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第二級矛盾之形成與解決:從共識建立到主題課程創新

計畫第一年,研究團隊僅發展了一份教案。之後的課程研發漸上軌道,團隊 成員由「計畫目標」的抽象認知,具體化為「主題課程研發與協同教學」。在 此階段,教師面對的衝突與矛盾,主要是從傳統單打獨鬥到能夠協同研發課程,

以及從知識輸入模式到學會探究教學。期間,大學教授不斷引出傳統與探究教學 之間的衝突,並透過持續的專業對話與協商,刺激老師們在鄰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中不斷自我突破,進而修正探究教學方法並擴充教師專業 知能。在此矛盾下,研究團隊需要發展新工具,進行集體活動。新工具主要為主

題課程模組,研發過程包括透過協商式協作,進行跨領域研討、分工,以及決定 教案的撰寫、教學流程和個人反思等格式,以利專業對話、協商、合作和共享教 學實務,完成課程創新的集體活動(表 3)。從高瞻計劃團隊研發課程模組的過 程中便可看出展化學習在第二級矛盾中的發生與演變。

需要說明的是,展化學習的循環雖包含 7 個步驟,但不必然是線性發展,

這 與 Engeström 原 初 的 模 型 描 述 有 所 差 異( 見 圖 2)。Engeström、Kerosuo 與 Kajamaa(2007)便指出,每個創新學習的循環或多或少會有斷裂,這些斷裂將 引發其他的橋接活動,以使下一波的學習循環能在前階段的成果上進行,並且這 些橋接活動會發生在不同時空之中,不過雖然發生的歷程不同,矛盾做為引動

(提問分析與解決方案)、折衝(試驗與反思)和推進(鞏固和轉移)的結構行 動頗為相似。高瞻教案從設計、執行、反思、修正到最後鞏固的過程,並非由一 個步驟推往下一步驟或發生於同一個學期,而是在四年中經歷大小不同的學習循 環。易言之,研究團隊或個人的展化學習並非線性發展,或在教案準備、教學觀 摩與試教後研討的小循環中,經歷完整的七個步驟,而是依據當下所遇到的衝突 和矛盾形式而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調整與開展。例如:教師有的會在高瞻目標與 主題內容之適切性打轉,有的在教材與教學法之間安排上來回思索、有的是面對 具體的實驗設計和步驟上提出疑惑和修正,再與團隊進行討論和確認,以及找出 新的材料或調整教材內容與方法,多數成員是在不斷的對話中來回修正,使個別 的教學行動在集體活動中發展出共享的計畫目標和教學實務,並且能夠逐漸逼近 高瞻課程與教學的探究精神。本文經由探析研究團隊展化學習的循環歷程,充實 了 Engestrom(1987)展化學習循環架構,並以動態的路徑分析,深描該歷程與 集體活動目標達成之關係。

以「鯊魚的第六感」的課程模組為例,高瞻計劃團隊在計劃的第三年,經過 多次課程研討會議,最終決議以此為主軸,並從生物、化學與物理等不同角度探 索電的概念。該教案最先由 E 教師設計,包含擴散作用與傾聽神經衝動,並於 96 學年度 12 月的月會中討論。總計畫主持教授建議:「一開始導入用鯊魚很好。」

C 教師說:「鯊魚為主題 Ok,教案開頭結尾都利用鯊魚,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其他參與者也表同意。會議確認了「鯊魚」做為教案主題,並建議 E 教師蒐集相 關影片及與數學老師合作教授統計等(M96-12)。

表 3 第二級矛盾的活動系統與展化學習歷程

97 學年度上學期的「鯊魚第六感」課程模組,首先由 D 教師從「擴散作用」

教學,開啟對於鯊魚第六感的探討(W97-7,W97-8)。以下便以 D 教師為例,

以七個階段說明擴散作用初探的教案(工具)的發展與修正的歷程,揭露專業學

2. 衍生衝突

N 教授所建議的開放式教學,與 D 教師所熟悉的傳統教學之間產生了矛盾,

因而產生疑惑和焦慮:

課程主要承襲於上次的「鯊魚的第六感」……。實驗的目的為了讓學生了 解……並探討影響擴散作用的因素。……請教 N 教授……應該如何將「老 人與海」的故事融入。因為一般的教學是先設計好課程內容再進行,而依 教授建議,若學生提出假設所需的實驗器材超出我所預設的範圍,應如何 解決?……我會對本次授課有範圍不確定的焦慮感。(D 教師,W97-7)

3. 解決衝突

課程研討會中的教授與老師們於是先界定這個建議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與方 向,其中 P 教授首先重申開放性的探究實驗精神:

我們的作業都太 conclusive 了,……做實驗的目的並非是要找出答案,而 是讓學生自行思考,設計實驗,……建議可以製作一項不完美的實驗為主 題讓學生討論不足之處,……可提出幾項變因,分派不同的因素給每一組 的學生,並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執行方式。(P 教授,W97-7)

