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

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

*

陳陸輝

∗∗

耿曙

∗∗∗

涂萍蘭

∗∗∗∗

黃冠博

∗∗∗∗∗ 一、前 言 二、兩岸關係的民意結構:「理性」與「感性」的對話 三、與對手貿易:台灣民眾有關兩岸經貿開放立場分析 四、當理性與感性相遇:兩岸經貿交往之順序勝算對數分析 五、結論 兩 岸 自 1999 年「兩國論」後,官方接觸幾陷停頓,民間交 流 卻 持 續 熱 絡,呈 現「 政 治 疏 離、經 貿 統 合 」的 格 局。由 於 一 般 學 界 認 為,兩 岸 經 貿 若 持 續 擴 張,終 將 波 及 兩 岸 關 係,而 台 灣 對 兩 岸 經 貿 能 否 予 以,最 終 繫 於 台 灣 的 民 意 走 勢。因 此,台 灣 民 眾 對 於 兩 岸 經 貿 看 法 為 何 ? 受 何 種 因 素 所 支 配 影 響 ? 勢 將 成 為 前 ∗ 本 論 文 分 析 資 料 係 運 用 陳 陸 輝、耿 曙、鄭 夙 芬 與 游 清 鑫 共 同 主 持、政 治 大 學 選 舉 研 究 中 心 執 行 的《 台 灣 認 同 的 起 源 與 政 治 效 果 之 研 究 》國 科 會 兩 年 期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95-2414-H-004-051- SSS) 。 作 者 感 謝 計 畫 助 理 陳 正 偉 先 生 與 選 研 中 心 助 理 群 的 團 隊 協 助。作 者 也 感 謝 審 查 人 提 供 的 諸 多 建 設 性 建 議 與 指 正。本 文 所 有 疏 失 與 對 於 資 料 的 詮 釋 , 當 由 作 者 群 共 同 承 擔 。 ∗∗ 國 政 治 大 學 選 舉 研 究 中 心 研 究 員 。 E-mail: chenluhu@nccu.edu.tw ∗∗∗ 政 治 大 學 東 亞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 E-mail: skeng@nccu.edu.tw ∗∗∗∗ 政 治 大 學 國 家 發 展 研 究 所 博 士 研 究 生 。 E-mail: 96261504@nccu.edu.tw ∗∗∗∗∗ 政 治 大 學 東 亞 研 究 所 碩 士 。 E-mail: 96261504@nccu.edu.tw 投 稿 日 期 : 二○ ○九 年 一 月 六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 二○ ○九 年 五 月 十 九 日 。 東 吳 政 治 學 報 /2009/第 二 十 七 卷 第 二 期 /頁 87-125。

(2)

瞻 兩 岸 未 來 至 關 重 要 之 議 題 。 有 鑒 於 此 , 本 文 運 用 2006 年 10 月 的 電 話 訪 問 資 料,從 民 眾 的「 理 性 自 利 」及「 感 性 認 同 」層 面 切 入,探 討 台 灣 民 眾 兩 岸 經 貿 立 場 之 原 由。根 據 上 述 架 構,作 者 對 於「 理 性 」層 面 的 檢 測,主 要 考 量「 個 人 競 爭 優 勢 」、「 所 處 區 域 」及「 自 評 利 益 」( 自 我 評 估 的 預 期 利 益 衝 擊 )。有 關「 感 性 」層 面 則 過 濾 民 眾 的「 省 籍 背 景 」、「 政 治 認 同 」、「 政 黨 認 同 」、「 台 灣 意 識 」等 多 項 因 素。資 料 檢 測 的 結 果 發 現,理 性 層 面 及 感 性 層 面 因 素 均 具 有 一 定 的 影 響,但 針 對 上 述 資 料 展 開 的 次 一 輪 分 析 卻 顯 示,看 似 左 右 民 眾 理 性 抉 擇 的「 自 評 利 益 」,實 際 上 卻 為 根 深 蒂 固 的 政 治 認 同 所 型 塑。換 言 之,由 於 認 同 的 制 約 , 對 部 份 台 灣 民 眾 而 言,兩 岸 經 貿 實 際 上 是「 與 對 手 貿 易 」,而 對 其 贊 成 與 否 的 關 鍵 , 便 不 在 獲 利 大 小 , 而 在 於 敵 意 多 少 。 關鍵詞:兩岸關係、經貿交流、整合理論、象徵政治、理性抉擇

(3)

一、前 言

整 體 鳥 瞰 今 日 的 兩 岸 關 係 , 雖 存 在 密切的經貿往來,但卻受限 於 雙 方 的 政 治 對 立 , 以致整體格局上呈現「政經悖離」的結構(吳 玉山,1997: 119-169;Keng, 2007)。於此背景之下,兩岸經貿究屬 「 共 存 共 榮 」 還 是 「 經濟掏空」?台商西進又屬「佈局全球」抑或 「 出 賣 台 灣 」 ? 面 對 台灣經濟積弱不振、政治競爭持續白熱格局, 對台灣民眾而言,兩岸經貿的意義益顯錯綜複雜,既涉及國家認同、 軍 事 安 全 , 又 牽 涉 經 濟發展、生涯機會,難怪有關兩岸經貿開放與 否 , 成 為 台 灣 社 會 爭議話題之一(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02;耿 曙、林琮盛,2005;高希均等,2006;群策會,2006;林祖嘉,2008)。 由 於 兩 岸 的 未 來 , 決 定 於 「 統 合 」 與「疏離」間的競賽,前者 既 由 兩 岸 經 貿 所 主 導 ,因此,兩岸經貿開放與否、彼此相互依賴程 度,均隱隱然決定兩岸的前景,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吳玉山,1997: 119-169;耿曙, 2003; Keng, 2007)。但由於台灣歷經民主轉型, 政 策 制 定 視 民 意 動 向 而定,兩岸經貿既然動見觀瞻,經常成為選戰 訴求,台灣民眾也對此多有看法,因此,台灣兩岸經貿政策的決策, 勢將深受民意走向所左右(吳玉山,1999;Keng et al., 2006),但 台 灣 民 眾 涉 及 兩 岸 經 貿議題的態度,究竟為哪些因素所影響?此即 本文所探討的焦點。 而 本 研 究 所 醞 釀 的 政 治 背 景 , 正 是 本土意識持續上揚,但經濟 景 氣 低 迷 的 政 經 轉 型 階段。觀察的當時兩岸問題的民意趨勢(請參 考圖一),吾人不難發現,台灣民眾在 1995 至 2006 年間,「放棄 統 一 」 的 比 例 ( 包 括 不贊成「立刻統一」及「維持現狀逐步走向統

(4)

一 」 者 ) , 呈 現 逐 年 攀升的趨勢,但另方面認同自己為「中國人」 的比例,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整體而言,從當時的民調資料中, 本土意識顯現出不斷上揚的趨勢。 圖一 台灣「統獨民意」與「中國認同」的趨勢 資 料 來 源 : 政 治 大 學 選 舉 研 究 中 心 , 2009。 此 外 , 在 經 濟 環 境 方 面 , 由 於 斯 時 國際經濟景氣低迷、國內產 業持續西進、失業情況也屢攀新高。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 2007 年公 佈的失業率調查(請見表一),斯時台灣失業率持續擴大,並於 2002 年 達 到 當 時 的 顛 峰 。 在亞洲其他國家中,失業率直追香港和中國大 陸,而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的失業率則高過南韓和新加坡。因此, 台 灣 民 眾 面 對 產 業 外 移、失業加劇等情況,對於經貿議題將如何進 行 評 估 判 準 ? 台 灣 民 眾是否因為考慮經濟需要,而支持擴大兩岸經 貿 交 流 ? 因 此 , 本 文 將在上述政經背景下,嘗試探索台灣民眾對於

(5)

兩岸經貿立場的態度。 表一 1997~2007 年主要國家失業率趨勢 年度 中華 民國 美國 日本 德國 法國 英國 南韓 新加坡 香港 中國 大陸 1997 2.7 4.9 3.4 12.5 12.1 7.2 2.6 1.4 2.2 3.1 1998 2.7 4.5 4.1 11.4 11.5 6.3 6.8 2.5 4.7 3.1 1999 2.9 4.2 4.7 11.2 10.8 6.1 6.3 2.8 6.2 3.1 2000 3.0 4.0 4.7 10.0 9.5 5.6 4.4 2.7 4.9 3.1 2001 4.6 4.7 5.0 10.0 8.7 5.1 4.0 2.7 5.1 3.6 2002 5.2 5.8 5.4 10.9 9.0 5.2 3.3 3.6 7.3 4.0 2003 5.0 6.0 5.3 11.6 9.7 5.0 3.6 4.0 7.9 4.3 2004 4.4 5.5 4.7 11.7 10.0 4.8 3.7 3.4 6.8 4.2 2005 4.1 5.1 4.4 13.0 9.8 4.7 3.7 3.1 5.6 4.2 2006 3.9 4.6 4.1 12.0 9.1 5.4 3.5 2.7 4.8 4.1 2007 (9 月 前 ) 3.9 4.5 3.9 9.3 8.3 5.4 3.3 2.3 4.2 4.1 資 料 來 源 : 中 華 民 國 統 計 資 訊 網 , 2007。 觀察目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可大致區別出民意結構中「理性/ 自利」(rational/interest-based)與「感性 /認同」( symbolic/ identity- based)兩類相互頡抗的型塑力量。目前有關台灣民意的研究顯示, 涉 及 兩 岸 經 貿 的 民 調 研究,似乎均強調「理性」與「感性」因素兼 具 , 兩 種 力 量 同 時 牽扯拉動台灣民眾的政策立場(吳乃德,1992; 吳乃德,1993;Hsieh, 1995; 吳玉山,1999: 153-173;Dittmer, 2005; 吳乃德,2005;Keng et al., 2006),但對於兩者如何相互影響?究 竟何者為本、何者為末?卻缺乏進一步的探討。 兩 岸 問 題 交 織 「 理 性 」 與 「 感 性 」 因素,一方面兩岸經貿屬於 客 觀 的 「 在 商 言 商 」 ,似乎應視過程中的利害權衡而決定,但另方 面 , 對 許 多 台 灣 民 眾 而 言 , 兩 岸 經 貿 實 質 上 也 是 「 與 對 手 貿 易 」

