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認同

在文檔中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頁 35-42)

四、國族認同

第三節 第七期(1996.10-2001.6)

二、 文化認同

從表 4-4 中,在第七期童書上同樣延續前期主題之一—「臺灣美術家」的介 紹,本期更介紹了不少著名的台灣本土畫家。希望透過這群畫家,凸顯的是對於 台灣價值的重視。故本段落將以礦工畫家洪瑞麟、雕刻家黃土水及熱愛故鄉的陳 澄波三人的故事為例,加以說明透過文化來探討本期的國家認同。

《臺灣美術家—陳澄波》是介紹著名的嘉義畫家陳澄波,於其畫作上表現熱 愛鄉土的一面。在童書中提到,陳澄波這位在地畫家的畫作和熱愛鄉土的精神,

「從一系列嘉義風景作品,不但可以看到五、六十年前嘉義的純樸風貌,也可以 感受到這一位畫家的真性情。」84

其著名的作品,包括 1933 年完成的「嘉義中央噴水池」,便是以嘉義市中心 重要的地標為題材。另有一幅名為「嘉義街景」的畫作,將嘉義市街的新舊建築 比臨風貌,凸顯傳統與現代化的對比,同時可以感受到農業市鎮的改變和建設。

除了嘉義市中心,陳澄波也透過郊外風景的描繪,表現對故鄉的熱愛,像是 1935 年的「嘉義郊外」一圖,展現的便是農村務實的一面,台灣人的精神。再 從其作品以鄉土為題的數量眾多,也顯見其以鄉土為衷的熱愛,即便他的生活並 不富裕優渥,十分清貧儉樸,但是他心中對鄉土的執著,使其安知天命,以畢生 所學畫作技巧,來表達對家鄉的感情。因此,從陳澄波的畫中,可以讓人感受到 對於台灣土地的關懷,也足以感動台灣人。

第二位台灣畫家是被稱為「礦工畫家」的洪瑞鱗。作者在敘述《臺灣美術家—

洪瑞麟》的書中,認為洪瑞麟畫的人物「礦工」,是一種台灣精神的表現,像是,

「挖煤工人往往給人『醜陋』、『骯髒』、『貧困』的印象;洪瑞麟卻認為,他們是

84 陳澄波,《臺灣美術家---陳澄波》,(台北:台灣書店,1997),頁 40。

『偉大的無名英雄』。他說,醜陋、骯髒、貧困是他們的外表;其實,這些在地 底工作的人,他們的本質是勇敢、率真、耐勞和樸素。」

85

由於工作的環境,讓 這群忠於自己的工作的人們,擺脫不了貧窮的刻板印象,而鮮少被重視,哪會想 到有日成為畫家眼中的一塊寶石。然而,洪瑞麟透過畫筆將這群代表了台灣礦業 發展時代的人們,不僅繪製出他們的辛勞,也畫出他們的精神和時代意義。為此,

洪瑞麟也曾為這群礦工做了一首詩:

啊!偉大的無名英雄們,用你們渺小的手、汗和血,開拓地下數千公尺的 中生紀層。

86

這群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是真實呈現台灣過去發展的一段歷程。

『在幽暗中辛勤的工作,也是沈重、慢慢地挖掘,生怕一不小心,引起了 落磐。』洪瑞麟說,礦工隨時面對著危險和死亡,他身歷其境,並不想 刻意強調他們的年少、老醜或健壯,只想紀錄他們真實的生活。」

87

可以看見洪瑞麟筆下的礦工有著偉大的尊嚴,即使外表覆蓋著骯髒、醜陋,但這 就是台灣人奮鬥、努力不懈的寫照。

第三位介紹的是台灣第一的雕刻家黃土水。在《臺灣美術家—黃土水》一書 中紀錄了他的生平,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礙於生計困難,讓黃土水的作品成為 是一種勞力與生存的交易,而不僅僅是個人想法的抒發。作者在書中提到:

藝術家和一般人一樣,需要吃飯穿衣,所以先解決起碼的生活問題後,再 為理想創作,是非常合理的安排。黃土水製作肖像雕塑,大半就是為了賺 取生活費。…由於肖像雕塑的費用高,只有經濟環境好的企業家或政要名 流才出得起價錢。…從他替人雕像的名單中,不難了解他當時的社會關係。

85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洪瑞麟》,(台北:台灣書店,1996),頁 26。

86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洪瑞麟》,(台北:台灣書店,1996),頁 26。

87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洪瑞麟》,(台北:台灣書店,1996),頁 24。

然而,利用繪畫來賺取生活所需,並不妨礙黃土水表達對鄉土的熱愛。黃土水直 到過世前最後五年的歲月,終於在雕刻上吐露對於台灣的思想與感情,最後那段 時間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黃土水對故鄉的思念,像是:

黃土水的「水牛群像」所描繪的內容都是台灣的產物,像水牛、芭蕉、村 童等,對於旅居日本多年的黃土水來說,這樣的題材是思鄉的心情。

88

為此,他精益求精,企圖結合所學,讓他筆下的故鄉台灣,更加深刻:

有心透過這樣的鄉土題材,讓他在日本所學的西洋寫實技法和台灣傳統的 木雕方法,有融合表現的機會。

89

不論所繪的技法習自西洋或是東洋,這幾位藝術家都著實透過藝術的方式,呈現 對於家鄉「台灣」的熱愛。透過這些畫作、雕刻,兒童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應該 可以感受到作家們的理念和想法才是。

