一步討論身體的意 義。雖然 Freud 的裸體畫守在非主要在引發吾人觀注「牲欲」的意義,而 在探索肉體與精神的可能性。但裸體畫其實多少會引發牲欲的聯想,很 難避免。教師可以先請同學思考,為何西方藝術中有大量的裸體作品, 東方藝術則較少?其中的文化差異何在?西洋畫家擅長裸體人像畫,以 裸體為題材的美術品,是西方美術史的傳統主流,自古希臘開始,西方 人即以美的眼光來看待人的肉體(周于棟, 1992) 。將人體的美暴露 出來,即是把美感與慾望在觀念上分開來。觀看古希臘的女雕像,只感 受到絕俗的美感,卻完全沒有引起慾望的感覺(漢寶德,

2005)

,但 果真如此?觀看Freud 畫中的裸男女,是否會引起↑生欲?為什麼?比較 大蘇畫粗糙的皮膚與Boweη 畫光滑的皮膚,有何不同感覺?Freud 的 裸體畫是否只具有動物性與肉體性,而無精神性?如何看待人體與人性 中的動物,性與性欲成分?古典畫中的美麗裸男女與Freud 畫中的醜陋裸 男女,兩者有何不一樣?裸露是可恥的嗎?牲欲是一種罪惡嗎?如何看 待自己身體的牲徵與性欲?教師對談論這些議題或許會感到難為情或 「尷尬 J '但生命教育不應迴避此種「尷尬J '因其也是真實的存在, 避談的結果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具有錯誤的性欲觀。因為學生只好自行從

(24)

i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2~L~~nt…的臼uc

同儕、網路、媒體吸收不-﹒定 1£確的價值觀與行為。車~i~ 由上述的討論, 學生也能藉此了解在性方面不同的文化、甚至是宗教差異。這些都可是 生命教育的教學內容。身體不是無意識的,也不能被還原成精神性的 東西,身體的感覺優先於概念認知,它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 (Adorno,

1973: 193)

,生命教育必須教導學生好好探索與反思自我身體的豐富意 義,建立較正確的價值觀O 社1 由於在華人文化的脈絡宴,裸體畫可能較 有爭議,因而國內教師在引用Freud 於教學時l可能要小心考量學生的年 齡與成熟度,而選擇適當的作品O

二、反思被媒體規訓的身體迷思,探索多元的生命

故事

社會大眾多以勻稱、清瘦的身材為美,肥胖、比例不對稱的身體 為醜。因而過胖、過瘦或畸型的身體總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得不到應 有的尊重對待。我們也習以為常,似乎變成理所當然o Freud 的大蘇像 迫使我們審視龐大身軀的意義,採取包容的態度,以一種欣賞而不是嫌 惡的角度去看待肥胖的身體。而那些後期裸體畫像所呈現出的不光滑、 不好看、粗糙的皮膚,及不甚賞心悅H 的身體結構或比例,也能讓觀者 思考另一種身體的樣貌,因著年華老去或疾病纏身所呈現出的各種醜陋 身體特徵,都是真實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應學會去欣賞、接納自己的不 完美身體,尊重他人有缺陷的身體。Freud 大量的肖像與人體畫中,有 訐多表現了,陸異的臉型、表情、體態、皮膚紋理,有些裸女雖苗條,

卻一點也不美。如〈椅子上的裸女}

(Naked Girl Perched on a Chair

,

1994)

,模特兒低頭蛤縮在椅TJ二,腳掌顯得特別大,胸部下垂,脖子

肌肉緊繃,令人感到年華老去的樣子。身體的表現本是多元性,只是主

流社會、媒體廣告卻只推崇某種身體形貌o

(25)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25 體應該要苗條、好看,皮膚必須是古銅色的。如同各種美容廣告的瘦身、 美白訊息,對人們產生規訓的作用(蘇永明,

2006 : 182)

