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非語言改正策略

非語言改正指,利用手勢、眼神、表情、肢體動作及板書來引導改正。

Walz (1982)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可使用非口頭的改正2,最大好處是不會有

2 Walz 提到非語言偏誤改正的方式有:Yes-no:讓學生點頭或搖頭繼續或停止;

Continue:以手畫圈鼓勵擔心犯錯的學生繼續或提示句子未完;Stop:迎向學生握拳停 止一個不想要的打斷或不需要的口誤進入母語中;Syntax:彈手指讓學生了解語序偏誤;

Number:單數可以用一根手指,複數是數根。擺動的手也可以是後者。數字也可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語言上輸出去混淆學生,而且所花時間也比口頭改正少。改正及說明常讓 學生忘了原來的問題或答案的內容,那麼整個過程就須重頭再來以致於浪 費了時間,語音教學建議鼓勵教師發展詳盡的系統引導學生回應或是希望 回應的類型。Fanselow (1975)也觀察到部分教師經常使用非語言的回應,如 搖頭表示不同意,或使用輔助教具,如板書等方式進行改正。Lasagabaster &

Sierra (2005)針對二十一位合格教師及十一位選修英語課程設計學生對偏誤 改正的看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將板書視為有效的改正策 略,學生方面表示改正策略要多樣化,除了口頭改改正外,也可採用其他 非語言形式的改正。Moskowitz (1976)發現優秀的教師往往比一般教師使用 更多的非口頭或做更多手勢來引導學生,不過關於非語言改正策略之探討 遠不如口頭改正策略。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教師強化 教師強化 教師強化 教師強化

教師強化指在改正之後教師進一步進行強化。Lyster & Ranta(1997)的偏 誤 改 正 流 程 中 , 其 中 在 改 正 之 後 , 繼 續 下 個 話 題 前 , 有 一 項 強 化 (reinforcement)步驟。在其研究中發現強化的方式包括:改正後教師說「是 的」、「對了」、「很好」;教師復述學生的正確語句,以此來強化正確形式 或以後設語言信息強化。

黃雅秋(2008)在四個個案研究中發現教師的強化方式不同、次數多少有 落差,出現強化的課型亦不同。個案一:要求學生復述改正的內容、延伸 提問(黃指出這種強化少見,因讓可能師生的溝通偏離原來主題)、說錯 者復述後,教師復述,並以手勢示意全體學生復述,是為操練型式的強化 步驟,自身經驗印證及其他教師建議。個案二:個案二教師的強化多在課 文教學階段,說明的功用在於確認原來出錯者的對改正內容的理解。而以 短語的方式分兩次進行強化有助於學生辨識詞彙的詞性並熟悉用法。個案 三:要求說錯者復述,針對改正內容加以說明,包括板書,強化次數少。

個案四:在課文及生詞教學時都不曾進行強化,因為在生詞操練或課文講 解時要求復述很不自然。強化方式主要是全體復述改正後的內容。要求學 生復述時,學生反應不理想。強化步驟應在師生都注意語言形式時進行。

表示過去、未來等其他方式

以下是研究者根據該論文四個個案在教師強化方式及次數所整理出 之對照表。

表四-29 黃雅秋(2008)個案教師強化方式及次數表

教師強化 曾出現之強化方式 強化次數

個案一 說錯者復述、教師復述、全班復述、延伸提問 24

個案二 教師再說明、教師復述、全班復述 16

個案三 說錯者復述、教師再說明 3

個案四 全班復述 18

(引自黃雅秋,2008,研究者整理)

靳洪剛(2005)認為復述也適用於糾正發音,如果有某位學生出錯時,

在多次改正之後如仍不理想應回到「全班唱」(即全班復述)。合唱完必再 回到原先出錯者讓他再復述一次。

「教師強化」在偏誤改正流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文獻上的討論 有限,因此,研究者根據文獻將教師強化歸納出六點︰1.情意回饋2.教師 復述3.教師再說明4.出錯者復述5.全班復述6.延伸練習。並將此六點列入 本研究訪談提綱中,藉由訪談了解師生對於教師強化的看法。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華語課堂之 華語課堂之 華語課堂之 華語課堂之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一、

姚道中 姚道中 姚道中 姚道中( ( ( (2005) ) )

姚道中在其「中文老師及學生對糾錯的態度」中針對海外華語教師及 學生,進行偏誤改正態度的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包括五十六位教師及兩百 一十九位學生。教師部分包括明德中文學校(the Chinese School at Middlebury College)的四十二位教師及夏威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awaii)十四位參 與研討會的教師,學生方面為明德中文學校及夏威夷大學兩校,大一至大 四學生。該研究結果有以下四點發現:

1. 多數學生希望自己的發音能像母語者一樣,大部分教師也這麼希望,但 部分教師,尤其新教師則認為如果他們的學生能溝通,即使發音不太完 美也可接受。有時學生的期待大於教師的期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 大部分的學生期待教師立即、重複地改正偏誤,而不認為是不好意思的 事。多數資深的教師能願意這麼做,但較缺乏經驗的教師則會擔心如此 做可能令學生尷尬而遲疑。因此改研究建議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偏誤改 正的態度作一調查,如學生不希望在課堂上受窘,教師可利用課後改正。

3. 對於何時改正,多數學生希望教師在他們說完之後糾錯,但不希望被打 斷。學生希望在說完後再改正,多數的教師也正是如此做,多數教師也 如此做,但時間不要間隔太長。教師也應該在學生一說完後就改正,等 待時間不可過常,否則學生不了解教師所要改正的偏誤為何。

4. 對於如何改正,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華語教師仍採用直接糾錯,學生亦偏 好直接改正。他認為對師生而言,都是較不費力的。教師採用間接改正,

需了解如何引導學生,對學生而言,在短時間內改正也有壓力。但姚道 中認為如果教師經常嘗試使用間接改正,學生就會逐漸習慣進而接受這 種改正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