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就圖與表的配置而言,前者著重具體意象的呈現2 傳達視覺 與空間的概念;後者則強調解釋,用以顯示特定的架構與程序。

從三種版本中圖表類別、數量來分析,則以照片實景圖、古蹟文 物圖居多。若輔以人物園、插畫、歷史地圖、文獻史料、年表與 統計比較圖表的應用、古文書展示的使用,則能配合多元社會的 型態,使教科書的內容更加豐富而充滿活潑與趣味性。

就評量題型而言,絕大部分屬於認知歷程向度,情意、技能 向度的題型則較少。康軒版、南一版的題目穎型以暸解額型較 多,記憶類型居次;統編本仍以記憶類型居多。雖然,編輯者希 望藉「討論」、「訪問」、「發表」等題型的呈現,使評量兼具 認知、情意、技能三大目標,不過卻流於形式,不易有實質的發 揮。康軒版、南一版的評量雖然多為記憶、瞭解層次的題型,卻 具有實用性、誘答性、趣味性與多元性的特點。

總而言之,學習歷史絕對不是單純的背誦年代、史事而已o

〈認識臺灣(歷史為)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225

雖然,某個層面的歷史學習是需要記憶的,但是,歷史教學的任 務是要讓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活動,培養理解歷史的思維能 力。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在訓練學生具備「帶著走」的能力,

並且期待在教科書開放、審定制落實後,使教材內容更多元、更 有創造力。歷史的教學,同樣也能連成提高學生歷史能力的目 的。從本章各節的討論,可以肯定「審定本」臺灣史教科書的編

輯已較「統編本」增益許多。然而為了因應不同的社會環境變 遷,教科書內容、編輯當然會逐漸有所不足。教科書是逐漸發展 而來的,為了使教科書的功能能夠彰顯,不斷的檢討、改進有其 必要性。此唯賴史學、教育、出版各界先進、賢達在未來更加戮 力以赴,研究改良增益教科書之功能,使之盡善盡美,以造福並 培育出具有無限潛能與競爭力的下一代。

(責任編輯:林益德校對:劉世殉)

226 徐宇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附錄一、 2001 年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之認知歷程向度 內容

主類別/次類別 相關詞 定義 本例

l 記憶 從長期記憶取回有關

(remember) 知識

1.1確認 確認(identifying) 確認長期記憶中和現 指出哪天

( recognizing) 有事實一致的知識 是中秋節

1.2回憶 取回(retrieving) 自長期記憶中,取回 說出哪天 (rρecalling 、/、』 有關知識 是中秋節

2.了解 從口述、書寫和圖像

( understand) 溝通形式的教學資訊

中建構意義

2.1 說明 釐清( clarifying) 、釋 由一種呈現資訊方 畫出日蝕

( interpreting) 義( paraphrasing) 、陳 式,轉換成另一種方 成因 述( representing) 、轉 式(如數值轉換成語"

釋(translating) 文)

2.2 舉例 舉例( illustrating) 、舉 找出特定的例子或對 舉出端午

( exemplifying) 實例( instantiati月) 概念或原則的說明 節的重要

活動

2.3 分類 分類( categorizing) 、 決定將某事物歸屬為 將中秋節

( classifying) 歸類(subsuming) 同一類 視為中國

傳統節慶 2 .4總結 摘要( abstracting) 、建 將一般性主題或要 摘要提出

( summarizing) 立通則(generalizing) 點,加以摘要 「賞月

記」的文 章大意 2.5 推論 推斷( extrapolating) 、 根據現有資訊,提出 依資料推

( inferring) 插補( interpolating) 、 一個具邏輯性的結論 斷端午節

預測( predicti月) 也是中國 傳統節慶 2.6 比較 對照( contrasting) 、模 檢視二觀點、事物或 比較中秋

(ρcomp羽uγ且ing) 比 (mapping) 、配對 其它類似物中的一致 節和端午

《認識臺灣(歷史篇)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227

( implementing) 的工作 貨店購物

經驗於超

( differentiating) (discriminating) 、分 相關和不相關或重要 三角形 別( distinguishing) 、緊 和不重要的部分 和正三角 焦 (focusing) 、挑選 形的不同

( selecting)

