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文所探討只侷限在一氧化碳毒化對燃料電池性能造成之影 響,下文將更進一步加入二氧化碳經由逆向水氣轉移反應,所造成之 毒化效應。圖4-11 所示為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 V、孔系率 0.4 及一氧化碳0 ppm 時,不同二氧化碳氣體成分濃度下,電流密度達穩 態時之分佈圖。由圖中可以發現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毒化現象

也愈趨嚴重,當二氧化碳濃度為 10 %,電流密度下降了約 24.69 %,

當二氧化碳濃度為40 %,電流密度下降了約 54.6 %。

圖4-12 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 V、孔隙率 0.4,在不同氣體 成分濃度下,探討觸媒層內氫氣所產生之電流密度達穩態之分佈 圖 。由圖中可以發現,當一氧化碳濃度 0 ppm,逆向水氣轉移反應 係數 krs = 0 時,和氮氣一樣都為惰性氣體,二氧化碳僅有稀釋作用,

而當krs = 0.02 時,二氧化碳除了稀釋作用外還有毒化的效應,使得 電流密度從1.21 A/cm2降到0.835 A/cm2,約下降了 31 %,由此可知 二氧化碳的毒化效應會深受逆向水氣轉移反應係數之影響。且由圖中 可以看出一氧化碳濃度為10 ppm 時,對燃料電池之影響相當於 krs = 0 時所造成之稀釋作用。

圖4-13~4-15 分別表示陽極過電位 0.01 V、孔系率 0.4、在 PH = 0.75 atm,PCO2 = 0.25 atm,CO 濃度 20 ppm 及 krs = 0.02 時,觸媒層內氫氣 覆蓋率、一氧化碳覆蓋率及電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當電池系 統啟動第一秒時,電流似乎尚未受到毒化影響,氫氣覆蓋率最大值為 0.8。如圖 4-13,當接近

z =

1.5 μm 時,氫氣覆蓋率下降到 0。隨著時 間經過,一氧化碳所累積的覆蓋量越來越多,且受二氧化碳毒化效 應,造成氫氣至觸媒表面脫離,使得氫氣覆蓋率隨時間下降,到達穩 態時間約429 秒,此時,氫氣覆蓋率只剩 0.12,電流密度從 1.217 A/cm2 下降至0.537 A/cm2,約下降了 55.88 %。由圖 4-14 可以發現,在達穩 態時間時,一氧化碳的覆蓋率在觸媒層表面(

z =

0)為最高,伴隨著

z

的增加而下降,因為一開始就受二氧化碳毒化效應,隨著氫氣覆蓋率 的消耗,逆向水氣轉移反應所需的 Pt-H 端減少,使得二氧化碳毒化 效應變弱。由這張圖亦可看出,當接近

z =

1.5 μm 時,一氧化碳覆蓋 率不在變化,二氧化碳毒化效應消失,主要是因為此時的氫氣覆蓋率

接近0,氫氣產生的電流密度相對較高,造成逆向水氣轉移反應所需 的 Pt-H 端減少。換句話說,在電流密度較高時,二氧化碳毒化現象 即消失。

圖4-16~4-18 分別表示為陽極過電位 0.01 V、孔系率 0.4、PH = 0.8 atm、PCO2 = 0.2 atm,不同 CO 濃度條件下,探討 krs = 0 及 0.02 時,

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一氧化碳覆蓋率及氫氣產生之電流密度之穩態 分佈圖。由圖 4-16 及 4-18 可發現在一氧化碳濃度 10 ppm,RWGS 反 應係數krs=0 時,氫氣覆蓋率為 0.81;而 RWGS 反應係數 krs = 0.02 時,

氫氣覆蓋率降至為0.33,電流密度由 1.262 A/cm2降到0.908 A/cm2, 約下降28 %。一氧化碳濃度 20 ppm,RWGS 反應係數 krs = 0 時,氫 氣覆蓋率為0.654,RWGS 反應係數 krs = 0.02 時,氫氣覆蓋率降至為 0.144,電流密度由 0.878 A/cm2降到0.58 A/cm2,約下降34 %。一氧 化碳濃度50 ppm,RWGS 反應係數 krs=0 時,氫氣覆蓋率為 0.23,RWGS 反應係數 krs = 0.02 時,氫氣覆蓋率降至為 0.081,電流密度由 0.498 A/cm2降到 0.405A/cm2,約下降 18.8 %。圖 4-17 可觀察到,RWGS 反應係數 krs = 0.02 時,隨著一氧化碳濃度愈來愈高,一氧化碳覆蓋 率最大值有愈接近RWGS 反應係數 krs = 0 時之穩態覆蓋率分佈。因 為當一氧化碳濃度愈高,白金觸媒表面被一氧化碳佔據,導致二氧化 碳沒有更多的 Pt-H 端可以進行逆向水氣轉移反應,因此,當一氧化 碳濃度高達50 ppm 時,受二氧化碳毒化之影響較小。且 CO 覆蓋率 在接近

z =

1.5 μm 時,由於氫氣覆蓋率消耗,導致逆向水氣轉移反應 所需的 Pt-H 端減少,使得二氧化碳毒化效應變弱,造成 CO 覆蓋率 會接近krs = 0 時之穩態覆蓋率分佈。由此可發現二氧化碳毒化現象在 一氧化碳濃度較低時,影響較顯著。

表 4- 1 基本操作參數

T

溫度

( )K

353

P

壓力

( )atm

3

R

理想氣體常數 (

Jmole1K1

) 8.314

F

法拉第常數 (

Cmole1

) 96487

α

傳輸係數 0.5

H2

D

氫氣之擴散係數 (

cm2s1

) 2.59x10

-6

[17]

