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第十八卷第一期 .2010 年 3 月,頁 111-145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

的啟示

施宜煌*

賴郁璿**

摘要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為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

Greene (1973)

{教師即 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0切chers

Are Stranger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R拼ection

of

Education) 中所提出,其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 且應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同時透過教育的歷 程,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我意識。本文藉 由理論分析的方法,首先探討「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產生的背景,接著討論隱 喻的意涵,再進一步引申出對當代教師教學的啟示。本文的啟示如下:(l)教 師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境遇;(2) 教師應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 (3)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4) 教師須像「返鄉遊子」重新 體悟教學; (5) 教師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6) 教師應哲思抉 *施宜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

shih668@pchome.com.tw

"賴郁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 電子郵件:

uehsuan@yahoo.com.tw

投稿日期: 2009年 11 月 17 日;修正日期: 2010年2 月 3 日;接受日期: 2010年3 月 10 日

(2)

11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or.r.'U 川叮叮rrmt1r:riT'l

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7)教師應使師生雙方皆能提升自我意識。 關鍵詞:教師即陌生人、哲學思維、自我意識

(3)

璿 郁 賴 煌論州、 宜愉 施 m 刊 @

113

多鱗鱗鱗瀰翻i~i個團鋪底翩翩詢盤個 t暉觀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γ 九也arch/2010/

Vo

l.

18

NO.I/

pp

.

111-145

The Metaphor of

Teacher as Stranger"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Yi-Huang Shih*

Yu-Hsuan Lat*

Abstract

The metaphor ofTeacher as

s甘anger"is

proposed by Maxine Greene

,

the

America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hilosopher

,

in her 1973 work Teacher as

S甘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m Age. Greene claims teachers must

continually struggle to clarify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by doing philosophy. She also

hopes that teachers should take a stranger's view to notice details and

pa仕ems

in

their life-world

,

not to take the cultural pattern for granted. Furthermore

,

she believes

that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

and free students to

selι

awareness

,

self-selection

,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process. By using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taphor.

SecondlY

,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from Greene's viewpoin

t.

Finally

,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to teachers. The

implication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should reexamine their roles and life

• Yi-Huang Shih

,

Assistant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 Educare

,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Health

E-mail: shih668@pchome.com.tw

•• Yu-Hsuan

L缸,

Doctoral Student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巳mail:

uehsuan@yahoo.com.tw

(4)

11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開呵呵rr.TlTI:flITn;lU';'J山恥川r:liI.ITr.Tll'Ti鵬鵬總糊粥

si仙ation;

(2) teachers should regard students as individuals'lives; (3)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their pedagogy theorizing by doing philosophy; (4) teachers should be like a

homecomer and notice their teaching that they never saw before; (5) teachers can

enlighten students'life visions by the arts; (6) teachers should select the value criteria

of teaching by doing philosophy; (7)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teachers' and

students'selιconsciousness.

(5)

懶輯發達到輝ER續嘟臨祖祖甜t國iJ

續施宜煙、賴都璿 …淵髒雲

115

士通區 i..L 二=二 宣、削百 教育家喜用隱喻來闡述教育理念,而且強而有力的教育口號也常藉由具 體而感性的隱喻來表達,以增強其情緒感染的說服力量(歐陽教,

1994 :

22) 。就隱喻而言,

Nietzsche

(1983) 認為,隱喻是我們在理解過程中,用來 建立事實和意義關聯之基本方式( sl 自 Bowers,

1980:270);

Lakoff與Jackson (1 980) 則指出,隱喻是使用一個我們較熟悉或基本的概念,來了解某一個抽 象的概念(司|自蘇以文,

2005 :

3) 。是故,為了讓人們明瞭教育上的一些抽象 概念,教育學者經常提出不同的隱喻,來闡明其教育理念。 在教育的隱喻中,有關教師角色的隱喻甚多,分析學者Scheffler

(1978)

曾對四大教育隱喻「教育即接生」、「教育即塑造」、「教育即雕刻」、「教育即生 長」進行解析,我們不難從隱喻中窺見教師的角色:I 教師即產婆」、「教師即 藝術家」、「教師即園丁」。課程學者Clandinin與Connelly

( 1992

)以「導管隱 喻」及「教師即課程設計者 J '來說明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國內 學者郭丁榮 (2003 )探討教師在社會脈絡中的角色,由社會學的文獻中解析出 如下的教師多維影像: I 教師似受雇者」、「教師似母親」、「教師似技術的專 家」、「教師似勞工」、「教師似有機的知識分子」、「教師似新興的小資產階 級」、「教師似意識型態國家機器代理人」、「教師似獨立的技藝匠」、「教師似轉 化型的知識份子」、「教師似文化工作者」。上述的隱喻,分別從教育概念、課 程設計及社會學的視野,來探討教師的外顯角色及工作內涵,並未論及教師的 內隱覺知、意識,也未提及教師的思考、知識、價值觀對其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及啟示。 教學是複雜的師生互動歷程,

Jackson

(1968) 指出,在國小教室中,教 師一天與學生的互動高達 1 ,000餘次;教學也是複雜的認知推理歷程,教師在

(6)

11豆豆童丘畫畫血里立一季盟軍十八卷第一期

<=Til{-.,IlffI.fl~fli1::("'Jl'T'r.mir:riT=1l:nπ;m;X°1T1,l1ITH種臨戰雙雙鞠綴以

教學前、中、後的所有過程,會不斷地思考及判斷,包括教學前的準備、構 思,教學時的表徵、選擇、調適、互動、評量,以及教學後的檢討與省思

( Shulman

,

1987

)。由此可知,教學的工作不僅止於傳道、授業與解惑,也不 僅只是處理班級、學校事務或例行,性的師生互動,教學工作涉及教師的思考、 知識與價值判斷,教學內容及成效亦受到教師的理念、意識與實踐所影響。 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 M.

Greene (1917-)

,曾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 院,並擔任〈師範學院期刊)(1切chers

College

Record) 的編輯(朱盈潔,

2000)

,她是「老師的老師J '因而關注教師議題。「教師即陌生人」隱喻源於

Greene在 1973 年的著作一一《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1切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

.tit書是Greene為教師及 準教師們所撰寫的,目的在激發讀者(教師們)進行哲思(

doing

philosophy)

,去思索他/她擔任「教師」這個職志的所有教學思考及行為;亦 即期許每位教師皆須不斷地思索教育哲學上的三大議題:人的本質、知識與價 值,並須不斷地自問教育的根本一一「實在J (reality) 一一究竟是什麼? 「教師即陌生人」是Greene深思教師角色後而建構的隱喻,此隱喻在提醒 每位身處價值變遷、知識擴增時代的教師們,要覺察自己所處的生活世界,要 對教育的三大議題不斷地進行哲思,要提升教師自身及學生的意識,更重要的 是,要如「返鄉遊子」般,能以嶄新的視野來賦予例行性教學工作生命力,彰 顯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存有。 教師身肩教育成敗的重責大任,教師的思想及意識覺醒俾益於教育品質 的提升。若教師對於教學的任務、自身的工作、自我的處境、自己的價值信 念、師生的關係、傳授的知識內涵等從未思索,僅是終日茫然地面對繁瑣的教 學工作,只是聽命於行政決策及規範,或總是依據教科書照本宣科地傳遞知 識,那麼教師充其量只是位「教書匠J '無法成為教化莘莘學子的「經師」與

(7)

輪鱗輯護欄路Ill. .圓欄融翩翩翩儡研 @ 施宜煜、賴鄒璿 打交咚單:

117

「人師 J '更無法引領學生、社會、國家、文化進行任何的變革與創新。是 以,本文援引理論分析的方法,擬深入探析「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背景、意 蝠,再衍釋其對於臺灣當前教師教學的啟示,期望能對現職教師或準教師,真 心靈啟迫之作用。

貳、「教師即陌生人」隱瞞產生的背景

任何哲學思想皆無法憑空產生,皆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再者,任何隱 喻的提出,皆有其時代背景、文化脈絡,並無法等同於教師個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教師不能全盤接受哲學家、教育家與政治家所創造的隱喻(

