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文化認同

在文檔中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頁 22-28)

本期仍有以中國文化為宗的例子,像是《中國思想淺話》一書提到「這裡所 說的中國古代人,實際上就是指我們這個民族而言…,我們下面要談的中國思 想,實際上就是中國的民族智慧。在這一共同的基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態度 之下,它不僅包含了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等人,所先 後建立的思想系統,同時也包括了在這系統中所孕育出來的中國人共同具有的精

54 李潼,《羅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14。

55 李潼,《羅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34。

神。」

56

還是一貫讚揚中國的口吻。

既然中國文化意識的鼓吹逐漸削弱,台灣文化自然有著明顯的發展。像是《羅 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一書,除了表達對於台灣土地的強烈認同之外也兼具 了強烈的台灣文化認同,像是宜蘭當地歌仔戲是台灣本土戲劇,書中便介紹了當 地歌仔戲的發展:

本地歌仔戲拙趣可愛,中山公園歌聲舞影不斷,客串的演員,和來去自如 觀眾,彼此欣賞。鑼鼓鏗鏘的北管樂,高亢嘹亮,恰如長達七十年械鬥的 歷史。…宜蘭是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隨興的演唱,接近台灣歌仔戲最早 形式—落地掃。57

相較於「中華兒童叢書」於第三期出版介紹「國劇」的書,終於在第六期李 登輝時代,台灣的本土戲劇獲得重視,喚醒台灣人重視本土藝術,不再依附於中 國文藝發展之下,足以從真正的台灣文藝來建構台灣人的認同。

此外,本書也展現了羅東的人文薈萃,像是台灣本土小說作家黃春明的出生 地;孕育了蘭陽舞蹈團;藍蔭鼎也是羅東著名的藝術家。書中便以藍蔭鼎的生平 為例,其家是世居當地的大家族,由於藍蔭鼎的母親偏房的身份,讓他在家族中 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加深他的內向個性,只好寄情於繪畫當中,並且到日本、韓 國深造,其學畫過程中體驗到,「最本土化的題材,也是最國際化的題材。」58因 此其創作也與鄉土有著密切的關連,也間接點出本書的核心價值-「從本土情懷,

走向台灣」。

本期另一項出版特色,就是大量介紹台灣的美術家。前幾期「中華兒童叢書」

台灣人物的介紹,多與抗日革命有關者。直至第六期大量出版台灣藝術家的故 事。由於集中介紹台灣畫家,對於其他領域的人物故事卻不多,這可能仍有其政

56 尉天驄,《中國思想淺話》,(台北:台灣書店,1991),頁 4。

57 李潼,《羅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23-24。

58 李潼,《羅東---一個原名猴子的小鎮》,(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53。

治上的考量。由於,藝術家以文藝成就來彰顯台灣的本土價值,不易觸及較為敏 感的政治立場問題,也認為藝術家的作品似乎無關政府的統治或對政府專擅的批 判,因此選擇以藝術家、畫家這等人物做介紹,也使台灣兒童得以率先認識台灣 傑出的藝術家。

這些美術家故事的出版,代表了臺灣藝術史的獨立發展,可謂塑造台灣認同 的一個新里程碑。因此,這批童書十分值得重視和探討,為了進一步瞭解這批台 灣美術家所代表的精神,本文以較具代表性的三位畫家的故事進行介紹。第一位 是台灣藝術史專家「李石樵」;再者為台灣早期的女性畫家「陳進」;最後是被稱 為台灣派畫家的第一代「林玉山」作為例子。

首先,《台灣美術家-李石樵》一書中,介紹了李石樵留日求學、反映時代的 畫作、研究西畫嘗新、重返寫實風格一生的創作生涯。李石樵同時又是台灣美術 史的專家,對於台灣美術發展了解透徹,也力求發揚台灣美術。作者形容李石樵 畫圖好像「牛拉車」一般,行動速度緩慢,因此被譽為「長跑健將」。而李石樵 即便在困頓生活之下,也絲毫不減對於繪畫的熱愛。因為他說:「成功總要付出 代價。我永遠在跑,我的藝術沒有終點。」59

李石樵先生,堪稱台灣寫實畫家。他曾經說過:「繪畫是社會的反映,應該 和大眾生活結合才有意義。」60並認為「藝術若是離開了生活感情,畫家的作品 又怎樣讓看的人感動?」61也因此他的畫作,反映了李石樵個人的生活體會,以 及將生活「移情」到作品中的表現。既然是日常生活的呈現,必然以周遭的人、

事、時、地、物作為題材。他習得自日本的繪畫技法,結合台灣主題的方式,展 現台灣生命力的堅忍性格。

他的作品中有一幅名為「建設」的作品,描寫 1947 年台灣人民重建家園的

59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李石樵》,(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49。

60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李石樵》,(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11。

61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李石樵》,(台北:台灣書店,1995),頁 12。

景象,點出當時「重建家園、人人有責」樂觀面對逆境的台灣人民,畫中有打赤 腳的工人、汗流浹背的勞動者,一旁還有婦女和孩童,藉以表現台灣靠著這群「無 名英雄」才得以成就今日的繁榮。從書中不僅展現了李石樵的台灣圖像,同時從 其作品可以建構台灣建設的集體記憶,這是過去前幾期的童書中十分缺乏的,也 更能凸顯台灣人建設的歷程和奮鬥的精神。

