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前美中臺三角關係之所以能夠類比或是適用到二次大戰之前,

英國、德國和法國的三角關係,主要的原因是德國和中國一樣都想成 為地區的霸權,擴展其世界影響力。96如果把中國定位成英相張伯倫眼

中國想成為地區霸權的例證之一是中國在南海地區對於周邊鄰國的強勢霸凌 作為,請見 Zhang Ketian, “Cautious Bully: Reputation, Resolve, and Beijing’s Use of Coerc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4, No.1, Summer 2019, pp. 117-159。另外,本文藉用二次大戰的例子來說明 平衡者的重要性,主要是強調法國當時軍事實力相對於德國軍事實力的劣 勢,與臺灣軍事實力相對於中國軍事實力的劣勢是類似的情況,而不是將法 國國力大小等同於臺灣國力大小。從結構和實力大小來看,目前的美中臺三

中所認識的德國的話,執行綏靖政策或是扈從政策不足為奇。然而,

中國崛起之後,在東海、臺灣和南海的強勢作為,很難再被界定成是 溫和的霸權。美國強化印太戰略的聯盟關係,可以說是對於中國的抗 衡和防備。美中臺三角關係不同模式的轉變可以說是在這個背景下的 產物。國際政治中,大國通常會擔任平衡者的角色,但是大國受限於 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國際情勢的研判,可能會選擇與較強國家合作。當 大國認為較強國家願意接受國際規則或是維持現狀時,則雙方可以共 同合作解決所面對的問題。當大國認為較強國家在經濟實力增加之 後,會發展軍備,成為修正主義國家來威脅或是侵犯周邊國家的主權 時,可能會開始採取警戒態度,透過聯盟的方式來阻止較強國家的崛 起。對於小國臺灣來說,最佳的狀況是在兩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兩邊 都不得罪,但是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小國通常只能選擇靠向一邊,對 於另外一邊盡量維繫關係或是避免挑釁,無法兩邊都完全討好。法國 面臨德國的強大威脅時,曾寄望於與英國合作來對抗德國,其權力平 衡的戰略與目前臺灣美國發展緊密的關係是如出一轍,雖然法國當時 的國家實力要比臺灣更為強大。以目前臺灣的主流民意來看,維持現 狀是美中臺三角關係均衡的必要條件。從民主價值和安全保障的層次 來看,當中國持續是一個戰略的威脅者時,臺灣與美國密切合作可以 保障臺灣的安全和存活。當美國認為臺灣有維持現狀的決心,以及臺 灣沒有主動挑釁中國的情形下,就會持續地深化臺美關係來對抗中 國。

美國在美中臺三角關係中一直是扮演平衡者的角色。美國對於臺 灣或是中國可能偏離現狀的行為時會加以警告或是嚴重關切。但是如 果美國並沒有傳遞清楚的嚇阻訊息或中國執意採取強制性外交的政策

角關係是不對等關係,主要在於美中兩大,臺灣為小,而二次大戰前,英 國、德國、法國形成權力相互制衡的三角權力關係。然而,本文的重點在於 大國對於次強國家或次弱國家的平衡行為,而不是三國實力差距的大小。

時,還是可能會出現像過去所發生的九五、九六臺海危機。過去美國 和中國的合作過程中會發現美國常常無法勸阻中國對於臺灣的強制行 為,這也是平衡者和較強國家合作最容易出現的矛盾。因為較強國家 有其自主性,特別在其成為經濟和軍事大國之後,較不會理會美國的 警告而放棄邊緣性政策(brinkmanship)。根據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的經 驗,當大國與較弱國家選擇團結一致對抗較強國家時,反而較能嚇阻 強國的侵略,當大國對於較強國家採取綏靖政策時,非但沒有化解危 機,反而養虎為患,最終導致自身國家的淪陷。歷史不必然會重覆,

但是歷史的教訓可以說是殷鑑不遠。一個成功的平衡者要隨時審度天 平中的不均衡,透過具體行動來維繫平衡,因為如果天平嚴重失衡的 話,則平衡者將會面臨更嚴重的危機和衝突,選擇事先預防和因應會 比事後彌補來得更為重要。總之,當美國能夠成功扮演平衡者的角色 時,較能讓美中臺三角關係維繫權力平衡。

(收件:2019 年 7 月 15 日;修正:2020 年 1 月 6 日;採用:2020 年 1 月 17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