Greene

,

1973

)。隱喻有其正向功能,也有其負向的限制。所以,教師在理解隱喻意涵 時,要先了解隱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脈絡,才能從隱喻中獲得啟示。 探究 Greene 為何以「教師即陌生人」隱喻來突顯教師的生命境過(

life

situation) 可發現'II:七乃受 Greene本人的經歷體,驗,與身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也和她從小熱衷文學作品,從文學中有所感觸及聯想有關;同時,她的思想受 存在主義、現象學學者及 Dewey哲學的影響甚鉅。以下詳述「教師即陌生人」 隱喻產生的背景如下。 一、社會過於重視科技理性,忽視人的存在 科學的帽起及盛行,給予人類無窮的希望,使人們如同科學家一樣,熱 衷於探究物質世界,將人類存在及價值的議題拋給宗教家及詩人去思索。科學 象徵著進步及解決一切問題的泉源,直到原子彈的發明對人類帶來的浩劫,以 及納粹以生化武器對猶太人不仁道的凌遲傷害,才引發人們發現輕忽人類價 值、漠視人類尊嚴所帶來的危機 (Greene,

1973

)。

Greene雖身為女見身,但曾先後參與過西班牙內戰及二次世界大戰(朱盈

(8)

11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叮叮·Jl~TtI. 叭rr:rn1r;]'il';11;rT1"'r.叫… 潔,

2000)

,這使得她相較於一般未經歷兩次大戰所苦的美國人思索得更多。 在歷經世局動盪、戰爭烽火之摧殘後,Greene深深感受到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及 對人類的殘害,也激發她對人的存在意義之思考。Greene與多數存在主義學者 們一樣,看穿民主政治及科學昌明,並無法解決人類的種種困境與難題,且發 現躲在民主、科學的華美外衣裡'並非健全而完美的人類身體,因而主張維護 個人的尊嚴與責任,重視人的價值之獨特性及主觀性(邱兆偉,

1996 : 123)

,

以因應當時社會過於重視科技理性,忽視人的存在之現象。 二、教師受技術官僚所控制,缺乏自我意識 透過「教育」能使個人獲得自由,能進行批判性思考,創造出個人的意 義與價值 (Greene,

1973)

,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一 般的教師在面對著紛至背來的挑戰時,雖然有時會戮力以赴,但有時卻會因困 頓而受挫、退縮,甚至會以「自驗預言」來阻礙學生的自我超越及自我實現。 不過,整體而言,教師最像是權力當局操控的客體,在學校的一整天皆順從著 體制規範,猶如無意識的靈魂般,直到下班之後,才找回自我意識,成為能掌 控自我的個人 (Greene, 1973) 。有鑑於此,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意在促進教 師的意識覺醒,開啟自我的嶄新視野,讓教師有能力發展「自我意識J '同時 也透過教育的過程,使學生意識提升,能自我選擇、自我創造、自我實現

(Greene

,

1973: 21

)。

三、 Greene 深受存在主義及現象學學者思想的影響

Greene 在紐約大學進修教育哲學時,開始接觸存在主義的思想,在擔任哥 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授期間,她指導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的共同研究小組(朱 盈潔, 2000) 。她在這期間撰寫的兩本重要著作一一〈教師之存在際遇〉

(9)

璿 郁 賴

甘心州

宜…州州 施 矗嗶

119

鱗鱗概要總飄飄團爛爛翩翩珊珊圓

(Existential Encounters for Teachers)

(1967) 及《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 思}

(1

973)

,皆為教師及準教師而寫的,目的在讓教師及準教師能反思自我的 存在際遇,能藉由哲思來澄清並提升自我的意識。

Greene在這兩本著作中,引導教師們進行哲思時,時常援引存在主義及現

象學學者,包括Camus 、 °Kierkegarrd 、 Husser1 、 Heidegger 、 Buber 、 Mer1eau­

Ponty 、 Nietzsche 、 Sartre等人的思想及文學作品,來闡述她的理念及提出教育

的可行性建議。例如,Husser1將「生活世界」與「日常世界」加以區分門| 自蔡錚雲譯,

2005)

,而Greene接受Husserl的觀點,認為如果教師及學生未能 體察其「生活世界J '那麼他們將終日沉浸在「日常世界」中,凡事視為理所 當然,渾渾噩噩地度日而不自覺(Greene,

1973:

132) 。除此之外,教師應敏銳 地察覺生活世界的變化,並能將之放入括弧,加以質疑,且不以既定的成見來 看待學生、規範學生。 Greene在探討「人 J (man) 的定義時,她認同存在主 義學者「存有 J (being) 的觀點,且於談及師生關係時,她認為應當像 Buber 所言的「吾與汝 J (I-Thou) 的關係,師生均為主體,透過對話進行互動的情 感交流,彼此相互成長 (Greene,

1973:

94) 。

四、 Greene受到Dewey做中學及思維術的敵示

Greene不研究抽象的、與生活脫節的哲學,她指出真正的哲學發生在我們 重新學會如何去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發現自身生活世界中的問題,她將哲學 @筆者,認為 Greene 意圖結合文學與哲學,其思想充斥著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的看法, 乃受到存在主義學者 Camus 的影響頗深。 Camus 的作品《異鄉人〉、《西西弗斯神 話〉、《瘟疫》、《反抗者〉、《手札〉等多次出現在 Greene <教師 &p 陌生人》書中。 Greene 藉由 Camus 小說中主角的態度及行為,以彰顯教師工作猶如〈西西弗斯神 話》中巨人推石一樣,要永無止境的奮門;也像〈瘟疫》中Ri eux 醫師一樣,要克 盡職責,並承擔挑戰; Greene 更以〈異鄉人〉小說主角 Meusault 來警惕教師,並期 許教師要關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要以不同的視野,來提升自我意識的覺知。

(10)

12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呵呵R﹒而m 從靜止 (noun) 的哲學探究,變成主動 (verb) 的哲學思維(朱盈潔,

2000 :

56-57

)。 Greene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教授社會哲學、當代教育哲學、 Dewey哲 學、文學及視覺藝術等科目(朱盈潔,

2000)

,

Dewey的美學觀及思維認知方 式影響Greene的「哲學思維 J

(doing

philosophy) 頗深。 Dewey認為,個體透 過與環境互動,不斷地適應環境,不斷地改造及重組經驗,也指出學生的學習 發生於主動的探索與實作(do) ,而不是被動的學習(learn) (哥!自 Greene,

1973:

158) 。

五、 Greene 閱讀 Camus «異鄉人》獲得的靈感

Greene 年輕時渴望成為作家,他曾撰寫過兩部半未出版的小說。在紐約大 學進修教育哲學課程時,她接觸了 Camus 的小說而深受感動,並逐漸發展獨有 的教育哲學研究取向一一將教育哲學與文化結合(朱盈潔, 2000) 。無怪乎閱 讀Greene 著作時,總會發現文學作品交織在其哲學立論間,時而做為她闡述的 論證依據,時而做為引導讀者進行想像及哲學理解的素材,讓人從其文字之美 間,深深地感動及召喚。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顯然受到 Camus {異鄉人}

(The

Stranger) 的啟 示,{異鄉人〉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在描寫一位阿爾及爾的年輕人

Meursault

'在母喪後不但沒有悲傷難過,而且在葬禮後的第二天,即到海邊 去游泳,還巧遇了過去的同事梅莉,一同觀看喜劇電影,兩人隨即發展成男女 朋友關係。一星期後, Meursault因為幫忙好友萊猛,而在海灘上不慎開槍打 死了挑釁他們的阿拉伯人。第二部分是審判的過程,法官認為他在母親安葬時 沒有掉淚,還抽菸及拒看母親的最後一眼,因而判定他是個冷血之人,且認為 他預謀殺害母親及阿拉伯人,因而判處他死刑。在訴訟的過程中, Meusault像

(11)

121

驗總懿姐告吉爾軍團舖喘噓躍躍個團幅圖

.

