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學習者參與

學生在教育哲學的參與可分為課堂的學思達討論(師生、生生互動),以及課後進行 Cerego練習(生與教材互動)(Moore,1989)。在課堂討論的部份,我先以哲學信念的線上 調查 包裝為坊間心理測驗的方式,一方面作為異質性分組的依據(確保討論小組都有不同哲3 學主張的成員),另一方面則是引起同學學習動機(不常思考哲學的我,也有哲學偏好 嗎?)。

7 教育哲學「我的哲學信念」線上問卷畫面

依照學生的哲學取向做好異質分組之後,日後上課就進入學思達討論。首先,學生可以 從我預錄的教學影片跟指定閱讀章節中預習當週討論的內容。課堂的時間分配上,則先以指定 閱讀範圍內的導讀問題,給予15分鐘的時間讓組內可以進行討論跟查找答案,特定困難點(例

:如何區別觀念論、實在論、與經驗主義)則由老師講解。其餘時間就進行沒有標準答案的發 表問題。部分問題來自於經典的哲學難題(如知識論中的瓶中腦、或者是倫理學中的鐵道問題

,如圖8左半),部分則是以我的教學實施作為例子,讓學生反思我所使用的教學策略與背後

3 2004年我初次教學時尋獲這個40題的問卷,可檢測學生自永恆主義到存在主義光譜的傾向中自己歸屬何 處,但年代久遠,已經難尋出處。後來數次教學,我先以紙本方式讓學生作答和紙本計分,後來運用 Qualtrics問卷系統,可達到即時回覆結果與分析的功能,節省上課時間,可說是哲學與科技結合的嘗試。

25

的信念,即我在前段所提出,師資培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向師資生明示的次元性教學(

second-order teaching,如圖8右半)。

8 學思達發表問題舉例

除了口頭發表之外,小組活動的形式也可以擴展為創作或教室外的活動,拓展和學生互動的機 會。圖9左方為其中一組所繪製「我的教育圖像」,成員需要就過去所學的教育哲學主張,討 論繪製,並和大家說明他們的構想。交大教育學程中心所做的環境佈置也可作為教學運用,例 如創所主任黃坤錦老師曾經將拉斐爾所繪的「雅典學園」油畫複製在走道上,就成為我上課時 可以讓學生前往觀看,並從中找尋當中人物軼事、介紹、與主張的學習機會。最後,考慮到學 習者的屬性,我會視班級氣氛,相機介紹一些著名哲學家的雋語,引發學生課後繼續追索的興 趣。

9 其他鼓勵互動的教學策略

課堂的學思達發表皆有非發表組別的同學進行評分,對於每一節的發表者或評分者我都 採取隨機分派的方式,讓學生都有機會發表或評定他人的發言表現。從計分表資料來看,

105-107每一學期的授課,平均約有30~40次的學思達發表機會。而各組的得分在77.4-93.1之 間(M=84.1;SD=5.1)。計分結果顯示出即使做過分組,班級同學在發言表現上面仍然有差 距,需要老師進一步設計策略來加強。

26

10 期中與期末考小組檢討pk

另外,為了解決學生在期中、期末考試的題目並未妥善進行檢討,我設計小組考卷檢討 pk賽來幫助同學檢視錯誤,提昇檢討效能。首先考試時間必須限制在50分鐘,讓第二節能空出

,且學生考卷保留20分作為小組競賽分數。之後第二節交換批改之後,就開始讓學生做小組內 檢討的討論,若有疑難可以問我。越快檢討完畢的組別可以先獲得較高的積分(如最快檢討完 畢者得20)。排定起始分順序之後,再由最慢完成檢討的組別開始對最高積分組提問。提問的 方式為:為什麼該題不能選A/B/C/D選項? 或 為什麼A/B/C/D選項是對的? 或 這一題的答 題線索是什麼? 不讀書也可以猜對? 若守方成功回答則保住分數,若無法回答,則兩組積分 交換。經過幾次實施經驗,可以發現學生非常投入在組內檢討,也對於遊戲機制覺得有趣。

11 Cerego 教師儀表板所呈現的學生學習狀態

上述的活動主要目的在強化學生論證與表達的能力,而對教師資格考試選擇題的部分,

則需要依賴數位閃示卡來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從學習記錄檔可以得知,教育哲學課學生在 Cerego使用量較密集的時間為週一、週二的晚間九點到半夜之間。 但是從答對率的提升來看,

學生這段時間的運用反而是進步最慢,效率最差的。他們進步幅度比較高的運用時間其實是禮 拜三和禮拜五晨間與晚間的六點到九點之間。這個重要的資訊就可以提供給學生回饋,刺激他 們思考自己的讀書策略是否需要調整。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