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實業補習學校與臺灣社會

前節分別就不同類別的學校進行討論,本節擬綜合考察實業補習學校與 臺灣社會的關係。

表八是1925年以後,公學校畢業生升學管道的校數及就讀人數。由於各 種學校的修業年限不同,如果只看在學學生總數,五年制學校的人數就會明 顯比二年制學校多出許多,因此,表八除了在學總數之外,也列出一年級新 入生的人數,由一年級新入生人數就可以明顯看出公學校畢業生升學的趨 勢。暫且不討論島外留學部分,只就臺灣島內來看,直到日本統治結束都沒 有改變的是師範學校普通科及高等學校普通科人數都很有限。1935年公學校 畢業後在臺灣島內的升學者中,中學校和高等女學校是主要的升學機關,實 業補習學校人數總數雖然最多,但男女合計,仍較中學校加高女人數少;實 業學校人數也不少。但是到了1940年,與1935年比起來,中學校和高等女學 校人數大約是倍增,然實業學校約增加了約4倍,實業補習學校更是超過4 倍。1944年雖然沒有一年級新入生的人數,不過從總在學人數的大幅增加可 以推知實業補習學校新入生的人數有極大幅的成長。從總數來説,實業補習 學校學生的總數已經超過其他各種升學管道人數的總和,表示在日本統治的 最後幾年,不論從學校校數、分布的地域性以及就學人數,實業補習學校已 經成為最「普遍」的升學機關,60尤其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實業補習學校是非常 重要的存在。

60 此處沒有討論公學校六年畢業後,繼續念高等科的人。公學校高等科的問題,筆者擬另文討論。

表八、公學校畢業後島內的升學管道及人數(1925-1944)

資料來源:1925-1935 年根據各年度《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1940 年根據《臺灣總 督府統計書》、1944 年根據《臺灣統治概要》。

學校。可見,在公學校就學率、畢業生都慢慢增加當中,有越來越多的家 長、學生都希望能在公學校畢業後再多讀一點書、取得更高一層的學歷。從 臺灣社會的訴求來看,如果不能有普通中等教育機關,那麼至少也要有實業 補習學校。61也就是說,對民眾來説,「實業補習學校」的重點,未必是想要 學習實業的技能,而是對更高學歷的企求。我曾經訪問過幾位新竹家政女學 校畢業、而後長期擔任新竹公學校(戰後的新竹國小)的老師,她們提及之 所以去讀家政女學校,是因為沒能考上新竹高女,而之所以沒考上新竹高 女,並不是她們能力不足,而是入學考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她們也不認為 家政女學校的教育重點在「家政」,反而是校長非常重視她們的道德教育,也 讓她們具備得以到公學校教書的知識及資格。對臺灣社會來說,實業補習學 校是正規中等學校的替代品。

在農村地方,公學校畢業生雖然升學農業補習學校,不過,很多並不是 因為想學農,而是希望能取得更高一級學歷,以便能繼續升學或得以從事農 業以外的職業。1934年東石郡農業補習學校,提出該校的困境之一是:「過去 本校許多畢業生,有討厭農事的傾向,只想成為領月薪的人,違背本校原訂 宗旨。」62當時的文教局長深川繁治對此表示不滿,他說:「實業補習學校的 本旨,本來是對修完初等普通教育者教授關於職業的知識技能與國民生活必 須的教育,但就向來的實情觀之,學生通常是將之視為為了準備進入上級學 校的階梯。」63

確實如深川繁治所觀察到的,對總督府來説,實業補習學校最重要的目 的是要在農村吸引農村優秀青年來就讀,以養成「青年篤農家」,但是對臺 灣人而言,這是提升自己「學歷」的管道,以便在「學歷社會」的競爭中,

61 例如這則報導中即提出此種主張:〈臺北市の商工專修學校 新設は駄目らしい 州の教員俸 給が削除さる〉,《臺日》1934 年 11 月 28 日(7)。

62 〈篤農家養成が目的,農業補習學校へ一大改革を加へる〉,《臺日》1933 年 1 月 28 日(3)。

63 文教局長談,〈實業補習學校規則の改正に就て〉,《臺灣教育》394 號(1935 年 5 月),頁 77-78。

可以有更多優勢。64 子、北港)、1941年屏東市籌設實踐女學校,也都是為了緩和入學難。671942 年成立的臺中州北斗家政女學校,在成立2、3年前,地方上即有升學困難的

青年;另一方面,1930年代後半以後進入戰爭時期,在戰局還對日本有利的 時期,各種產業呈現榮景,也需要更多中間層級的技術人員。大約自1936年 起,報上不斷有報導各實業補習學校畢業生受到職場歡迎的記事,臺南商業 專修學校、高雄商工專修學校、嘉義商工專修學校等校的畢業生都是在畢業 前就被公司行號預約完畢。71隨著日本勢力往中國南方發展,也有來自對岸中 國南方的求人申請。72對臺灣青年來説,比起必須念五年的中學校或實業學 校,實業補習學校是在社會上立足的捷徑。報紙上也常提到,在人才需求量 大增的時期,短期訓練、有實務經驗的「徒弟級實際家」,比「高級技術者」更 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73