施宜煒、頓都璿 沁吋;護雙雙 局外人一樣地參加審判,人們從不問他意見,而且當死者家屬的律師質詢他與 母親的關係時,他竟然也絨默以對,未能強力地為自己辯護,因此正一步步地 陷入律師及檢察官所羅織的罪名中而不自覺(康樂意譯, 1987) 。

Greene (1973:

140-141) 以故事中主角Meursau1t只能感知到令他愉悅的外 在世界,無法進行內心的省察與判斷,來反諷教師無法了解自己生命境遇的危 機。雖然Meursau1t的死是由於他拒絕偽裝,不願說出違心之論而導致被處死 的命運,但是直到他開槍射殺阿拉拍人之前,他對任何事物皆不加質疑,視其 為理所當然,不加以推理及判斷,乃是種下死亡的根本原因。

參、「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意涵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在提醒教師面對日常世界,必須以探究、驚奇的 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要如返鄉的陌生人一樣,去覺察過去未加留意的 細節、未加質疑的儀式與習俗,以嶄新的觀點,重新審視過去視為理所當然、 習而不察的現象,再次從中詮釋所見所聞,重新建構意義,進行有意識的探究 (甄曉蘭,

2004 ;

Gr

eene

,

1973) 。言下之意, Greene認為,教師應以返鄉人的 角色,以批判性的態度、哲學思辨及藝術想像的方式,來重新審視教學場域的 現象,質疑及挑戰習以為常的信念。 教師身處於快速變動及價值多元的時代,這會影響教師對人的本質、知 識的獲取、知識的宣稱、道德的抉擇及道德標準等之思考方式(

Greene

,

1973)

,因此, Greene在《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書中,依照哲學問 題的三大主題一一「人」、「知識」、「價值」等加以探討。Greene在探討此三大 主題時,首先引領讀者通過哲學的歷史隧道,回顧不同學派哲學家的觀點,接 著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梅雀,2007 )。最後,

Greene

(1973) 以「教師即陌 生人」隱喻歸結出,教師可藉由「藝掉了」的觀點,開展自我意識,重新審視習

(12)

12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而兩而而而云弱而;而示而而而r:me廳鱗鱗鸝鑫鸝語言去

焉未察現象之方式。由她的論述可以發現,其認為教師和學生均是其生活世界 中獨一無二的存有;而教師在啟迪學生知識時,應協助學生探究真理,進行有 意義的學習;再且, Greene認為教師身為「道德行動主體J

(moral agent)

,應 哲思自己道德選擇的理由,以及立論的判斷依據;重要的是,教師可藉由「藝 術」方式,讓師生跨越原先狹隘的視野,提升自我的意識。以下就「教師即陌 生人」隱喻的意涵詳述如下。 一、教師和學生皆是其生活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存有 對於「人」是什麼的討論自古由來已久,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唯有具備 理性靈魂的才能稱為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認為,擁有榮耀、卓越的善與 智識者才能稱為人;而當代學者對「人」的定義及研究則更是多元,生物學家 認為人是由DNA分子所組成的,心理學家在研究外在刺激及內在驅力對人類 發展之影響,社會學家在探究團體的行為、制度、結構及社群內之相互作用, 而人類學家在了解不同文化之價值、信念及行為,科學家則著重於研究具理 性、知覺能力的有機體,或探討生物的群聚、衍化及調適等(Greene, 1973) 。 然而,不論古代哲學家、當代思想家對人的定義為何?抑或是研究如何?教師 皆必須根據自身情境去界定對人的看法,因為教師對人之界定會影響教學內容 及方式,會影響他/她和學生的關係及互動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 會影響學生對其自我的覺知及行動。甚至,教師對人的界定,也會影響其對人 是否是獨一無二存有的認定。 Greene對「人」的界定,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他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及 意識。存在主義哲學家Heidegger之著作主要關注存有 (Sein, Being) 問題的探 討。以Heidegger哲學關注的焦點而論, Heidegger的哲學一向都以「存有論」

(ontology

)為指歸,他的「存在」概念之探討,目的在發現存在背後、支持

(13)

鱗鱗鱗概要贈Ifi國軍團觸i嘲翩研阻四帽圓

e

施宜煒、賴郁璿 明察學

123

存在之所以為存在的存有本身 (Cher啥, 1985) 。此外,人在世界上,卻不屬於 世界的原則,導引了Heidegger的第二步思考。在世存有的事實,在「為何」 的問題下,產生了「被拋棄」的假設,而這假設的證實推動了「被拋棄」的反 動,這反動就是「自拋」或是「反被棄 J '德文是Ent-wurf0 Ent-叭討還「反被 棄 J '而其引申的意義是「計劃」。人在這陌生的世界上「計劃」自己的存在, 人的其體生活就要在命定的「被棄」中,自由去「言十畫。」自己的存在型態。這 「言十畫。」不但意謂著人有「命定」和「自由」二個層面,而且指出人的存在必 須在命定中去做自由選擇,指出人存在的意義一一人在世上的意義就是要做 自由選擇;唯有在命定中會用自由的人,才算有真正的存在。言下之意,人擁 有自身的主體性與意識。因之, Heidegger認為, I 存在」是哲學最合宜與唯一 應關注的主題(郎昆如,

1976 ; Heidegger

,

2003) 。

Greene

(1973) 認為,教師必須覺知自己的存有,且尊重學生是在其生活 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個體,不因學生的身分、階級、膚色、種族、性別等,而有 不當的分類及對待。然而, Greene所身處時代的美國社會,有許多兒童連最基 本的人權及自尊都無法擁有,關於這些社會現象,她以美國精神科醫師Robert Coles在《危機中的兒童>

(Children of

Crisis) 一書中的黑人女孩Ruby為例, Ruby在精神治療期間,經過數個月的治療才敢使用黑色及棕色來做畫,從她 畫作中呈現黑人和白人小孩的差異,不平等的對待: ...她將每人畫得很大,很傳神;黑人員11 很體小,且有些損傷... Ruby畫自己的臉不是缺了眼睛,就是缺了耳朵,是觀每人女子寞的五 官卻完好宮發缺...。再且在畫每人女子寞時,她小心翼翼地畫出完整 的手足,但畫她自己或其他黑人小按時,不是缺了手持,就是缺了 腳趾,布且黑人小于寞的手臂都很短,有的甚至斷了手臂... ... 0 (引自

Greene

,

1973: 47 )

(14)

12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or.r.ll耐;Y:rr,nT(:f'l.!1r.{,llr:'l"i"r.'ll;叫:r.mjIol圳的嘲鱗鱗繃鯽如

Greene身處於美國多族裔的社會,加上她猶太女性身分在成長中備受阻 礙,因此,她特別能體會在主流價值、單一標準下,不同身分的兒童所遭受的 不平等對待。她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背景,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家 庭環境,有其自我的特質、才能與潛能,教師很難真確地理解學生的生活世 界,因此教師實不能以既定的刻板印象、價值標準,如IQ 、成績、膚色等來 評價學生,不能要求每個孩子皆達成學校及教師的預期目標,皆遵循社會及國 家的期待。再且,教師不應以不合理的IQ測驗或預設的規準,對學生進行不 當的分類,也不應使用不合理的教育口號及政策理想,加諸於學生身上;相對 地,教師應明瞭每位學生皆有其獨特性、不同的背景差異,教師應鼓勵每個孩 子,應提供給孩子均等的機會,並給予孩子無限的希望,使其能以自己的方式 來開展自我的生命世界,能發揮個人的潛能,以彰顯自我 (Greene,

1973

)。

M.

Buber在《吾與汝>

(I

and

Thou) 書中提到,人對世界有雙重態度: 「吾與汝 J (I哺Thou) 及「吾與它J

(I-It)

,前者是互為主體的關係,後者是主 客體的不平等對待 (Buber,

1958)

0

Greene

(1

973:

94) 認為,教師在界定自己 及學生的同時,也要思索師生的關係'師生的邂逅應如Buber I 吾與汝」的相 遇,教師須將學生由客體的「它」者轉化為主體的「汝」之平等關係,透過 「對話 J '教師也可以成為學習者,重新認識學生的需要及特質,學習發現自 己的不足,在雙方真誠的溝通、相互同理的氛圍下,增進彼此的視野交融,營 造和諧的教室氣氛,使師生相互成長,彼此成為獨一無二的存有。 二、教師要協助學生探究真理,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學校傳統以來一直被視為知識傳遞的重要場所,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引 導學生學習。至於個體如何認識外在的事物呢?學生如何認知學習呢?此涉及 哲學上知識論之議題,亦即在釐清知識 (knowledge) 、信念( belief)、意義 冊,團

(15)

轉轉騙自編輯回憐憫驅祖國臨*':

e

施宜煒、賴都璿

王三:誰?豆豆

125

(meaning) 、真理(仙也)的本質為何,以及探討知識如何發生、何種知識最 重要、如何傳遞知識等。教師在進行教學及哲思時,應該了解學生認知 (knowing) 及理解( reasoning) 的歷程,反思自己對知識(knowledge) 的界 定為何,並思索應該教授何種教材內容 (subject

matter)