4.2 組織 尋找 (finding) 、連結 確定要素在結構中的 整理有關

( organizing) (coherence) 、概述 適合性和功能 屈原的傳

(outlining) 、剖析 說,說明 (parsing) 、結構化 屈原的~

( structuring)

4 .3歸因 解構(deconstructing) 確定現有材料中曙含

說明司馬

( attributing) 的觀點、偏見、價值 遷寫作史

觀或意圖 記的用意

5 評鑑 (evaluate) 根據規準和標準下判 斷

228 徐宇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主類別/次類別 相關詞 定義 示例

5 .1檢查 協調( coordinating) 、 檢視某程序或產品中 檢查重力

(checking) 檢視( detecting) 、監視 的不一致性或錯誤, 加速度實

(monitoring) 、施測 確定某程序或產品的 驗結果和

( testing) 內部一致性,察覺正 該定律的

實行程序的效能。 一致性 5.2 評論 判斷 (judgi月) 檢視產品和外部規準 評論大禹

( critiquing) 的不一致性,確認產 和縣的治

品是否有外部一致 水方法 性,察覺解決問題的 方式適切性

6 創造 (create) 集合要素以組成一個 具協調性或功能性的 整體,重組要素為一 個新的模型或結構

6 .1通則化 提出假設 根據許多規準,建立

r綜合養殖

( generating) ( hypothesizing) 假設 小雞的記

錄,提出 小雞的生 長歷程看 法 6.2 規劃 設計(designing) 建立一個操作程序以 撰寫一個

(planning) 完成某些工作 觀察蝴蝶

生態的計 畫 6.3 製作 建立( constructi月) 發明新產品 創作歌曲

( producing) 和樂曲

資料來源:葉連祺、林淑萍, (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 ,頁 100-101 。

《認識臺灣(歷史篇)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229

附錄二、《認識臺灣(歷史篇) )、康軒版《社會乙版 1 上》、《社會乙版 1 下》、南一版〈社會 1 )、

《社會 2) 三版本章節標題

(一) {認識臺灣(歷史篇) )

《認識臺灣(歷史篇) >章節標題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史前時代 第一節 文化演進 第二節 原住民社會 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 第一節 漢人與日本人的活動 第二節

爾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

第四章 鄭氏治臺時期 第一節 政治與文教 第二節 墾殖與貿易 第五章 清領時代前期 第一節 政治演變 第二節 經濟活動 第三節 社會與文教發展 第六章 清領時代後期 第一節 開港與國際貿易

第二節 日軍侵臺與清廷治臺政策的改變 第三節 建省後的積極建設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第一節 臺灣民主國與武裝抗日

230 徐字辰 歷史教育第 14 期

第二節 政治與社會控制 第三節 殖民經濟的發展

第八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學術與社會 第一節 教育與學術發展

第二節 社會變遷 第二節 社會運動

第九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治變遷 第一節 初期的政治

第二節 中央政府遷臺後的政治發展 第三節 外交與兩岸關係

第十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經濟、文教與社會

第一節 經濟發展 丸司,

~

第二節 教育與文化 第二節 社會變遷 第十一章 未來展望

(二)康軒版《社會乙版l 上》、《社會乙版 l 下〉

第二章臺灣的發展歷程(上) 第 l 節 古早的臺灣住民

第 2 節 國際競逐的時代 第 3 節 鄭氏時期的經營 第 4 節 j青頡時期的政治發展 第 5 節 i青領時期的經濟發展 第 6 節 清領時期的社會發展

第二章臺灣發展歷程(下)

《認識臺灣(歷史篇) }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231

第 1 節 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第 2 節 日治時期的文教與社會 第 3 節 戰後臺灣政治的發展

第 4 節 戰後晝灣的經濟、社會與教育

(三)南一版《社會 1 >、《社會 2

>

《社會I}主題二臺灣追想、曲 單元 11 史前臺灣與原住民

單元 12 逐鹿晝灣 單元 13 鄭氏與臺灣 單元 14 唐山臺灣 單元的 大船入港 單元 16 是悟旗下的臺灣

《社會 2} 主題二戰後臺灣一甲子 單元 7 戰後臺灣的政治、外交與兩岸關係 單元 8 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林益德校對:劉世殉)

相關文件