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ampbell, Angus et al.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4, 4: 484-512.

Conover, Pamela Johnston et al. 1987.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of Economic Forecast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1, 3: 559-583.

Dittmer, Lowell. 2005. “Taiwan’s Aim-Inhibited Quest for Identity and the China Factor.”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 1-2:

71-90.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delman, Murray. 1964.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ujarati, Damodar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ardin, Russell. 1995.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Albert Breton et al. eds.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14-42.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gham, Charles. 1984. Trading with the Enemy: The Nazi-American Money Plot 1933-1949. New York: Dell.

Hsieh, John Fuh-sheng. 1995. “Chiefs, Staffs, Indians and Others: How

was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Made?” in Tun-jen Cheng et al.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137-152.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Hsieh, John Fuh-sheng. 2005. “Ethnic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mestic Politics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 13-28.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 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ssue: A Methodological Not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Keng, Shu et al.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42, 4: 23-66.

Keng, Shu. 2007.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32: 63-80.

Liberman, Peter. 1996. “Trading with the Enemy: Security and Relative Economic Gai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 1: 147-175.

Long, J. Scott.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Sears, David O. et al. 1979.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Self-interest or Symbolic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 1:

369-384.

Sears, David O. et al. 1980. “Self- 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 2: 670-684.

Sears, David O. and Donald R. Kinder. 1985.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On Conceptualiz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Group Confli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1141-1147.

Sears, David O. and Carolyn L. Funk. 1991. “The Role of Self-interest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 1-91.

Sears, David O. 1993. “Symbolic Politics: A Socio-Psychological Theory.” in Shanto Iyengar and William McGuire. eds.

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113-149.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Sears, David O. 2001. “The Role of Affect in Symbolic Politics.” in James H. Kuklinski et al.eds. Citizens and Politics: Perspectives from Political Psychology: 14-40.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afer, Michael D. 1994. Winners and Losers: How Sectors Shape the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of States. Cornell,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7。〈第 119 期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12199103171.pdf 。 2009/3/10。

王 甫 昌 。 1998。 〈 族 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 年 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 乃 德 。 1993。 〈 省 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 理論的初探〉。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台 北:業強。

吳 乃 德 。 1997。 〈 國 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 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15-30。

台北:業強。

吳 乃 德 。 2005。 〈 麵 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台灣政治學刊》9,2:5-39。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

吳 玉 山 。 1999。 〈 台 灣的大陸經貿政策:結構與理性〉。包宗和、

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53-210。台北:五南。

吳 玉 山 。 2001。 〈 兩 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 務》4:71-89。

林 祖 嘉 。 2008。 《 重 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台北:

高寶。

政 治 大 學 選 舉 研 究 中 心 。 2009。 〈 重 要 政 治 態 度 分 佈 趨 勢 圖 〉 。 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attitude.htm。 2009/3/10。

徐 火 炎 。 2004。 〈 台 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 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39。

耿 曙 、 林 琮 盛 。 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

《中國大陸研究》48,1:1-28。

耿 曙 、 陳 陸 輝 。 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 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 念〉。許光泰等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457-487。台北:

政大國關中心。

耿 曙 。 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 岸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教學》1:1-6。

耿 曙 。 2009。〈經濟治術的局限:中共近期「惠台政策」的政治影 響〉。《問題與研究》48,3(即將出版)。

高希均等。2006。《兩岸經驗 20 年:1986 年以來兩岸的經貿合作 與發展》。台北:天下文化。

張 茂 桂 。 1993。 〈 省 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 國家認同》:233-278。台北:業強。

張茂桂編。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現 代 學 術 研 究 基 金 會。2002。《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現代學術 硏究專刊 Vol. 12。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7, 2: 9-52。

陳 陸 輝 等 。 2007/2008。〈 台 灣 認 同 的 起 源 與 政 治 效 果 之 研 究 〉。

行 政 院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 計 畫 編 號 : NSC 95-2414-H-004-051-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 義 彥 、 陳 陸 輝 。 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 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群策會。2006。《台灣經濟的迷思與出路》。台北:群策會。

附錄 本研究各模型變項之處理方式

Q29. 請問您先生(或太太)的職業是什麼?

分 為 如 下 三 類 ( 拒 答 設 為 遺 漏 值 , 以 「 無 關 部 門 」 為 對 照

政黨

Interest-Driven or Identity-Based?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People’s Positions o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