DCO

一氧化碳之擴散係數 (

cm2 s1

) 5.4x10

-7

H2

s

氫氣之化學計量數 0.5

sCO

一氧化碳之化學計量數 0.5

H2

n

氫氣之電子數 2

nCO

一氧化碳之電子數 1

H2

B

氫氣之塔佛斜率

( )V

0.032[22]

BCO

一氧化碳之塔佛斜率

( )V

0.06[22]

β

一氧化碳吸附之對稱因子 0.1[10]

r

一氧化碳吸附之交互作用參數 (

Jmole1

) 39.7[10]

λ

每單位一氧化碳所影響的範圍 4-6[22]

EH

Δ

氫氣之活化能 (

Jmole1

) 4.6[22]

GCO

Δ

一氧化碳之吉柏氏自由能 (

Jmole1

) 6.8[22]

H ads

k 20,

氫氣之吸附速率常數 (

A cm2atm1

) 100

ads

bH ,

2

氫氣之脫附速率常數

( )atm

0.5[24]

ox

kH ,

2

氫氣之電化學反應速率常數 (

A cm2

) 4[24]

ads

kCO,

一氧化碳之吸附速率常數 (

A cm2atm1

) 10[24]

ads

bCO0,

一氧化碳之脫附速率常數

( )atm

1.51x10

-9

ox

kCO,

一氧化碳之電化學反應速率常數 (

Acm2

) 1x10

-8

[22]

krs

逆向水氣轉移反應速率常數 (

A cm2atm1

) 0.02[27]

z (μm)

0 2 4 6 8 10

C

H2

/ C

H2,in

0.0 0.2 0.4 0.6 0.8 1.0

61 101 141

圖 4- 1 觸媒層內氫氣濃度達穩態之格點測試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Η

0.0 0.2 0.4 0.6 0.8 1.0

圖 4- 2 CO 濃度 0 ppm,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之穩

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H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圖 4- 3 CO 濃度 0 ppm,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流

密度之穩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C

H2

/ C

H2,in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圖 4- 4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濃度分佈

隨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C

co

/ C

co,in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圖 4- 5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濃度

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Η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41 sec

Present results Chu et al. [36]

圖 4- 6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分

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co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41 sec

Present results

Chu et al. [36]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圖 4- 7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覆蓋

率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H 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圖 4- 8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

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co

x 10

- 8

(A/cm

2

)

0 1 2 3 4 5 6 7

t =1 sec t =100 sec t = 300 sec t = 529 sec

圖 4- 9 CO 濃度 10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產生

之電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CO (ppm)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The loss of the current density (%)

57.56%

60%

73.76%

75%

85.61%

85%

Present results Oetjen et al. [37]

圖 4- 10 在不同 CO 濃度下,觸媒層內之電流密度損

失百分比

z (μm)

0 2 4 6 8 10

i

H 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0% CO2 10% CO2 20% CO2 40% CO2

圖 4- 11 不同二氧化碳濃度,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

電流密度達穩態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H 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pure H2

0.75 H2 , 0.25 CO2 , krs = 0 0.75 H2 , 0.25 CO2 , krs = 0.02

0.75 H2 , 0.25 CO2 , 10 ppm CO , krs = 0 0.75 H2 , 0.25 CO2 , 10 ppm CO , krs = 0.02

圖 4- 12 不同氣體成份,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流

密度達穩態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Η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494 sec

圖 4- 13 在 P

H

=0.75atm,P

CO2

=0.25atm,CO 濃度 20

ppm,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分佈隨時間之變

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co

0.0 0.2 0.4 0.6 0.8 1.0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494 sec

圖 4- 14 在 P

H

=0.75atm,P

CO2

=0.25atm,CO 濃度 2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覆蓋率分佈隨時間

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H 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t = 1 sec t = 100 sec t = 300 sec t = 494 sec

圖 4- 15 在 P

H

=0.75atm,P

CO2

=0.25atm,CO 濃度 20

ppm,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流密度分佈隨

時間之變化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Η

0.0 0.2 0.4 0.6 0.8 1.0

10 ppm CO , krs = 0 20 ppm CO , krs = 0 50 ppm CO , krs = 0 10 ppm CO , krs = 0.02 20 ppm CO , krs = 0.02 50 ppm CO , krs = 0.02

圖 4- 16 在 P

H

=0.8atm,P

CO2

=0.2atm,不同 CO 濃度,

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θ

co

0.0 0.2 0.4 0.6 0.8 1.0

10 ppm CO , krs = 0 20 ppm CO , krs = 0 50 ppm CO , krs = 0

10 ppm CO , krs = 0.02 20 ppm CO , krs = 0.02 50 ppm CO , krs = 0.02

圖 4- 17 在 P

H

=0.8atm,P

CO2

=0.2atm,不同 CO 濃度,

觸媒層內一氧化碳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

z (μm)

0 2 4 6 8 10

i

H 2

(A/cm

2

)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0 ppm CO , krs = 0 20 ppm CO , krs = 0 50 ppm CO , krs = 0

10 ppm CO , krs = 0.02 20 ppm CO , krs = 0.02 50 ppm CO , krs = 0.02

圖 4- 18 在 P

H

=0.8atm,P

CO2

=0.2atm,不同 CO 濃度,

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流密度之穩態分佈

五、結論與建議

CO2毒化對質子交化膜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不如CO 毒化這樣強 烈,然而在些好的重組器中,由於CO 含量較低,此時 CO2毒化對燃 料電池性能造成的影響就會變的重要。

本文的計算的區間主要是陽極觸媒層(CO 毒化的主要區域),並 結合厚度與暫態效應,希望能藉由本文的結果,提供未來在發展毒化 之全電池模式的基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