,以致於學 生對身體的理想意象受到了影響。為了探究視覺再現對學生與教師主體 性的影響, Vidiella 與 Hernandez (2006) 乃與一所國小合作,採質性 研究,藉由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探討視覺文化如何影響小學三年級學 生(八歲)的身體再現觀。教學內容除了與學生一起探討媒體中呈現的 身體意象、許多畫家的裸體畫外,最後並特別以Freud 的作品為例(過 程中有安排參觀其畫展) ,說明他如何再現人們的身體經驗,並與學生 對話,以了解學生如何受到媒體與日常生活而形塑其身體意象。由對話 中可看出,學生提出了許多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如:Freud 畫身體都是 依靠其感覺;其畫表現出棕擱樹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一樣,畫中人物的 臉蒼白得如同樹一樣,象徵死亡;畫中每樣東西都和情感與心情有關; Freud 用很多顏色與筆觸誇大了人物的特色...等。學生認為Freud 很 誇張,把大蘇畫得很醜、很像男生,臉的皮膚顏色很紅o 教師則趁機提 到, Freud 從不隱藏人的傷痕與缺點,如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雀斑、皺 紋、疹子與細毛等o 其實 Freud某些地方本就是畫他心中的想法與感覺, 而不是模特兒本人。 最後學生由對Freud 作品的討論連結到了自己的經驗。有學生提到 以前一看到認為難看的畫就會討厭,現在他認為那是畫家一種特殊的作 畫方式;也有人說開始會關心自己的身體,應該要減重了;但也有人相 反之,反而愈來愈關心體重減輕。因為就是有人一味要減肥而導致厭食 症,所以他現在要多吃一些了;還有學生提到大家都一直要使自己變 瘦,那是受到廣告的影響,應該要小心,做自己是最好的。學生們也提 到西方社會強加了完美的身體、整形手術、節食等意象,老師則順勢說 明那是受到廣告與媒體的影響,希望學生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勿盲從

(2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6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Vol 凹,No.3

為1三命教育的教材, !材為那些人體肖像畫可引發許多對身體的討論,教 導學生如何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並反思、自己的社會文化與其它文化 流行的身體觀,如讓中學生了解,那些喜歡假隨毛、腫孔放大片、彩繪 指甲等流行商品的同學,其實只是被社會媒體、廣告商人控制了O 教師 還可進一步藉由藝術作品中不同文化的身體膚色呈現(如比較Freud 書 中的人物與黑人、華人等) ,來探討種族歧視的問題,以教導學生尊重 多元文化的生命教育素養。 如同 Freud 的作品所呈現的,透過人體書與肖像幸,我們可由書中 人物想像其生活的樣貌、內心的情感,每一個人物都訴說著一個故事、 一個生活類型、一個生命模式。l--_至女王、名模,下窯同性戀者、難 民、貧民區小孩、市井小民與搶劫犯,Freud 將人性與生命剖析在觀者 的眼前,須仔細推敲與探索才能領悟背後的意義。Eisner

(2002: 76)

指出,大部分的H 常知覺活動只是在做確認(

recognize)

,而非去探究 (explore) 。我們總是在某一事物的特質被標示(label) 出來後便停止 了,例如:確認出那是我的房子或「停」的標誌。我們並沒有去探索這 些標示彼此的關係與聯繫。以Piaget 的術語來說,是「聚斂'I生」而非「擴 散性」的感知方式。 Freud 的畫也需要觀者發揮觀察力與想像力,來來 回回探究畫中人物,運用擴散性思考,才能看出他想要呈現的生命自傳 或故事。由《少女與白狗〉口I猜想 Freud 妻子心理的不安、對畫家的崇 拜與不滿、對婚姻生活的失望,也可想像其妻子的成長背景、少女的愛 情幻想等;銀行搶劫犯的畫、《難民}

(The

R向fugees, 1941) 、(吸煙 的男孩}

(Boy Smoking

,

1951-1952) 等則可探究這些社會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況、常時的歷史氛閥、青少年的苦悶、生命的意義...等。女王 的向像書也能引發學什=.J;, 思考: Freud 是否揭穿了女王的內在心理?皇 室的內像畫代表了什!蜜意義?擁有權力與財富是否代表 f 幸福的生活? 我們會想如莊于般的逍遙自在或像女王般過著不算真自由的生活?人生

(27)

楊忠斌 I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川 27 的價值在追逐財富與榮耀,還是返回內心的本性覺悟?這些畫皆展現了 多元的生命型態,也與社會的現狀產生關連,促使我們更深入去了解生 命與社會的問題,再返回反思自我的定位與處境。 Freud 的作品開啟了 一個自我與他人生命對話的空間,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思索人生課題的機 會。 批判理論的 Adorno

'