(6)

(trading with the enemy)(Liberman, 1996; Higham, 1984),隱藏 在 疑 慮 與 敵 意 背 後 的 認同因素,勢必將扮演吾人不可輕忽的角色, 因 此 , 決 定 民 眾 政 策 態度的關鍵究竟為何?值得吾人深入探究。有 鑒 於 此 , 本 文 不 僅 停 留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纏,更希望進一 步 釐 清 決 定 兩 岸 未 來 的理性、感性因素,兩者間究竟孰輕孰重,其 間 錯 綜 複 雜 關 係 究 竟 為何?換言之,本研究希望釐清:台灣民眾有 關兩岸經貿議題的態度,究竟受到上述何種因素所主導支配? 基 於 上 述 架 構 , 本 文 探 討 的 出 發 點 為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 所 持 的 立 場 , 並 進 一 步從「理性自利」與「感性認同」兩個面向, 分 析 影 響 民 眾 相 關 政 策立場之決定因素。根據本文研究發現,影響 民 眾 兩 岸 經 貿 立 場 的 因素,看似同時受到「理性」與「感性」因素 的 影 響 , 然 進 一 步 探 究「理性自利」層面最關鍵的「自我評估的預 期 利 害 」 時 , 卻 發 現 其實際深受「台灣意識」、「族群認同」等感 性 因 素 所 左 右 。 換 言 之,若當事人在「感性認同」層面上以對岸為 敵、抗拒兩岸統合時,將傾向突顯開放兩岸經貿的不利影響;反之, 若當事人在「感性/認同」層面上以對岸為友、力促兩岸統合時,將 傾 向 強 調 開 放 兩 岸 經 貿的有利因素。也就是說,先於「理性抉擇」 的 「 利 益 認 知 」 , 其 實往往為更根深蒂固的政治認同與台灣意識所 形 塑 , 決 定 民 眾 兩 岸 交流所採立場的關鍵,說到頭來,還是在於認 同層面的因素。 為 系 統 分 析 前 述 議 題 , 本 文 將 分 為 以下幾個部份。次節主要探 討 「 理 性 自 利 」 及 「 感性認同」的相關文獻,藉此汲取理論啟發。 其 後 第 三 節 , 將 陳 述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資料及研究假設,並說 明 兩 岸 架 構 下 , 「 理 性」與「感性」因素如何呈現。第四節則針對 上述的「理性」與「感性」兩層面之各項變數進行檢證,以發掘「理

(7)

性 」 與 「 感 性 」 的 影 響,以及兩者如何相互影響。最後於結論中, 就 理 論 與 實 證 層 面 , 討論本分析架構應用於兩岸經貿議題之研究啟 發。

二、兩岸關係的民意結構:「理性」

與「感性」的對話

「 理 性 自 利 」 與 「 感 性 認 同 」 為 近 年民意研究中兩個主要的理 論 取 向 。 根 據 相 關 文 獻顯示,人們無論在私領域的「個人行為」或 公 領 域 中 的 「 集 體 行 動」,往往同時受到「價值情感」和「物質利 益 」 所 驅 動 , 但 這 兩 種行為動機卻經常混雜難辨,造成吾人解釋上 的 困 擾 。 本 節 首 先 就 「理性自利」與「感性認同」兩類因素進行整 理 爬 梳 , 之 後 再 就 涉 及兩岸經貿的民意結構理性與感性的層面,進 行相關文獻的檢討。

(一)民意結構中的理性與感性

誠 如 前 述 , 在 分 析 民 眾 對 各 項 政 策 議題所採取立場的研究中, 「理性選擇」(rational self-interest)與「象徵政治」(symbolic politics) 是兩個最重要的解釋面向。Sears(2001)將基於理性抉擇解釋政治 行 為 者 視 為 「 理 性 自 利」觀點,而由情緒與認同等情感面向的政治 行為則稱為「象徵政治」角度。 「 理 性 選 擇 」 觀 點 主 要 基 於 「 自 利 」 與 「 理 性 」 的 預 設 (assumption),循著演繹邏輯研究政治現象。理性選擇學派假定: 人 是 理 性 個 體 , 將 有 意 識 地 以 最 小 成 本 追 求 「 自 我 利 益 最 大 化 」 (self-interest maximization),強調人在政治活動中是理性的,會在

(8)

若 干 行 動 方 案 中 選 擇 有利於己的方案。例如不少學者們運用「空間 模型」(spatial model)將民眾或政黨在不同議題上所持的立場納入 分 析 , 考 量 選 民 自 身 與各政黨或候選人在重要議題上相對位置的遠 近 , 藉 以 解 析 選 民 為 何支持特定政黨或候選人。相同模型亦曾用以 解 析 不 同 的 民 意 分 佈 與選舉制度下,各政黨採取趨同或分殊議題立 場之因(Downs, 1957)。此外,Sears and Funk(1991)也對自利行 為 做 出 定 義 , 認 為 自 利行為係目標導向,自利必須滿足幾個要件, 即 利 益 是 中 短 期 的 、 是關於物質性的、且與個人自身相關,而理性 計算是一種極大化個人利益的手段,而此手段即為理性行動的誘因。 其 中 , Hardin( 1995) 對 理 性 抉 擇 與 政 治 認 同 的 討 論 , 影 響 清 晰 可 見 。 他 認 為 群 體 認同亦來自於個體自我利益的判準。個人對某 特 定 團 體 認 同 或 提 供 服務的前提在於,個人奉獻時,對於自我利益 造 成 的 損 失 判 斷 可 從 認同的團體獲得彌補或得到更多好處,而所有 對 國 家 族 群 等 團 體 關 係的認同及奉獻,皆可歸因於自我利益為主的 誘 因 。 個 人 對 群 體 的 認同並非原生的,也不是因為對群體利益的關 心 超 乎 個 人 自 身 利 益 考量而認同該群體,而是因為感到認同是有利 的 。1 換 言 之 , 任 何 認同的選擇都是深思熟慮後的行動,或說是有 目 的 的 行 動 , 同 時 個 人因為在群體生活中認知利益,進而創造出對 該 群 體 的 認 同 感 , 因 此,認同實乃利益彙集,而非在特定歷史境況 下,透過共同的社會化過程所產生。 相對「理性選擇」途徑將認同視為個別行為者的利害計算,「象 徵政治」的看法與上述觀點對立,其乃Edelman(1964; 1971)於 60 1. Hardin 認 為 個 人 之 所 以 產 生 認 同 或 做 出 奉 獻,肇 因 於 人 們 發 現 強 力 認 同 的 人 總 能 獲 得 好 地 位,抑 或 因 為 所 認 同 的 群 體 可 提 供 相 對 安 全 舒 適 的 環 境,詳 參 Hardin( 1995: 16) 。

(9)

年 代 首 先 提 出 。 Edelman 為 一 般 大 眾 憂 慮 所 處 環 境 複 雜 且 充 滿 威 脅,自身卻無力改變,因此,須依附一些政治菁英提出的政治象徵, 藉 以 簡 化 複 雜 的 政 治 世界,並減緩內在焦慮與不安;政治菁英則藉 著 提 供 團 體 認 同 或 對 領 袖 的 依 附,減輕民眾壓力,並將民眾精力轉 而 投 注 到 群 眾 暴 力 或 政 治 順 從 。 前 述 象 徵 政 治 的 解 釋 途 徑 後 來 由 Sears et al.(1979; 1980)發揚光大,Sears et al.(1979)定義「象徵 政 治 」 為 社 會 化 過 程 所 形 成的態度,此態度同時兼具暗示及情感成 分。當民眾在成年後遇到重要事務或需採取政治行動時,一些政治象 徵 如 美 國 的 「 族 群 融 合」或「有色人種」,均可啟動族群態度或偏 見 等 「 既 有 的 政 治 定 向 」 ( predisposition) 而 產 生 習 慣 性 反 應 。 民 眾 對 於 議 題 的 立 場態度,主要決定於成長過程中已然成形的既有政 治定向, 認 2 外來資訊內含的類似象徵將「喚起」(evoke)並「觸動」 (activate)個人記憶中相同的象徵節點,此為情感反射且無意識的 過程(Sears, 1993; Sears and Funk, 1991; Sears and Kinder, 1985)。 從 上 述 有 關 「 理 性 自 利 」 與 「 象 徵 政治」理論基礎的討論中發 現 , 就 「 理 性 自 利 」 而言,其主要內涵在於物質需求層面,透過理 性 計 算 自 身 條 件 , 且 為短程或中程因素,相對於「象徵政治」所側 重的政治認同因素,「理性自利」的考量較易變動。就「象徵政治」 而 言 , 主 要 內 涵 在 於 長期社會化後所獲得的情感認同或態度等「政 治傾向」,Sears et al.的研究發現:民眾考量是否支持特定政策時, 有 關 「 象 徵 政 治 」 的 情感認同等因素,往往壓過理性計算的自利考 量。晚進的研究也開始探索「理性」和「感性」之間的連結,如 Conover et al.( 1987)認為,在前瞻政府經濟表現的形成過程中,儘管選民 2. 就 美 國 而 言 ,既 有 的「 政 治 定 向 」( predispositions)包 含 政 黨 認 同 、 政 治 意 識 型 態 ( 自 由 主 義 或 保 守 主 義 ) 、 種 族 偏 見 等 , 詳 參 Sears( 1993: 120) 。

