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8)

第三節 第三節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

任務科技配適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TF)理論中提到,資訊科技要能對 使用者的績效表現有所助益,則此資訊科技就要能對其所支援的工作任務有適當 的配適度,也就是資訊科技只有在其功能可以符合及支援使用者之活動需求時,

使用者才會去使用它。這為 IT 使用又提供另外一個有力的解釋企業導入資訊科 技,可以套用任務-科技配適理論可以檢視任務的設計與技術提供的功能是否可 以配合,以了解其實施績效,據此決定是否中斷或重新其任務、改善科技功能,

或針對使用者設計訓練課程,在資訊科技導入的課題上,將可提供有用的參考。

為確定本研究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所涵蓋的內涵與範圍之完整性,故本章 節將各學者的理論加以彙總整理,包括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的內涵、相關研究及 結果,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一 一

一、、、、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的內涵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的內涵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的內涵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的內涵

在過去的研究中探討有關資訊科技與個人成效的銜接有二類主流研究,其 一是以科技使用績效鏈(Technology to Performance Chain, TPC)為核心的使用成 效研究;另一種則是著眼於任務與科技之間關係的配適研究,用以探討使用成效 上的衝擊。而 Goodhue (1995)認為此兩類研究是互補的,所以 Goodhue &

Thompson (1995)所提出的 TTF 模型即源自「使用成效研究」與「配適研究」兩 者研究領域的銜接架構,下列將說明兩類研究領域的發展範疇。

1. 使用成效研究

使用成效研究著眼於以使用者態度(attitudes)與信念(beliefs)來預測 資訊系統的使用成效,亦即外在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對使用行為的信念,

而此一信念會進一步影響態度,再轉而影響使用意願及實際使用行為。

而透過 Lucas(1975)研究資訊系統的品質與使用態度的關係以及 Liker &

Sindi(1997)運用此一理論探討專家系統的接受度等,都證實了此一理論

能夠用來解釋科技接受度。也就是說,資訊系統的特性,會透過個人認 知信念、態度和意願來影響使用行為。其理論模式如圖 2-6。

圖2-6 使用成效之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Fishbein & Ajzen (1975) 2. 配適研究

配適研究強調的是在科技和任務之間配適程度對績效表現的影響,也就 是說考慮到任務需求與科技特徵的搭配,才能擁有良好的績效表現。在 Vessey & Galletta (1991)的研究中發現當科技功能不符合任務的需要 時,決策的品質會降低,另外 Goodhue (1998)提出資訊系統只有在當它 們的功能與使用者的任務有相關聯時,才會有正面的績效。另 Igbaria &

Tan (1997)亦指出實際使用會再進一步影響到使用成效表現

3. 任務科技配適模型

根據上述研究,Goodhue et al (1995)認為過去單獨探討此資訊科技或使 用成效會有兩項主要限制:

(1) 個人使用成效的程度不是自願的,可能會受到外在動機的影響或 因任務需要。

(2) 使用者使用不好的系統並不能改善績效,不好的系統被使用可能 是因為社會因素、習慣和對電腦知識的缺乏等。

因此,Goodhue & Thompson (1995)認為 TTF 配適研究若單獨考慮任 務與資訊科技的配適是無法呈現出系統的使用程度,因為使用除了配適 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例如習慣、社會規範等)可能會影響。因此提 出將使用成效研究與 TTF 配適研究合併修正為一新的理論模式。模型 如圖 2-7 所示。

圖2-7 任務/科技配適簡化模式 資料來源:(Goodhue & Thompson, 1995)

主要理論是認為科技、任務影響績效表現本身與使用者認知信念,而信念 會轉而影響使用情形,再進一步影響績效表現,各構面的定義及內涵如下所列:

(1) 科技特徵:科技在此的定義包含了軟體、硬體、資料表徵與支援使用者 的服務(如訓練或協助上線)等。

(2) 任務特徵:Goodhue 和 Thompson (1995)定義任務的特徵是泛指個人 使用資訊科技處理工作由輸入到輸出過程中的一切活動。

(3) 任務科技配適度:任務科技配適度是一個相互符合的指標,包含了衡量 任務需求、個人態度與科技的機制等相關前因,乃至於影響 TTF 配適的 程度。Goodhue et al (1995)將定義為「科技協助個人完成某一任務的程 度」。

(4) 使用成效:Goodhue (1997)將其定義為「在完成某一任務方面會運用此 一科技的行為」。

Goodhue & Thompson (1995)提到 TTF 是一個相互符合(correspondence)

的指標,包含了衡量任務需求、科技機制等相關前因將影響 TTF 配適的程度,

但並非直接影響,而是透過兩者之間的交互關係產生的間接影響, 也就是說不 同的任務要求需要不同的科技機制來支援。因此 Goodhue & Thompson (1995)

認為,當科技與任務之間的縫隙越小時,TTF 配適程度會增加,並且可針對某一 特定細縫,讓管理者得以決定中止或重新設計系統或政策、著手在教育訓練或選

擇節目以增加使用者技能或是重新設計任務對於取得 IT 潛在有利的條件。

二 二 二

二、、、、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相關研究及結果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相關研究及結果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相關研究及結果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相關研究及結果

Goodhue 與 Thompson(1995)對任務科技配適的定義為,資訊科技對於個人 完成其任務或任務組合的協助程度。Goodhue (1998)指出,使用者的任務需求有 三 個 構 面 , 即 : 資 訊 識 別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 資 訊 取 得 (Information Acquisition)、資訊整合與解釋(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資訊系統必須能夠支 援使用者的任務需求。要利用資訊系統增進工作效率,首先要辨別所需的資料,

接下來是資料的取得管道,取得的時機、時效性,資料的處理與整合,資料的解 釋、正確性、一致性等等,這些都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工作需求。資訊系統若能 滿足這些需求,就是達到任務與科技能夠配適。

Goodhue (1998)延續 1995 關於 TTF 與工作績效的研究進而發展出 TTF 量 表,針對 10 家公司 357 個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以評估整個組織的資訊系統與 服務,經過信度與效度的檢驗,得到了「資料詳細度」、「正確性」、「資料相容性」、

「位置性」、「存取性」、「意義」、「援助」、「軟硬體的易用度」、「系統可靠度」、「時 間性」、「資料的呈現方式」及「混淆性」等 12 大 TTF 構面。此 12 構面也成為 未來針對資訊科技系統中,設計「任務科技配適度」問卷題項的重要參考依據。

李文雅 (2003)導入科技接受模式及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並加以驗證,

以瞭解乙級電腦應用軟體技術士對 Office 97/2000 系統使用的因素,任務特性、

科技功能及個人特質是否可預測解釋任務科技適配度及工作績效。鄭惠心

(2003)以任務科技適配理論為基礎,探討行動科技應用在保險業務承攬工作的 結果。蕭惠文 (2004)探討企業 M 化與競爭優勢之間的影響關係,根據科技 接受模型、任務科技配適模式、組織核心能力與產業特性等理論為基礎,以國內 服務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企業行動化的關鍵因素,並深入討論行動通訊設備 的使用對服務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