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連帶強度

社會網絡中的行動者必須透過某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與另一行動者建立關 係,這種行動者間互相連結的基本單位稱為連帶(ties)。社會連帶是資訊及資源流 動的通道,透過社會互動的方式,行動者可以獲取他者資源(Tsai and Ghoshal, 1998),而在組織當中,員工則可以透過這個通道跨越正式的界線與層級找到組 織的真正需求,而進行創新(Kanter, 1988)。也就是說,連帶關係在組織間的溝通 與知識分享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對組織的創新能力有重要的影響。

人際間的連帶關係具有程度上的區別。Granovetter (1973)指出,連帶強度可 從彼此相處時間的多寡、感情的深厚、互信的親密程度以及互惠服務(reciprocity) 的程度來評估,而儘管這幾個面向間擁有高度的相關性,他們卻是可以彼此獨立 地對於連帶的強度進行評估。一般將連帶的強度區分為強連帶(strong ties)、弱連 帶(weak ties)與無連帶(absent ties)三種。無連帶指出雙方無任何顯著的關係,例 如點頭之交對於彼此並無瞭解。強連帶指的是由大量互動以及高度情感投入所建 立的聯繫關係,其關係的維持需要長期的雙向參與,因此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

相對而言,弱連帶所投入的情感較少,成員間的合作關係微弱且不頻繁,屬於比 較鬆散的連結(loose coupling)(Hansen, 1999),並且是扮演社會體系中不相連 (disconnected)部分資訊傳遞的橋樑(Granovetter, 1985; Burt, 1992)位置。有關於強 弱連帶的比較整理如表 2-2。

表 2-2 強弱連帶的比較

強連帶 弱連帶

相處時間 較多 較少

感情的親密程度 較高 較低

互信的程度 較高 較低

互惠服務的意願 較高 較低

分享資訊的類型 較可能分享機密資訊 提供更多機會接觸 大量多元的資訊

分享資訊的重複性 較高 較低

網絡內成員的組成 同質性較高 同質性較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過去關於連帶強度的研究主要在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社會成員間的連帶關 係,並且探討連帶強度對於知識分享的效益(Granovetter, 1973)。若從知識傳遞的 範圍來看,Rindfleisch and Moorman (2001)指出,過去關於連帶強度與資訊流動 的研究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探討:第一層次屬於個人層面,包括了 Brown and Reingen (1987)對於消費者口碑行為的研究,以及 Burt (1987)研究專業醫藥人士 間資訊交換的情形。第二層次屬於組織內部的研究,Hansen (1999)與 Krackhardt (1992)研究組織內部的資訊流動與連帶強度的關係。第三層次屬於組織與組織間 的研究,例如 McEvily and Zaheer (1999)及 Uzzi (1999)皆針對組織間連帶關係對 於資訊分享的影響進行探討。本研究屬於第二層次的研究,關注於電影產製組織 內部,產製成員間人際網絡的結構對於知識傳遞,以致於組織創新績效的影響。

(二)強弱連帶效益的爭議

早 期 關 於 連 帶 強 度 的 研 究 主 要 在 討 論 強 連 帶 的 效 果 , 而 Granovetter

(1973,1982)則首次提出弱連帶在知識傳遞上比強連帶更具優勢的觀點。他指出,

在一個緊密結合的集群當中,行動者相當瞭解彼此,因此資訊可以迅速地流通,

但相對地重複的可能性也提高,因此新資訊與機會的傳佈必須透過連結獨立集群 中個人的弱連帶來達成。也就是說,若要利用資訊的流動將不相互聯繫的社會集 群整合至一個更廣泛的社會,弱連帶是不可或缺的網絡結構。

自此以後,許多學者便將連帶強度運用到資訊分享的研究當中,並且在強弱 連帶對於知識分享的效益上產生爭議。Hansen (1999)指出,研究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的學者認為有效的知識傳遞必須依靠不同組織單位間緊密的連結(強 連帶),研發部門與其他部門密切頻繁的互動使得彼此可以跨越組織藩籬,即時 進行整合以獲得最大的專案效益(Clark and Fujimoto, 1991; Leonard Barton and Sinha, 1993; Henderson and Cockburn, 1994; Eisenhardt and Tabrizi, 1995; Szulanski, 1996)。而研究社會網絡的學者則指出微弱且不頻繁的關係(弱連帶)對於知識 的傳遞較有效益,因為此種關係結構可以作為組織內部獨立單位與個人間的橋 樑,因而提供更多創新知識的分享機會。由於強連帶所包含的人際網絡較小,且 通常屬於特定的小團體,所以內部成員的同質性高,較容易導致資訊的重複 (Granovetter, 1973)。

面對這種觀點上的歧異,Hansen (1999)認為主要在於產品創新與社會網絡兩 派學者的研究焦點不同。前者聚焦於知識的傳遞(transfer)過程,後者則著眼於搜 尋(search)相關且有用的資訊。