Macurse 等人非常重視藝術的解放力量,現 代藝術即展現了社會與政治批判的精神,發展一種「新感性 J '使人 們重新反思藝術、人性、生命與社會壓迫的議題。除了 Freud 的畫作以 外,巴西的批判教育學者 Boal 則發展出「受壓迫者劇場 J (

theater of

oppressed) 、「論壇劇場J

(forum

theater) 與「立法劇場J

(legislative

theater)

,打破觀者與表演者、藝術家與非璽術家、劇場場景與真實生 活的界限,引導參與者反思與批判政治、壓迫、權力、性別、種族、階 級與霸權的議題(張盈墅、陳伯璋,

2010 : 249-254

;謝如欣,

2012 :

42)

,從而獲得意識的解放並加以實踐。雖然Boal 意不在強調身體的 解放,但身體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也具有某種「習性J '批判意識的解 放可能也涉及了身體的解放。教師可以思考將各類藝術中有關身體呈現 的作品,融入教學中,使學生由身體議題看到更大的生命、人性、媒體、 社會與政治等問題。 藝術家常展現了不妥協的精神,不屈從於他人的社會的壓力,堅持 自己的創作理念。Freud 的全部作品所展現的精神就是真誠,他用的模 特兒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創作時不以美化裝飾為務,真誠地表現出他 眼中的人物(如女王畫)。他不追逐流行的畫風,也不迎合社會價值觀, 只堅持自己的理念,了解自我精神的存在,勇敢實現自我。Freud 忠於 自我、獨立自主的精神展現了一種藝術家的生命風骨,也可以是生命教 育的教材。

(2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28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三、運用呈現醜陋身體之類的繪畫,解消校園霸凌

問題 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訐多不尊重生命的事情經常發生,如同學之 間的欺侮、排擠、虐待的霸凌事情或是校園黑幫、師司三衝突、情殺、自 殺等,在媒體上時有所聞。教師在班級經營與心理輔導上通常也只能視 情節輕重而採取口頭警告、處罰、送管教或轉介等處理方式,但效果並 不佳。在教導學生如何尊重自我與他人方面,曉以大義的訓誡或一再重 覆的說教通常只有短暫作用。若能將藝術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中,當可 有不同的成效。當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章或是欣賞一幅畫、一場精彩的音 樂會或戲劇表演等,就是在引導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理解人的活動(楊忠 斌,

2001)

,能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感受與經驗,轉化價值觀。純粹知識 性的生命教育只能使學生明白關於生命的原理與原則,卻無法真正感受 到人的情感態度、生命的意義、同理他人的動力,藝術的「感性認識」 作用正可彌補知識性的教學O 研究者有一位學生是任教於高中的李老師。開學時,有一位剛由 國中升上高一的男孩,因為身材圓胖、動作遲緩,經常受到班上其他同 學的冷嘲熱諷。同學們每次都會以「地震」來影射他走路笨重O 除此之 外,無論任何負面的事物都會指向他,例如"怪味」、「地板髒亂」、 「東西不見J ...等等事件都怪罪於他,還替他取了一個「油油」的綽 號。對於他的任何行為動作,同學都感到厭惡,總是不避諱的在他面前 指責,給他難堪,幾乎全班都排擠他。男同學只能強忍悲傷與痛苦。他 常常在李老師糾正欺負他的同學時隨口說出,老師,沒關係。我知道 同學在跟我開玩笑,反正我也都習慣了J '有些惡劣的同學甚至還會反 嗆他說,誰在跟你開玩笑!我們才不會跟豬開玩笑!」,實在很傷人。 雖然李老師都會嚴厲斥責並處罰欺負他的同學,但效果不佳,這種不當 的集體式關係與言語霸凌問題實在很難處理及杜絕根治。

