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持續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1. 連結學生作品的教學環境(共同討論和決定→持續地運作和發展),整合集體 的能力

社群感強調的是社會的影響力,而非個人的影響力(Mannarini & Fedi, 2009),在學校中必須強化個人和個人與環境連結起來的社會影響力,以提供更 有效的學習環境,「我們的課程研發社群,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一起討論 後,提出美勞課可以每個星期都展覽學生的作品,我非常的支持……,有的布置 在走廊、有的布置在校門口、穿堂的櫥窗裡,讓校園環境和學生作品連結在一 起」(f0128-14)、「我和社群的○○教師和○○教師討論後,決定他們可以指 導學生,把東面的圍牆布置了學生美勞和書法作品,○○教師則讓孩子直接在球

場牆壁進行彩繪,我相信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學生有更積極的學習態度」(F0126-10)。而辦理活動亦是如此。

社群辦理母親節活動時,我們規劃出母親節卡片、作文、壁報、話劇等 比賽,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和母親節結合在一起……,其中○○學生 話劇就演得特別感人。大家一起規劃結合節日的作法,真的對學生學習 是很有幫助的。(A0407-04)

上述作法所產生的效果,必須要有持續的行動,才會更有意義。「這些的作 法,應該變成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才對,讓它能夠堅持下去或適時地進行必要 的調整,最好進一步也能影響到其他教師的想法」(e0410-09)。換言之,它不 僅讓成員之間更有凝聚力,亦有助於成員願意討論共同關切的議題(Linder et al., 2012),同時也能強化教師間的共同智能(interpersonal common intelligence),

並進一步整合為集體智能,俾利學校集體智慧的實現(Gan & Zhu, 2007, p.

213)。

2. 推動結合社區和學生中心的學習計畫,有效地規劃學生的學習情境(一起討論 和決定→突破既有的框架),激發出有創意的作法和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校長必須有效地整合學校組織結構、教師教學、社區等層面的作為,以促進 學生的學習成效(梁金都,2012),例如:社群成員一起討論和決定、採取結合 社區環境、規劃以學生中心的學習方式等。

我們一起討論把本鄉掃帚產物融合在課程當中,社群分別由○○教師編 製掃帚舞、○○教師編曲掃帚歌、○○教師負責介紹掃帚的製作過程、

○○教師則安排學生探訪掃帚工廠,學生因為非常熟悉,學得很高興,

也表現很優異。(F0126-12)

校本課程就應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課程,英語社群的教師就一起提出,

低年級應以活動為主,如帶動唱來學習英語;高年級則是舉行英語話 劇表演、或由學生擔任本校「大家說英語」的主持人……,學生興致高 昂。(c0128-07)

此外,校長亦可有效地規劃學生隨時都可以學習的情境,「○○主任和多 學生學習的作法(Gunawardena et al., 2006)。換言之,校長利用這種對話和溝 通的方式,既可促進教師們彼此的腦力激盪,又能激發出有創意的作法(Küpers

& Statler, 2008),並致力於新知識的重新建構,以呈現(學校的)集體智慧

(Gunawardena et al., 2006),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基於上述的發現,研究者整理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策略、社群運作情形

發展歷程

發展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