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教師應以間生人視野哲思「知識/教學/學習」議題

Smith (1987) 指出,教學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活動,是使人成功地學習的

活動,是有意向地引導學習的活動(司|自單文經, 1996 : 2) ,在此歷程中教師 必須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並且應如「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活 動,避免一成不變的教學型態,甚至還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

(一)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

教師應學習各門教育理論,也要培養自己哲學思辯的能力及習慣。Greene

13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J\ 卷第期

-柯.,閃而而TlTI:r;1ITn;11r.r.r;'l l;~恥 'J趣TH1'Uf攤轉讓鑫蜘;如:口

(1973)提出, I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用意在提醒教師及準教師們哲學思辯 的重要性,透過哲學思辯可以後設的探究及批判地檢驗各個思想的來源及論證 主旨,因此,時時進行哲思,才能使個人在自我的生活中展現吾人心靈的反思 性、批判性(柯志明, 2007) ,並藉由不斷的哲思,以建構自我的教學立論。

為使教師不致淪為保育員、技術專家、教書匠及學校教育的代理人,不 斷地進行哲思,乃現代教師掙脫文化及政治權力束縛、開展專業意識的大門,

也是釐清自我專業信念、充實專業知識的不二法門。在進行哲思時,教師應思 辯各種教育觀點與看法,以建構自我的教學立論,虹]~Greene在《教師即陌生

人:當代教育哲思〉序言中提到的,若只擷取其中一個立論是危險的

(Greene, 1973: ii) ,因此Greene在探析各種教育議題時,總是深入地針對各種

思想予以辯證,再逐漸形塑自己的觀點,以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

國內教師普遍對於教育中的學理不甚關心,甚至覺得高深的學理遠離實 際教學情境,而且對於任何的改革,只期望獲知具體的方法、步驟,而不致力 於理解具體方法背後的學理依據(周淑卿,2002) ;歐用生 (2003 )在(誰能 不在乎課程理論〉文中,也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因為「理論不在,盲目進 行 J '以致於遭受到巨大的瓶頸,教師對於新課程只流於技術性的操作,並未 能掌握改革的精神。哲思教育理論之用意乃在激發教師的思維,是教師用以反 省自己教育情境的方式,也是幫助教師擺脫僅依循默會知識進行教學,而導致 教學日漸僵化,失去更新的刺激與能力之方法。

一位好老師要有一套對知識的假定、如何學習知識、如何引導學生獲得 知識等的自我教學立論,因為教師在建構自我教學立論時,會對課程方面的相

關要素進行哲思,會虹]Schwab (1 973) 所提出的「課程慎思」般,對課程的 四大共同元素:教師、學生、教材內容(subject matter) 、教學情境等,進行 審慎的思索。除此外,教師要因應自己的教學場域,自我的生活世界,從自己

ω付慵懶還聽動驅車回爛爛聰個國姐回

135

@ 施宜煙、賴都璿 三三級咐:鑫

與學生的角度出發,建構出一套合宜的教學立論。然而,教師不能以此既存於 心中的教學立論去因應各種變革,面對知識不斷擴增、價值不斷變遷的時代,

教師要隨著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情境的改變、教材內容的調整、社會價值標

準的變異,去體察其中的變化,以開放的心靈、陌生人的視野、哲思的心態來 修正既存的自我教學立論,進而建立更合宜的教學立論。

(二)事姐市須像「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

Jackson (1968) 在《教室中的生活> (Life in Classrooms) 一書中,揭露 教室中一成不變的刻板現象,突顯教育僵化,以及過於重視儀式、規則的一 面,他由教室中的觀察發現,教師在面對↑亡錄的教學事務時,經常直覺地、迅 速地處理教室的偶發事件,以簡單的因果關係來做理解,而且在面對教學的各 項挑戰時,多半採取頑固的心態。歐用生 (2008 )認為,多數沉浸於僵化的教 育職場之教師們,猶如在沙漠中,依慣性開車的司機,司機由於嫻熟路況,因 此可以在半熟睡的狀態下開車,教師終日忙碌於儀式般的例行教學工作中,無 視一切的變化,在教學上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佫守學校的體制規範,缺乏 改變,與沙漠中依慣性行駛的司機如出一轍。楊深坑、歐用生、王机絨、湯維 玲與劉文惠( 1992) 的研究亦指出,由於教學工作十分繁雜,因此初任教師進 入教學現場後,經常借用資深教師的做法,來解決立即的實務問題,很少運用 專業的理論去思考問題,而將資深教師傅承下來的慣性方法奉為圭桌,鮮少能 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理論的哲思,或嘗試以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仔|自周淑 卿, 2004) 。

Greene (1973) 提醒教師應如「返鄉的遊子」般,以嶄新的開放心境,面

對教學中例行,性的活動,不論資深或新進教師,皆要進行思維與創新,這樣才 能賦予教室充滿生機的變化,漸漸地,教師會發現生命維繫於「呼吸」間,生 活中的每一刻、每一秒充滿了變化,教師要能體察教室氛圍的改變,適時的調

