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學習者回饋(DONE)

本課的教學在104、105年度維持傳統面授課堂,至106、107逐步修改為前半描述統計 部分翻轉教室自主學習,後半維持面授教學但輔以教學影片。這這主要的課堂改變,可以從第 2、第9至13題看出學生呈現正向肯定且大幅提昇的回饋。說明這個以翻轉課堂實現差異化教學 的作法是符合修課學生的需求。

10 【初等教育統計】歷年期末教學反應問卷評分

題次 題目 104 105 106 107

1 我對教師的教學態度 4.50 4.50 4.45 4.44 2 我對教師的授課方法 3.94 4.29 4.26 4.37 3 我對本課程的內容與結構 4.11 4.33 4.33 4.37 4 我對本課程的作業、報告、考試與評分方式 4.22 4.29 4.21 4.33 以上4題平均 4.19 4.35 4.31 4.38 5 我對本課程的整體印象 4.17 4.38 4.31 4.33 6 我覺得教師課前準備得很充足 4.33 4.50 4.43 4.49 7 教師上課熱忱、認真、負責 4.44 4.54 4.55 4.53 8 教師有按照課程綱要(目標、內容、進度、評分方 4.44 4.46 4.52 4.47

40

式等)確實上課 17 我可以很容易在教師的office hours或是利用其他

方式與教師聯絡

● 課程小考也在平台上,可重複練習(105期中)

三、教育研究法

(一)學習者概況和背景

作為研究生的初階課程,修課之前我會調查學生的修課前經驗。從104~107一共四屆 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在前一個學習階段上過研究方法相關課程的比例略為⅓,而沒有研究方 法修課經驗的為⅔。而回答修過研究方法的學生,也有少許附記「不瞞您說,雖然修過教育研 究法,但忘了很多」或是「過去的課程中有大略的了解有哪些研究方法,但沒有深入學 習。」。而有修過的學生以社會科學相關系所的研究法課程,或者是質性或統計方法的初階課 程為主,少數學生有修習該學門重要的方法學課程(如歷史系的史學方法、心理系的實驗設 計、或幼保系的行為觀察)。每一屆學生約在25名上下,其中約有1~3位為非社會科學系所畢 業的博士班新生。

11 曾修過研究方法學生的課程類別

修過課程名稱 人次(每生可能修兩科以上)

(心理與)(科學)教育研究法 6

教育統計 2

(心理與)教育測驗(與評量) 3

實驗設計(法) 2

社會(科學)(學)(工作)研究法 6

研究方法(概論) 4

(社會史)史學方法 3

質性研究 3

(幼兒行為)(教室)觀察 2

43

22 研究所新生對研究方法修習經驗的圓餅圖

(二)學習者參與

教育研究法的課堂參與形式眾多,亦可粗略分為面授互動和學習平台互動兩類。面授互 動又有兩種類型:搭配作業所進行的互動,學生必須事先完成作業,或至少進行到某一程度,

到課堂上互動;以及直接在課堂上完成的實作體驗。搭配課堂作業的互動主要有三次,一次為 完成作業二「認識我的學術社群」之後,將三組(教育心理與諮商、科學教育、數位學習)的 學生說明在完成作業歷程中的心得。第二個則是107學年度試辦的研究計畫診所,在學校接近 期末報告要提出研究計畫之前,安排一次約診,讓有需要的學生可以一對一和老師談撰寫研究 計畫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圖 23 研究計畫診所的約診公告

第三個搭配課堂作業的互動是學生的期末計畫發表。為了避免非報告時間的同學缺乏參 與,我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上網運用我製作的Google表單提供同專業組同學個別的回饋與評分

(見下圖 24 的Rubrics)。然而這個評分表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打報告同學的分數,而是給予 回饋同學的撰寫回饋的鷹架。下課之後,我會整理給予每位發表同學的回饋(每位同學大約會 得到7~10則來自於同專業組同學的回饋),略過分數部分與評分者姓名之後,將文字回饋

44

e-mail給發表者。大致而言,同學對彼此的回饋都相當有建設性,不方便在課堂當場提出的建 議,也能在匿名回饋當中看見,回饋也深具心理支持,如:

● 加油!我也曾經是一位實習老師,真的很感同身受你講的,希望這個協作平台可以成 功。(105)

● 提醒補救教學學生的選取,因教學現場篩選比率大都以各班的後35%的學生,另因補救 教學為每校必須辦理的,有時在篩選學生上,可能會是要應付教育部系統的填報,故在 對象的選擇上要有更多的考量。(105)

● 條理分明,有注意到在地的情境優勢與限制,而且出發點很棒。心思縝密,且注意到很 多細節。那我覺得可以加入一些老師面向的訪談,如果你主要回饋和希望有所改變的部 分是在老師身上的話。(106)

● 分手議題是我們常遇到的,覺得很大眾化,蠻喜歡的。但心理位移在實行上可以再思考 怎麼應用在受試者身上?會遇到什麼問題?受試者面對分手議題的處理程度為何?情感關 係是完全斷乾淨,還是存續的?研究會不會造成受試者有安全上的議題呢?這個研究會 不會讓受試者收到二度傷害?這是幾個問題,可以讓你思考一下喔。(106)

● "有完整的實驗設計內容,傳統教學法和科學史教學法要如何區別?因為在傳統課室中 也有可能會參雜些科學史的內容"(107)