,應以何種學科

(

discipline) 或教學法來進行教學。

Gr

eene

(1973) 列舉自古至今哲學家們的知識論觀點:理性主義者主張知 識的來源是理性,認為真理早已存在於認知者的心靈中,透過詰問法、辯證法 可使個人發掘潛藏在心中的知識,因此教學時,要重視心智能力的培養,認為 透過符號及抽象的思維能力,能認知形象背後的理則。經驗主義者主張知識乃 是透過感官所獲得,在認知過程中,心靈是被動的,個人是被動地理解已存在 的事理,並無法主動建構出理則,因此在教學時,特別重視感官的訓練。實用 主義者則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不斷互動而產生的,個人透過「反省思考 J ' 能將經驗轉化為知識,在認知的歷程中,個人是主動參與的,先產生疑問,再 針對問題性質提出假設,再以科學驗證方式,以獲得合理的解答,因此在教學 時,強調「做中學 J '也重視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學習。現象學者不排斥以科學 的方式來探究知識,但其反對實用主義者過於客觀的探究知識,且未能探究 「虛無 J (nothing) 的經驗,其主張在認知過程中不僅要主體的涉入,以人意 識的自主性為基礎,來建構生活世界的意義,同時也強調知識乃是透過人我問 「互為主體性」來溝通、創造的,因而現象主義者重視生活世界的探究,認為 每個人的生命境遇是獨一無二的,在教學時要關注個人意識的感知、判斷、想 像歷程,要對日常反覆的事務加以覺察,將之放入括弧,加以質疑。存在主義 學者受到現象學者的影響,也認為知識的探究要從認知者自身出發,僅是客觀 的反思並無法獲致真理及知識,重要的是能掌握及理解個人之生命及存在的意 義。而對於個人的探討,應兼顧身心,要涉及過去和現在,並且包括自身所處

(16)

12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tr.Til (""llf~I.tl~tl'I~I1l叫阿喃

的世界及與其關聯的他者,在教學上應使認知者理解「存在先於思、想J '知識 的目的乃在釐清及開展其人生,因此學習時應由自我意識,從自身的境域出 發,加以判斷及感知,以進行自我抉擇及行動。Greene認為,不同的哲學家對 於知識的界定及認知者是如何學習的觀點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的哲學立論及著 眼點。然而,重要的是,教師在明瞭上述的知識論觀點後,如何因應自己的教 學場域、自我的生活世界,從自己及學生出發,建構出一套合宜的知識觀,發 展自己的教學立論。

儘管多數教師對教育心理學家Piaget 、 Brunner 、 Chomsky的理論十分熟 悉,可是一旦進入教學現場,教師會發現理論到實務間有很大的鴻溝。我們能 以Piaget研究瑞士中產階級兒童而衍生的認知發展階段,廣泛推論到不同國家 社會、文化脈絡、家庭背景的兒童身上嗎?我們能將Brunner主張的學科邏輯 結構、發現學習法奉為圭桌,視為不變的真理嗎?是否所有人類學習語言時, 都如Choms卸所言,生來就有一套語言機制,可隨機地去組織自己的語言呢? 哲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的思想,無法提供給教師們一套恆久 不變、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教師在教學時,應熟悉、教材內容及各種教學法, 同時明瞭各種教學理論背後的知識論假設,根據教學情境加以抉擇應用,更重 要的是,教師需體悟學習乃是個人自我引導的歷程,需給予學生自由探究、自 我開展智識的機會,使學生能理解自己在做什麼,有能力將學習內容與自己的 經驗連結,並發掘錯誤,加以更正,不斷地自我超越(Greene,

1973)

,才能產 生有意義的學習。 知識並不只是學科中的內容,也不是一套既定的教材。學科基本上是由 人所創造的,學科教材是經過挑選,以提供學生循序習得有系統的知識,它並 不是不可更改的真理,是可以因應時代的需要及關注的面向而調整、改變的

(Greene

,

1973) 。再者,唯有個體開始拋開過往記誦知識的認知方式,能透過

(17)

總鸝星點點自哥哥晴圓樹種糧哪個面臨 續 施宜煒、賴郁璿 句蔡海

127

問題情境去探究,對每日的生活世界中加以想像發掘,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 究真理,這樣才能稱為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而教師的任務即是要協助 學生探究真理,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三、教師必須覺知自己道德選擇的理由及判斷依據

教師的工作無法避免價值判斷,儘管教師傳授的是價值中立傾向的學科 知識,但是「教學 J (teaching) 隱含著「獲致某種有價值事物」的意涵,因此 教學其實涉及教師的感知、理念及想法,除此之外,教師亦應體察來自學術社 群、行政管理階層、政策制訂者、家長、學生、社會輿論等的心聲及論述,進 行深切的哲思及價值判斷(

Greene

,

1973

)。 Greene身處道德危機及價值衝突的年代,她認為,教師應是道德的行動主 體 (moral

agent)

,要覺察由傳統社會過渡到工業化社會的價值觀點改變,要 思索為了在太空競賽中勝利而進行課程改革的影響,要敏覺科技幅起、知識迅 速擴張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要發掘多族裔學生受到「文化剝奪」的不平等待 遇,要反省自己是否將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強加予學生身上?是否尊重及接納青 少年反教條主義、反意識型態、不喜歡受規範約束的想法?是否為了能發覺學 生的差異及特質,而給予適切的教學?以及是否能給學生自由意志及希望,來 迎向各種逆境及挑戰 (Greene,

1973)

?

Greene進一步指出教師在進行判斷時,必須明瞭各種價值觀點的立論根 據,在深切了解後,再選擇適合於其生活世界的論點,唯有意識到自己道德選 擇的理由,教師才能有信心地負起責任,進行教育行動仔 l 自周梅雀,

2007 :

358) 。言下之意, Greene強調教師必須覺知自己道德選擇的理由及判斷依據。

(18)

12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r.r.1 l 川Hr.TlTI:[lIJr.(,l 1 f.Ti'!'耐nr::r,Ir, 四、藉由「藝術」讓師生能跨越既有的框架與視野

Greene

(1973:291) 指出,面對愈益複雜的當代社會,教師要思辯的面向 更多元了,因此不能僅靠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因應。她和多數存在主義學者一 樣,皆認為人文學科較其他學科能喚醒個人進行內省,以發展自我意義(

self-meaning)

(邱兆偉, 1996) 。然而,她更進一步提出可以藉由「藝術J '幫助個 人跳脫既有的視野,一方面是因為藝術能展現哲學所無法言喻之處;再且,藝 術經驗能助人形塑獨特的自我,增進自我認同(Greene, 1973:291) 。 深思為何Greene主張可藉由「藝術」使自己如同陌生人般有不同的體驗, 可以跨越不同的框架與視野?我們可發覺Greene的美學觀旨在使人們的生命能 更自由地展現,而「藝術」俾益於實現上述的理想。因為藝術的創作過程即是 將個人感知、理念、想法,予以具象化的自我展現過程;而且,藝術的特質具 多元性,人們很難在不同藝術作品中歸結出單一的元素及標準;藝術的經驗可 以提供多元的感知刺激,提升個人的敏覺,性、反思性;並且,藝術的各類作品 能賦予個體不同的生命視野,讓閱讀者、觀畫者、聽眾們和藝術家們進行視野 交融,在閱讀作品、賞析畫作或聆聽音樂時,透過想像力,彷彿進入藝術家的 生命中 (Greene,

1973)

,增進人們對這世界的多元理解及觀感,以產生嶄新的 生命視野。 如果問Greene: I 在畫作、雕塑作品、電影、戲劇、文學作品中,最喜歡 以何種方式來開啟吾人不同的視野J ?筆者認為她會回答: I 文學」。我們可以 發現Greene在《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一書中,經常引用小說、詩 文、戲劇、文學名著等,來解釋哲學思想,或闡述其理念。例如,當她描述公 立學校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及自信心的處境時,她引用法國劇作家s. Beckett的 劇作《等待果{它>

(Waiting for Gadat)

, 她認為學生就如劇中的主角Vladimir及

(19)

鸝轉轉蝴翅1f=蠅,蟬鳴留翻Z個個唱團

.

