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美中關係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中國與美國是影響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行為者,二者對於東 亞區域經濟整合各有正面與負面作用,但是作為全球霸權國家的美國 與成為東亞區域霸權的中國,二者的關係對東亞區域整合有更重要的 影響。美國出於維護其霸權的戰略考慮,視中國為潛在和長期的戰略 對手,對中國實行接觸、防範加遏制的戰略,其一方面視中國為協助 世界經濟發展的機遇,但也擔心自身霸權地位與利益受損,而對中國 採取合作與牽制的兩手政策。而中國國內的多數觀點則認為,中國是 經濟全球化和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保持與美國的合作性夥伴關 係、維護國際體系的穩定,對維持中國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加上中國 深受資源短缺、環境壓力以及國內社會衝突的困擾,最關注的是經濟 發展和社會穩定等內政問題。所以中國強調尊重美國為東亞區域秩序 的保障者,並無意於尋求成為霸權國,中國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

3 可至東協網站 ASEANstats website 查 2004 與 2008 資料,http://www.aseansec.org/

22122.htm。

系以實現「和平崛起」(Peaceful Rise),以貿易和投資等和平手段 來獲取世界資源,並通過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為國際社會帶來更多的 機會而不是威脅(岳健勇,2006)。

權力轉移論對中國與美國力量對比發展趨勢的一系列研究認為,

美、中是否會發生權力轉移論所強調的霸權爭奪戰,其可能性並不一 定很高,關鍵取決於美國是否能夠在現有體系中相容中國,並且對中 國力量發展性質的關注應該高於對其規模的重視(Rapkin & Thompson, 2003: 334-337)。而假如中國即使在實力上超越美國,只要中國沒有 要求改變現有國際體系的規則,權力轉移而產生的霸權戰爭就完全可 以避免(Lemke & Tammen, 2003: 270)。中國一再強調和平崛起,

就是避免對中國有挑戰美國霸權的聯想。

中國的改革開放乃得益於美國市場對中國的開放,以及美國主導 的世界霸權體系維持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中國反是現有霸權體系的 獲益者,對照 Steven Chan 對權力移轉論提出的論點,崛起中的國家 由 於 從 現 有 秩 序 中 獲 益 , 傾 向 於 維 持 或 者 小 幅 修 正 現 狀 ( Chan, 2004)。因此當國際體系的利益分配適應國家間相對權力的分配,對 於一個相對權力正在崛起的國家來說,其並不需要去挑戰現有霸權。

所以中國成為區域霸權且能夠和平地進行下去,相當程度取決於現有 國際秩序和既存霸權大國的態度和政策,所以美國的政策與態度將影 響中國的選擇。

美國長期能够抑制通貨膨脹、民眾能够獲得價廉物美的消費品,

也得益於與中國緊密的經貿相連。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使 美國無法再對中國實行咄咄逼人的政策,美國不可能完全放棄對中國 遏制(中國評論社,2009)。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最好政策就是「兩面 下注」(Hedge Strategy),也就是即溫和地接觸並加以防範,使中 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這樣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使中國遵守安 全、貿易、金融和人權方面的國際規範(張立平,2007)。中國崛起

既是美國在東亞區域所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美國勢必會進行必要的 遏制,美國面對蓬勃發展的東亞區域整合進程,如何防止中國借助東 亞區域整合的發展崛起挑戰美國,以維護美國在東亞地區的領導地位 和既得利益,乃成為美國制定和推行其東亞政治、安全、經濟政策的 基準。美國與中國在東亞區域整合進程的明爭暗鬥,自然對於東亞區 域已形成的經濟整合機制各有所偏,從而影響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進 程。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是冷戰結束後亞洲地區發生最重要的變化,而 造成整合加速的因素為東亞區域經濟規模的擴大;區域內經濟依存度 的增強;以及整合進程由市場推動轉為由正式機制推動,使東亞整合 有利條件增加(Nicolas, 2008)。東亞區域整合進程對亞洲地區格局 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加上軍事現 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成為東亞區域的霸權國家,對東亞國家影 響力也與日俱增,從而導致美國除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懷有疑懼外,

更憂慮中國成為整合後的東亞區域霸主,造成美國在東亞勢力的邊緣 化,更引發中國與美國在東亞區域發生衝突。

就美國而言,東亞區域政策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美國在東亞區 域被邊緣化,更重要的則是為了遏止中國此潛在的競爭對手成為東亞 區域的主導者,從而威脅美國在東亞區域的領導地位(金榮勇,2007:

99-106),尤其美國更認為中國國力增強後將不可避免地要謀求區域 霸 權 地 位 , 美 國 為 自 身 利 益 考 慮 必 須 使 中 國 放 慢 經 濟 增 長 速 度