(10)

傾 向 評 估 通 貨 膨 脹 與 失 業 比 例 , 但 若 受 到 個 人 特 質 與 政 黨 傾 向 影 響,則對於經濟事務之評估將可能出現偏誤,並影響其投票抉擇。 此 類 研 究 發 現 是 否 可 應 用 於 兩 岸 經 貿交流的相關議題,即為本 文 思 考 的 起 點 。 以 下 將 針 對 理 性 與 感 性 因 素 如 何 影 響 民 眾 經 貿 立 場,進行相關文獻回顧,以助後文分析。

(二)兩岸關係變與常:理性與感性的對抗

台 灣 的 大 陸 政 策 — 或 者 說 與 對 岸 的 關 係 — 由 於 既 涉 及 台 灣 主 權 、 又 將 界 定 個 人 身 份 , 因 此 與 認 同 的 關 係 甚 深 ( 吳 乃 德 , 1992: 36-40;張茂桂,1993: 260-270; Hsieh, 2005),甚而進一步推敲發 現 , 大 陸 政 策 的 後 果 又將左右個人生涯與台灣前景:一方面,全面 戰 爭 的 疑 慮 隨 時 迫 在 眉睫,另方面,「中國崛起」的機會又不免讓 人心動。因此,台灣的大陸政策,其實攙和著錯綜的「認同」與「利 益」考量(吳玉山,1999: 173-193;Dittmer, 2005; 吳乃德:2005; Keng et al., 2006)。因此,在相關討論中,Hsieh( 1995)與吳玉山 (1999)將台灣的大陸政策,分為「統一-獨立」的認同選項和「經 濟 - 安 全 」 利 益 考 量 等兩個空間的面向。3 吳乃德( 2005)以「麵 包 」 與 「 愛 情 」 比 喻 「理性」與「感性」的兩難,描繪左右兩岸關 3. 不 同 於 謝 復 生( Hsieh, 1995)與 吳 玉 山( 1999:175)的 架 構,本 文 作 者 認 為 在「 經 濟 利 益 -安 全 利 益 」 這 條 軸 線 上 , 「 安 全 利 益 」 並 不 純 然 作 為 獨 立 選 擇 的 判 斷 而 存 在,因 為 其 中 內 含 相 當 的「 感 性 認 同 」因 素。換 言 之,「 安 全 利 益 」是 否 能 視 為「 利 益 層 面 」而 與「 經 濟 利 得 」形 成 二 分 對 立 的 關 係 , 似 乎 仍 存 在 討 論 空 間 。 根 據 作 者 的 看 法 ,「 安 全 利 益 」 源 自 於 「 彼 我 ( 或 敵 我 ) 意 識 」, 源 起 於 兩 岸 分 隔 五 十 年 間 在 國 家 主 權 與 國 際 空 間 上 的「 零 合 關 係 」( 如 對 岸 對 於「 一 個 中 國 」的 高 姿 態 訴 求 、 台 灣 外 交 關 係 的 打 壓 、 以 及 武 力 嚇 阻 戰 略 )所 形 成 敵 對 、 負 面 印 象 , 將 其 視 為「 感 性 」 因 素 似 乎 更 為 妥 適 。

(11)

係的兩種力量。Keng et al.(2006)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具體實 證了兩種力量彼此交錯抗衡,型塑出兩岸關係的動態。 進 一 步 的 研 究 指 出 , 上 述 的 「 認 同 」與「利益」考量,其實也 會 相 互 影 響 。 例 如 吳 乃德發現,「雖然對某一個國家的認同經常導 致 對 它 的 選 擇 , 可 是 也有可能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而對這個國家 的 選 擇 有 所 保 留 。 認 同台灣國家的人,可能會因現實條件(如中共 的武力威脅)而暫不選擇同意台灣獨立。」(吳乃德,1992: 40)。 另 一 方 面 , 陳 義 彥 與 陳 陸 輝 ( 2003)則認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 「 統 一 」 或 「 獨 立 」 選項,民眾經常會保守的選擇改變現狀最小的 模 式 。 因 此 , 吳 乃德(1992;1993)透過條件式問句,將「現實條 件 」 析 離 , 藉 此 區 辨 「理性」與「感性」的影響,並將台灣民眾的 兩 岸 政 策 立 場 , 區 分 為「中國認同-台灣認同-現實主義-保守主 義 」 ( 吳 乃 德 , 1992)與「台灣民族主義-實用主義-中國民族主 義」(吳乃德,2005)等不同立場。Hsieh and Niou(2005)也融合 「 理 性 」 與 「 感 性 」 因素,將台灣民眾對中立場,分為「強烈支持 獨 立 者 - 稍 微 支 持 獨 立者-維持現狀者-稍微支持統一者-強烈支 持統一者」五類,朱雲漢(Chu, 2004)則更細緻的將「理性」與「感 性」交叉,並區分出九類不同立場。 基 於 上 述 文 獻 可 知 , 「 理 性 」 與 「 感性」因素是探討台灣民眾 大 陸 政 策 立 場 的 重 要 面向。目前台灣面臨國際產業競爭壓力而採取 外 移 策 略 , 許 多 產 業 外移至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不僅是台灣的經 濟 競 爭 對 手 , 對 於 台 灣的國家安全可謂甚具威脅。在前述背景下, 當台灣民眾面對利益與情感交織的兩岸經貿議題時,「理性」與「感 性 」 因 素 將 如 何 左 右 其思維?在兩岸經貿互動頻仍的情況下,民眾 理 性 評 估 經 貿 交 往 結 果為何(帶來機會或造成損害)?另一方面,

(12)

政 治 社 會 化 過 程 所 形 塑的政治傾向,亦將在兩岸經貿問題討論的過 程中,影響台灣民眾所持的政策立場。因此,本文乃根據此「理性」 對 抗 「 感 性 」 的 架 構 ,探討台灣民眾所持之兩岸經貿交往立場,並 進 一 步 掌 握 「 理 性 」 與「感性」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聯,以試圖釐 清台灣民眾對於兩岸議題看法的真正根源。

三、與對手貿易:台灣民眾有關兩岸經

貿開放立場分析

根 據 前 面 發 展 的 架 構 觀 察 , 民 眾 對 政經議題所持的態度立場, 主要來源應為「理性自利」與「感性認同」。因此,本研究將以「理 性 自 利 」 及 「 感 性 認 同」兩層面為分析架構,檢視民眾對兩岸經貿 政 策 究 竟 持 「 開 放 」 或「管制」立場。關於「理性自利」層面,本 文 以 「 自 評 利 益 」 、 「經濟區域」、與「教育年齡」(競爭能力) 等變數為主要討論重點,而「感性認同」層面則分由「省籍認同」、 「 身 份 認 同 」 、 「 政 黨認同」及「台灣意識」等變數進行檢測。本 節 主 要 闡 述 研 究 設 計 及資料度量,並就各項變數之概念意涵及如何 檢測說明如下。

(一)研究設計

由 相 關 文 獻 發 現 , 民 眾 針 對 特 定 政 策所持立場與其自我利益密 切 相 關 , 因 此 , 民 眾 展望政府完全開放兩岸經貿後,個人經濟情況 會 獲 利 或 受 害 的 「 自 評利益」,是否影響其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態 度 , 值 得 關 注 。 此 外 ,民眾居住的「經濟區域」也是另一重點,經 濟 區 域 為 反 應 貿 易 往 來之主要載體,兩國間貿易利得或衝擊,將相

(13)

當 程 度 影 響 不 同 經 濟 區域的民眾在政策立場上的差異。耿曙、陳陸 輝 ( 2003) 分 析 兩 岸 經貿互動的政治效果中,發現兩岸交流獲利的 區 域 ( 北 台 灣 ) 傾 向 主張「擴大交流」的泛藍勢力,而因貿易與投 資 轉 移 備 受 衝 擊 之 區 域(南台灣)則投身保護主義的泛綠懷抱,兼 容 獲 利 與 衝 擊 的 中 台 灣以及孤處一隅的東台灣對於「兩岸交流」則 表 現 複 雜 矛 盾 與 事 不 關己之態度,並呈現較分裂的政黨支持。台灣 四 大 經 濟 區 域 在 大 陸 經貿政策立場各有所屬,因此,本研究將檢證 不同經濟區域民眾對於兩岸經貿交往立場的差異。 在 「 競 爭 能 力 」 方 面 , 教 育 背 景 代 表競爭能力的強弱,可為個 人 經 濟 收 益 的 基 礎 指 標,因為時值知識經濟時代,學歷高低已為生 存 競 爭 的 基 本 要 件 , 學歷亦可相當程度表徵個人掌握「學習」的能 力 , 因 此 , 相 對 於 低 教育程度者,教育程度愈高則競爭能力愈高。 綜 前 所 述 , 在 「 理 性 自利」層面上,作者將「自評利益」、「經濟 區域」、及「教育程度」等列為檢測「理性」層面的主要因素。 在 「 感 性 認 同 」 層 面 上 , 歐 美 相 關 研究多探討對意識形態、政 黨人物的特定情感,所因此呈現的政治態度差異。除此之外,因「族 群 認 同 」 所 衍 生 的 政 治評價或偏見亦屬政治情感的主要內涵(徐火 炎,2004: 5)。而觀察現今台灣民眾政治情感的指涉對象,則與兩 岸 關 係 有 密 切 關 聯 。 其中,台灣民眾的「族群背景」經常用以解釋 台 灣 選 舉 政 治 不 可 或 缺的重要因素。族群認同所討論的「原生說」 ( primordialism) 強 調 血 緣 、 語 言 或 行 之 有 年 的 文 化 習 慣 形 成 「 原 初牽繫」(primordial ties),產生強烈且無法抹滅的「情感連結」 (affective bonds),前述觀點說明了省籍因素在台灣政治場域的重 要 影 響 。 過 去 研 究 成 果表示,相對於本省閩南人,大陸省籍的民眾 在 兩 岸 議 題 與 政 黨 支 持上有相當顯著的差異,或者因為有較強的團