施宜煒、賴郁璿 之以;她變

129

Es仕agon一樣,在人生路上苦悶、無聊地重覆著無意義的行為,對自己毫無信 心,一直在等待所謂「果佑」這人的到來,而放棄自己身為人的權益;在解釋 Dewey的「思維術」步,驟時,她舉例英國大文豪Shakespeare名著〈哈姆雷特》

(Hamlet)

, 來說明王子Hamlet在找尋殺害父親凶手的過程,即是種假設、驗 證的求證過程;在說明存在主義教師的責任及作為時,她借用Camus的小說 《瘟疫>

(The

PIa,伊e) ,認為教師應如小說中的醫師Rieux一樣,肩負起自身的 責任,不氣餒地對抗令人絕望的情境,要心存悲憫,保持警覺心,不依預先決 定的原則行事,如此,便能帶領被動的受害者掙脫命運的束縛(

Gr

eene

,

1973

)。

Greene 曾表示,如果文學作品無法觸動讀者的心靈,它不過是一堆符號罷 了 (Greene ,

1973:

295) 。而在個體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 Sartre 指出閱讀

(reading) 是覺察( perception) 及創造 (creation) 的綜合(

synthesis)

,

.

如果讀者未能保持敏覺,則無法領略作家欲傳達的想法(引自 Greene,

197111975: 301)

0

Gr

eene (197111975:

304) 認為閱讀時,讀者會運用想像力, 並且將自己固有的假定放置一旁,而以開放的心靈進入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同 時對文學作品加以揭露、重構,再衍生出自己的感受及看法,使自己發現習焉 未察的現象,讓主體意識獲得超越及提升。 教育是個啟蒙的過程,教師應給予學生自由展現的契機、冒險嘗試的機 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發揮專長,展現生命的光與熱 (Greene, 1973) 。而文 學及藝術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可以協助師生跨越既有的框架與視野。

肆、「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

以Greene I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意涵為基礎,進一步對臺灣的教師教學 進行反思,可引申出如下的啟示:在「人的存在」方面,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

(20)

13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相同時~:r-.rrr.r;仙,τ晶 的角色及境遇,要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在「知識/教學/學習」方 面,教師需透過哲思建立自我教學立論,要如「返鄉遊子」重新體認教學,並 且透過藝術方式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在「價值/道德」方面,教師應哲 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並努力使師生雙方皆提升自我意識。以下詳細闡 述之。

一、教師應以陌生人視野哲思「人的存在」議題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哲思「人的存在」議題,必須不斷地審視自己的角 色及境遇,並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 (一)教師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境遇

D.

Carr在探討教學究竟是項志業( vocation) 或專業時,將教師工作與許 多行業做類比:教師的工作應如牧師、護士等行業,為他人全心地犧牲奉獻, 且不計酬勞地為愛而選擇的志業呢?還是應像律師和醫師一樣,可以保持超然 立場,對於其專業知識或技術擁有絕對的權威?抑或要成為特定標準與價值的 捍衛者(

custodian)

?還是要像助產士、愛心媽自馬一般,做為一種「照護」

(

caring) 的行業呢 (C缸"

2000)

?每位教師皆應不斷哲思,不斷重新界定自 己的角色及定位,要時時間自己:r 成為教師的初發心為何?J 、「我的角色及 責任是什麼? J 、「我是怎樣的教師?J 、「我熱愛教學的工作嗎?J 、「時代變遷 下,教師角色有哪些變與不變呢?我如何勝任這樣的改變呢?J '以及「我如 何因應社會大眾及國家政治對教師的要求? J 。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深切地思索自我身處的境遇及挑戰,重新界定教師 的應然與實然角色。有人覺得教師好無奈!因為教師不但要依照教育體系發展 的規範行事,還得要考量社會對教師角色的外在規範,這些規範及工作倫理, 大大地限制了教師自主決斷的空間,致使大多數教師的教育風格顯得頗為相似

(21)

輝鸝頭發聽lJ!rE滋...錯珊誓師認盤磁蝠翱間

e

施宜煜、賴郁璿 悶

131

(張鎧煜, 2006) 。有人覺得教師好可憐!因為社會大眾不僅用傳統儒家標 準,來期望教師「做道德的表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J' 也用進步主義 的標準'來期許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能付出愛心與耐心,引導學生茁壯成長; 還依照批判理論的觀點,認為教師要具批判意識,應肩負起轉化社會、改革社 會的重責大任(但昭偉, 2006) 。也有人覺得教師好辛苦!因為教師除了是學 生的知識啟蒙者、照護學生安全的根姆外,還要扮演好教育改革理念的宣導者 及實踐者。面對知識的日新月異,教師要不斷地成長,以因應高科技、網路環 境下,學習型態的轉變。面對愈來愈多元旦難教的學生、愈來愈多的家長及社 會壓力,教師要不斷地自我修持,並體認教育工作的多變與艱難。也有人覺得 教師好重要,因為教師是課程的實際連作者,攸關課程改革的成敗,如果教師 不具足專業知能,不認同改革理念,則任何的變革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教師角 色要大幅轉變為「課程設計者」、「能力引發者」、「主動研究者」及「團隊合作 者 J (王秀樓, 2008) 。更有人覺得教師的工作好神聖,因為教師能引導學生走 向不同生命意義取向之路,在幫助學生自身的創造,使其邁向獨立成熟,亦即 是指現代教師應具有教育的三達德:智(想像力、哲思力)、仁(教育熱忱、 關懷)、勇(創新、嘗試的勇氣) (馮朝霖, 2008) 。

Greene

(1973) 在《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一書的序言中指出, 自己是以都會地區師資培育者的意識觀點出發,去看待美國當時愈益多元複 雜、充斥暴力、毒品、不均等、不正義的現象。她提醒教師們,由於自身的立 場、觀點、思維、處境不同,所以應考量自己的處境、角色、社會期許、文化 背景;並且,教師面對的學生之家庭背景、才能、興趣皆不同,必須重新審視 自己的角色與處境,才能彰顯自身存有的意義。 進一步來說,面對紛至苦來的臺灣社會變革及教師角色轉變,教師應該 一己承擔所有的變革要求,並克盡職責地全力以赴呢?還是應該以不變應萬

(22)

13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開悶悶悶~恥的!r:r.r;'l la …咱這… 變,以一貫的態度及做法,虛應任何的改變呢?還是應該明確地界定教師的職 責與權利,並形成教師團體工會,以維護教師應有的權利呢?每位教師的教學 場域不同,面對的學生及家長背景不同,因應的挑戰及工作不同,肩負的責任 及壓力亦不同,每位教師有其應扮演的角色及獨特的生命境遇,教師應根據自 己的角色與處境,進行哲思,思索在新時代下自己應有的作為,才能彰顯自身 存有的意義。 (二)教師應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

Greene視「人」為存有的個體 (existing

person)

,能自主地覺知自我及自 我的可能性。同時,也能在生命境遇中創造自我,做自由的抉擇(

Greene

,

1973:

77) 。言下之意,人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擁有自身的自由意志。 在教師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理解學生外,也應讓學生擁有自身的自由 意志。但是,理解學生是一項重要,卻也艱難的課題,因為每位學生皆是獨一 無二的生命個體。要成為好教師之前,要學習認識學生;在教授學生之時,要 學習如何與學生相處。每位教師皆應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學生,皆應問問自己多 久沒有和學生深切的對話?師生間的對話僅能止於學業上的問答嗎?教師應試 著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就如同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 36封家 書〉中與孩子的深層對話般,龍應台為了和 18歲的見子安德烈搭一座生命連結 的橋,她決定和見子以寫專欄的方式,開啟兩代人間、跨越國界與文化間的對 談,在三年的MSN 、 E-mail書信往返間,她領悟了「認識一個 18歲的人,你得 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J (龍應台、安德烈,

2007 :

6) 。在傾聽學生的內心 世界時亦然,當教師開啟心扉,同理學生的境遇及心境時,便會發現那是兩個 生命的相會與交融,教師會有新奇的發現或特別的體悟,有時甚至會發覺自己 正虛心地向孩子學習呢!或許在對話時,較直率的學生會像安德烈一樣激烈地 回應: I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 J I 難道你

(23)

麟鸝彌懿臨瓣,團鋪聯誼臨幅圖個圓圓 學施宜體、賴郁璿 謹琴聲

133

已經老到不能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了,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 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了? J (龍應台、安德烈,

2007 :

