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 岸 關 係 獨 特 的 「 政 經 悖 離 」 結 構 ,特別適合觀察「政治」與

「 經 濟 」 如 何 相 互 影 響。而進一步觀察政經勢力背後,其實是「認 同 」 與 「 利 益 」 的 頡 抗消長。有鑒於此,本研究自台灣民眾兩岸經 貿交流態度著手,分析「理性層面」與「感性層面」兩層面的影響,

盼 能 藉 此 釐 清 兩 岸 交 流的決定因素。由於兩岸的未來,決定於「統 合 」 與 「 疏 離 」 的 競 賽,因此,兩岸經貿開放與否、兩岸相互依賴 程度等,隱然決定兩岸的未來,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兩 岸 關 係 著 作 , 本 研 究聚焦於台灣民意。在台灣

民 主 化 轉 型 之 後 , 政 治權力源自於定期選舉,政策制定也取決於民 意 動 向 , 兩 岸 經 貿 既 然動見觀瞻,經常成為選戰訴求,台灣民眾也 對 此 多 有 看 法 。 因 此 ,台灣兩岸經貿政策的決策,勢將深受民意走 向 所 左 右 , 但 台 灣 民 眾涉及兩岸經貿議題的態度,究竟為哪些因素 所 影 響 ? 是 來 自 兩 岸 經貿互動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抑或根源於既有 的族群意識和身份認同?此即本文所探討的焦點。

根 據 作 者 初 步 研 究 發 現 , 「 理 性 自 利 」 層 面 的 因 素 —諸如「競 爭 能 力 」 與 「 自 評 利 益 」 —確 有 其 影 響 ,亦即預期開放交流將獲利 者 、 以 及 年 輕 高 教 育 程度者,會比較支持兩岸經貿的開放。不過,

另 方 面 , 台 灣 民 眾 的 「 感 性 認 同 」 層 面 因素—諸如「台灣意識」與

「政黨認同」等—也有不容小覷的影響,換言之,台灣意識較強者、

以 及 政 黨 認 同 較 偏 綠 者,會比較反對兩岸經貿的開放。由於在上述 諸 變 數 中 , 左 右 民 眾 經貿立場最巨者,當屬民眾的「自評利益」。

換 言 之 , 當 民 眾 預 期 可自兩岸經貿開放獲利者,將傾向支持經貿開 放 的 政 策 , 反 之 亦 然 。有鑒於此,作者乃就「自評利益」展開進一 步 的 分 析 , 結 果 有 些 出人意表,看似「理性自利」的「自評利益」

因素,其實深受「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之類感性因素所決定。

換 言 之 , 當 經 濟 自 由 主 義 者 呼 籲 兩 岸開放,促成雙方的互惠互 利之際,隱身「開放」、「保護」辯論背後的,卻是「親中-愛台」、

「 統 一 - 獨 立 」 之 類 「象徵政治」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雖然因 為 兩 岸 互 動 頻 仍 、 近 年經濟停滯,針對兩岸經貿開放與否問題,台 灣 民 眾 越 來 越 趨 向 於 開放立場。不過,也由於政治競爭越發激烈、

選 舉 操 作 越 發 明 顯 , 「台灣認同」與「台灣意識」也進一步迅速深 化 之 中 , 兩 岸 交 流 的 開放與否,同時出現正面的「機會」與負面的

「 局 限 」 。 但 就 本 文 的研究結果看來,「理性自利」的吸引力,雖

在 表 面 上 似 與 「 感 性 認同」相頡抗,但在政治態度的深層結構中,

卻 無 法 規 避 「 感 性 認 同」因素的影響,並最終臣服於後者,讓完全 脫離國家認同的公共政策討論,成為非常困難的工作(吳乃德,1997:

25-7)。

此 研 究 發 現 充 份 說 明 了 , 受 政 治 認 同影響所及,對部份台灣民 眾 而 言 , 兩 岸 經 貿 實 質上是「與對手貿易」,無怪乎環繞兩岸經貿 的 辯 論 , 為 何 經 常 牽 扯國家認同議題。這也可幫助說明,兩岸間密 切 的 經 貿 互 賴 , 為 何 始 終 未 能 外 溢 為 政 治 整 合 ( 吳 玉 山 , 1997:

163-169)。對岸若能留心於此,將不難發現,一旦面對「台灣意識」

的 對 抗 , 持 續 不 斷 的 「 惠 台 政 策 」 —試 圖透過讓利、補貼來促進兩 岸 的 統 合 ( 耿 曙 , 2005) —其成效恐將有時而窮(耿曙,2009)。

真 正 能 夠 破 解 民 眾 疑 慮、創造共榮條件的關鍵,恐怕不在「利益」

而 在 於 「 尊 嚴 」 。 如 何拋卻僵化的主權思維,透過主動宣佈放棄用 武 、 開 放 台 灣 國 際 空 間等做法,直接化解「感性認同」層面的內發 抗拒,可能更能有效促成兩岸邁向和平之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