(14)

體 意 識 , 對 於 政 治 事 務存有特定看法,政治參與程度亦較高(王甫 昌,1998;陳陸輝,2000)。此乃肇因於 1949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 當 時 大 部 分 政 府 及 國 民黨高層職位皆由外省人士擔任,而本省人則 擁 有 經 濟 活 動 的 主 控 權,此種「財富與權力的不一致」使得本省人 與 外 省 人 之 間 的 緊 張 氣氛升高,如今前述問題雖不復存在,但「省 籍 問 題 」 一 詞 仍 活 躍於選舉與傳媒(張茂桂編,1993)。因此,不 同 省 籍 背 景 所 產 生 的 情感牽繫,對兩岸經貿往來看法的影響亦難以 排除。 此 外 , 相 對 於 省 籍 背 景 , 另 一 解 釋 台灣民眾政治傾向的重要變 數 為 「 身 份 認 同 」 , 也就是「台灣人-中國人」的自我認定。族群 認同所討論的「工具說」(instrumentalism)強調,一群人在特定歷 史 境 況 下 共 同 的 社 會 過程,將有助於建構社會性網絡與群體意識, 並 且 促 使 社 會 中 族 群 偏見的消除甚至族群同化;反之,則負面的社 會 過 程 將 導 致 社 會 衝 突沿著原初特質的界線而發生。當兩岸的爭執 從 制 度 與 意 識 型 態 的 對抗逐漸轉變成兩個國家、甚至兩個民族的對 立 , 此 一 族 群 認 同 的 形成與轉變,成為台灣政治學領域具研究意涵 的課題,因此族群認同將會對兩岸交往立場有所影響。 此 外 , 「 政 黨 認 同 」 是 另 一 種 心 理 上的認同,起源於政治社會 化 的 結 果 , 無 須 訴 諸 文字法律的認定與紀錄,依據過去研究指出, 選 民 一 旦 形 成 政 黨 認 同,將隨著生命週期而增加其強度(陳陸輝, 2000) , 是 一 種 相 對 穩定的感性認同概念。在「象徵政治」的範疇 中 , 「 政 黨 認 同 」 一 向被視為主要的基本變項討論;而在兩岸關係 研 究 中 , 由 於 泛 藍 陣 營與泛綠陣營在兩岸統獨立場上的強烈反差, 因此「政黨認同」亦多受研究者青睞。 最後就「台灣意識」而言,兩岸關係在 1990 年代經歷了巨大轉

(15)

變 , 台 灣 與 中 國 大 陸 之間的爭執,從制度與意識型態的對抗逐漸轉 變 成 兩 個 國 家 、 甚 至兩個民族之間的對立。吳玉山(2001)認為此 中 關 鍵 在 於 「 台 灣 意 識 」 的 興 起 ——和 「 中 國 意 識 」 對 立 、 排 除中 國意識的認同/意識。根據吳玉山的看法,認為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 在 本 質 上 不 必 然 互 斥 ,而現今的台灣意識,卻和中國意識(或是中 國 民 族 主 義 ) 無 法 相 容,本研究將「台灣意識」視為兩岸關係中的 情感認同因素,為前述理論中有關「象徵政治」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 感 性 層 面 的 運 用 上 ,本研究將省籍背景、族群認同、政黨認同及 台 灣 意 識 等 變 項 , 列 為「感性認同」的主要檢測因素。茲針對變數 測量及資料來源略述如下。

(二)資料與測量

在 本 文 的 變 數 測 量 方 面 , 理 性 因 素 的探討主要有三:「自評利 益 」 、 「 經 濟 區 域 」 及「教育年齡」。其中「自評利益」為本研究 重 點 , 一 般 民 眾 經 過 理性計算後,認為兩岸交往對其有利者將選擇 開 放 、 認 為 有 害 者 則 選擇管制;「自評利益」之問卷題目為「如果 政 府 完 全 開 放 兩 岸 經 貿(台灣的老闆可以自由的且受保障的去大陸 投 資 , 開 放 大 陸 貨 物 、農產品進口、大陸人民來台打工、觀光), 請 問 您 認 為 您 個 人 的 經濟情況(未來的就業機會、收入多少等)會 變得更好、更差,還是差不多?」就受訪者之答案分為「變得更差」、 「差不多」、「變得更好」三類,並以「變得更差」為對照組。 其 次 , 由 於 不 同 「 經 濟 區 域 」 的 民 眾,所受經貿衝擊的程度各 異 , 對 於 投 資 開 放 等 貿易往來議題,將有不同的政策立場;「經濟 區 域 」 的 問 卷 , 則 就 台灣北中南東四大經濟集聚區分為「北台灣縣 份 」 、 「 中 台 灣 縣 份 」、「南台灣縣份」以及「東台灣縣份」,並

(16)

以 「 南 台 灣 縣 份 」 為 對照組。而教育程度亦為理性評斷兩岸交往立 場 的 考 量 因 素 之 一 , 教育程度的問卷將受訪者分為:國中小教育、 高 中 職 教 育 以 及 大 專 教育程度等三組,並以國中小教育程度為對照 組。 另 方 面 , 在 感 性 層 面 的 因 素 方 面 , 本文考量的變數為:「省籍 背 景 」 、 「 族 群 認 同 」、「政黨認同」、「台灣意識」,其概念意 涵 及 操 作 方 式 依 序 說 明如下。其一、「省籍背景」,相對於「台灣 籍 」 民 眾 而 言 , 籍 貫 為「大陸各省市」的民眾是否因「原鄉」情感 而 在 兩 岸 經 貿 交 往 立 場上有所差距;因此,在操作上本研究將「省 籍 背 景 」 分 為 「 本 省 籍」與「大陸各省市」兩類,並以「本省籍」 為對照組。再者,主觀的「族群認同」(中國人/台灣人自我認定) 對 於 政 經 議 題 的 差 別 ,一直都是學界矚目的熱點,而自幼養成的身 份 認 知 亦 可 將 其 對 比 為「象徵政治」之要素;「族群認同」的測量 依 受 訪 者 的 答 案 分 為 認同自己是「台灣人」、「都是」以及「中國 人」三類,以「台灣人」為對照組。 其 三 , 「 政 黨 認 同 」 也 是 決 定 議 題 態度的重要因素,學者視政 黨認同為一種高度穩定的心理認同(Campbell et al., 1960: 121), 以 現 今 台 灣 藍 綠 兩 大 陣營對於兩岸問題的高度歧異,政黨認同的歸 屬 無 疑 是 觀 察 民 眾 兩 岸經貿立場的重要指標;而「政黨認同」的檢 測則合併國內主要政黨分為「泛藍」、「無政黨認同」以及「泛綠」 三 類 , 以 「 泛 綠 政 黨 」認同者為對照組。最後,「台灣意識」為一 種 排 除 「 中 國 意 識 」 、凡事以「愛台灣這塊土地」為先導的情感, 而 當 兩 岸 在 心 理 上 漸 行漸遠,但物質面相互需求、吸引的作用卻漸 增的情況下,此變數將對兩岸經貿立場有所影響;4 本研究運用「愛 4. 有 關 變 數 處 理 的 操 作 化 測 量 題 目 詳 見 附 錄 表 一 。

(17)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 、 「 以台灣人為榮」以及「支持本土政權」三個題 目建構的台灣意識指標,經過一定處理程序後,該指標為 0 到 1 分 佈的連續變數,數值愈高表示台灣意識愈強。 本文的經驗檢證,乃運用『「台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研 究 』 的 電 話 訪 問 調 查 資料,該研究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陳陸輝 主持的國科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5-2414-H-004-051-SSS), 共同主持人為耿曙、鄭夙芬與游清鑫。該研究於 2006 年 10 月底, 以 台 灣 地 區 ( 不 含 金 門、馬祖)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電話訪 問對象。抽樣方式係以「中華電信住宅部 95 年版電話號碼簿」為母 體清冊,以等距抽樣法抽出電話樣本後,再以電腦選取亂數的方法, 隨 機 修 正 最 後 二 碼 或 四碼以求接觸到所有可能未登錄電話的住宅用 戶 。 而 在 進 行 電 話 訪 問時,當電話接通後再由訪員按照戶中抽樣的 原則,抽出應受訪對象。該研究共成功訪問 1,082 位受訪者,以百 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估計,最大隨機抽樣誤差為正負 2.98%之內。 以 下 資 料 分 析 , 本 文 將 先 描 述 民 眾 對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所 持 的 立 場 , 在 影 響 民 眾 兩 岸 經貿立場因素的綜合分析中,納入上述解釋變 數 , 而 由 於 本 研 究 的 依變項屬於「有序多分」的類別變數,因此, 將運用「順序勝算對數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進行分析。本 文 的 基 本 假 設 為 : 影 響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立場,以理性自利的 考 量 為 首 要 , 尤 其 「 自評利益」是不可忽視的重點。然而,當選舉 政 治 訴 諸 台 灣 認 同 與 黨派意識作為選戰策略時,民眾的政治認同是 否 也 將 發 揮 影 響 ? 基 於前述分析角度,本文將於下節同時檢測理性 因 素 與 感 性 兩 類 因 素 ,分析何者對民眾的兩岸經貿立場具有更為顯 著影響。

