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究明了日治後期蓬勃發展的實業補習學校之發展概況,確認了其制 度演變、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學生出路,及其與1930年代以後之教育政策 及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

在日本統治的最後幾年,因為戰爭關係,殖民政府要動員人力、人心,

推動皇民化運動,因此多被稱為「皇民化時期」。「皇民化時期」這樣的稱 呼顯示,我們對這個時期的關心,比較著重將臺灣人變成「皇民」的各項措 施或動員政策,因此,反而忽略了正是在這個時期,臺灣社會有很大的改 變。從教育領域來説,這個時期,是學齡兒童就學率用很快的速度提升的時 期,女童的就學率提升更為顯著;這個時期,也是各種學校、班級數大量擴 增的時期。一方面,殖民政府因為戰爭動員的因素,期待能更大規模的將臺 灣兒童網羅進教化網中;另一方面,臺灣社會也更積極的要求更多的教育機 會,公學校六年的學歷已經不能滿足臺灣社會,有能力、有機會的人進入中 學校、實業學校,而更普遍存在、容易入學、學費便宜、具有彈性的實業補 習學校,成為更多想升學的臺灣青年之選擇。

一般對於日治時期教育史的發展,大致會有如下概說:日治前期以初等 教育為重心,臺灣人子弟於公學校畢業後,只有國語學校、醫學校及少數職 業講習所可以升學,在1915年由臺灣人士紳請願而設立的臺中中學校之前,

並沒有中等普通教育機關可以就讀。1919年臺灣教育令頒布,有限度的開放 臺灣人的中等學校;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之後,中等以上學校開放日臺共 學,各地陸續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及中等實業學校。同年臺北高等學校 開校,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開校,以臺北帝國大學為頂點,在臺灣整備了從 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系。

這樣的說明雖然沒有什麼錯誤,但是,「以臺北帝大為頂點的學校體 系」的歷史認識,意味著我們將「小公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帝大(大

學)」這樣子的升學體系視為理所當然的升學管道,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 諸多問題。首先,是學齡兒童就學率的問題,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在新臺 灣 教 育 令 頒 布 的 1922 年 只 有 28.82% , 1932 年 男 子 的 就 學 率 好 不 容 易 超 過 50%,而男女平均就學率超過50%要到1939年。84可見即使到了1930年代後 期,不能進公學校讀書的人都比能進公學校讀書的人多,能夠入學者中也有 不少中途退學,能完成六年公學校順利畢業,還能夠升中學校的人就更少 了。也就是說,問題在於到底有多少臺灣人子弟可以在這個體系中升學。

其次是不同的升學體系的存在,屬於中等普通教育的中學校畢業後,雖 然也可以直接就業,但大部分去讀中學校就是希望能升學,升學的管道除了 透過高等學校到帝大(大學)之外,更多人的升學機關是專門學校,「小公 學校-中學校-專門學校」也是很重要的升學途徑。此外,也有自公學校畢 業後,不升上正規的普通中學,而往實業教育發展。實業學校分為實業學校 及實業補習學校,因此也有「小公學校-(高等科)-實業學校」或是「小 公學校-實業補習學校」這樣的管道。

第三是性別的問題,這樣的升學管道只是說明了男子的升學途徑,中學 校、高等學校都是只收男子學生,帝大收女學生是很晚才有,且是極少數的 特例。女子的教育體系,在臺灣,只有「小公學校-高等女學校」。臺灣的 女性讀完高等女學校,如果想繼續升學,多半是到日本的女子專門學校就 讀;在臺灣的話,有比較特殊存在的臺北女子高等學院,大抵相當於專門學 校的學歷,但並非正式的專門學校。85除此之外,師範學校(1919年之前的國 語學校)、醫學校、實業學校,當然也都是很重要的升學管道,而這些學校 也都是男子的升學機關。如同中學校,高等女學校的升學機會也相當有限,

因此,公學校畢業後的女性,如果想繼續升學,相對來説比較容易進入、學

84 派翠西亞‧鶴見,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頁127-128。

85 關於臺北女子高等學院,可參考洪郁如,〈女性高等教育の植民地的展開―私立臺北女子高等 学院を中心に〉,收於香川せつ子・河村貞枝編,《女性と高等教育》(東京:昭和堂、2008 年)。

費也比較便宜的實業補習學校是很重要的升學管道,1930年代中期之後,各 地陸續設置、快速擴張的「家政女學校」,便是其最好例證。

實業補習學校是日本統治末期臺灣人十分重要的升學機關,也是臺灣社 會教育欲求的重要表現,究明實業補習學校的歷史,不僅可以填補教育制度 史、實業教育史上的空白;另一方面,1930年代中期以後,初等教育就學情 況逐漸穩定,初等後的中等教育機關逐步擴張。此時期不能滿足於公學校學 歷又無法升上中學校的人,介於「可以升上中學校、師範學校、醫學校或留 學的菁英層」與「下層不就學、公學校中途退學者或僅公學校畢業者」之 間,這些實業補習學校出身者,很可能是末端地方社會的新中間階級,而他 們所受的技術教育與教養也可能成為他們至戰後發展的重要資本。萬海航運 創辦人陳朝傳(-2013)即是畢業於臺北商工專修學校;86奇美實業董事長許 文龍則是臺南專修工業畢業,許文龍甚至說:「我未來做工作的技術功夫都是 從那裡(指臺南專修工業學校)學到的。」87究明這一群人的出現與存在樣 態,是了解當時臺灣社會變化的重要線索,也可以藉由這種就學動態,考察 此時期民眾教育觀的轉變。

86 〈萬海創辦人陳朝傳 辭世〉,《經濟日報》2013年10月21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2/8240472.shtml。2013年10月21日更新,2013年11月8日擷 取。

87 許文龍口述,林佳龍、廖錦桂編著,《零與無限大:許文龍幸福學》(臺北:早安財經,2010 年初版,2011年初版55刷),頁3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