● "認為研究計畫是可行的,但缺乏精緻化。研究設計、目的未與眼動儀做結合,尚不清 楚利用眼動儀是要觀察學生的什麼東西。教學表徵可以再定義清楚。研究計畫是可行且 相信會有好的結果的,但或許可以在互動系統上多做一點互動的機會,不單單只是給學 生利用滑鼠點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透過學生所點選的東西,跑出為單一學生個別化的 試題幫助學生評量。"(107)

● 加油~ 這項研究後續的訪談活動的語料分析會是一條漫漫長路 :)(107)

45

圖 24 研究計畫報告的評分表Rubrics

課堂的實作體驗則分別為指向量化研究的內容分析編碼練習,以及指向質性研究的小組 觀察練習。除了在課堂當中講解內容分析的作法和觀察前準備之外,這兩個實作體驗的目的乃 是要讓學生初步體會進行這兩種不同類型研究時可能遇到的挑戰,及研究者的思考歷程有什麼 不同。編碼練習挑選一個稍有惡趣味的短片,給學生先行瀏覽,瀏覽後小組討論建立分析指 標、接著再播放影片同時學生做編碼、計算相互同意值、最後討論這個編碼經歷中遇到的問題

(如:如何設計編碼架構、怎麼做同意值才會提高、編碼的單位、內容分析的限制、etc.)。

而觀察練習則是運用每年校運會也辦在禮拜三的機會,讓學生分組到校園做潛入式的觀察,從 短暫的「進入現場」到「離開現場」的過程中,去體驗以觀察方法做資料蒐集的收穫跟可能遇 到的問題。

除了在課堂時間互動之外,我也運用學習平台進行研究法相關議題的機會教育。學習平 台討論區的貼文可以是見到的好影片、剛好發生的時事、議題澄清、或者是研究生新生很關心 的問題。以圖 25 為例,向平均數迴歸這個現象是教科書上常提到的,但是因為這個觀念比較 tricky,我並不總是可以用口語在課堂上很適切的做解釋。因此一旦想到比較好的方式說明,

就應該立刻向學生提出。圖 xx 則是提起一個學生一定會有興趣的問題:找指導教授。並從這 個例子當中,一方面解釋了較為精巧的研究設計,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發現高等教育其實也是一 個會出現有趣議題的地方。 而這份研究的結論(某種性別的老師會對某種性別的學生評價較

46

高)這個結果,未必就會成為學生未來找指導教授的圭臬,而是可以進一步在課堂討論的問 題。(如:研究的跨文化可複製性、或者是在研究所師生關係當中的性別議題等)

圖 25 在學習平台上貼出的補充說明

47

圖 26 在學習平台上貼出的問題

(三)學習進展與成效

教育研究法的課程內涵較為穩定,評量方式四年來未有巨大變動,且學生修課人數相近

(25-30人之間),因此四個班級的成績可比性較高。 從表 12 來看,學生的平均成績大致穩 定,但個別落差異在106與107學年度變動較大。且自105學年度開始提供作業範例之後,學生 比較能夠了解老師的標準期待。未來應該特別注意落後學生的理解是否有學習困難。畢竟碩一 新生很快就要做論文,對研究基本觀念不清楚將導致未來很多的問題(如學術倫理、與指導教 授溝通等)。

12 【教育研究法】歷年學期成績

教育研究法

學期 104 105 106 107 及格學生平均成績 89.48 86.04 88.00 87.40 標準差 3.21 2.30 6.74 5.37

48

(四)學習者回饋

17 我可以很容易在教師的office hours或是利用其他方

式與教師聯絡

總平均 4.10 4.19 4.65 4.48

● 給予學生報告適切的feedback(107期中)

● 運用信箱系統24小時無差別鼓勵學生之學習動機(107期中)

(五)教師教學反思

Methods 的閱讀素材給已經修過研究方法的學生選讀,獲得很好的迴響(陳鏗任,2019) 。5 第三年開始,則是錄製「修課須知」影片,讓學生除了從syllabus之外,也可以從這份影片當 107-2的課堂觀察,實體面授的出席率約為9成5,且所有學習者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榮譽作 業。整體而言,有九成以上得學生實際參與所有課程內容,達到課程開設之目標。從線上課程 Library Watch電子報趨勢焦點中的知識情報當中,就不在本計劃報告重複說明。

51

27 106-3 學生在學習平台上的互動狀況

52

28 106-3 老師與學生發文數量的比較(藍色為學生發文,黃色為老師與助教發文)

如圖28所示,學生在本課程的討論踴躍,且可以見到本課程的老師和助教不需要一直以 大量的貼文來鼓勵學生,而是在期初梢做帶領,輔以其他方式(例如以公告方式嘉勉,或提供 小問題)來讓學生參與,學生就可逐漸成為學習社群。

本課程的特色之一為運用MOOCs素材,進行翻轉課堂,此時面授課成以三次「我的學 習撇步」世界咖啡館活動進行,透過團體領導者的帶領,鼓勵同學們將自身學習的撇步,和課

本課程的特色之一為運用MOOCs素材,進行翻轉課堂,此時面授課成以三次「我的學 習撇步」世界咖啡館活動進行,透過團體領導者的帶領,鼓勵同學們將自身學習的撇步,和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