P 教授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內涵與方式:

不應花過多的時間在擴散課程上,……重點放在鯊魚偵測受傷獵物的相對 速度與關係上。……建議可接續老人與海的故事提出兩個問題―多遠

(鯊魚距離多遠會偵測得到獵物)?多久(若距離獵物 100 公尺,鯊魚會 多久才會偵測到)?再拉到擴散作用的主題。(P 教授,W97-7)

4. 確認教案內容與教學方式

經過教師們不斷論辯、澄清與確認高瞻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趨近高瞻探 究精神的教學模組逐漸成形。透過專業對話,團隊逐漸找出核心概念與以問題導 向實驗的具體操作方式,降低主體與客體和工具之間的落差。於是,老師們也能 提出將教案修改成符合探究精神的具體建議:

建議第一點問題修改成:本次你於實驗中操作的變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為 何?(A 教師,W97-7)

建議可參考學科能力競賽的作法,……並請學生就手邊所有的器材來解決 問題。……可使同一項變因由 2 組學生進行實驗……既可精簡實驗時間,

又可比較不同組別的學生所做出的實驗。(I 教師,W97-7)

5. 進行試教

在確立教學模式與具體內容後,D 教師 2008 年 12 月 20 日正式試教。有 2 名教授和 5 位老師參與教學觀摩,男女學生各 15 名。上課時間為 3 小時。如會 議中的建議,D 老師先以老人與海的影片界定探討問題的情境,從中引發學生的 聯想和小組討論。D 老師請學生把所有變因寫在黑板上,討論出重要的擴散作用 因素,並以此發想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方式。

6. 社群回饋、反思與檢討

試教後,參與教學觀摩的教授與老師立即進行教學後的研討。會中 D 老師 先進行自我反思,其他同儕教師與大學教授隨後提出觀察發現與建議。教案教學 後的專業對話,可以刺激研究團隊在主體、工具、客體和結果之間,找出具體的 不足或「看」到衝突點、以及提出新的解決方式。試教教師以之作為個人教案與 教學修正的依據。研究團隊除了進一步確認高瞻目標,並將之具體化於每個個體 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行動,讓教學模組得以進一步調整,也讓學習社群在團隊成員 相互支持中凝聚力量,並從彼此觀摩與意見回饋中,發展出對於探究教學法更深 刻的體悟。

這是第二次(試教)……覺得較進步之處是放下自身的面子去和學生相 處,因為之前我連自己上課的錄影紀錄都不敢看,而這次決定要好好回 味,並注意需改進之處。(D 老師,W97-8)

D 老師的前置作業與心理建設做得很充足,今天的課程讓我們在旁邊看的 人都很感動。……我們應於「國科會期中報告」時,以片段影音播放的方 式展現試教內容,因為,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若直接看教案的話,很難想 像出當時上課的情景。(G 老師,W97-8)

N 教授與 L 教授讚賞 D 教師的教學的全程掌握,尤其是開放式的引導教學。

N 教授說:

我覺得教學很成功,學生投入實驗,顯示 D 老師的引導有效且明確。……

學生自影片中思考可能會影響結果的因素,從這所發展出的知識概念是學 生自己架構出來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呼應課本知識而已。(N 教 授,W97-8)

然而,教學過程雖然順暢,學生小組卻因時間不足而未能完成實驗。I 老師 於是建議以作業延伸學習,讓學生做些作業,以驗證實驗所學;教授們也提醒教 師增加相關背景知識、修改關鍵性問題及從生活世界找到合適並能引發學生學習 興趣的主題課程等。

從今天的課程看來,學生其實想到很多點。但因時間不足沒有讓他們作完 實驗,覺得滿可惜的。(I 老師,W97-8)

學生列出各項因素後,D 老師就直接做此相關連結,跳到事先設定好的六 個因素,以之來探討和老人與海故事的關係,如此,學生就不會只是在做 變數的操弄,而會去思考鯊魚聞道血的味道與當地地理環境間的關係為 何。……建議可把變項以實際情況做包裝,可豐富學生對改寫故事的感 覺,因為學生在實驗時就會想著這些問題,可緊密鋪陳課程間的連結性,

整個過程就不會像是只在做生物實驗,而是在想辦解決現實可能在未來發 生的問題。(N 教授,W97-8)

另外,從學期末對學生的焦點團體的訪談中得知,學生喜歡以問題導向、動 手做的探究學習,並表示從探索、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推論、發表等不同於 傳統的學習經驗中收穫良多。

這次上課方式……從一個大方向,……旁邊延伸出許多其他類科的方法去 驗證,……這樣很好!因為你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然後再想出旁邊的 幾個分支,再去找出各別的答案,比較有整體性,也比較生活化。(ST-3 女 1)

每個人想到的點其實是不一樣的,他可能會跟你講的完全相牴觸,這時候 可能會很困惑,但是就是會找出一些方法去解決這些東西,覺得這是對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