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二氧化鈦複合薄膜

二氧化鈦複合薄膜之設計概念,如圖 2-3 所示。藉著二氧化鈦照光後所 產生之超親水性與光觸媒效應,應用於延緩 MBR 系統中的薄膜積垢問題。

圖 2-3 二氧化鈦複合薄膜示意圖

首先將二氧化鈦與薄膜表面做為結合,並應用於薄膜過濾處理的是 Kwak 與其研究團隊(Kwak et al., 2001; Kim et al., 2003)

。他們將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TiO2 nanoparticles)塗覆於 thin-film-composite (TFC) RO 膜上,結果顯示在 UV 照射及 TiO2的作用下,四小時內薄膜表面大腸桿菌 (E. coli.)之生長可 完全的被抑制。Kim et al., (2003)以相同的實驗方式,發現塗覆 TiO2之薄膜 不僅可在四小時內完全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而且塗覆 TiO2之薄膜之滲透 性 (permeability)損失,更小於控制組的一半。之後 Luo et al., (2005) 利用 超音波及沉浸的方式,將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TiO2 nanoparticles)應用於 PES(UF)薄膜上,以 200 mg/L PEG-500 標準品進行薄膜之效能評估,結果

顯示複合薄膜的通量在過濾試驗中其通量始終高於控制組之薄膜,發現了 此種複合薄膜,不但有良好的抗積垢特性,對於 PEG 溶液的過濾,也有不 錯的表現。

在 MBR 系統中, Bae 以及其研究團隊,針對兩種不同合成型式的薄 膜,TiO2-entrapped 和 TiO2-deposited,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藉以比較兩者 延緩薄膜積垢的優劣(Bae & Tak, 2005a; Bae & Tak, 2005b; Bae et al., 2006)。這一系列的研究中,

他們使用了兩種方式來製作二氧化鈦複合薄膜,一為 TiO2-entrapped 薄膜,

另一為 TiO2-deposited 薄膜。利用相轉換法 (phase inversion),將商業用的 TiO2 (P25, Degussa)加入鑄液 (casting solution)中,使二氧化鈦與高分子聚合 物一起形成薄膜,製成 TiO2-entrapped 薄膜;另外,直接將薄膜沉浸於 1%

TiO2-deposited 的方式,係將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TiO2 nanoparticles)沉積於 薄膜表面,而使薄膜表面有較多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所以具有較佳的親水 特性,以延緩薄膜積垢。

Bae (2005c)在研究中討論,其使用兩種方式將 TiO2與薄膜結合,其一 為利用相轉換 (phase inversion)方式,於高分子單體之鑄液中添加商用二氧 化鈦顆粒,研究結果發現效能較差,主要原因為 TiO2主要部份皆在薄膜纖 維內部,使得二氧化鈦不易受紫外光激發,無法產生親水之 OH 官能基;

而另一方式為將商用二氧化鈦顆粒 (P25, Degussa)置於水中,形成懸浮溶液,

並以加壓方式使 TiO2覆於薄膜表面,此方式所合成之二氧化鈦複合薄膜,

抗垢成效比相轉換方式佳,但 TiO2與薄膜表面並無強化學性鍵結,只有物

理性沉積,若在 MBR 系統高水流剪力操作下,可能會使得薄膜表面 TiO2 嚴重剝落,使得延緩積垢效果下降。

近年來之研究,除了以相似的方法,利用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TiO2

nanoparticles)來進行薄膜改質之外,並加入 UV 光照射的條件(Choi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7)

Madaeni & Ghaemi, (2007)使用了在鑄液中加入不同濃度之 TiO2,並且 添加其它之光觸媒材料 (SiO2)與薄膜結合;設計不同 UV 照射時間長短,

對延緩薄膜積垢之影響,試圖找出最適合二氧化鈦複合薄膜的操作條件。

其研究結果指出,經過 UV 照射之條件之光觸媒複合薄膜,對於延緩薄膜 積垢確實有不錯之表現。

Rahimpour et al., (2008)對於二氧化鈦複合薄膜,進行了許多實驗參數 的分析。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利用相轉換法 (phase inversion)所合成之 TiO2-entrapped 薄膜中加入的 TiO2濃度,並非越高越好,因為過多的 TiO2 (non-skim milk)進行過濾試驗之前,在固定時間內,照射不同瓦數之 UV 燈 管,或是固定其 UV 燈管瓦數,調整不同照射時間,實驗結果皆指出,二 氧化鈦複合薄膜經過 UV 光照射之後,延緩積垢的能力都明顯提升。

Li et al., (2009)將疏水性之 PVDF 薄膜與一具有親水關能基之高分子化 合物 (styrene-alt-maleicanhydride, SMA),並加入在酸性條件 (pH 1.5)所合 成之 TiO2顆粒,進行相轉換法,其製成之複合薄膜再經商用蛋白質標準品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進行過濾試驗,實驗結果也展現了良好的延緩 積垢之特性,並且將此二氧化鈦複合薄膜置於 30℃的超音波震盪器中三十 天後,量測其接觸角,發現角度沒有太大之變化,顯示出二氧化鈦複合薄 膜良好的穩定性。

近年來之研究,多半是依照上述幾篇文獻之型式,將薄膜表面利用接 枝 (grafting)的方法,將膜表面活化後,接上具有親水官能基之高分子化合 物,再與二氧化鈦奈米顆粒進行結合,來過濾不同的物質,如:活性汙泥 (activated sludge)、商用蛋白質標準品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乳清 (whey)或脫脂牛奶 (non-skim milk),皆展現奈米級二氧化鈦複合薄膜絕佳的 減緩積垢之特性。(Paulose et al., 2008; Choo et al., 2008; Soroko et al., 2009; Oh et al., 2009)

然而以上所提及的研究內容中,在合成奈米級二氧化鈦複合薄膜的過 程,必須將薄膜浸置於酸性條件 (pH 1.5)的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TiO2 nanoparticles)溶液中。這種方法雖然能使二氧化鈦奈米顆粒與薄膜相結合。

但在酸性條件下合成,可能會破壞薄膜本身的結構,進而縮短了薄膜的使 用壽命。

所以本研究針對文獻回顧中各研究之不足處,使用低溫溶膠法所製備 之中性奈米級二氧化鈦凝膠,將二氧化鈦塗覆於薄膜表面,使 TiO2產生之 水解與縮合作用,並與薄膜表面官能基產生化學鍵結,減少物理性沉積之 TiO2 於操作過程中剝落,並鑑定複合薄膜之特性;再利用自行馴養之生物 汙泥,模擬 MBR 系統,進行過濾試驗,比較薄膜改質前後延緩積垢之優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