(29)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129 研究者乃與李老師商議,將Freud 的大蘇畫像做為生命教育的案 例,希望能引導班上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應該狹隘的以自己的觀 點來批評別人,甚至看不起別人。l 當同學們看到這幅畫及得知其天價 賣出的價值之當下,無不頻頻嘖嘖稱奇,其中有同學說 I 這個女人比 油油還醜陋 100 倍耶!竟然有如此的價值J (課觀 1010515) !李老師 則乘機告訴同學審美價值觀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並舉了數個因文化差異 而形成的另類美感如:長頸族、圓盤唇族...等,廿.進一A步說明只欣賞 外表是最膚淺的審美價值觀,我們應該更重視內在的特質,並且瞭解、 尊重各種不同的多元特質,才不會讓臼己變得很膚淺o 尤其要「將心比 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J '最後暗示同學們應向那位男同學誠懇 的道歉,並且表揚他對大家的寬容及樂觀正向的態度o 在此之後,同學 們對男同學的冷嘲熱諷明顯變少了,若有人不小心父對他說出不禮貌的 話時,也會有人學李老師的口氣回應 I 請不要隨便批評我們班的班寶, 他可能身價高出你100 倍喔 J (課觀 1010518) ,集體霸凌的氣氛漸漸 在誠諧的互動中消失了。李老師驚訝於透過Freud 畫作欣賞的啟發方式 來糾正同學的不良行為,竟比平常的說教及責備的方式還要有效。此次 特別的教學經驗,讓李老師深刻瞭解並相信教學必須能啟發學生自體的 感受,並且要讓學習者本身認同,才能進而改變其外在行為的表現o 由 此可見藝術的力量(札記1010528) 。若能將 Freud 的其它作品運用於 不同學生問題的解決,或許會產生更多的成效(但裸露性徵的作品須適 度引用) 0 將此種藝術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學,能使學位學會尊重他人的 身體,啟發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是一種值得學校教師加以運用與推廣的 模式。 T 該案例只是一個小型的前導型研究,探討 Freud 作品運用於生命教育中的可能性。合作 者李老師是某雲林縣高級士商 年級的教師,全班有 39 位同學,研究時間自 101 年 5 月 中至 6 月中,為期 個月。學生品牲摹本上良好,只是部分學生時常有霸凌案主的行為。

(3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30

I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1,NO.3

其實 Freud 的大蘇畫、 Bowery 系列畫像、《夜晚的畫室}

(1

993)

等,都可用來教導學生思考何謂「正常的」身體。這些畫可以讓學生討 論何謂醜、胖、老與髒?引導其了解與尊重各種不同「生命的色彩J 0 特別胖與特別瘦的身體並非不正常,如同泰國籍的同學全身膚色較深, 也並非不正常(有的同學會認為其很髒,而在同儕互動或分組活動時排 擠之) ,乃至身體有缺陷(如小耳症、于汗症等)的同學也不應排斥之 O 而 Albrigh 的《艾達的靈魂來到世界}

(Into the World a Soul Called

Ida)

(1 930) 也呈現出一個很醜的婦女,全身t·.下特意地將肌肉以陰影 方式一塊一塊的突出,實在很醜。教師可讓學生思考:人老化後不也是 如此?不論是天生或後天造成的,同學願意自己的身體變成別人的笑炳 嗎?若是自己以後因某些問題變成了特別的身體,願意被別人嘲笑或以 異樣眼光看待嗎?教師還可以Freud 的一些怪異人物畫,如〈被疏散的 男孩}

(Evacuee Boy

,

1942) 中恐怖的牙齒、耳朵與身體,來教導學生 應要有同理心,同情別人不幸的遭遇。學校教師似乎在教室中不願去碰 觸身體的議題,除了前述的隱匿規則外,也可能怕不小心傷害了某些同 學的自尊心,也可能是文化傳統的前理解所致。但無論如何,避談身體 反而使某些同學的身體成為其他同學關注與排斥的對象,不如坦率而真 誠的談論與引導,才能使同學對身體存有的本質有更正確的理解與欣 賞。 Freud 那些旦現怪異身體膚色與姿態的畫,若能加以詮釋、深化與 引導,可解放學生對於異常身體的刻版印象 o 學校中學生對於同學的身 體特性之嘲笑與霸凌時常發生,教師可適度地運用這些藝術品做為解消 這類霸凌問題的方法。 綜合上述, Freud 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幾個系列,在生命教育上可連 結到不同的教學主題,但此連結非固定的,教師可交互運用之。如表 1

:

