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題型分析

在文檔中 國文 解析 (頁 56-59)

1  知性題

1  命題取材:

  引文為改寫材料,取自張盈堃的〈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命題先請考生 以至多 4 行的篇幅,就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作說明;接著再以二種觀點為前提,要 求考生在 19 行的篇幅限制範圍內,藉由個人成長的經驗說明對玩具的看法。第一 子題須檢索引文,擷取關鍵段落的內容統整並歸納,分別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

基隆女中 洪菁穗 老師

與「因素」;第二子題須結合自身生活所經驗與玩具相關的見聞,闡述並明確對

「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兩種觀點表達個人傾向的立場,進而說明看法。

2 延伸思考:

  文化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傳統的逐步體現。人類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 化,人類學之父泰勒在達爾文演化論的基礎之上,首先提出「文化進化論」,他認 為任何一種文化的出現都並非突然形成,是從前一階段發展或進化而來。「文化進 化」在語境上即代表一種「進步」的涵義,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改變」。而從玩具 的分類,即可理解玩具文化的發展脈絡。玩具的存在,即是人們生活實踐中所生產 的發明與製造,提供人們欣賞與遊戲的功能。玩玩具的過程是愉悅的,也間接證明 遊戲對孩子的童年與生活不可或缺。引文材料提到「孩子的本質」及「教育的意 義」之間的思考,頗能扣合近年來國內「翻轉教育」的議題熱潮,其中有許多專家 學者在進行「遊戲式學習」相關的教學設計與研究。而遊戲式學習的成效,也一直 是議題探討的焦點,形成值得探究的問題。

3 批判性思考的表達穩居大考題型寶座:

  批判性寫作(critical writing)的能力一直是知性命題的寫作核心,看重學生能 否對某問題或時事現象,分析解釋並提出個人見解。以跨領域、整合分析的命題,

用以檢視學生是否具備閱讀理解及思辨表達的能力。第一子題雖非 107、108 的圖 表判讀,但仍側重在訊息檢索,檢核統整摘要的能力;第二子題仍維持往年的「闡 釋與表述」命題模式,以「玩具的分類與發展」為範圍,限定「玩物喪志」或「玩 物養志」二種觀點,須善用引文資料系統化地建構清晰思路,就二種觀點進行分析 思辨,並選擇其一,結合個人生活情境與成長經驗,提出所偏向的立場與看法,作 答的判斷與內容的發揮應能從容掌握。

4 引文觀點導出立場的選擇與判斷:

  立場,是指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與其所抱持的態度。綜觀大考中 心近年所公布研究用試卷,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知性題型多有涉及立場的選擇,

命題形式皆以「兩道子題」、「限定答題字數範圍」呈現;提問內容皆著重在是否 能就取材所提出正、反對立的立場,進行思辨與判斷。通常第一子題多是要求考生 依據引文資料或解讀說明、或統整定義、或歸納成因,屬於「事實判斷」的範疇;

第二子題進一步延伸,要求考生就引文所帶出的兩種不同觀點,或針對同一主題事 件的贊成或反對,表明個人所支持(傾向)的立場並提出看法,屬於「價值判斷」

的範疇。凡此,無論題型或考點,仍確切回應國寫第一題重在檢視「統整判斷能 力」的測驗目標。

2  情意題

1  命題仍以「文白對讀」作為閱讀素材:

  取材引用蘇軾詞作〈臨江仙〉與陳列散文集名篇《地上歲月•山中書》,命題

模式同於 108 年文言文本與白話文本的對讀,仍具相當程度的文學性。唯命題形式 不再慣性地以兩道子題呈現,過往的情意題第一子題會出現的文本分析相關問答,

反倒成為今年命題的引導說明文字,題型順勢以單一命題作為呈現,要求考生就蘇 軾在夜闌風靜、水波不興的酒醒之際,所觸動的遠離塵世之情懷,與陳列恬靜的山 居生活中,在深夜沉寂所興發人間是其根本用情處的情思,連結對甲文或乙文的體 悟,以「靜夜情懷」為題,寫一篇文章,抒發個人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

2 延伸思考:

  PISA 國際素養評量主要運用「素養」(literacy)的觀點來設計測驗,分為

「閱讀」、「數學」與「科學」三個領域。學生對於己身所接觸的文本材料,能否 運用閱讀能力進行理解或詮釋,以及理解或詮釋的精確程度,為「閱讀素養」的評 測重點。今年情意題仍以甲、乙分項陳列的素材,以古今思維的對照、文白對讀的 形式,檢核考生在情境式、生活化的文本閱讀中,是否能夠「理解」並「詮釋」文 本內容?是否能夠進一步具備「反思」及「批判思考」文本內容的能力?命題持續 朝向素養化的評量方向邁進,足見大考中心兼顧國際素養與扣合課綱精神的用意。

3 「靜夜情懷」靜夜情景易寫,情懷層次難發揮:

  本題的寫作主題是「情懷」,寫作範圍乍看之下是「靜夜」,但仔細推敲引導 說明文字,可得知「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亦同屬寫作範疇。關於「體悟」

的範疇,甲文以「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說明蘇軾 不為外物所羈絆的任性逍遙;乙文以「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 處』的情思」說明陳列的用情在人間,要求以「靜夜情懷」為題作文一篇,抒發自 身處在靜夜之時所產生的體驗及感受。命題大致能貼近學生生活情境與生命經驗,

不僅檢核寫作與表達能力,也意圖鑑別考生在人生歷練的感知層次。整體而言,在 寫作上應不難鋪陳發展,唯涉及個別考生的生活見聞與其對生命歷程的體驗不一,

多少有所局限性,若通篇僅是描述靜夜中的見聞與感受,未緊扣引文中所指的「體 悟」進行延伸,恐有偏題之虞。在抒發「情懷的層次」上能否深化,藉由反思加以 發揮,便成為此次國寫測驗能否獲得高分的關鍵。

4 情意題型的情感掌握關鍵:

  今年情意題所選引文雖採用文言韻文體的宋詞作為材料,然取材並未搭配注 解,不過在高中課本的選文與課堂教學中,考生應有接觸到這些素材的機會。以翰 林版高中國文課本為例,第三冊選錄蘇軾的〈赤壁賦〉,第四冊選錄陳列的〈玉山 去來〉,可知甲、乙二文作者皆是課本中出現過的作家,考生在過往的學習歷程 中,對其人其事所養成的創作風格,應具備基本的認知,故本次選材在閱讀理解方 面難易度皆屬適中。因此在情懷的感知與抒發方面,應能產生學習的遷移。寫作宜 建構在對作者生命歷程、人際遭遇的瞭解上,就蘇軾的「曠達灑脫」與陳列的「孺 慕之情」掌握並加以發揮。不論韻文或散文,本題的體裁與取材選擇皆回應高中國 文課本所學,顯見大考中心對於高中國文教學的重視。

在文檔中 國文 解析 (頁 56-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