(18)

四、當理性與感性相遇:兩岸經貿交往

之順序勝算對數分析

當 前 台 灣 民 眾 對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的 立 場為何?從表二中可發現: 民 眾 主 張 管 制 的 比 例 約超過三分之一,其中,認為應「嚴格管制」 接近兩成(19.5%),而應「稍加管制」的超過七分之一(15.3%)。 相 對 而 言 , 認 為 應 開 放的比例接近五成,其中,主張「大幅開放」 者 超 過 兩 成 ( 21.0% ) , 而 認 為 應 「 稍 加 開 放 」 者 超 過 四 分 之 一 (26.3%)。整體而言,民眾持「開放」立場者超過「管制」立場者 約一成三,此外,還有超過六分之一(17.9%)的民眾,並沒有具體 表示意見。 表二 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應該管制或是開放的態度分佈 嚴 格 管 制 稍 加 管 制 稍 加 開 放 大 幅 開 放 無 反 應 * ( 樣 本 數 ) 19.5% 15.3% 26.3% 21.0% 17.9% ( 1,082) 資 料 來 源 : 陳 陸 輝 等 ( 2007-2008) 。 說 明 : 1. 表 中 數 字 為 橫 列 百 分 比 ( 括 號 內 為 樣 本 數 ) 。 2. 無 反 應 包 括 受 訪 者 回 答 : 拒 答 、 看 情 形 、 無 意 見 與 不 知 道 等 意 見 。 基 於 上 述 分 配 , 作 者 將 民 眾 對 兩 岸 經貿主張的立場區分為「主 張 開 放 」 、 「 主 張 管 制」以及「無具體意見」三類。在具體統計模 型分析時,將其重新編碼為「主張管制」、「無具體立場」以及「主 張開放」三類,數值愈高代表愈傾向開放的立場,以進行統計分析, 表三為統計分析結果。 表 三 共 有 三 個 模 型 , 模 型 一 包 含 「 理性」與「感性」兩大類共 計八種解釋變數,不過,考量本研究欲分別檢視「階級劃分」與「部

(19)

門 利 害 」 兩 個 變 數 各 自對模型的影響力,本文分別以模型二以及模 型三,分別討論該兩種變數對於民眾在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影響。5 當 我 們 分 別 比 較 模 型 一與模型二以及模型一與模型三後可以發現: 相 較 於 模 型 一 , 模 型 二與模型三各有其不同特點。模型一的解釋力 雖然較佳,6 不過,考量其中「階級劃分」與「部門利害」同樣利用「職 業」變數編碼而成,恐有「多重共線性」問題( multicollinearity) , 因 此 , 本 文 只 就 模 型 二與模型三的意義進行討論,而模型一則作為 參考對照之用。 首 先 , 我 們 可 以 由 模 型 二 發 現 : 理 性層面的「自評利益」為影 響 民 眾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立場的顯著因素。控制其他變數後,相較於認 為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後 其 經濟情況會「變得更差」的民眾,認為會「變 得更好」甚至「沒有差異」的民眾,都較傾向採取贊成開放的立場。 換 言 之 , 「 理 性 自 利 」顯然是影響民眾對於兩岸經貿政策的重要因 素 。 除 此 之 外 , 軍 公 教人員相較於職業為「其他」的類別,對兩岸 經 貿 持 較 為 開 放 的 立 場,農林漁牧從業人員則較反對開放。就感性 層 面 的 因 素 而 言 , 雙 重認同者相對於台灣人認同者、泛藍政黨認同 與 無 政 黨 認 同 者 相 較 於 泛 綠 政 黨 認 同 者 , 較 傾 向 支 持 兩 岸 經 貿 開 5. 本 分 析 的 表 三 與 表 四 檢 視 各 解 釋 變 數 間 是 否 具 有「 多 重 共 線 性 」的 問 題 , 結 果 各 變 數 之 間 並 無 嚴 重 的 共 線 性 問 題 存 在 。 有 關 共 線 性 診 斷 的 幾 種 方 式 與 指 標 , 可 參 考 Gujarati( 1995: 335-9)。本 調 查 問 卷 並 未 詢 問 受 訪 者 的 統 獨 立 場,故 未 將 該 變 數 放 入 模 型 中 。 6. 模 型 一 的χ2 值 為 476,模 型 二 與 模 型 三 分 別 為 464 和 460,而 自 由 度 則 分 別 相 差 2 ( 18-16=2) 與 5( 18-13=5) 。 因 此 , 模 型 二 與 模 型 一 的 比 較 為 : 476-464=12, 查 表 在 自 由 度 為 2 時 ,χ2 .050( 2)=5.99,又 由 於 觀 察 χ2 =12,使 得 觀 察 χ2 >查 表 χ2 , 所 以 得 出 模 型 二 與 模 型 一 具 有 統 計 上 的 顯 著 差 異 。 同 樣 地 , 模 型 三 與 模 型 一 亦 有 統 計 上 的 顯 著 差 異( 其χ2 值 差 為 476-460=16, χ2 .05( 5)=11.1)。有 關 概 似 比 檢 定 的 相 關 程 序 , 請 參 考 J. Scott Long( 1997: 93-97) 。

(20)

放 。 此 外 , 民 眾 的 台 灣意識愈高,愈傾向採取加強管制兩岸經貿交 流的立場。至於表三的模型三的其他變數結果,大致與模型二類似, 不 過 , 北 部 縣 市 相 對 於南部縣市,更傾向支持兩岸經貿開放。而部 門 利 害 的 優 勢 部 門 與 無關部門,均較劣勢部門更傾向支持兩岸經貿 開 放 , 只 是 相 較 之 下 ,無關部門與「劣勢部門」的差異,達到統計 上的顯著程度。 上述分析顯示:民眾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受到本文提出的「自 評 利 益 」 、 競 爭 優 勢 (教育程度)以及經濟區域(居住地區)等三 類因素的顯著影響。其中,模型二與模型三當的「自評利益」為「變 得更好」者的估計係數超過 3.6。換言之,當控制其他變數不變的情 況 下 , 認 為 會 變 得 更 好者,在兩岸經貿採取開放立場相對於其他立 場的成敗比(odds),為認為「自評利益」認為「更差」者的 36.6 倍(取 exp(3.6))。顯示此因素對民眾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重要 性。 另 外 , 「 台 灣 意 識 」 亦 為 重 要 因 素 。當民眾的台灣意識最高時 (數值為 1),其相對於最低者(數值為 0),在兩岸經貿採取開放 立場相對於其他立場的成敗比為後者的 0.61 倍(取 exp(-0.5)), 顯 示 「 台 灣 意 識 」 在 民眾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扮演「踩煞車」的 重 要 角 色 。 此 外 。 模 型三也可看出,居住在北部民眾相對於居住在 南 部 的 民 眾 , 在 兩 岸 經貿採取開放立場相對於其他立場的成敗比為 後者的 1.5 倍(取 exp(0.40)),顯示控制其他變數後,南北區域 之間仍存在顯著差異。 表三 影響民眾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順序對數勝算模型 模 型 一 模 型 二 模 型 三

(21)

第一截點 0.86 (0.53) 0.64 (0.46) 0.96 (0.44) * 第二截點 1.69 (0.53) ** 1.47 (0.47) ** 1.78 (0.45) *** 理性因素 自評利益(以「更差」為對 照組) 差不多 1.97 (0.20) *** 1.88 (0.20) *** 2.00 (0.20) *** 更好 3.71 (0.32) *** 3.66 (0.32) *** 3.67 (0.32) *** 階級劃分(以「其他」為對 照組) 軍公教人員 0.65 (0.31) * 0.65 (0.30) * 私部門管理專業 -0.29 (0.41) -0.14 (0.27) 私部門職員 0.21 (0.33) 0.02 (0.23) 私部門勞工 -0.27 (0.38) -0.48 (0.28) 農林漁牧 -0.85 (0.51) -1.05 (0.43) * 經濟區域(以「南部縣市」 為對照組) 北部縣市 0.34 (0.20) 0.33 (0.20) 0.40 (0.20) * 中部縣市 0.35 (0.24) 0.28 (0.24) 0.25 (0.24) 東部縣市 0.26 (0.43) 0.21 (0.42) 0.20 (0.41) 部門利害(以「劣勢部門」 為對照組) 無關部門 0.17 (0.31) 0.39 (0.19) * 優勢部門 0.47 (0.43) 0.36 (0.26) 感性層面 族群身份(以「本省籍」為 對照組) 大陸各省 0.12 (0.29) 0.11 (0.29) 0.16 (0.28) 身份認同(以「台灣人認同」 為對照組) 雙重認同 0.36 (0.19) 0.38 (0.19) * 0.43 (0.19) * 中國人認同 0.59 (0.41) 0.59 (0.40) 0.51 (0.40)

(22)

