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acon ( 1620)的 Novum Organum 為知識帶來新科學方法。網際網路為人類世界帶來溝通 對話新工真,而這新工真也對科學知識之建構帶來巨大影響。從上述理論與實徵性分析討論

中發現,臺灣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教育類碩、博士論文有日漸增加趨勢,但是許多國內、外 文獻皆指出新工具所引起最大問題是在研究倫理方面之挑戰,證諸具體實徵資料分析可以印 證這樣的論點。綜合本文之論證闡述,擬從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新挑戰兩方面加以總結。

一、研究方法層面

(一)因網路蒐集資料便利、快速性等諸多特性之故,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研究取 向愈來愈受到青臉使用

從圖 2 臺灣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教育類碩、博士論文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從 85 學年度 1 篇到 89 學年度之後始終維持在兩位數以上之研究論文數量以觀,隨著網路技術發展迅速,網 路功能日益強大,加以其有去時空性、隱匿性、資料蒐集的快速性及使用便利性等特性,可 以預期網路未來在研究歷程中將扮演更重要之角色。

(二)網路研究方法中以網路問卷調查、網路觀察及網路實驗法最常被採用

以網路為研究媒介成為新蒐集資料方法,經常使用之類型包含電腦輔助電話訪談、網路 訪談、網路俗民誌、網路問卷調查法、網路實驗法、網路參與觀察法、網路內容分析法,而 一般論文研究者蒐集資料不會僅使用單一方法,通常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電腦輔助訪談常

用於各項民調與選舉,隨著技術進步及需求之增加,網路訪談成為資料蒐集主要方法之一,

其包含 E-mail 訪談、 MSN 、 Skype 、視訊、同步及非同步訪談等。而網路俗民誌、網路觀察及 網路實驗法有時會交互使用。根據資料分析結果發現,網路問卷/電子問卷最受研究者青睞,

在全部 176 篇論文中占 106 篇(約為 60%) ;其次是網路觀察法有 86 篇(約占 49%) ;再者是 網路實驗法有的篇(約占 48%) ;其餘網路訪談 2 篇、網路俗民誌 5 篇、網路內容分析法 7

篇,比例甚低。此與實體空間量化研究取向論文占多數之趨勢也頗為符合。若進一步分析發 現,網路觀察法占約一半比例則與現實世界較少採用觀察研究法之現象有一些差異,此是否 係因為網路隱匿性、便利性或去時空性所致,實可進一步深入探究。

(三)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研究者經常會伴隨著一般研究法交互使用

雖然網路對於研究有許多正向助益,但或因使用者不熟悉、或因網路技術問題、或者是 主題局限,許多研究者仍會兼採網路與紙本或實際接觸之研究方法併同使用。在本研究實徵 性資料蒐集部分,發現 176 篇論文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研究者有時會伴隨著一般研究法交互 使用,即採取混合研究設計。諸如有採取網路問卷及紙本問卷並行發放作法;也有研究者採 取面對面訪談與網路訪談交互使用;此外,也有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在實體空間及網際空間

交錯互動以取得相關研究資料。從此種混合採用之現象以觀,未來縱然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 研究方法會日趨增加,相信併同一般研究方法同時採用之情況短期內應不會消失。

• 54 .網路為媒介研究倫理挑戰 陳碧祥

二、研究倫理部分

(一)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研究倫理新挑戰問題包含資料來源可靠性、研究參與者 同意、訊息告知、當事者權利、保密和隱私、著作權等,且彼此相互影響

本文嘗試從理論與實際論文證據分析著手,發現應用新工具進行研究確實引起研究倫理 方面諸多新挑戰,主要集中在資料來源可靠性、研究參與者同意、訊息告知、當事者權利、

保密和隱私、著作權等六方面。而六大層面彼此也相互影響,諸如「知會研究參與者訊息不 足」會影響「當事者權利」、「研究參與者同意」等,因此,本文進行分析時雖將研究倫理挑 戰區分成幾個向度討論,但各大向度間仍有密切關聯性。

(二)研究倫理新挑戰以保密與隱弘問題較為嚴重,其次依序是研究參與者同意、

訊息告知、當事者權利、資料來源的可靠性、著作權等

由前述研究發現的-97 學年度臺灣以網路為媒介之教育類論文在研究倫理六大向度所遭 遇之挑戰中,以可能違反「保密及隱私」項目最為嚴重,在總數176 篇論文中占 144 篇,高 達 82% 04從網路資料蒐集快速性及使用便利性觀點而言,只要傳上網路資料若無較適切之保 密措施,或因公、私領域資料難以區分,容易有個人資料及隱私外洩之虞,在相關教育類論 文分析確實也印證保密與隱私方面問題頗為嚴重。

其次,可能違反「研究參與者同意」倫理信條之論文有88 篇(約占 50%) ,最主要出現 之問題在於有些需要有研究同意函或應事後告知,但都未見研究者在論文中交代這些問題如