204) 師生如陌生 人般的邂逅與相會,到之後的相識及彼此成長,雖說教師能幫助學生學習,然 而,學生亦能開啟教師重新探索自己的角色,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思維。 學生能給予教師無數的啟示,因為他們的生長背景、學習方式、價值信 念、生命故事皆與教師不同,如果教師能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肯靜下 心來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那麼教學的工作將不再是疏離的師生 關{系,以及生澀的教材內容,而是如Buber所謂「吾與汝」之動態、對話的關 係,使師生在互為主體性之下,相互學習成長,彼此共譜生命成長樂章;如果 教師能放下自己定型的成見,以嶄新的視野來接納學生多元的生活世界,那麼 教師將會發覺自己及學生皆是具生命力的個體,而且對學生衝動的行為、不受 規約的冒險行徑、不同的價值觀點,會以包容的態度,替代過去固著的成見; 對課業成就低、學習反應差的學生,會以欣賞的角度,替代過去責罰、貶抑的 想法,反而以更開闊的視野、多元智能的角度來期許他們不同的發展,並能體 悟學生是獨一無二的存有。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營造的安全、愛、穩定、支 持性的學習環境下,有更多發展自我潛能、實現自我的機會了。

二、教師應以間生人視野哲思「知識/教學/學習」議題

Smith

(1987) 指出,教學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活動,是使人成功地學習的 活動,是有意向地引導學習的活動(司|自單文經,

1996 : 2)

,在此歷程中教師 必須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並且應如「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活 動,避免一成不變的教學型態,甚至還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 (一)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 教師應學習各門教育理論,也要培養自己哲學思辯的能力及習慣。Greene

(24)

13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J\ 卷第期 -柯.,閃而而TlTI:r;1ITn;11r.r.r;'l l;~恥 'J趣TH1'Uf攤轉讓鑫蜘;如:口

(1

973

)提出, I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用意在提醒教師及準教師們哲學思辯 的重要性,透過哲學思辯可以後設的探究及批判地檢驗各個思想的來源及論證 主旨,因此,時時進行哲思,才能使個人在自我的生活中展現吾人心靈的反思 性、批判性(柯志明,

200

7)

,並藉由不斷的哲思,以建構自我的教學立論。 為使教師不致淪為保育員、技術專家、教書匠及學校教育的代理人,不 斷地進行哲思,乃現代教師掙脫文化及政治權力束縛、開展專業意識的大門, 也是釐清自我專業信念、充實專業知識的不二法門。在進行哲思時,教師應思 辯各種教育觀點與看法,以建構自我的教學立論,虹]~Greene在《教師即陌生 人:當代教育哲思〉序言中提到的,若只擷取其中一個立論是危險的

(Greene

,

1973: ii)

,因此Greene在探析各種教育議題時,總是深入地針對各種 思想予以辯證,再逐漸形塑自己的觀點,以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 國內教師普遍對於教育中的學理不甚關心,甚至覺得高深的學理遠離實 際教學情境,而且對於任何的改革,只期望獲知具體的方法、步驟,而不致力 於理解具體方法背後的學理依據(周淑卿,

2002)

;歐用生 (2003 )在(誰能 不在乎課程理論〉文中,也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因為「理論不在,盲目進 行 J '以致於遭受到巨大的瓶頸,教師對於新課程只流於技術性的操作,並未 能掌握改革的精神。哲思教育理論之用意乃在激發教師的思維,是教師用以反 省自己教育情境的方式,也是幫助教師擺脫僅依循默會知識進行教學,而導致 教學日漸僵化,失去更新的刺激與能力之方法。 一位好老師要有一套對知識的假定、如何學習知識、如何引導學生獲得 知識等的自我教學立論,因為教師在建構自我教學立論時,會對課程方面的相 關要素進行哲思,會虹]Schwab (1 973) 所提出的「課程慎思」般,對課程的 四大共同元素:教師、學生、教材內容(subject matter) 、教學情境等,進行 審慎的思索。除此外,教師要因應自己的教學場域,自我的生活世界,從自己

(25)

135

ω付慵懶還聽動驅車回爛爛聰個國姐回 @ 施宜煙、賴都璿 三三級咐:鑫 與學生的角度出發,建構出一套合宜的教學立論。然而,教師不能以此既存於 心中的教學立論去因應各種變革,面對知識不斷擴增、價值不斷變遷的時代, 教師要隨著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情境的改變、教材內容的調整、社會價值標 準的變異,去體察其中的變化,以開放的心靈、陌生人的視野、哲思的心態來 修正既存的自我教學立論,進而建立更合宜的教學立論。 (二)事姐市須像「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

Jackson

(1968) 在《教室中的生活>

(Life in

Classrooms) 一書中,揭露 教室中一成不變的刻板現象,突顯教育僵化,以及過於重視儀式、規則的一 面,他由教室中的觀察發現,教師在面對↑亡錄的教學事務時,經常直覺地、迅 速地處理教室的偶發事件,以簡單的因果關係來做理解,而且在面對教學的各 項挑戰時,多半採取頑固的心態。歐用生 (2008 )認為,多數沉浸於僵化的教 育職場之教師們,猶如在沙漠中,依慣性開車的司機,司機由於嫻熟路況,因 此可以在半熟睡的狀態下開車,教師終日忙碌於儀式般的例行教學工作中,無 視一切的變化,在教學上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佫守學校的體制規範,缺乏 改變,與沙漠中依慣性行駛的司機如出一轍。楊深坑、歐用生、王机絨、湯維 玲與劉文惠( 1992) 的研究亦指出,由於教學工作十分繁雜,因此初任教師進 入教學現場後,經常借用資深教師的做法,來解決立即的實務問題,很少運用 專業的理論去思考問題,而將資深教師傅承下來的慣性方法奉為圭桌,鮮少能 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理論的哲思,或嘗試以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仔|自周淑 卿, 2004) 。

Gr

eene

(1973) 提醒教師應如「返鄉的遊子」般,以嶄新的開放心境,面 對教學中例行,性的活動,不論資深或新進教師,皆要進行思維與創新,這樣才 能賦予教室充滿生機的變化,漸漸地,教師會發現生命維繫於「呼吸」間,生 活中的每一刻、每一秒充滿了變化,教師要能體察教室氛圍的改變,適時的調

(26)

13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Til叮叮Tr.'TiT'I:r:rn;,.lr:Tir.ll.~范…悶,攔i 矗爛額緝令; 整教學,並創新改變。周怡君 (2008 )敘說自己在擔任級任教師26年後,轉任 一年級的英文科任教師的生命故事,她回溯自己的教學經驗,並以陌生人的立 場,探尋新的角色任務,她領悟到:教師應該要學習放下教師權威角色的執 著,須與夥伴教師們合作成長,也要持續地開拓自己的視野,做嶄新的嘗試, 如此才能打造「活出自己」的生命進程,而且在課程實施時,需要更接近學生 的本性,並寬容地等待學生的探索與成長。康玉琳(2006) 與四位同樣是初任 的教師們,彼此相互敘事探究,期望能跨越理論與實務的鴻溝,在結束研究生 涯、重返教學現場時,她發現自己儼然像個返鄉的陌生人,能重新看待過去熟 悉的環境,運用新的思維來檢視自己及校園現象,體認自己才是教學實踐的主 體,也運用在研究所中兩年球磨的思辯能力,得以重新發掘教育的「可能 性」。由此可知,不論是資深或新進教師,只要能像「返鄉遊子」般重新體認 教學,以開放的心境、互為主體的立場,努力地嘗試與挑戰,皆能跨越自己生 命的鴻溝,對教學有著嶄新的體悟。 (三)事姐市可透過藝術開歐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

Van C. Morris ( 1961

)在《哲學與美國學校>

(Philosophy and

Th

e

American Schoo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一書中,提到 不同學派的美育觀點:理想主義者認為美育在於「學習傑作J '唯實主義者認 為美育在「學習自然的佈局J '新湯瑪斯主義學者認為美育在「發現理性之 美 J' 實驗主義者認為美育在「參與藝術的設計活動J '而存在主義者則認為美 育在「創造個人的藝術作品J (引自邱兆偉,

2005 : 4)

0 GreenefD存在主義者 的觀點較趨一致,她認為教師無法像傳道士或管理員般,要求學生完全採納及 遵循教師的觀感,學生必須自我創造自己的旅程。換言之,教師應允許學生採 用自身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覺與感情,呈現他們的看法與想法(陳瓊 花,

2008)

,而藝術素材正是讓學生運用想像力、呈現其看法與想法的媒介, 咱可

(27)