在知識的搜尋上,由於弱連帶成員間的異質性高(Granovetter, 1973)並且網絡 所觸及的範圍較廣,可以避免資訊的重複以獲取創新的知識,因此在作為企業資 訊蒐集的裝置(information-gathering device)(Freeman, 1991)上較具有競爭優勢。換 言之,弱連帶的專案團隊在網絡中能夠居於較有利的搜尋位置(Hansen, 1999),

而強連帶的團隊可能會因為安於既有關係而產生網絡惰性(network inertia),不願

意去尋找外在於本身網絡的資訊,而限制了新知識的挹注,並且隔絕了對外尋找 新知識的管道(Henderson and Clark, 1990)。

在知識的傳遞上,儘管弱連帶的結構可觸及的人際範圍較廣,可以穿越較遠 的 社 會 距 離 (social distance) , 而 在 創 新 資 訊 的 傳 佈 上 更 為 容 易 (Granovetter, 1985),但這樣的論述卻忽略了對於知識性質的考慮。也就是說,對於複雜的知 識,尤其是非成文的默會知識,弱連帶的結構在傳遞上會有所困難,因此必須倚 賴強連帶的結構。Granovetter (1973)指出,當一對關係接觸至某種程度,則成員 間有用的資訊較能有效的傳遞,因而更有能力型塑其經濟行為,這種凝聚力強的 團體不僅在資訊的傳遞上有利,也能夠產生影響行為的規範性、象徵性及文化性 的結構。Ahuja (2000)指出,緊密的連帶關係可以產生知識外溢(spill-over)的效 果,使得企業間流動的不僅是契約知識的移轉,也包括許多相關的非正式、非補 償性質知識(uncompensated knowledge)的外溢與連結(Jaffe, 1986; Bernstein and Nadiri, 1989; Jaffe, Trajtenberg, and Henderson, 1993)。

Rindfleisch and Moorman (2001)也從連帶強度的兩個層面來整合有關強弱連 帶效益的爭議。他們區分關係鑲嵌(relational embeddness)(Gulati, 1998; Uzzi, 1999) 與知識重複性(knowledge redundancy)(Burt, 1987; 1992)。前者是指連帶強度的動 機層面,後者則是連帶強度的結構層面。在動機上,透過持續、聚焦以及相關的 緊密互動,可以激勵合作伙伴間的資訊分享(Granovetter, 1973,1982; Boorman, 1975; Krackhardt, 1992)。除此之外,由於較強的互動連結(strong interaction ties) 可以提高彼此的信任與可信任程度(Krackhardt, 1992; Nelson, 1989),因此關係鑲 嵌的程度越高,成員對於分享彼此知識的動機也越高,使得強連帶對於資訊的接 受與使用有所助益。而在知識的重複性上,弱連帶則因為異質性而提供了創新知 識的傳遞。

Droege and Hoobler (2003)則從連帶組合的觀點來整合強弱連帶的效益。他們

在對於組織知識與員工更換率兩者關係的研究中,試圖找出一個能夠有效傳遞及 保留默會知識的社會網絡結構。Droege and Hoobler (2003)認為,能夠使默會知識 深植於知識、技術及能力當中的必要條件包括:互動、合作、網絡的密度(density) 及理想的強弱連帶(ties)組合。其研究發現,網絡活動的密度(density)愈高,互動 的程度越高;透過強連帶的結構可以增加合作的頻次,以更有效地傳佈默會知 識;不重複的資訊較有可能是由弱連帶的結構而來,但弱連帶在傳遞較為複雜的 資訊上則會面臨困難。

綜上所述,可知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不同階段對於連帶的強度有不同的需 求。在知識的分享與傳遞上需要以強連帶作為信任與合作的基礎,而在追求資訊 不重複以提高創新能力上則必須以弱連帶提供最大的功用,因此連帶強度與創新 知識傳遞的效益是呈現一種倒 U 型的曲線關係(如圖 2-2)。在最初搜尋與創造 創新資訊的階段必須仰賴弱連帶的異質性,隨著知識取得逐漸增加,則必須增強 連帶結構的強度,透過緊密的互動以幫助創新知識的傳遞與分享,此時創新知識 的績效也達到最高點,而在此之後,強連帶中資源的同質性則逐漸削弱創新知識 的效益。這種情況在電影產製的過程中更是如此,電影產製組織經常存在一種「固 定班底」的現象,其形成是以強連帶的人際網絡結構為基礎,主要的目的在於節 省溝通的成本,希望能在產製過程中更有效率地分享資源與傳遞資訊,但這種固 定班底卻又必須面臨經常性的變動,為了電影產出的創新而嘗試與不同的人員進 行合作,以激發創意。

由於電影產製特別重視創新能力,於是非重複知識的流動對於產製組織特別 重要,因此下面提出與弱連帶意義相近的「結構空洞」(structural holes)概念,進 一步對創新網絡的結構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