13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Til叮叮Tr.'TiT'I:r:rn;,.lr:Tir.ll.~范…悶,攔i 矗爛額緝令;

整教學,並創新改變。周怡君 (2008 )敘說自己在擔任級任教師26年後,轉任 一年級的英文科任教師的生命故事,她回溯自己的教學經驗,並以陌生人的立 場,探尋新的角色任務,她領悟到:教師應該要學習放下教師權威角色的執 著,須與夥伴教師們合作成長,也要持續地開拓自己的視野,做嶄新的嘗試,

如此才能打造「活出自己」的生命進程,而且在課程實施時,需要更接近學生 的本性,並寬容地等待學生的探索與成長。康玉琳(2006) 與四位同樣是初任 的教師們,彼此相互敘事探究,期望能跨越理論與實務的鴻溝,在結束研究生 涯、重返教學現場時,她發現自己儼然像個返鄉的陌生人,能重新看待過去熟 悉的環境,運用新的思維來檢視自己及校園現象,體認自己才是教學實踐的主 體,也運用在研究所中兩年球磨的思辯能力,得以重新發掘教育的「可能 性」。由此可知,不論是資深或新進教師,只要能像「返鄉遊子」般重新體認 教學,以開放的心境、互為主體的立場,努力地嘗試與挑戰,皆能跨越自己生 命的鴻溝,對教學有著嶄新的體悟。

(三)事姐市可透過藝術開歐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

Van C. Morris ( 1961 )在《哲學與美國學校> (Philosophy and The America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Education) 一書中,提到 不同學派的美育觀點:理想主義者認為美育在於「學習傑作J '唯實主義者認 為美育在「學習自然的佈局J '新湯瑪斯主義學者認為美育在「發現理性之 美 J' 實驗主義者認為美育在「參與藝術的設計活動J '而存在主義者則認為美 育在「創造個人的藝術作品J (引自邱兆偉,2005 : 4)0 GreenefD存在主義者 的觀點較趨一致,她認為教師無法像傳道士或管理員般,要求學生完全採納及 遵循教師的觀感,學生必須自我創造自己的旅程。換言之,教師應允許學生採 用自身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覺與感情,呈現他們的看法與想法(陳瓊

花, 2008) ,而藝術素材正是讓學生運用想像力、呈現其看法與想法的媒介,

咱可

機鵬總聽瓣,回舖嘲臨蝴幽阻iJ

137

命施宜煒、賴都璿

這室主濤:

也是開啟學生嶄新生命視野的管道。

Eisner觀察美國中小學課程安排,發現多數學校皆有閱讀、算術、寫作、

自然、社會等學科,藝能科所佔的時間比例很少;而且早上精神好,多安排閱

讀、算術等學科,下午才上藝能科調劑一下身心,因為課程安排者認為藝能科 涉及情感,不需要花腦筋;相對地,語文、算術等需要思考,故安排在整日精 華時間進行學習(司|自郭禎祥、陳碧珠譯, 2008) 。臺灣的情形亦然,漢寶德

(2007)認為,儘管蔡元培(1912 )提出美育的理想,但100年來,美育並未

走上正道,大多數學校為了升學考試,視藝能科為不重要的副科,長久以來,

民是並未培養美學的人文素養,因此他主張應實施「全民美育J '要提高民是 審美的素養,進而提升精神境界。

再者, Eisner認為學校課程所強調的思考,往往是種狹隘的概念,因為許 多豐富的概念或創意,是源於語言以外的思考模式,藉由視覺、聽覺等多種知 覺並用,能讓學生的思想及知覺不再僵化,而且能鼓勵學生創意思考,進而增

進其想像力(司|自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 0 Greene (1973) 亦認為,接觸 各種藝術時,若能保持充分覺醒的敏覺力,並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那麼觀晝 者、讀者將能進入畫家及作者的生命世界中,且能進一步地跨越畫作及讀本的 藩籬,產生更深度的自我體悟。言下之意,與藝術邂逅時,學生能培養豐富的 想像力,讓他們能打破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能突破既有的框架,能透過 他人呈現的藝術作品,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並能引發自己去嘗試、創新的 靈感與動機,去展現自我獨特的生命圖像。

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提供豐富的藝術經驗及文學素材,藉由 藝術方式,提供給學生多元的探索視野,進而啟發學生的意識,讓學生能發現 過去未能覺察之處,開展出自己新的可能性。教師的引導猶如地圖上的標示,

學生猶如初次遊歷城市的遊客,這些指標及資訊能幫助遊客了解所在的位置,

1豆豆豆童丘畫畫盟盟主圭亞且士J\卷第于觀…~……

叫,…TfillTI恥H心山,. ;nμm~· 叮叮 imrr軍臨時雙鱗鱗路必

並進行遊歷及探險,如果引導愈是清晰及豐富,遊客便能獲得更多的旅遊訊 息,但是,遊客終須踏上自我的旅程,才能體會此城市的風貌及氣息,才能從 中獲得經驗及感受,以開啟嶄新的生命視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