(31)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 131 難民、吸煙的椅子上的裸 男孩、男人與女、夜晚的畫 女兒、裸男與室、被疏散的 老鼠、伊麗莎男孩。 白二世。 愛情與婚探索身體的皮下層與上層社 姻的意膚、!神情、眼會的生活、青 義。 睛、肌理、比例少年的生活、 的細微變化,討權力與財富的 論不同變化呈現意義、探索生 出來的意義、畫命的多元色 家的性格。 彩 o 怪異軀體系列 社會系列 口書像系列 Bowery 系列 自畫像、鏡中反 射的臼畫像、裸 男﹒背面。 Freud 作品與生命教育主題的連結 表 1 妻子系列 作品名稱沉睡的救 濟金管理 人。 少女與白 狗、旅館 臥室。 大蘇系列 作品分類 正常與怪異身 體(醜、胖、 老與髒)的對 比與意義、 尊重他人的身 體、校園霸凌 防治。 體社體、人。

媒流身訓他體

思主對規重身 反與會的尊的 題 主 學 教

肆、結語

,而在揭露身體的真理 Freud 的畫不是在呈現身體的事實 (fact) ,以及

(truth)

,使我們了解到身體不只是如此的存有而已(being

so)

「事實與其理是有別的,真理具 人們是如何成為其模樣的。他曾提到: (引自 Hughes,

1989:

20) 。因而觀看 Freud 有揭露關於身體的要素」 的畫不能只注意到表面的色彩與構圖,而要看到畫中人物的生理、心理 與社會乃至人性的本質。不論是妻子、本人、市井小民、 !J:. 主、大蘇或 Bowery 的白像與裸體畫, Freud 的畫看起來直接了當,卻父蘊含一種難 以言喻的氛圍 (aura) 與深度的意義,提供了許多詮釋的可能性 O 其實藝術本就是人類文化與生命形式的記錄與反映,涉及了人、 社會與自然,而這些都是牛,命教育的內容,因而藝右 itT與生命教育息息相 關 o 加以藝術獨有的趣味性、生動性、創造性、想像性與感動性,教師 若能善加運用,必然事半功倍,更易達成生命教育的目的。 Freud 作品 中對身體的關注與獨有的穿透力與震撼力,適可做為生命故事、身體認

(3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 卷第三期

3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21,No.3

同、尊重他人、愛情與親情等主題的教學,1l~it等教師進步去開解與探 索,以擴大生命教育的廣度與深度O

(33)

楊忠斌!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 i函 33

參考文獻

王秀滿(譯)

(2003) °P. Meecham

,

&

J.

Sheldon 著。現代藝術批判。新北市: 韋伯。

[Meecham

,

P.,

& Sheldon

,

J. (2003). Modern ar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H.-M. Wang

,

Trans.). New Taipei

,

Taiwan: Web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王麗雲(譯)

(2002) ° M.

W.

Apple 著。意識型態與課程。晝北市:桂冠。

[Apple

,

M.

W.

(2002).

Id

eology and curriculum

(L.屯 Wang,

Trans.).

Taip缸,

Taiwan: Gui Gua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0)]

任麗娜 (2010 )。盧西恩弗洛伊德其人其畫。人力資源管理 '6°2012 年 7 月 7 日,取自 http://www.doc88.com/p-51566855483

.html

[Jen

, L.

-N. (2010). Talking about Lucian Freud and his painting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6. Retrieved July

7,

2012

,

from http://www.doc88.

cO

m/

p-51566855483.html]

朱胎安 (20

II

)。佛洛伊德:皮相下的其實 肖像、裸體、自畫像。典藏

投資'的, 94-99 。

[Chu

,

Y.

-A. (20

II).

Lucian Freud: Truth under body appearance -- portrait

,

nude

,

& self-portrai

t.

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斤,籽, 94-9月 吳玫、南延明(譯)

(2004) °

K.

Clark 著。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臺北市:

先覺。

[Clark

,

K.

(2004). The nude: A study in ideal form (M. Wu &

Y.

-M.

Nir嗨,

Trans.). Taipei

,

Taiwan: Eurasia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吳扔喻 (20

II

)。弗洛伊德:英國現代寫實繪畫大師。臺北市:藝術家。

[Wu

,

N.屯 (2011).

Lucian Freud: Master of British modern realism painting.

Taip缸,

Taiwan: Artis

t.]

李建 (20ll )。守護與超越 盧西恩﹒佛洛依德繪畫藝f,j'q研究。南京藝術

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京市。

[L凹,

C. (20ll). Protect and beyond: The study of Lucian Freud

's

art of

paint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生命及 品德教 育科 英文科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