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來政權乃是台灣社會科學界或是本土史論述中的關鍵概念 之一,但遺憾的是該定義並不精確,多數引用者卻視為理所當然,

未深入探討其意義。本文首先質疑多數引用者在方法論上出現的矛 盾。接著便引述相關說法以確認其內涵。就其內涵來說,本文發現 過去文章多從西方正當性角度裡,人民對政權的認同與支持脈絡出 發,或再兼論其他關於政治制度等不同說法,故將之分為兩類:第 一類認為外來政權客觀上、先天的不具正當性,然在細究作者們主 張後,釐清起源因素是二二八事件,然後台灣人民才發現國府是外 來政權;第二類則是從政體起源出發,從三個層面加以觀察:1.這 個政權的立國精神以及國家最高目標是外生的;2.執行國家目標的 政治規範與結構是外生的;3.操持國家機器的統治者是外來的,不 是基於當地的被統治者所同意產生的。以此認為外來政權沒有正當 性,受當地社會敵視,因此藉地方派系、意識型態與獨佔的教育體 制來正當化其政權。然此種說法應用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是否有 效?

本文與舊有說法不同之處,就在於所有或多數「台灣人民」民 意的判定問題。首先指出在過去多數作品在論證過程中,提及國民 黨政權是外來的、再加上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論證就算完成 了,並未進一步指出台灣整體社會在面對不正當政權的表現形式,

簡單一句話:既然人民的支持對政權正當與否那麼重要,作者們怎 麼知道台灣人民的意向呢?「具有敵意的台灣社會」、「私底下有相

當程度的不滿」如何測定?作者們並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數據與觀 察足以證明社會整體的「不滿」與「敵意」,唯一提及者只引少數 訪談報導當作全社會認為的「證據」,偏偏多數引用外來政權概念 的文章又以行為研究者為主。在行為研究者所採行的方法上,訪 談、報導的證據力度如何?與整體文章立基之方法論、知識論有沒 有矛盾呢?而過去無論在台灣史或是本土社會科學理論建構中,證 明外來政權說為真之關鍵引述,也就是對「本省人」、「本土社會底 層」意見的「認定」(質疑國府正當性者),是來自於對作家、學者、

政治人物(也就是本土菁英)的口述訪談與報導,或間有一般民眾,

但與當時台民社會結構比例顯有差距,此等抽樣研究在方法上是有 待商榷的。畢竟光復初期,國府許多政策對於本土菁英具有相當針 對性,從二二八事件後約有三分之二的本土菁英退出選舉競爭可以 得知此等不滿趨勢,而肯定國府為外來政權的相關訪談對象似乎多 數也是出自此類階層。

該類論點另一個邏輯上的矛盾是,不採信選舉數據乃是認為此 等成果乃因國民黨政府的選舉操控等制度性問題所致,這類論點將 使得當前所有以行為主義途徑討論近代台灣政治史的文章都同受 質疑,但行為主義在台灣用來詮釋近代台灣政治發展的文獻甚多,

卻從未以此被挑戰過。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不僅是學派間的歧異,我 們甚至可以從同篇文章中看出其對於選舉民調等資料立場的矛盾 性。

接下來本文論證,第一類說法顯示其被建構的特質,二二八事 件是否為催化台民觀念轉化的關鍵點?從後來「中國認同」江河日 下趨勢的反推,與台民參與選舉的熱烈積極,我們很難判斷此說的 真假;第二類本文則指出中華民國憲法制訂時,台灣當時的最高民 意機構省參議會事實上有派出代表參與制訂,而後來的高投票率參 與修訂也證明其確認此憲法的正當地位;另外引入西方投票行為理

論與認同學說,發現過去執行國家目標的政治規範、結構與統治 者,皆藉由台灣人民外顯的選舉行為與中國認同傾向而證明了其承 認國府的正當統治地位。相對於此,過去派系與威權政體的解釋途 徑則忽略了台灣光復之初,派系尚待建立、利益尚未聚集、教育與 傳播機構未完備、與人民歡迎政府等諸現象同時發生的情形。

因此,本文認為,1949年遷入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來 說,非為一外來政權,而是一擁有正當性的政治體制。至於日後局 勢的演變,就不在本文處理的範圍之內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