(Mearshimer, 2001b: 56)。但是如前文所分析,現實上美國在東亞 區域的經貿版圖逐漸衰退,反之東協國家對中國經貿依賴加大,加上 傳統以來美、中貿易存有巨大逆差,美、中貿易摩擦問題一直存在。

2008 年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美國採取經濟保護措施因應危機,使 得美、中貿易摩擦加劇。美國更認為由於中國政府通過持續干預外匯 市場使得人民幣對美元長期低估,形成中國出口商品在美國市場上不

正當的競爭優勢,使美、中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而中國外匯儲備的累 積也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從而間接造就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因 此對於中國多所指責。

反觀中國在經濟崛起後,首先衝擊的是對現存世界大國的權力和 利益分配,因此,中國必須與世界主要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建立合作關 係,中國首先要將美國定義為合作夥伴,大力發展與美國的多層次多 緯度合作關係,增進兩國的共同利益(門洪華,胡鞍剛,2004:42)。

因此對於美、中的貿易逆差形成的貿易摩擦,中國將之歸於目前的全 球分工格局,導致中國的貿易順差一半以上是因「兩頭在外」的加工 貿易形成,以及美國居民過度消費所致,並不直接回應美國對於人民 幣低估的指責,以避免直接挑戰美國。因為中國贏得發展的「戰略機 遇期」,實現和平發展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戰略目標所在(潘銳,

2007),因此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是實現這一核心利益和戰略目標的 重要保障。而美國目前仍是全球霸權,中國要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勢 必要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因此避免直接挑戰美國是中國對美國的策 略。

美中關係雖然因為中國強調和平崛起避免挑戰美國霸權,但是中 國經濟政治實力加強也是不爭事實,美國要維持其在東亞區域霸權之 地位,又要兼顧給予崛起中國相應權力地位,以避免中國的不滿形成 權力爭奪。加上 2008 年的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打 擊,美國無力再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的秩序維護者,反映在國際議題上,

美國不再從容自信,而事事尋求與其他重要國家諮商合作。因此當前 國際社會由兩個最重要因素型塑新國際秩序:一個強大的中國和一個 弱化的美國,即所謂的 G2 模式(劉復國,2009)。現實中,美國將 需要與中國合作、諮商以採取一致性的作法,在全球金融危機、全球 氣候變遷、北韓核武問題、伊朗核武問題等等,美、中合作似乎已經 成為不可或缺的過程。因此美國總統歐巴馬於 2009 年 11 月就職後的

首次亞洲行,就以取得美、中戰略共識,營造美、中戰略合作為主軸。

但是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中,美國不滿意中國以維護 主權為由,拒絕國際對其廢氣減量承諾實行檢查,雖然中國最後做出 某種程度的象徵性讓步,但旋又透過蘇丹、委內瑞拉等盟友,出面抨 擊。美中關係現在的發展,卻絲毫看不出 G2 合作的氣氛(賴怡忠,

2009)。

雖然美中關係在合作中暗藏緊張,但是在高度互動的全球化時 代,又使兩國必須互賴合作,以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陳彥華,2008:

146),因此美、中之間的關係同時存在競爭衝突與互賴合作。如今 中美關係進入戰略夥伴的雙邊關係,當中國軍事與經濟力量與美國快 速接近,在亞洲區域中國對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現狀將越不滿意,

則中國經濟成長越快將使中美關係越不穩定(何亮智,2009:111-12),

因此在東亞區域美國勢必給予中國更大的權力地位,以維持兩國在全 球其他議題的合作空間。

綜言之,美中關係是既合作又競爭的現實狀況,對東亞區域經濟 整合進程自有正、負面的影響,正面影響是:中國目前並無能力完全 主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必須充分利用美方對中國「促進融合的建設 性合作」政策,採取參與和合作方針,擴大雙方共同利益,增進相互 依賴的程度(宋國友,2007a),因此在美、中合作的情境之下,東 亞區域國家則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尋求經濟發展,擴大東亞區域經濟整 合的利基,有利於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推進。但是也有負面隱憂,由於 擁有霸權的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勢必繼續維持警覺,因此美中之間戰略 夥伴的雙邊關係,有其脆弱性(石之瑜,2009),而美、中關係的緊 張對於東亞其他國家而言,則會尋求與美、中個別合作策略;尤其東 協小國更會操作所謂「大國平衡」策略,游走於中、美、日大國之間,

造成東亞區域國家間整合互信基礎薄弱。因此如何透過機制對話增加

造成東亞區域國家間整合互信基礎薄弱。因此如何透過機制對話增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