政黨認同(以「認同泛綠」 為對照組) 無政黨認同 0.63 (0.24) ** 0.58 (0.23) * 0.65 (0.23) ** 泛藍認同 0.91 (0.27) *** 0.86 (0.27) ** 0.90 (0.27) *** 台灣意識 -0.59 (0.12) *** -0.54 (0.12) *** -0.59 (0.12) *** 模型資訊 樣本數 813 813 813 G2 (LR χ2) 476 464 460 自由度 18 16 13 (Nagelkerke) Pseudo R2 0.52 0.50 0.51 資 料 來 源 : 陳 陸 輝 等 ( 2007-2008) 。 說 明 : 1. 本 模 型 依 變 數 為 民 眾 認 為 兩 岸 經 貿 交 往 應 該 管 制 還 是 開 放 。 其 中 , 1 表 示 民 眾 認 為 應 該 加 強 管 制 , 2 表 示 民 眾 持 中 立 的 態 度 , 3 表 示 民 眾 認 為 應 該 更 加 開 放 。 2. *: p <0.05; **: p < 0.01; ***: p < 0.001。 從 上 述 分 析 發 現 , 民 眾 「 自 評 利 益 」為民眾兩岸經貿交流的重 要 影 響 因 素 , 然 而 , 究竟什麼因素會影響民眾的「自評利益」?其 背後因素完全出自於部門利害?抑或「理性評估」受到「感性認同」 所 左 右 ? 本 文 將 民 眾 「利益自評」編碼為「變得更差」、「沒有差 異 」 以 及 「 變 得 更 好 」三分類,數值愈高表示「自評利益」愈佳。 在解釋模型中,除了上述的「理性層面」與「感性層面」等因素外, 本文在「理性層面」加入「階級劃分」的解釋變數。在「階級劃分」 方 面 , 由 於 兩 岸 經 貿 交往將對台灣不同部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經 貿 往 來 同 時 帶 來 利 潤與損失,由於「得利」與「受損」的對象通 常不同,造就「贏家」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出現「輸家」(Shafer, 1994: 22-48),因此,解釋民眾預期獲利或受害的評估時,「階級」因素 絕對不可輕忽。 對 於 「 自 評 利 益 」 的 解 釋 模 型 , 請 參考表四的結果。從表四不

(23)

難 發 現 : 影 響 民 眾 自 評利益的因素中,「理性層面」的階級、教育 與 年 齡 , 具 顯 著 影 響 力。特別在階級中,私部門勞工較傾向認為經 貿 開 放 後 自 己 會 受 害 。 大 專 以 上 教 育 程 度 較 小 學 及 以 下 教 育 程 度 者,較傾向認為會在兩岸經貿開放中獲利。此外,20 多歲與 40 多 歲者,相較於 60 歲以上者,會更深刻感受兩岸經貿開放可能給自己 帶 來 經 濟 利 益 損 失 。 在「感性層面」中,「台灣意識」顯然是影響 民 眾 在 兩 岸 經 貿 開 放 是否獲利或受害的重要變數,當民眾的台灣意 識 愈 強 , 愈 傾 向 認 為 自己將身受其害。同樣地,在身份認同因素方 面 , 本 文 也 發 現 具 有 中國人認同與雙重認同者,相較於台灣人認同 者 , 更 傾 向 認 為 會 在 兩岸經貿開放中獲利。除此之外,理論上的重 要發現為,在感性層面的變數中,不僅民眾的省籍背景無顯著影響, 政 黨 立 場 亦 不 影 響 其 認知與評價,顯示台灣意識與身份認同是主宰 民眾在兩岸經貿開放過程中,判斷自己獲利或受害的關鍵因素。

(24)

表四 影響民眾「自評利益」的順序對數勝算模型 B (S.E.) 第 一 截 點 -2.43 ( 0.42) *** 第 二 截 點 0.12 ( 0.41) 理性因素 年齡(以「60 歲及以上」為對照組) 20 多 歲 -0.77 ( 0.30) ** 30 多 歲 -0.51 ( 0.28) 40 多 歲 -0.62 ( 0.27) * 50 多 歲 -0.37 ( 0.28) 教育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對照組) 中 學 教 育 0.39 ( 0.21) 大 專 教 育 0.56 ( 0.22) * 階級劃分(以「其他」為對照組) 軍 公 教 人 員 0.00 ( 0.25) 私 部 門 管 理 專 業 0.08 ( 0.22) 私 部 門 職 員 -0.12 ( 0.20) 私 部 門 勞 工 -0.59 ( 0.24) * 農 林 漁 牧 0.01 ( 0.35) 經濟區域(以「南部縣市」為對照組) 北 部 縣 市 0.11 ( 0.17) 中 部 縣 市 -0.39 ( 0.20) 東 部 縣 市 -0.34 ( 0.36) 感性因素 族群身份(以「本省籍」為對照組) 大 陸 各 省 0.24 ( 0.22) 身份認同(以「台灣人認同」為對照組) 雙 重 認 同 0.85 ( 0.17) *** 中 國 人 認 同 0.67 ( 0.31) *

(25)

政黨認同(以「認同泛綠」為對照組) 無 政 黨 認 同 -0.03 ( 0.17) 泛 藍 認 同 -0.39 ( 0.23) 台灣意識 -0.65 ( 0.10) *** 模 型 資 訊 樣 本 數 811 G2( LR χ2 ) 198 自 由 度 20 ( Nagelkerke) Pseudo R2 0.25 資 料 來 源 : 陳 陸 輝 等 ( 2007-2008) 。 說 明 : 1. 本 模 型 依 變 數 為 民 眾 認 為 開 放 兩 岸 經 貿 對 其 個 人 經 濟 利 益 影 響 的 自 我 評 估 。 其 中 , 1 表 示 民 眾 認 為 會 更 差 , 2 表 示 民 眾 覺 得 差 不 多 , 3 表 示 民 眾 認 為 會 變 得 更 好 。 2. *: p <0.05; **: p < 0.01; ***: p < 0.001。 表 四 的 分 析 主 要 檢 視 影 響 民 眾 自 利 評估的因素,所得結果值得 注 意 。 從 表 二 發 現 : 影響民眾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最重要因素,為 理性的「自評利益」。惟進一步檢視理性自評卻發現:「台灣意識」 與 「 台 灣 人 認 同 」 等 感性因素,是左右民眾理性思維的重要力量, 此 力 量 甚 至 超 越 民 眾 原生的省籍背景以及解釋台灣選舉政治最重要 的 政 黨 認 同 因 素 。 換 言之,表面上看似藍綠對抗的政黨因素,實際 上 真 正 主 宰 的 力 量 , 可能是民眾訴諸感性的「台灣意識」或是「台 灣 人 認 同 」 。 根 據 這 個理論傳統,「象徵政治」對於個人的政治態 度 與 政 治 行 為 , 將 可 以產生也許沒有那麼直接卻更根本的影響,遠 遠壓倒看似主導的理性算計。而所謂「理性選民」不外乎一群以「理 性 抉 擇 」 為 由 , 包 裝 或合理化個人基於「象徵政治」而做出投票抉 擇的選民(徐火炎,2004)。 呼應之前美國學者 Sears 等人的研究發現,本研究的初步結論得 知 : 長 期 政 治 社 會 化 的影響力量,對於民眾政治判斷與政治偏好,

(26)

具 有 隱 藏 得 很 好 但 不 可輕忽的影響。不過,美國政治中的政黨認同 因 素 , 在 台 灣 卻 化 身 為「台灣意識」或「台灣人認同」,不僅直接 影 響 民 眾 對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的 立 場 , 甚 至 在 民 眾 進 行 理 性 計 算 過 程 中,也扮演了極為關鍵的「中介轉換」的角色,影響台灣民眾的「理 性 抉 擇 」 。 對 於 「 理 性」、「感性」的頡抗,現有研究雖指出,就 兩 岸 相 關 議 題 而 言 , 「感性認同」的吸力似乎大於「物質利益」的 拉力(吳乃德,2005: 6)。不過,本文研究結果卻發現:「理性自 利 」 同 為 左 右 民 眾 兩 岸交流立場的重要因素,但本文也同時發現: 隱 藏 在 「 理 性 自 利 」 的背後,每個人「感性認同」因素,正自覺或 不自覺地默默發揮左右全局的力量。 這 恐 怕 才 是 兩 岸 問 題 的 關 鍵 所 在 。 這部份的發現,似乎能補充 而 又 超 越 而 吳 乃 德 ( 2005) 之 前 相 關 研 究—他將兩岸問題視為「理 性 」 與 「 感 性 」 的 拉 鋸 抗 衡 —然而根據我們的研究,看似「理性層 面」的兩岸經貿問題,其實深受「感性層面」的認同因素所左右。

五、結 論

兩 岸 關 係 獨 特 的 「 政 經 悖 離 」 結 構 ,特別適合觀察「政治」與 「 經 濟 」 如 何 相 互 影 響。而進一步觀察政經勢力背後,其實是「認 同 」 與 「 利 益 」 的 頡 抗消長。有鑒於此,本研究自台灣民眾兩岸經 貿交流態度著手,分析「理性層面」與「感性層面」兩層面的影響, 盼 能 藉 此 釐 清 兩 岸 交 流的決定因素。由於兩岸的未來,決定於「統 合 」 與 「 疏 離 」 的 競 賽,因此,兩岸經貿開放與否、兩岸相互依賴 程度等,隱然決定兩岸的未來,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兩 岸 關 係 著 作 , 本 研 究聚焦於台灣民意。在台灣

(27)