當然,除了以上三位美術家之外,透過閱讀這些美術家的介紹,瞭解他們的 生平、求學經歷、艱困的生活、對台灣土地的熱情、畫作的表現,也可以激發兒 童對於他們的崇敬之心,進而達到效法,因此這類童書不僅傳達對台灣的土地、

文化的認同,也可以間接促成「台灣國族」的認同。

三、歷史認同

《舞獅》及《明代官像畫》是第七期少數幾本與中國有關的童書。《舞獅》

以紀錄該項民俗活動的發展源流,及製作和舞步技法為內容。《明代官像畫》所 追溯的歷史,就更遠、更早了。可以觀察出這兩本童書皆以文化傳承為題,從中 表現的則是中國歷史的悠久,然因出版的時代已非中國意識橫行的時期,即使欲 透過這些童書表達認同中國,相對於其他大量認同台灣的書出版,也著實不易。

88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黃土水》,(台北:台灣書店,1997),頁 18。

89 陳長華,《臺灣美術家---黃土水》,(台北:台灣書店,1997),頁 18-19。

本期在融入或介紹台灣歷史方面的童書,可說是十分發達。幾乎每一本童書 皆有,像是《草鞋墩的故事》一書中的回鄉尋根,說到當地的開墾歷程;或是書 中對家鄉「舊街」的昨日與今天的介紹,都是在地寶貴歷史。

祖先的腳步踏上草鞋墩:「…祖先在這裡建立了熱鬧的街肆,族群也慢慢 繁盛起來,平埔族人反而沒有容身之地,…造成了大遷移。道光年間,他 們大規模地遷移到埔里盆地,北投地區於是成為漢人的天地。…」90

又如:

「舊街仔」在現在的玉峰街一帶,是清朝末年及日本統治時代草鞋墩的商 業中心,街道兩旁大都是草鞋、農具、醬油店店鋪…我記得阿公告訴過我,

那時後的店鋪都是「土角」建的平房,民國十幾年的時候才改建成磚造兩 層的樓房…,加上前年九二一地震後,許多店家受損,拆除的拆除,重建 的重建…91

本書作者用歷史貼近台灣人的生活,記錄發展過程,透過尋根之旅,不僅可 以讓兒童對草鞋墩有進一步的認識,也讓在地人產生深刻的情感,這才是瞭解與 認同台灣的重要開始。

長久以來,台灣的認同在國民黨政權之下無從展開。即使在本套叢書發行的 末代,台灣認同試圖崛起的情況下,部分作家仍不免被根深蒂固的中國意識所綁 架。像是《悠遊台灣》一書中的介紹,以介紹台灣自然風景並建議旅遊行程的內 容為主,大部分的知性旅程介紹,不僅可以彰顯台灣歷史發展,也可以同時讓讀 者認識台灣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觀、生態舞台,透過台灣之美強化對台灣這塊土地 的認同,體會這塊土地的生命饗宴。

然而,全書卻也可以看到國民黨政府種下的遺毒。譬如作者仍使用「光復」

90 李雲嬌,《草鞋墩的故事》,(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頁 14-15。

91 李雲嬌,《草鞋墩的故事》,(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2001),頁 46。

初期的名詞92,代表了作者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進程的認知;又如宜蘭縣棲蘭森林 遊樂區內的「中國歷代神木園區」,是以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加以命名,像是孔子 神木、唐太宗神木等等,來顯示這些「台灣」神木的樹齡悠久。93然而這樣的命 名似乎意義不大,僅是穿鑿附會的結果而已,未能為台灣真正的歷史發展進行註 解,也無助於認同。

另一例「馬祖」,一個充滿戰地色彩的地方,也曾是一個失去認同的地方。

在《飛翔的島嶼-馬祖》一書中,作者透過遊記的方式紀錄對馬祖的記憶。作者 敘述在馬祖的街道上,石頭屋子刻著許多反共標語,代表這裡曾經歷過的歷史痕 跡,也成為當地的特殊風光。馬祖曾經熱鬧非凡,海面上總是可見滿滿的風帆,

到處蓋滿了房子。然而,1956 年開始馬祖實施戰地政務,便在牆上刻下這些標 語。1961 年之後,陸續有人搬遷出去(到台灣),這裡就像「失了根」一樣。

94

由於在國民黨時代,馬祖成了戰地前線,讓當地呈現肅穆的戰慄氣氛。歷史 的痕跡在島上遍佈的標語即可感受,像是「一條命確保馬祖,一顆心效忠領袖」、

「建設馬祖,光復大陸」或是「同仇敵慨、枕戈待旦」等,無時無刻提醒了馬祖 的戰略地位及重要性。95經過四十多年國家記憶,馬祖從「反共前鋒」轉身為「自 由前哨」,也沖刷了往事的足跡,殊不知認同在這樣的歷史中迷失了。

四、國族認同

以台灣鄉鎮為題的童書,在內容上的多以歷史發展、地理環境、漢人移民史,

原住民的生活及在地文化、特色建築等為主,藉以帶領兒童初步認識台灣。而本 期有一書特別值得用來探討國族認同的議題,這本書為康原先生所編寫的《漢寶 村之歌》。

這是一本描寫彰化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漢寶村之歌》。作者康原想藉由寫作

92 柯明雄,《悠遊台灣》,(台北:台灣書局,1996),頁 5。

93 柯明雄,《悠遊台灣》,(台北:台灣書局,1996),頁 27-28。

93 柯明雄,《悠遊台灣》,(台北:台灣書局,1996),頁 27-28。

在文檔中 的國家認同 的國家認同 (頁 35-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