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上述,本研究在理論意涵方面,進一步驗證了第一人及第三人 效應能於個人層次外產生作用。兩種效應除了於個人層次,也能於其他 層次如國家層次出現。這也說明,如議題性質適合,自他影響的認知差 異可於不同層次進行比較。以暖化議題為例,由於是全球性的議題,個 人及國家層面都可能受到衝擊,閱聽人可以個人為中心,評量對自己及 社會上其他人的影響,也可以國家為中心,評量對自身國家及其他國家 的影響。與現有研究相較,本文除了檢視不同層次的自他影響認知差 異,也分析這些認知差異、甚至兩層次自他認知差異交錯時,對不同型 態環保行為的影響,並就研究發現探討閱聽眾心理及社會脈絡因素可能 的作用。以上皆有助於擴充對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現象的瞭解。

本文也認為,暖化議題運用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相關理論觀察時,

雖可於不同層次進行自他認知影響的比較,使理論具有延展性,但在不 同層次推論可能產生第一或第三人效應時,過去的訊息性質將無法成為 唯一的判準。過去研究是以訊息的社會期望性來預測可能形成第一人或 第三人效應,並指出正向訊息可形成第一人效應,負向訊息則為第三人 效應。但本研究的結果指出,面對較為複雜的現象如全球暖化,瞭解、

關心或認為個人對暖化有責任等影響,在個人層次皆可視為正向特質,

但對不同層次的集體如國家所產生的影響,較為多元,未必可全面歸為 正向或負向,可以更細緻地區分為正負向影響,並考量脈絡性的因素,

才能更充分的解釋後續所產生的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也就是不同層次 的自他影響認知差異,涉及更多脈絡性因素的考量,值得後續研究繼續 探討。以暖化議題為例,閱聽眾受訪時所感知的氣候變遷程度、對國家 社會因應情形的評估等,都可能影響第一或第三人效應的形成。本研究 部分未獲支持的假設,如 H2 的發現與過去不同,推估即可能與調查期 間閱聽眾所感受的極端氣候有關。但因可參考的文獻有限,進行調查時 未能先設計閱聽眾主觀感受到的極端氣候,因而僅能以氣象局提供的客 觀資料進行解釋。

目前全球暖化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的研究仍有限,仍需累積文獻才 能有更多瞭解。未來研究可再增加脈絡性因素的觀察,作為預測或詮釋 結果的基礎。例如,可先瞭解受訪者對氣候變遷的感知及其他可能情境 因素如政府調適政策的看法,再思考研究假設內容或先提出研究問題進 行探索。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全球暖化報導與暖化現象,可於不同層 次產生第一人或第三人的認知,此與 Davison(1983)的原始研究呼 應,除了媒體的報導或訊息,事件、議題或現象本身也可能造成閱聽人 的第三人認知。因此,未來研究在不同層次設計問項時,宜從閱聽人的 角度考量問項設計的合理性。

而本研究國家層次的影響以暖化現象詢問,除了考量題項的合理性 及文獻基礎(Davison, 1983;徐美苓,2013)外,也是基於閱聽眾有關 暖化的訊息主要來自媒體,因此,民眾對暖化現象的理解,可說等同於 對暖化訊息的理解。從此一角度看,詢問其暖化現象於國家層次的影 響,也等同於詢問其相關訊息所傳逹的暖化現象對國家層次的影響。由

於本文仍屬探索性的研究,後續研究可於不同層次使用同樣問法觀察結 果,以相互參照。不過,本文推論,個人層次如以現象詢問,應仍會產 生第一人效應,此從過去的研究結果可得知(徐美苓,2013)。

此外,從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探討全球暖化議題時,也可嘗試在個 人及國家層次間,探討對其他中介層次如居住區域等之影響,並思考該 層次可能的脈絡性因素,如環境惡化程度等的影響。而針對這些不同單 位的影響評量,也可有更明確的界分。目前在參考文獻有限情形下,對 他國的影響部分,本研究僅請受訪者做非特定的、概括性的評估,但受 訪者對他國的想像未必相同,此評估方式的精確性仍有改善空間。未來 研究在個人及更大集體層次的評量上,都可再進行分類。例如,參考過 去研究,使用心理距離區分個人層次的他者;在更大集體的層次上,也 可使用空間距離或受暖化衝擊的程度,對不同區域或國家進行分類,再 請受訪者分別予以評量。由於評估對象更明確,將更有利於進行更深入 的比較與分析。

最後,本研究雖然從問卷調查的第一人及第三人效應分析推論,媒 體在暖化議題上應加強的資訊內容,但本文並未實際分析民眾主要的訊 息來源,包括電視、報紙及網路內容中,有關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的訊 息。不過,過去分析臺灣全球暖化網站的研究,曾提出類似的觀察,相 關網站確實較缺乏探討暖化的因應政策(楊意菁、徐美苓,2010)。未 來研究可再檢視電視及平面媒體中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的訊息,比較這 兩類媒體相關訊息的特色,並與現有研究相互參照,如此,可更全面地 瞭解閱聽人的資訊環境。而藉由分析其優缺點,可進一步探討能促進閱 聽眾推廣及實踐環保的訊息內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