民 主 化 轉 型 之 後 , 政 治權力源自於定期選舉,政策制定也取決於民 意 動 向 , 兩 岸 經 貿 既 然動見觀瞻,經常成為選戰訴求,台灣民眾也 對 此 多 有 看 法 。 因 此 ,台灣兩岸經貿政策的決策,勢將深受民意走 向 所 左 右 , 但 台 灣 民 眾涉及兩岸經貿議題的態度,究竟為哪些因素 所 影 響 ? 是 來 自 兩 岸 經貿互動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抑或根源於既有 的族群意識和身份認同?此即本文所探討的焦點。 根 據 作 者 初 步 研 究 發 現 , 「 理 性 自 利 」 層 面 的 因 素 —諸如「競 爭 能 力 」 與 「 自 評 利 益 」 —確 有 其 影 響 ,亦即預期開放交流將獲利 者 、 以 及 年 輕 高 教 育 程度者,會比較支持兩岸經貿的開放。不過, 另 方 面 , 台 灣 民 眾 的 「 感 性 認 同 」 層 面 因素—諸如「台灣意識」與 「政黨認同」等—也有不容小覷的影響,換言之,台灣意識較強者、 以 及 政 黨 認 同 較 偏 綠 者,會比較反對兩岸經貿的開放。由於在上述 諸 變 數 中 , 左 右 民 眾 經貿立場最巨者,當屬民眾的「自評利益」。 換 言 之 , 當 民 眾 預 期 可自兩岸經貿開放獲利者,將傾向支持經貿開 放 的 政 策 , 反 之 亦 然 。有鑒於此,作者乃就「自評利益」展開進一 步 的 分 析 , 結 果 有 些 出人意表,看似「理性自利」的「自評利益」 因素,其實深受「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之類感性因素所決定。 換 言 之 , 當 經 濟 自 由 主 義 者 呼 籲 兩 岸開放,促成雙方的互惠互 利之際,隱身「開放」、「保護」辯論背後的,卻是「親中-愛台」、 「 統 一 - 獨 立 」 之 類 「象徵政治」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雖然因 為 兩 岸 互 動 頻 仍 、 近 年經濟停滯,針對兩岸經貿開放與否問題,台 灣 民 眾 越 來 越 趨 向 於 開放立場。不過,也由於政治競爭越發激烈、 選 舉 操 作 越 發 明 顯 , 「台灣認同」與「台灣意識」也進一步迅速深 化 之 中 , 兩 岸 交 流 的 開放與否,同時出現正面的「機會」與負面的 「 局 限 」 。 但 就 本 文 的研究結果看來,「理性自利」的吸引力,雖

(28)

在 表 面 上 似 與 「 感 性 認同」相頡抗,但在政治態度的深層結構中, 卻 無 法 規 避 「 感 性 認 同」因素的影響,並最終臣服於後者,讓完全 脫離國家認同的公共政策討論,成為非常困難的工作(吳乃德,1997: 25-7)。 此 研 究 發 現 充 份 說 明 了 , 受 政 治 認 同影響所及,對部份台灣民 眾 而 言 , 兩 岸 經 貿 實 質上是「與對手貿易」,無怪乎環繞兩岸經貿 的 辯 論 , 為 何 經 常 牽 扯國家認同議題。這也可幫助說明,兩岸間密 切 的 經 貿 互 賴 , 為 何 始 終 未 能 外 溢 為 政 治 整 合 ( 吳 玉 山 , 1997: 163-169)。對岸若能留心於此,將不難發現,一旦面對「台灣意識」 的 對 抗 , 持 續 不 斷 的 「 惠 台 政 策 」 —試 圖透過讓利、補貼來促進兩 岸 的 統 合 ( 耿 曙 , 2005) —其成效恐將有時而窮(耿曙,2009)。 真 正 能 夠 破 解 民 眾 疑 慮、創造共榮條件的關鍵,恐怕不在「利益」 而 在 於 「 尊 嚴 」 。 如 何拋卻僵化的主權思維,透過主動宣佈放棄用 武 、 開 放 台 灣 國 際 空 間等做法,直接化解「感性認同」層面的內發 抗拒,可能更能有效促成兩岸邁向和平之道。

(29)

參考書目

Campbell, Angus et al.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4, 4: 484-512. Conover, Pamela Johnston et al. 1987. “Th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of Economic Forecast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1, 3: 559-583.

Dittmer, Lowell. 2005. “Taiwan’s Aim-Inhibited Quest for Identity and the China Factor.”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 1-2: 71-90.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delman, Murray. 1964.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ujarati, Damodar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ardin, Russell. 1995. “Self-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Albert Breton et al. eds.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14-42.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gham, Charles. 1984. Trading with the Enemy: The Nazi-American

Money Plot 1933-1949. New York: Dell.

(30)

was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Made?” in Tun-jen Cheng et al.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137-152.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Hsieh, John Fuh-sheng. 2005. “Ethnic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Domestic Politics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 13-28.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 S. Niou.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Issue: A Methodological Note.” China Quarterly 181: 158-168.

Keng, Shu et al.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42, 4: 23-66.

Keng, Shu. 2007.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32: 63-80. Liberman, Peter. 1996. “Trading with the Enemy: Security and

Relative Economic Gai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 1: 147-175. Long, J. Scott.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Sears, David O. et al. 1979.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Self-interest or Symbolic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 1: 369-384.

Sears, David O. et al. 1980. “Self- 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31)

Sears, David O. and Donald R. Kinder. 1985.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On Conceptualiz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Group Confli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1141-1147.

Sears, David O. and Carolyn L. Funk. 1991. “The Role of Self-interest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 1-91.

Sears, David O. 1993. “Symbolic Politics: A Socio-Psychological Theory.” in Shanto Iyengar and William McGuire. eds.

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113-149.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Sears, David O. 2001. “The Role of Affect in Symbolic Politics.” in James H. Kuklinski et al.eds. Citizens and Politics: Perspectives

from Political Psychology: 14-40.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afer, Michael D. 1994. Winners and Losers: How Sectors Shape the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of States. Cornell,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7。〈第 119 期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12199103171.pdf 。 2009/3/10。 王 甫 昌 。 1998。 〈 族 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 年 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32)

吳 乃 德 。 1993。 〈 省 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 理論的初探〉。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27-51。台 北:業強。 吳 乃 德 。 1997。 〈 國 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 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15-30。 台北:業強。 吳 乃 德 。 2005。 〈 麵 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台灣政治學刊》9,2:5-39。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 吳 玉 山 。 1999。 〈 台 灣的大陸經貿政策:結構與理性〉。包宗和、 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53-210。台北:五南。 吳 玉 山 。 2001。 〈 兩 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 務》4:71-89。 林 祖 嘉 。 2008。 《 重 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台北: 高寶。 政 治 大 學 選 舉 研 究 中 心 。 2009。 〈 重 要 政 治 態 度 分 佈 趨 勢 圖 〉 。 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attitude.htm。 2009/3/10。 徐 火 炎 。 2004。 〈 台 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 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39。 耿 曙 、 林 琮 盛 。 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 《中國大陸研究》48,1:1-28。 耿 曙 、 陳 陸 輝 。 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 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 耿曙。2003。〈「連綴社群」:WTO 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 念〉。許光泰等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457-487。台北:

(33)

政大國關中心。 耿 曙 。 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 岸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教學》1:1-6。 耿 曙 。 2009。〈經濟治術的局限:中共近期「惠台政策」的政治影 響〉。《問題與研究》48,3(即將出版)。 高希均等。2006。《兩岸經驗 20 年:1986 年以來兩岸的經貿合作 與發展》。台北:天下文化。 張 茂 桂 。 1993。 〈 省 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 國家認同》:233-278。台北:業強。 張茂桂編。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現 代 學 術 研 究 基 金 會。2002。《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現代學術 硏究專刊 Vol. 12。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 7, 2: 9-52。 陳 陸 輝 等 。 2007/2008。〈 台 灣 認 同 的 起 源 與 政 治 效 果 之 研 究 〉。 行 政 院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 計 畫 編 號 : NSC 95-2414-H-004-051-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 義 彥 、 陳 陸 輝 。 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 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群策會。2006。《台灣經濟的迷思與出路》。台北:群策會。

(34)

附錄 本研究各模型變項之處理方式 變 項 測 量 題 目 與 處 理 方 式 模型一 依變項: 交流立場 Q3. 請 問 您 認 為 政 府 對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的 政 策 , 應 該 比 現 在 更加開放還是應該加強管制? 分 為 如 下 三 類( 拒 答、不 知 道,視 情 形 合 併 或 設 遺 漏 值 ): 1. 加強管制(合併嚴格管制與稍加管制)、 2. 中立及無反應(合併無意見、看情形)、 3. 更加開放(合併稍加開放與大幅開放) 模型二 依變項: 自評利益 Q4. 如 果 政 府 完 全 開 放 兩 岸 經 貿 , 請 問 您 認 為 您 個 人 的 經 濟情況會變更好、更差,還是差不多? 分 為 如 下 三 類 ( 拒 答 、 不 知 道 、 無 意 見 , 視 情 形 設 為 遺 漏 值): 1. 更好、 2. 差不多、 3. 更差 年齡 世代 Q25.請問您是民國那一年出生的? 分為五類(拒答設為遺漏值,「 60 歲 及 以 上 」為 對 照 組 ): 1. 20 歲 -29 歲、 2. 30 歲 -39 歲、 3. 40 歲 -49 歲、 4. 50 歲 -59 歲、5. 60 歲及以上 學歷 階段 Q26. 請問您的最高學歷是什麼? 分 為 如 下 三 類( 拒 答 設 為 遺 漏 值,以「 中 學 」為 對 照 組 ): 1. 國教程度(合併不識字及未入學、小學、國、初中)、 2. 中學程度(合併高中、職)、 3. 大學及以上(合併專科、大學、研究所及以上) 競爭 能力 Q26.請問您的最高學歷是什麼? 教 育 程 度 區 分 為 小 學 及 以 下 、 國 初 中 與 高 中 職 以 及 大 專 及 以上三類。 階級 劃分 合併 Q28、Q29、Q30 處理 Q28. 請問您的職業是?