第二本《台灣美術家-陳進》,是一位女性畫家。陳進被稱為「閨秀畫家」62。 可說在過去受中國影響的男性主義體系下,是難得一見的。由於家境寬裕,陳進 得以受教育,甚至到日本接受美術的訓練,以當時的台灣女性而言,是十分少見。

作者提到陳進求藝的歷程:

一九二五年,十九歲的陳進考取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對於台灣美術發展史 來說,這是一件創舉,陳進在家人諒解、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成為第一位 留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女性畫家。

63

過去台灣在國民黨政府時代塑造的保守環境下,傳統的性別價值觀,固守成規的 觀念,打壓了不少傑出的女性,難得陳進幸運的出身好家庭,擁有豐厚的資源支 持她的發展。因此陳進的富裕生活,倒也影響了其繪畫風格和作畫的堅持:

畫家的創作脫離不了他的生活背景,也不可能成功的去描繪個人陌生的東 西。陳進的繪畫生活筆記,反應了物質豐富下的心靈巧思。她的畫裡,沒 有勞苦,沒有匱乏,都是溫馨、亮麗、幸福的。陳進的膠彩畫,紀錄了她 父母的慈祥,描寫日據時代保持傳統穿著的端莊婦女,刻劃臺灣光復初期 來自上海的時髦裝扮,呈現結婚生子,以及後來含飴弄孫的家族歡樂景 象。

64

陳進享有富足充裕的經濟生活,因此在她的畫中總是充分的愉悅和快樂。然而,

62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頁 6。

63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頁 10.。

64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頁 23。

這並不表示,她畫作不符合台灣現狀,只是她的生活經歷,比同時期的台灣人更 好而已。

曾在日本接受訓練的陳進,常以台灣鄉土的景物作為題材,這可說是她對台 灣的情感濃厚,「八十多年來,往返於台灣、日本和美國十分頻繁;年輕時代,

因習藝關係,在日本住了十多年。不過她對故鄉的景物,一向保持著濃烈的情感。」

65

作者認為她是個熱愛故鄉而畫故鄉的人,像是:

一九九六年完成的「廟口」是以朝天宮為創作題材。...記錄了六 O 年代台 灣廟會的活動盛況。台灣名勝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地是畫家熟悉的 題材。

66

從熱鬧的廟會慶典到台灣的名勝山水,都成了當時她喜愛的素材,也紀錄台灣的 發展和景觀。陳進利用習自日本的作畫技巧,來揣摩台灣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蘊含的是對台灣的情感。

第三位是林玉山先生,本名林英貴,玉山之名是由台灣第一高峰而來。作者 寫作《台灣美術家-林玉山》一書中,將其生平加以介紹。林玉山出生於嘉義米 街,據說他的祖先是跟隨鄭成功的造馬鞍高手。後因家業(表框業)面臨困頓,

還曾在街上賣魷魚,後來學習表框和作畫,小小年紀在鄉里之間頗有名氣。在他 15 歲時,透過親友介紹向一位日本人學習「南畫」,開始參加比賽,為求技藝更 加精進,兩度到日本留學。在日本求學的日子,總是克勤克儉,勤加練習,進而 造就了獨有的畫風,其畫作充滿在地色彩,作品有著濃郁的台灣風格:

林玉山可以說是台灣畫派的第一代傑出畫家。主要是他的作品風格,充滿 了明顯的地域色彩,像農村、黃牛、鴨群等都是。

67

林玉山的畫作獲得當時畫界的肯定,足以展現台灣在地藝術的偉大成就。技

65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頁 44。

66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書店,1994),頁 44-45。

67 陳長華,《台灣美術家林玉山》,(台北:台灣書店,1996),頁 56。

法師事日本畫風,卻能具備濃烈的本土情懷,是其獨特之處。爾後,林玉山再在 畫展當中嶄露頭角,陸續獲獎也鼓舞他以本土題材持續摹寫。像是在 1925 年 10 月,台灣美術展覽會舉辦第一屆展覽,林玉山拿出暑假回台灣時的兩張作品「水 牛」和「大南門」參展,結果得到了入選獎。

68

另外,林玉山在選第一屆台展後,

又畫了很多關於台灣鄉土的作品,其中以牛為題材最多,像是「雙牛圖」、「歸途」、

「放牛圖」。

69

從中可以看出林玉山以潔淨的筆趣、雅緻的顏色,來呈現出台灣 黃牛的壯美身軀。

70

而林玉山特別嗜好畫作「牛」的形象,似乎認定了「牛」是 台灣精神的重要象徵。

從以上三位台灣畫家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幾項台灣藝術的特色。首先,台灣 本土藝術發展具備獨立性。鮮少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反而多是師法日本繪畫技

從以上三位台灣畫家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幾項台灣藝術的特色。首先,台灣 本土藝術發展具備獨立性。鮮少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反而多是師法日本繪畫技

在文檔中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頁 22-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