4 本部分的比例計算方法與表 1 計算基準不同,所得比例會有差異,如保密與隱私在表 l 占 32% (總數為 459).而在此是 82% (總數為 176 )。表 2 計算的方法是保密與隱私有問題的比例除以所有問題的總次數,

而 l 篇論文可能同時違反多種研究倫理,經發現176 篇論文中共違反459 次的研究倫理問題。

何解決。此外,可能違反「訊息告知」倫理規範之論文有 78 篇、觸及「資料來源可靠性」問 題有 60 篇、可能侵犯「當事者權利」有 61 篇、在「著作權」方面有疑慮之論文有 28 篇。

(三)與實體世界研究倫理問題相較﹒以網路為研究新工具在「違反問卷匿名性」、

「問卷回收率」、「資料重複填答」、「資料引用不當」等問題相對嚴重

本研究就倫理問題區分六大向度討論,並在各大項下再細分許多細項指標闡述相關論 題。在所有細項指標討論中,發現問題統計數量最多前五項分別為「違反問卷匿名性 J 104 篇、

「需要有研究同意函而沒有同意函或事後沒有告知 J 85 篇、「知會研究參與者訊息不足 J 71

篇、「非自願之研究參與者 J 66 篇及「沒有尊重個人意願 J 57 篇。雖然從數量排序這五項問 題較為嚴重,但有些問題在現實世界之研究中也經常出現,而膜諸本研究之焦點在於因為網 路為研究工具所產生之新倫理挑戰,故僅就使用網路為媒介後哪些研究倫理問題相對嚴重之 部分進行分析討論。以此觀點發現. r 違反問卷匿名性」、「問卷回收率」、「資料重複填 答」等三細項指標值得進一步討論。首先「違反問卷匿名性」問題,就實體世界研究工具而 言,通常採取紙本問卷進行調查,除有特別註記處理,否則研究者通常無法暸解哪些填答者 尚未填寫或填寫什麼內容,因此較無違反問卷匿名性之虞。但以網路為研究媒介之問卷調查,

有許多研究者係透過 E-mail 及 E 發送問巷,因此研究者清楚填答者是否填答及填答內容為 何,甚至藉此進行催覆工作,有時導致研究參與者之困擾或反戚。

其次在「問卷回收率」、「資料重複填答」方面,實體空間之研究工具通常是紙本問卷,

因為填答者早已習慣此種書面問卷模式,因此在填答心態上會比較願意填寫,加上紙本問卷 發放係經過研究者之規劃,因此在問卷回收或是可能重複填答之機率,通常不會對於研究造 成嚴重影響。但從本研究之分析中發現,因為網路問卷填答者自由度較高、較不真約束力,

因此在填答心態上通常是較為被動。此外,因為每位網路使用者可能有多個帳號或!p.因此 網路問卷經常會有重複填答之可能,若無適當網路技術排除重複填答者,將對於資料來源可

靠性造成相當大影響。而上述這兩項問題確實是因為使用網路為研究工具後,違反研究倫理 規範之可能性更為嚴重。

再者,因為網路資訊非常豐富,因此研究者經常透過網路蒐集相關資料,加以複製、轉 貼便利,且因為網路著作權規範目前尚未成熟,因此經常會在有心無意間侵犯著作權問題,

此「資料引用不當」之倫理問題,較諸實體空間研究而言,確實更為嚴重。

(四)與實體世界研究倫理問題相較,採用網路研究工具產生較特有之倫理研究問 題略有「自願性樣本」、「研究母群推論」、「內隱式研究」等

過去在一般研究方法因為對於研究對象通常有較為明確之界定與交代,無論是母群或樣 本通常會有嚴謹之標準程序定義及產生,較少出現「自願性樣本」、「研究母群推論」等影響 資料可靠性之倫理問題。在本文分析研究中發現,許多研究者使用網路為研究工真,將問卷

• 56 .網路為媒介研究倫理挑戰 陳碧祥

或資料置於網站或網路社群中供不特定人閱覽,當瀏覽者有興趣時也有可能為問卷之填答 者,但有可能不是研究者所設定之研究參與者,因此可能有「自願性樣本」及「研究母群推 論」之問題。此在實體空間研究中幾乎不太會發生,因此可能與網路新工具有某種程度之關

聯。

「內隱式研究」在本文分析統計數量雖僅有 7 篇,但卻是極為重要之研究倫理問題。緣 於網路隱匿性緣故,在網路俗民誌及網路觀察法之研究中,研究者曾經因為研究需要而進行 潛水式觀察,隱匿在網路社群中觀察網路使用者之互動與言論,被觀察者並不知已成為研究 對象,不僅未尊重當事人、善盡告知訊息之責任,更有可能侵犯隱私、保密與當事人權益,

此已然成為網路為研究工具最亟須解決之倫理問題。

(五)從資料數據分析,近年來在保密及隱私方面有愈來愈嚴重之趨勢,而資料來

(五)從資料數據分析,近年來在保密及隱私方面有愈來愈嚴重之趨勢,而資料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