(35)

Q29. 請問您先生(或太太)的職業是什麼? Q30. 請問您以前(或退休前)的職業是什麼? 分 為 如 下 六 類( 拒 答 設 為 遺 漏 值,以「 其 他 」為 對 照 組 ): 1. 軍公教人員(合併民代、政府 行 政 主 管、公 營 事 業 主 管 、 政 府 部 門 研 究 人 員 、 公 營 事 業 工 程 師 ( 機師)、政府單 位 與 公 營 事 業 部 門 職 員 、 政 府 單 位 與 公 營 事 業 部 門 勞 工、公立醫療單位醫事技術人員、教育機構教師、法 官 、 書記官、檢察官、司法官、軍警調查局人員)、 2. 私 部 門 管 理 階 層 及 專 業 人 員 ( 合 併 民 營 事 業 公 司 負 責 人 ( 自 營 商 人 ) 、 民 營 事 業 主 管 、 私 人 部 門研究人員、非 公 立 醫 療 單 位 醫 事 技 術 人 員 、 會 計 師 、 律師、藝術工作 者、文字工作者、職業運動專業人士)、 3. 私 部 門 職 員 ( 合 併 民 營 事 業 工 程 師 /機 師 、 民 營 事 業 職 員、買賣業務人員服務、服務、餐旅人員)、 4. 私部門勞工(合併民營事業勞工)、 5. 農林漁牧(合併農林漁牧)、 6. 其他(合併宗教工作者、學生、家管、其他) 經濟 區域 Q27.請問您居住的地區是______縣市_______鄉鎮 市區 分 為 如 下 四 類 ( 拒 答 設 為 遺 漏 值 , 以 「 東 台 灣 縣 份 」 為 對 照組): 1. 北 台 灣 縣 份 ( 合 併北縣、北市、基市、桃縣、竹縣、竹 市、苗縣等)、 2. 中台灣縣份(合併中縣、中市、南縣、彰縣等)、 3. 南 台 灣 縣 份 ( 合 併雲縣、嘉縣、嘉市、南縣、南市、高 縣、高市、屏縣、澎縣等)、 4. 東台灣縣份(合併宜縣、東縣、花縣等) 部門 利害 合併 Q28、Q29、Q30 處理 Q28. 請問您的職業是? Q29. 請問您先生(或太太)的職業是什麼? Q30. 請問您以前(或退休前)的職業是什麼?

(36)

分 為 如 下 三 類 ( 拒 答 設 為 遺 漏 值 , 以 「 無 關 部 門 」 為 對 照 組): 1. 劣 勢 部 門 ( 包 括 民 營 事 業 公 司 負 責 人 ( 自 營 商 人 ) , 沒 有 雇 用 人 、 民 營 事 業 職 員 、 買 賣 業 務 人 員 、 服 務 、 餐 旅 人 員 ( 含 攤 販 、 個 人 服 務 、 計 程 車 司 機 ) 、 農 林 漁 牧 、 民 營 事 業 勞 工 、 失 業 者 、 家 管 並 有 做 家 庭 代 工 、 家 管 並 幫忙家裡事業但未領薪水)、 2. 無 關 部 門 ( 包 括 民 代 、 政 府 行 政 主 管 、 公 營 事 業 主 管 、 政 府 部 門 研 究 人 員 ( 科 學 家 ) 、 公 立 醫 療 單 位 醫 事 技 術 人 員 ( 醫 師 、 藥 師 、 護 士 、 醫 療 人 員 ) 、 公 立 教 育 機 構 教 師 、 法 官 、 書 記 官 、 檢 察 官 、 司 法 官 、 宗 教 工 作 者 、 公 營 事 業 工 程 師 ( 機 師 ) 、 政 府 單 位 與 公 營 事 業 部 門 職 員 、 政 府 單 位 與 公 營 事 業 部 門 勞 工 、 學 生 、 軍 警 調 查 局 人員、已退休、家管並無做家庭代工、其他)、 3. 優勢部門(包括民營事業主管、民營事業公司負責人(自 營 商 人 ) , 有 雇 用 人 、 私 人 部 門 研 究 人 員 ( 科 學 家 ) 、 非 公 立 醫 療 單 位 醫 事 技 術 人 員 ( 醫 師 、 藥 師 、 護 士 、 醫 療 人 員 ) 、 會 計 師 、 私 立 教 育 機 構 教 師 、 律 師 、 藝 術 工 作 者 ( 演 員 、 表 演 工 作 者 、 攝 影 師 ) 、 文 字 工 作 者 ( 作 家 、 記 者 、 劇 作 家 ) 、 民 營 事 業 工 程 師 ( 機 師 ) 、 職 業 運動專業人士、家管並幫忙家裡事業且領薪水) 族群 認同 Q12.請 問 您 的 父 親 是 本 省 客 家 人 、 本 省 閩 南 /河 洛 人 、 大 陸 各省市人,還是原住民? 分為如下二類(原住民、拒答、不知道設為遺漏值,以「本 省籍」為對照組): 1. 本省籍(合併本省客家人、本省閩南人)、 2. 大陸各省 市 身分 認同 Q23.在 我 們 社 會 上 , 有 人 說 自 己 是 台 灣 人 , 也 有 人 說 自 己 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 是。請 問 您 認 為 自 己 是 台 灣 人 、 中國人,或都是? 分為如下三類(很難說、無意見、拒答、不知道設為遺漏值, 以「都是」為對照組):1. 台灣人、2. 都是、3.中國人

(37)

政黨 認同 Q24.在 國 民 黨 、 民 進 黨 、 新 黨 、 親 民 黨 跟 台 聯 黨 這 五 個 政 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分為如下三類(無意見、拒答、不知道設為遺漏值,以「無 政黨認同」為對照組): 1. 泛藍(合併國民黨、新黨、親民黨)、 2. 無政黨認同(合併都不偏、看情形)、 3. 泛綠(合併民進黨、台聯) 台灣 意識 台灣意識的測量是以下列四個題目進行測量: 1. 最 近 社 會 上 經 常 有 人 說 : 「 我 們 一 定 要 愛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 , 請 問 您 認 為 有 沒 有 必 要 強 調 這 種 說 法 ? ( 選 項 以 及編碼方式為:「根本沒必要 =1」、「 不 太 有 必 要 =2」、 「有點必要=3」以及「非常有必要=4」,數值愈大,表 示台灣意識愈強) 2. 最 近 社 會 上 經 常 有 人 說 : 「 我 們 一 定 要 以 身 為 台 灣 人 為 榮 」 , 請 問 您 認 為 有 沒 有 必 要 強 調 這 種 說 法 ? ( 選 項 以 及編碼方式為:「根本沒必要 =1」、「 不 太 有 必 要 =2」、 「有點必要=3」以及「非常有必要=4」,數值愈大,表 示台灣意識愈強) 3. 有 人 說 : 「 愛 台 灣 就 要 說 台 灣 自 己 的 語 言 」 , 請 問 您 同 不 同 意 這 種 說 法 ? ( 選 項 以 及 編 碼 方 式 為 : 「 非 常 不 同 意=1」、「不太同意=2」、「有點同意=3」以及「非常 同意=4」,數值愈大,表示台灣意識愈強) 4. 有 人 說 : 「 愛 台 灣 就 要 支 持 本 土 政 權 」 , 請 問 您 同 不 同 意這種說法?(選項以及編碼方式為:「非常不同意=1」、 「不太同意=2」、「有 點 同 意 =3」以 及「 非 常 同 意 =4」, 數值愈大,表示台灣意識愈強) 「 台 灣 意 識 」 指 標 係 由 上 述 四 個 題 目 加 總 後 平 均 而 得 , 分 數分佈介於 1 到 4 之間,信度檢定結果 Cronbach’s Alpha 超過 0.7。

(38)

Interest-Driven or Identity-Based?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People’s Positions on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

Lu-huei Chen

*

Shu Keng

∗∗

Ping-lan Tu

∗∗∗

Kuan-bo Huang

∗∗∗∗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 in explaining Taiwan citizens’ positions on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orists of rational choice maintain that individuals’ stands on various issues are primarily governed by the perceiv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possible policy outcomes. As individuals tend to minimize the associated costs and maximize related benefits, “self-interest” is thought to be a major determinant of citizens’ attitudes on various policies. On the other hand, “symbolic politics” analysis contends that as individuals develop various personal attachments in the form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deological orientations, and ethnic or national identity, they respond to issues according to these attachments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consistency. Utiliz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Taiwan, the analysis of the island citizens’ preferences on cross-Strait

* Research Fellow, Election Study Center, NCCU.

∗∗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NCCU. ∗∗∗ Ph. D.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NCCU. ∗∗∗∗ Maste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NCCU.

(39)

economic exchanges shows that both hypotheses provide valid explanations. However, a second look at the survey data suggests that the apparently “rational decision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ymbolic factors” which clearly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shaping individuals’ preferences over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above findings also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both governments of Taipei and Beijing.

Key wo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economic exchanges, integr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tivation Phases of Carrer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bank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n their risk and profitability in Taiwan.We takes quarterly data of 37 commercial banks, covering the period

Taiw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TCSI) model shown in Figure 4-1, 4-2 and 4-3,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Quality Research Center of Taiwan at the Chunghua University in

The activities and the annual report about the largest brokers of cross-strait business provided information at the end, giv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ross-strait actual

Kaiser 提出 MSA(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資料做因 素分析適合性指標),雖然 MSA 的大小沒有統計上的判斷臨 界點,但實證經驗,當 MSA &gt; 0.8 表示此組資料作因素分析

假設 H1 經驗開放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H2 盡責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不成立 假設 H3 外向性會影響 Instagram 的使用行為 部分成立 假設

表 4-4-5 彙整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民眾對祭品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結果。由表 4-4-5 的整體量表的 F

隨著 TAM 陸續的修正,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還是影響資訊科技採用的兩項 重要因素,但過去研究顯示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兩項因素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行 為意向(Venkate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