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過去文獻的建議,本 文 認 為,小 國 面 對 大 國的 時 候,在 一 個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之下,小國擁有多少的「能力」(ability) 與「意 願 」 (willingness) 來 抗 拒 大 國 的 影 響 力 , 將 影 響 他 們 對 大 國的外交 政 策 , 而 小國具有多少的「能力」與「意願」來維持其抗衡大國的 外 交 政 策 選擇,則取決於他們 本身是否能夠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支 持「抗衡大國」這個艱難的決定。

本 文 的 論 點 是 立 基 於 兩 個 既 有 的 理 論 的 基 礎 上 所 建 立 起 來 的,其一為Schweller (2004; 2006) 在解釋為何在大多數的時間大多 數 的 國 家 面 對 威 脅 時 都 呈 現 抗 衡 不 足 (under-balancing) 的 狀 態 的 研究,其二為Morgan and Palmer (2000) 以及 Palmer and Morgan (2006) 在 解 釋 為 何 國 家 在 不 同 的 資 源 稟 賦 之 下 會 採 取 不 同 的 外 交 政策的原因的研究。

Schweller 在其對歷史的分析中發現,即使是在面對一個明顯威 脅 的 情 況 之下,國家要採取「抗衡」的外交政策選擇絕非一件容易 做 到 的 事 情,必須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要能夠符合,國家才有辦法堅 持 一 個 「 抗衡」的外交政策選擇。而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幾個條 件 是 「 該 國內部的政治菁英是否對於採取抗衡的立場具有共識與凝 聚 力 」——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了決策者是否有制衡的「意願」,以 及 「 該 國 政 權 的 脆 弱 性 必 須 夠低並且具有足夠的社會凝聚力」——

因 為 這 直 接影響到了國家機器是否有攫取社會資源以實現制衡目標 的 「 能 力 」。唯有在「意願」與「能力」兼備的情況之下,國家才 有 辦 法 堅 持抗衡的外交政策選擇。正因為要堅持一個抗衡的立場是

這 麼 地 不 容易,因此成功抗衡大國對決策者來說是一項偉大的政治 成 就 , 如 果 沒 有 一 定 的 努 力 與 堅 持 , 成 功 的 抗 衡 並 不 會 自 然 發 生 (Schweller, 2004;2006),這也 就是 為什 麼在 歷史 上大 多數 的時 候我 們 常 見 到 國 家 推 諉 責 任 、 而 少 見 到 國 家 結 盟 抗 衡 的原因 (Kaufman, Little and Wohlforth, 2007)。

從 Schweller 的經驗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身為「大國」, 在 面 對 是 否要去抗衡一個威脅的時候,要做出選擇「抗衡」的外交 政 策 的 決 定仍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是因為抗衡大國是需要 付出巨大代價的,而選擇抗衡的立場幾乎無任何「新的」利益可圖,

因為選擇「抗衡」只是在尋求維持一個已經擁有的東西,而選擇「扈 從 」 時 可 能還會從大國那邊得到一些好處,特別是那些鼓吹對大國 扈從的政治菁英 (Schweller, 2006: 3–4)。大國猶如此,那麼對於可 動 用 資 源 與大國有相當差距的「小國」來說,在沒有第三方的幫助 之 下 , 堅 持與大國的對抗更是代價高昂。對小國的決策者來說,維 持 一 定 的 軍 備 以 對 抗 大 國 需 要 資 源 , 抗 拒 大 國 的 文 攻 武 嚇 需 要 資 源 , 面 對 大國的經濟制裁與拒絕大國的收買利誘也需要極大的機會 成 本 , 若 堅持對大國採取對抗的立場,將會耗費相當多原本可以用 來 做 其 他 發展用途的寶貴資源,因此,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可供動 用 是 其 是 否能夠堅持抗衡的關鍵。再者,對小國的決策者來說,耗 費 原 本 可 以用來安頓其他國內事務或鞏固支持基礎的資源來與大國 對 抗 , 則 將 在 國內引發爭議 (Starr, 1994),這個情形不論是在遴選 集 團 (selectorate) 較 大 的 民 主 國 家 或 是 遴 選 集 團 較 小 的 非 民 主 國 家皆然 (Bueno de Mesquita et al., 2003; McDonald, 2007) 。

除了 Schweller 的理論建議之外, Morgan and Palmer (2000) 以 及 Palmer and Morgan (2006) 對於國家可動用資源的多寡與外交政

策選擇的研究,也在理論上更加確立了「經濟能力」與「抗衡程度」

之間的因果關係。Morgan 和 Palmer 兩人的理論認為,每一個國家 的 外 交 政 策 都 在 同 時 追 求 兩 種 不 同 的 政 策 目 標 ( 或 稱 為 政 策 財 貨):維持現狀財 (maintenance) 與改變現狀財 (change)。前者意指 國 家 努 力 維持已有的狀態,不讓外面的情況朝更壞的方向發展;後 者 意 指 國 家除了維持已有的狀態之外,還努力使外面的情況往更想 要 追 求 的 方向發展。對每一個國家來說,最 理想的情況當然就是擁 有 愈 多 的 資源來把現狀改變成為自己想要的方向,然而,每一個國 家 的 可 動 用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盡可能地把有限的資源做最 有 效 率 的 配置。當國家的可動用資源愈有限的時候,要達成「改變 現 狀 」 的 政策目標愈為不易,則在資源運用效率的考量之下,寶貴 的 資 源 將 被更多地 投入到追求「維持現狀」的各種外交政策選擇;

反 之 , 當 國家的可動用資源愈豐富的時候,要達成「維持現狀」的 政 策 目 標 愈為容易,則在資源運用效率的考量之下,寶貴的資源將 被 更 多 地 投入到追求「改變現狀」的各種外交政策選擇。在這個邏 輯 之 下 , 國家的經濟能力若愈好 ,代表其可動用的資源愈多,則其 外 交 政 策 作為除了「維持現狀」之外,也更加可能在「改變現狀」

的方向上出現更多更積極的作為。Clark, Nordstrom, and Reed (2008) 的 相 關 經 驗研究也發現,可動用資源不足的國家通常僅追求低成本 的 外 交 政 策作為,較少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而可動用資源愈多的 國 家 捲 入 國 際 合 作 與 國 際 衝 突 也 愈 多 , 這 個 發 現 也 進 一 步 支 持 Morgan 和 Palmer 兩人的理論。

總 和 來 說 , 根 據 文 獻 與 理 論 的 建 議 , 經 濟 能 力 愈 好 的 歐 亞 國 家 , 愈 有 足夠的可動用資源與內部凝聚力來支持抗衡俄國的外交政 策 作 為 , 因此,如果本文的說法為真,則本文必須在經驗證據上能

夠得到驗證的假設為:

假 設:在 其 他 條 件 不 變 之 下,這 14 個 歐 亞 國 家 的 經 濟 能 力 愈 好 , 則 其 將 對 俄 國 採 取 愈 為 抗 衡 的 態 度 。

在 下 一 節 的 經 驗 資料分析中,本文將證明,許多在文獻中所認 為的影響小國對大國外交政策選擇的重要變數,在解釋歐亞 14 國對 俄國的關係上都無法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而這 14 個歐亞國家各自 的經濟能力才是決定他們對俄國選擇抗衡或是扈從的關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