137

機鵬總聽瓣,回舖嘲臨蝴幽阻iJ 命施宜煒、賴都璿 這室主濤: 也是開啟學生嶄新生命視野的管道。 Eisner觀察美國中小學課程安排,發現多數學校皆有閱讀、算術、寫作、 自然、社會等學科,藝能科所佔的時間比例很少;而且早上精神好,多安排閱 讀、算術等學科,下午才上藝能科調劑一下身心,因為課程安排者認為藝能科 涉及情感,不需要花腦筋;相對地,語文、算術等需要思考,故安排在整日精 華時間進行學習(司|自郭禎祥、陳碧珠譯, 2008) 。臺灣的情形亦然,漢寶德

(2007

)認為,儘管蔡元培(1912 )提出美育的理想,但100年來,美育並未 走上正道,大多數學校為了升學考試,視藝能科為不重要的副科,長久以來, 民是並未培養美學的人文素養,因此他主張應實施「全民美育J '要提高民是 審美的素養,進而提升精神境界。 再者, Eisner認為學校課程所強調的思考,往往是種狹隘的概念,因為許 多豐富的概念或創意,是源於語言以外的思考模式,藉由視覺、聽覺等多種知 覺並用,能讓學生的思想及知覺不再僵化,而且能鼓勵學生創意思考,進而增 進其想像力(司|自郭禎祥、陳碧珠譯,

2008)

0

Greene

(1973) 亦認為,接觸 各種藝術時,若能保持充分覺醒的敏覺力,並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那麼觀晝 者、讀者將能進入畫家及作者的生命世界中,且能進一步地跨越畫作及讀本的 藩籬,產生更深度的自我體悟。言下之意,與藝術邂逅時,學生能培養豐富的 想像力,讓他們能打破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能突破既有的框架,能透過 他人呈現的藝術作品,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並能引發自己去嘗試、創新的 靈感與動機,去展現自我獨特的生命圖像。 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提供豐富的藝術經驗及文學素材,藉由 藝術方式,提供給學生多元的探索視野,進而啟發學生的意識,讓學生能發現 過去未能覺察之處,開展出自己新的可能性。教師的引導猶如地圖上的標示, 學生猶如初次遊歷城市的遊客,這些指標及資訊能幫助遊客了解所在的位置,

(28)

1豆豆豆童丘畫畫盟盟主圭亞且士J\卷第于觀…~……

叫,…TfillTI恥H心山,. ;nμm~· 叮叮 imrr軍臨時雙鱗鱗路必 並進行遊歷及探險,如果引導愈是清晰及豐富,遊客便能獲得更多的旅遊訊 息,但是,遊客終須踏上自我的旅程,才能體會此城市的風貌及氣息,才能從 中獲得經驗及感受,以開啟嶄新的生命視野。

三、教師應以陌生人視野哲思「價值/道德」議題

教學被視為價值傳遞的活動,更是價值多元呈顯的活動。是以,教師應 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且應思、葉如何提升師生的自我意識,以彰顯師 生的存在價值。 (一)教師應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 人類學家M.

Mead

(1901-1978) 曾言: r 終日沉浸在水中的魚,不知道水 的存在。」長久以來,慣性思考的教師亦然,教師不知自己的意識及抉擇教學 活動的價值規準為何。教師一天要處理許多事務,進行許多教學決定,因llt經 常依照傳統的慣例、既有的規範、法令的標準,以及自己累積的教學經驗,迅 速地進行教學決定,從未仔細思考這些價值規準是否立意良善,以及自己的意 識、抉擇的理由是否合宜。 Greene

(1973:

184) 指出,教師身為道德的行動主 體 (moral

agent)

,必須面對多元時代的道德危機,面對充斥著暴力、不均 等、不合理的現象,教師應該要有高度的意識去察覺更多的面向,以進行哲思

(doing philosophy)

,應該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桂桔中,找尋可能的契機,並進 行教學決定。教師應不斷地進行價值思考,要思索進行教學活動的意義及理 由,要思考自己是否以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強施予不同背景、能力的學生,反 思學校是否過於順從市場機制,而自己是否成為迫使學生商品化的推手,也要 思索教育改革中各方競逐勢力的背後意識型態,教科書所傳遞的價值信念,以 及面對不合理、不公義現象時的因應之道。教師必須抉擇自己可能的行動,並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29)

讓鱗鱗觀點都個....-蟬i翩翩嘻嘻扭扭扭

.

施宜燈、賴師璿 三三表獨

139

當然,教師在進行價值選擇、道德決定時,難免會有許多的矛盾掙扎、 猶豫不決的困難抉擇情形,而且會面臨來自家長的壓力、學校行政體系的要 求、社會的期望,值此之際,教師必須不斷地思索,面對升學壓力沉重的學 生、正值狂飆期的青少年、自我認識不清及缺乏思辯能力的孩子時,究竟要幫 助他們做什麼準備?要提供給他們何種價值信念呢?是讓他們具備成熟的人 格,擁有自信、判斷力、團體運作、問題解決等能力,以便穩健地踏入社會 (李明穎、王麗雲,

2007)

,還是要順應家長及行政的期待,讓他們奠定良好 的認知基礎,擁有較佳的競爭力,以利將來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獲得較佳 的學習資源呢?每位教師的處境不同、面對的孩子不同,教師必須探究各個價 值觀點背後的立論依據,應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哲思哪個價值觀點 最能體現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帶給學生自我實現的最佳可能性。 (二)教師應使師生雙方皆能提升自我意識 歷經10年的教改,學生的課業及升學壓力不減反增,如果說1970 、 1980 年代的學子只要背熟一本教科書的內容知識,便能通過聯考,躍升成為大學的 菁英。而1990年代的學生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埋首於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 加以融會實通,靈活思索,才有機會擠進入優質大學的窄門。探討為何教改下 學生的升學壓力依舊?為何學生無法成為知識的主人?無法成為愉悅而有意義 的探究者?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社會大眾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根 深蒂固觀念依舊,以及家長崇尚菁英教育的迷思外,教育體制無法開啟學生多 元發展的可能性,無法提升學生自我意識,無法提供學生多元的自我探尋、自 我實現的機會,亦是主因之一。 傳統的學校教育強調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標準答案,程度 好的學生在等待中失去學習的動能,程度差的學生在挫敗中失去學習的興趣。 其實每位兒童的成長步調不一,認知方式、專長和興趣不同,學習成就亦不能

(30)

14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叮叮T;r.Tr;TlTI::('lIII<'叫r呵呵耐 ail.

m

li.

fIffll

ffl

M …圓闢兩趟攤鑫齡

相互比擬。知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

Gardner ( 1983

)在《心智架構:多元

智能理論>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伊Ie Intelligences) 一書中提出 多元智慧論,包括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等七 自然觀察的智慧,並提到理想的學校 項智慧,之後他叉提出第八項智慧 應鼓勵每位學生去發展自己獨特的智慧。Eisner

( 1994

)亦指出,學校教育過 於重視標準化的教學與評量,僅重視認知方面的學習,忽視情境方面的陶冶、 感官及動作技能的學習,他認為透過不同感官的學習,再加上想像力,能使我 們對複雜多元的世界更加的了解。由此可知,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升自我意識, 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進而肯定自己,喜愛學習,發展自我潛能,未來才 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各盡心力,如此,社會將因為多元的組合而更加 美好與進步。 在過於重視文憑與智育成績之下,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且在過 於比較認知方面的學習成就之下,學生容易灰心喪氣、自我否定。Mer1eau-Ponty指出, I 這個世界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我活出來的J (哥|自洪如玉,

2002 :

24) 。為了幫助學生能活出自我、肯定自我,能有機會揮灑生命的色 彩,創造璀璟獨特的人生,教師應該扮演促進學生自我意識提升的重要推手。 首先,教師必須自我意識提升,要敏銳地覺察、明瞭自身所處的不確定、衝突 情境,並且不斷地哲思、判斷,建構自己的因應之道,以超越文化及社會的控 制,進行有意義的教學。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自我了解,要提供文學及藝 術經驗,增進個人心靈的敏覺性及反思性,以跨越狹隘的視野(

Gr

eene

,

1973

)。此外,教師提供多元的學習方式,以及多元展現才華的機會,則可讓 學生能自我抉擇,提升自我意識,進而自我實現。若如此,師生雙方才能提升 元 1) 品制國 自我意識,彰顯自身存有的意義。

(31)

鱗鱗鱗繃數艦-爛嘲翩植樹i蟬iJ

.

