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r,,--;.叭,

..".. -"-﹒、... r"."~." 1I

...‘" ..."..c..

Uf)"

...·...·"'.t

....1 ·.-iII...-…'..…-

. )

.."....‘....‘ -...'Il..

.""'..'".

H

…...'...…"

一…一… 111_....

___副司.-﹒

團 2 以圖畫及薑灣歌諮作為本單元課前的題綱

資料來諒。南一密局績,委且會. (社會 I) (聽南。甫一書局。

2005 側,修訂服) .頁 132·

伍、評量分析

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項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教師站

在設計者、輔導者與評緩者的立場,運用教科會來幫助學生從事 有效的學習活動﹒其中教科書中的作業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提供學 生一個自我評量的機會。並具有提示課文重點的功能,而且教師

也可以由學生的表現,作為改進教學的憑攘﹒

一份良好的作業,除了給予學生、教師適當的回做外,也可 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批判的能力,並可訓練學生解決問題、互相 合作的能力,以及正確的學習態度﹒因此,作業在整個教科

212 徐字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中,除了正文之外,對於學生學習的吸收,也扮演著關鍵性的地 位。

作業具有廣義與狹義兩種不同的定義,廣義的作業是指:無 論是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學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從 事的各項動態或靜態的工作,皆稱之為作業;而狹義的作業則通 常是對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所從事的某一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某 些工作而言,如課前的預習、課後的寫作習題等。本文主要在分 析三個版本的課後習題,因此作業在本文稱之為評量。筆者嘗試 透過對教科書中評量的類型、數量做分析,以了解隨著時序的遷 移,臺灣史教科書中評量內涵的變遷,並探討其適當與否,是否 符合學生學習之需要。

由於新近對學習的研究重心,係置於隱含在有犀義學習

(meaningful learning) 中的主動(active) 、認知( cognitive) 和 建構歷程 (constructiveprocesses) ,強調對學習者知 (know' 指 knowledge) 和如何思考(how they think '指 cognitive process) 三

部份的探討。 23 因此本研究決定將評量依認知的ognitive) 、情意

(affective) 、技能(psyhomotor)三大類做分析,其中認知讀域 又依西元 2001 年修定後之布魯姆的認知讀域教育目標作細部分 析。認知嶺域之教育目標又分為知識向度(knowledgedimension)

和認知歷程向度 (cognitiveprocess dimension) 二部份,前者在協 助教師區分教什麼 (what to teach) ,後者冒在促進學生保留

(retention) 和遷移( transfer) 所習得的知識,因本文旨在探討有 關畫灣史教科書評量是否靈活多元,以及對學生之學習敢發是否

23 ~看連祺、林淑萍, <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 ' {教育研 究月刊} , 105 (2003.01) ,頁 98 。

《認識臺灣(歷史篇)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全灣史教材分析 213

具有正增強之作用,因此除了情意、技能外,在認知部分僅就上 述提到之認知歷程向度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以記憶、了 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六個層次(參見附錄一) ,作為

214 徐宇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認識臺灣(歷史篇)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215

14.77% 、「評鑑」題約佔 12.50% '至於屬於「創造」題型之題目則 無。情意向度題型,約佔 5.68% '技能向度題型,約佔 6.82% 。就 題目總數而言共 52 題。「研究與討論」最值得注意的是增加許多 調查、發表、參觀、查訪雷老或後代等題目,已擺脫過去在課文內 找答案的刻板模式,增加許多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機會,重視訓 練學生運用史料,著眼於空間與時間整合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表 17 康軒版《社會 Z版 l 上》、《社會 Z 版 l 下》薑灣史評量

分析

ζvif

認知歷程 情意 技能 合計

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第二章

臺灣的發靡歷程 (上)

第 1 節

2 2

古早的臺灣住民

軒 第 2 節 3 3 6

p賤、 國際競遠的時代 社 第 3 節

鄭氏時期的經營

第 4 節

版 l 清頓時期的政治發

、訝,上 展 第 5 節

j育領時期的經濟發 2 2 2 2 2

展 第 6 節

清領時期的社會文 7 8 2 9

216 徐宇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