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結論

在文檔中 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 (頁 40-44)

除非吾人主張,儒家思想不再需要將「成聖」視為學者終身努力 的目標。否則當能接受,儘管時空環境不斷變遷,但「致學成聖」的

52 在詮釋《論語‧陽貨》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時,張載發揮「天人合一」之旨,而曰:「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

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何言哉!」(《正蒙‧天道》)。在此,張載表示,

聖人之道德實踐與行、住、坐、臥等一切生活舉止(聖人之動),皆是應乎天理 所彰顯之理序而行。故聖人通過整體生命實踐所呈現之德,並非一言一行所累 積的「殊德」,而是「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至當〉)之

「至德」。他甚至表示:「聖人之意莫先乎要識造化,既識造化,然後(有)[其]

理可窮。」(《橫渠易說‧繫辭上》),直接將「識造化」視為成聖的必要途 徑。

53 由《經學理窟‧氣質》曰:「成就其身者須在禮,而成就禮則須至誠也。」

可知,張載認為,「禮」是吾人依循以成身成性的實踐進路,而「誠」則是吾 人何以能全然領會「禮之本」而依循「禮」之規範而行的關鍵。

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 69

議題仍在吾人探討儒學時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在《正蒙‧乾稱》中,

張載便以「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詮釋儒者的理想境界。

然而,若以「成聖」為有志於學者的終極目標,則以下三組提問,勢 必為吾人所無可迴避者:一者,在張載思想中,何謂「聖人」?二者,

常人是否可通過「致力於學」即可「成聖」?三者,如果前述的答案 是肯定者;那麼,致學成聖的工夫進路又為何?依此,本文分為三個 環節,逐一展開反思與回應。首先,在論述「聖人」之意含中,本文 指出,張載是通過「至誠得天」、「窮神知化」,以及「大能成性」

三方面論述何謂「聖人」。另一方面,本文亦通過「聖人」、「大人」,

以及「賢人」之別,探討張載何以認為「學不求為聖人」是秦漢以來 一大障蔽。其次,在「聖是否可學?」一節中,本文順承上一節的討 論指出,若聖人乃是躋位天德之人,則「致學何以成聖」理當置於「天 人合一」的論述脈絡中探討。承此,本文不僅指出張載是如何通過氣 論以闡述天人合一之理。更在本節中說明,張載正是藉由「天地之性 /氣質之性」的論性架構,發揮孟子所言「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聖人 觀。最後,在「聖如何學?」一節中,本文順承張載「變化氣質」的 工夫論綱領,並分別從「讀聖賢書」以及「知禮成性」兩方面,指出 張載致學成聖說的具體實踐進路。基於前述三點可知,如果「聖人」

即是儒家思想中完滿的人格典型,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最終皆是在

「往聖」的歷程中探詢與實現。那麼,張載致學成聖的思想,實即是 一套完整含蘊形上架構、心性論述,以及實踐工夫的生命教育觀。

70《揭諦》第十九期 2010 年 7 月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阮元校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孟子注疏》,(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1 年。

《張載集》,(宋)張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

《張子全書》,(宋)張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 年。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朱子語類》,(宋)朱熹撰/黎靖德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新校本宋史》,(元)脫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 年。

《張子正蒙注》,(明)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增補宋元學案》,(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70 年。

二、 當代專書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1981 年。

林 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年。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 出版社,1996 年。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 71

Kasoff, Ira Ethan. The Thought of Chang Tsai(1020-107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84-85 三、 專書論文

馮耀明,〈二程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收入《中國哲學的 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

陳德和,〈孟子心性義辨析〉,收入《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唐君毅,〈張橫渠之心性論及其形上學之根據〉,《哲學論集》(台 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

唐君毅,〈張橫渠學述要〉,《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 年。

湯勤福,〈張載正蒙導讀〉,《張載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黃俊傑,〈儒家詮釋學芻議〉,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

通論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年。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收入楊儒賓、祝平次編,《儒 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年。

Ricoeur, Paul,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in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 p16-17.

四、 期刊論文

何乏筆,〈能量本體論的美學解讀:從德語的張載研究談起〉,《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66 期,2007 年 6 月。

張永儁,〈莊子泛神論的自然觀對張橫渠氣論哲學的影響〉,《哲學 與文化》第 387 期,2006 年 8 月。

蔡家和,〈張載「太虛即氣」義理之再探--以《正蒙》為例〉,《當 代儒學研究》第 4 期,2008 年 7 月。

72《揭諦》第十九期 2010 年 7 月

A Commentary toward Zhang-zai`s

在文檔中 張載「致學成聖」說析論 (頁 40-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