施宜煒、頓都璿

州了總

141

f五、結論

閱讀 Greene 早期的著作(課程與意識)

(Curriculum and Consciousness)

( 1971

)及《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 (1 973) 發現, Greene 的哲學理 念、人道關懷、提倡藝術等思想是一脈相連的:現象學「存而不論」、「本質直 觀」是她哲學思辯上的重要方法論,也是她提出「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的論證 依據,因為唯有覺醒自己的意識,以不預設立場不斷地進行哲思,像返鄉遊子 般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事物,才能使教師意識覺醒,進而協助學生開啟嶄新的 生命視野,幫助學生自我意識提升、自我實現;而存在主義的人道關懷是她的 胸懷,對弱勢階級、非裔族群、未受重視而自我放棄的孩子,以及學校教育的 不均等、社會上種族、性別等議題一直以來皆是她十分關注的課題;再且, Greene 的哲學立論經常交識著文藝作品,可見得她對「文學」、「藝術」的喜愛 及重視,她認為文學與藝術能闡述哲學所無法言諭之處,能幫助師生以開放的 心靈、不同的視野來進行探索。 在臺灣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師被賦予深切的期許,教師不但負有傳 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肩負「教育改革的舵手」、「見童心靈美化的工程 師」、「轉化社會結構的知識份子」等期許。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教師在學校中 的每一天,可以發現他們是在忙碌及盲目中度過的,他們除了要進行教學活 動、批改班級作業、管理班級秩序、代辦學校各項活動、處理學生紛爭、輔導 學業成績低落及行為偏差學生,還要親師溝通、擔任學校中兼任的工作,在這 樣繁雜的工作下,教師經常陷於茫然的狀態中而不自覺,於是,便凡事不假思 索地進行教學,仍然扮演著知識傳遞者的角色。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是提醒教師擺脫沉重角色的口號,能回歸自身的 生活世界,猶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審視教學活動,能不斷地哲思,

(32)

14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_tr.r.l闊前TZ;TlTI:('llim1r:liFl1.r::rrr,m恥r;nrnr一哩鶴鞠棚

能意識到自己的存有,提升自我意識;同時,也尊重學生是富有生命力的個 體,是獨一無二的存有,讓學生透過教育的歷程提升自我意識,進而自我實 現;教師也像藝術家一樣,要營造一種冒險探索的氛圍,要敏覺孩子們的差 異,要對教材內容有自己的詮釋,並能根據教室情境變化調整教學,讓教學成 為師生共同創造的美感歷程。若教師可以依循上述之教育理念,當可使自己在 進行哲思的過程,如返鄉遊子般的陌生人,重新審視教學活動,並賦予教學源 源不絕的生命力。

(33)

轉鱗鱗騙自那If:唱團蟬翩翩囉扭扭t姆拉 • 施宜煒、賴郁璿 v 三彎彎

143

參考文獻

王秀魄 (2008 )。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

59

(3)'

30-41 。 朱盈潔(

2000)

0

Maxine

Greene的自由哲學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蘊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但昭偉 (2006 )。知止而後有定:論教師的新定位暨專業論理的建構。載於但昭偉 (主編) ,教師的教育哲學(頁141-158 )。臺北:高等教育。 李明穎、王麗雲 (2007 )。轉大人!臺灣的高中教育少了什麼?系列之三。中等教 育·

58 (4)'

160-170 。 邱兆偉(1996 )。存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121­ 167)。臺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 (2005 )。美學菜根譚。教育文粹'34'4-16 。 周怡君 (2008 )。教師即間生人一一一位教師探棄課程第三空間的生命敏說。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梅雀 (2007 )。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 (頁345-360)。臺北:學富。 周淑卿 (2002 )。課程改革與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 (2004 )。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高等教育。 柯志明 (2007 )。教育、哲學與大學通識教育:一個哲學的分析與反省。國家與教 育·

2 '

88-98 。 洪如玉 (2002 )。從生態現象學論生態教育學的哲學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丁獎 (2003 )。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 報·

16 (2)

,

161-186 。 郭禎祥、陳碧珠(譯)

(2008)

0

E.

W. Eisner著。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

與評鑑 (The

Education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臺北:洪葉文化。

陳瓊花 (2008 )。美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

153'

4-9 。

康玉琳 (2006 )。鴻溝的跨越一一五位園中初任教師教學實踐之敘事探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34)

14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八卷第期

開愣愣I~Jt

.tii

i

t:

®Im

Ii(il-l~tt3 tt;-m:;n阿爾鸝麟體鱗鱗三

張鐘棍 (2006 )。現代教師的教育哲學。載於但昭偉(主編) ,教師的教育哲學(頁

133-139

)。臺北:高等教育。 單丈經(1 996 )。教學的本義與引申義。載於李昧吟、單丈經(主編) ,教學原理(頁

1-15

)。臺北:遠流。 郎昆如(1 976) 。存在主義論文集。臺北:先知。 馮朝霖 (2008 )。藝看ItT、技術、冷漠的神述評。載於楊忠、斌(主編) ,教育美學:美學 與教育問題述評(頁 289-300 )。臺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 (2004 )。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知能的提升。載於甄曉蘭(著) ,課程理論 與實務:解構與重建(頁 201-228 )。臺北:高等教育。 漢寶德 (2007 )。談美感。臺北:聯經。

蔡錚雲(譯)

(2005)

0

D.

Moran著。現象學導論(In troduction

to

Phenomenlogy) 。臺

北:桂冠。 歐用生 (2003 )。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一一一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

28'

373-387 。 歐用生 (2008 )。教師是陌生人一一「看見」不一樣的教師。國民教育I

48 (4)

,

15-22 。 歐陽教(1 994 )。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黃光雄(主編) ,教育慨論(頁 3-29 )。臺北: 師大書苑。 龍應台、安德烈 (2007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 36封家書。臺北:天下。 蘇以文 (2005 )。隱喻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Bowers

,

C.

(1980). Curriculum as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

examination

of 伽 metaphor

as

C訂rier

of

ideology. 是achers

College Recor

d,

82(2)

,

267-290.

Buber

,

M.

(1

958). I andThou. NewYork

,

NY: Macmillan.

Clandinin

,

D.

J., &

Connelly

,

F.

M.

(1

992). Teachers as curriculum maker.

In P. W. Jackson

(Ed.)

,

Handbook ofresearch on curriculum

(p

p. 363-401). New York

,

NY: Macmilian.

Carr

,

D. (2000).

Pro}臼sionalism

and

ethiα in

teaching. London: Routledge.

Che嗯, C. Y.

(1

985). Confucius

,

Heidegger and philosophy of the I-Ching.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

3

,

594-628.

Eisner

,

E. W.

(1

994). Cognition and curriculum reconsidere

d.

New York

,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35)

麟鸝離船草棚,圍牆嘲翩曬祖國間:

@ 施宜體、賴郁璿

…菜;啥咖

145

Basic Books.

Greene

,

M. (1967).

Existential encounter for teacher. New York

,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reene

,

M.

(1973). 是'achers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Belmont

,

CA: Wadsworth.

Greene

,

M. (1975). Curriculum and Consciousness. In W. Pinar (Ed.)

,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

(p

p. 299-317). Berker1y

,

CA: MrCutcha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1)

Heidegger

,

M. (2003).

The basic problems ofphenomenology.

Re仕ieved

April 2

,

2003 ,企om http://www.marχists.org/reference/philosophy/works/ge/Heidegger.htm

Jackson

,

P. W.

(1

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

NY: Holt

,

Rinehart

&

Winston.

Schwab

,

J.

1.

(1

973).

The practical 3: Translation into curriculum.

School revi

ew,

81

,

501-522.

Scheffler

,

I.

(1

978).

The language ofeducation. Springfield

,

Illinois: Charles Thomas.

Shulman

,

L.

S.

(1

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new reform.

Harvar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aken from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Science for 21 st Century Book 1A published by Aristo Educational Press Limite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obtained by the Disk (Cylinder ) topology solutions. When there are blue and red S finite with same R, we choose the larger one. For large R, it obeys volume law which is same

3: Calculated ratio of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S(k, ω) to static structure factor S(k) for &#34;-Ge at T = 1250K for several values of k,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ω, calculated

(二) 「 I'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and repair wor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chool and her maintenance agent(s) to rectify defect(s) as identified in routine and regular inspections. Examples of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