考察臺灣社會教育欲求的另一個線索是教育經費。筆者過去曾研究過戰 爭時期初等教育的擴張乃至後來得以實施義務教育,其經費有相當程度的比 例來自地方民眾的捐款。74事實上,初等以後教育機構的擴增,也有相當程度 來自地方社會的積極推動與捐款。

1939年新竹市議設家政女學校經費有一部分即是來自寺廟整理後成立的 教化財團。75中壢家政女學校也是由地方民眾商議,決定新設費用全部由郡民 自發捐款而設立。761940年彰化市的家政女學校是由「寺廟整理委員會中的綜 合寺廟建設基金一萬圓,捐給菁英事業,加上部分市民捐款」,才能順利設 立。77宜蘭的羅東郡為了申請設立商工專修學校,由地方民眾捐款二千圓。

71 〈商業專修卒業生 賣れ行き良好 二月中に全部就職決定か〉,《臺日》1936 年 1 月 28 日

(5)、〈商業專修校 就職甚易〉《臺日》1936 年 3 月 21 日(12)、〈商工專修生 初卒業 生豫約濟〉,《臺日》1938 年 3 月 4 日(5)、〈卒業生の就職全部決定〉,《臺日》1939 年 3 月 17 日(5)等、〈一年も前から 引張りの工生 各方面から求人殺到〉,《臺日》1939 年 3 月 25 日(5)、〈初卒業生は引張凧 ”全員貰ひ受け“の大量申込み 臺南專修工業は 朗か〉,《臺日》1939 年 11 月 16 日(5)等。

72 〈對岸からも求人 嘉義商工專修生引張凧〉,《臺日》1940 年 1 月 10 日(5)。

73 〈專修工業腕試し,巢立つ初卒業生を目ざして,もう物淒い求人爭奪戰,技術家は引張り 凧〉,《臺日》1939 年 10 月 28 日。

74 許佩賢,〈日治末期臺灣的教育政策:以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 卷 1 期(2013 年 3 月),頁 127-167。

75 〈三年制の家政高女,新竹市に新設,新年度から授業開始〉,《臺日》1939 年 2 月 6 日(5)。

76 〈中學と家政校を中壢に設置 近く期成同盟會結成〉,《臺日》1939 年 6 月 1 日(7)。

77 〈市立家政女の新設は有望 財源は寄附說が有力〉,《臺日》1940 年 1 月 28 日(5)。

781942年花蓮港廳立農業專修校移轉,所需建築費2萬,由郡內民眾捐款。79 苗栗街決定新設農補三年制,所需教員費用,由州編列預算,而建築物等其 他所需30萬圓經費,由地方社會負擔。80

1930年代後期以後的實業補習學校,在總督府的統治需要與臺灣社會的 教育需求兩相配合之下,大幅成長,成為總督府舒緩社會升學困難問題的管 道,也成為許多想獲得更高學歷的公學校畢業生的升學選項。到了戰局愈加 緊迫的1943年以後,富有彈性的實業補習學校成為總督府調配人力資源的機 關裝置。

1943年,閣議決定「關於教育的戰時非常措置方策」,規定1944年起男子 商業補習學校轉成工業補習學校或農業補習學校或女子商業補習學校,若不 能轉換者則縮小規模。在此政策下,臺灣各地的實業補習學校開始轉變,臺 南州以「農村女子在戰時下生產擴充的角色漸次加重,為謀此等農村女子的農 民精神鍊磨,給予農業相關知識」,將州內11所專修農業學校其中3校,改組 為女子農業專修學校,同時在玉井專修農業學校新設女子部,對農村女子實 施農業教育,以「養成地方農村中堅女子」。81同年,高雄州在屏東農業補習學 校新設女子部,「教授農業一般學課、農產加工技術,以及日本婦人不可或缺 的教養。」821944年,多數家政女學校皆改為農業實踐女學校,以配合帝國戰 爭所需之人力及物力調配。83

78 〈商工專修新設を羅東で要望 近く關係當局に陳情〉,《臺日》1940 年 2 月 16 日(5)〈商 工專修建設資金に二千圓を寄附〉,《臺日》1940 年 11 月 8 日(4)。

79 〈農業專修校を鳳林街に新設〉,《臺日》1941 年 5 月 21 日(4)。

80 〈苗栗街に農業,補習學校設置〉,《臺日》1942 年 1 月 7 日(4)。

81 〈“戰ふ農魂”吹きこむ,農村女性へ新教育企畫〉,《臺日》1943 年 1 月 12 日(4)。

82 〈增產へ女子を動員,高雄州で農業補習校を新設す〉,《臺日》1942 年 10 月 3 日(4)。

83 〈農商業の實科に重點,家政女は農業教育へ,臺南州中等、實補校の學級增加〉,《臺日》

1944 年 1 月 31 日(2)。(內容看不清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